作者: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邮箱:zhaoxiao8888
vip.sina.com
最近,笔者参加了央视“绝对挑战”的一次节目录制,引出一些观感和思考来。
该节目的不同凡响之处是除了节目本身加入的娱乐性成分外,一切全是真刀真枪:招聘是真的,参加招聘也是真的,最后的考试与录用也是真的,就连培训的一万元奖金以及月薪一万的招聘底薪也是真的。本次节目的招聘岗位是海外销售部部门总监。前来应聘的有三位年轻的MBA学员,两男一女,其中包括北大和中欧商学院等名牌学府的学生。本次节目中最引人关注的题目是让三位应聘者在北京大街上卖西瓜,看谁卖得最多最好。
三位MBA专业人士卖西瓜能比普通瓜民卖得更好吗?这是一个悬念。三位选手表现各不相同。先是3号选手,他用自行车载着西瓜向各家小饭馆推销,成功地销出了一些。但时间刚过一半,他就决定结束自己的项目。因为他认为销售西瓜的目标对象是饭店,而饭店午餐后关门,所以他的销售工作到此结束;2号选手在8个小时的时间里,足迹遍及北京的东西南北四个区。其战果也很漂亮,在规定的时间里她居然签下了两万零二百斤的西瓜合同,但她最后将合同随手给了瓜贩;1号选手先上网搜寻到最近的一家保健品公司,然后登门拜访,自我介绍,表示愿以该公司的身份送些西瓜给附近小区的老人,随后举办赠瓜仪式,并以这个活动可能在电视中播出打动对方,事成要求公司给予一定报酬。最后他得酬金800元,是三位选手中当日拿到售瓜现金最多的一位。
这样的卖瓜表演值得一看,也更值得回味。应该说,三位MBA选手在整个测试中都表现出了优秀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都不愧其MBA的专业训练。但笔者的观感却由此而生:三位思维各异、素质各异、风格各异的MBA学员有一个共同的欠缺之处,就是他们的职业伦理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而这一点实际上已经为我们的人才教育忽略已久。
该测试的目标要求是“卖西瓜”,这可以理解为钱卖得最多,也就是“利润最大化”,也可以是“销售数量最大化”,但3号选手最后擅自将公司的目标修改为“将西瓜卖给饭店最大化”,并因饭店中午打烊而停止当天的一切营销活动。他实际上擅自变更了公司的委托目标,显示出的是典型的“委托-代理风险”;2号选手在签了两万多斤的西瓜合同后,却不了了之地将这些合同给了西瓜小贩;1号选手在销售过程中告诉公司这项活动可能会在电视中播出,显然破坏了游戏的公平性,他以此为卖点,以夸大其词甚至可能是欺诈的方式来促销。
尽管这也许是一次类似游戏的测试,但三位MBA学生自然而充分的表现,使笔者意识到问题的紧迫性:三位并不算太过分的行为,在中国当前的商业行为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已经成为十分正常的现象。事实上,中国当前商业活动中不诚信、不负责等市场伦理问题几乎弥散在所有的人群中。
中国MBA创办的时间并不长,技术性的职业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这几年来,一些名校开始引进海外师资力量,并设立新的课程,也努力建立自己的案例库,MBA技术和专业方面的培训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就像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强调了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却缺乏对物质追求的伦理规范一样,MBA培训中更偏重的也是管理和营销技术性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相应的职业伦理方面的培训和教育,以致MBA学生普遍能够表现出专业素质的优秀,而市场伦理和职业道德却相形见绌。
尽管在中国顶尖高校的MBA培训中,对“商业伦理”的关注已经有所出现,但课程设置的分量应该说还是很少很轻的,与大量的专业培训不成比例,更重要的是,所谓“商业伦理”,或者说“伦理”的关照,要么只是被纯粹作为对商业环境的一种关注,要么只是被当做公司管理中的某一个方面,就像是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运用被研究一样,却并未作为MBA学生本身必须具备的一种职业素质和道德规范来进行教育,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到遗憾和欠缺的事情。
事实上,古今中外的管理案例证明,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不仅应该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这样的人才最终在事业上能做到什么程度,不仅要受到智商、情商的限制,更要受到德商的限制。因此,致力于培养未来商界精英的中国MBA和其他商业经济人才,就不仅要注重对于学生商业管理能力和经济学知识的培训,也应该专注于对学生的商业伦理和职业道德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