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券商向记者反映,每况愈下的行业现状致使券商人才大量流失。基金公司、保险公司、QFII、财务公司竞相向券业精英伸出橄榄枝,券商顶级研究人才和投资人才正处于净流出状态。长此以往,券商可持续发展将受到人才匮乏的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人才的正常流动无可厚非,但目前券商顶级人才单向流出的局面将严重影响行业的发展,这已到了应引起证券业高度重视的危险阶段。
研究人才频频流向新机构
一券商研究所负责人士无可奈何地向记者透露:“券商积淀了近10年的研究力量正在被移植到基金公司。”
券商研究人员的一大动向就是跳糟到基金公司,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行业领域的品Pai分析师。目前几乎在每一家基金公司都可以看到券商研究员的熟面孔,而按照目前基金业的快速发展态势,新基金公司层出不穷,对研究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券商人才还将继续流失。
《新财富》杂志透露,该刊去年评出的10位券商最佳分析师今年有四位离开了所供职的券商,其中平安证券陈守红去了兴业基金,申银万国的李晨就职于博时基金,申银万国的张顺太去了国泰基金,而中金公司的王卫东则去了瑞银润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随着QFII的日益增多,其对中国市场研究的力度正在加大。据悉,多家QFII正在加快对国内顶级策略分析师和行业研究员的搜罗。QFII显赫的名声和与国外接轨的薪酬体系构成了不小的吸引力。另外QFII非常重视推出有独立声音的品Pai分析师,这对有志于加盟国际知名投资机构的券商研究人士自然是个不错的机会。
有券商研究所负责人悲观地推断,在目前的券商研究所体系下,券商研究人才的大举流失仍不可避免。许多券商研究所属于二线部门和公司点缀,薪酬水平也低于经营性部门,这就造成了研究人才流向稳定的高薪酬金融机构的内在冲动。
投资人才另谋高就
除了研究精英之外,券商人才流向的第二大主流群体是投资人才。券商曾是证券市场上最具投资能力的机构。随着基金的崛起,券商的投资精英形象日益黯淡。而顶级投资人才的净流出更进一步削弱了券商的投资能力。
今年以来,券商中负责自营和资产管理业务的负责人跳糟基金的例子不胜枚举。深圳某券商在债券业务领域名声赫赫的领军人物今年被同城的基金公司以总经理助理的高位挖走。据了解,目前有渠道销售经验的券商业务人员成为新的“挖角”对象。有消息称,国泰君安证券在今年上半年基金代销中拔得头筹,而其负责基金代销业务的负责人已被基金公司挖去专司市场开拓。
除了基金公司之外,保险公司和财务公司正在成为顶尖投资人才的有力争夺者。各家保险公司纷纷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对券商投资人才伸出橄榄枝。而大型实业集团的财务公司也在加紧吸纳投资人才。知情人士透露:大多数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和证券业务目前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而保险公司和财务公司财大气粗,对投资人才而言是个运作资金做事业的好平台。另外,目前券商薪资水平同其它金融机构相比已相形见绌,投资人才自然希望往高处走。
券商无计无施
精英人才因个人发展的需要从基金公司回流到券商的也并非一个没有,但从相对数量上来看实属凤毛麟角。记者曾出席一知名券商研发中心的高薪招聘活动,发现应聘者基本上限于券商行业内部,基本上没有来自基金或其它金融同业的应聘者。这说明券商人才流动目前基本上处在净流出和内部流动状态。
深圳一家券商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3年前毕业能分配到券商,对许多年轻人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而现在券商对新入职毕业生起薪很低,根本无法吸引优秀毕业生。而有经验的券商同业间的跳糟一般都需许以职位和较高的薪水,否则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精英人才的群体性跳糟已使许多券商元气大伤,在弱市中更无竞争力可言。
另外,顶级人才去其它金融机构高就还给券商行业内部制造了一种不良的心态,跳糟代表了实力和机会,不跳糟好象没本事。在这种心态的指引下许多券商业务人员的跳糟之举实际上缺乏理性。
许多券商投行业务和投资业务人员都对目前券商的薪酬回报和职业发展机会深表不满,而毫无行业自豪感。这种心态实际上比弱市行情更深刻地打击了券商行业复苏的希望。
许多券商意识到应及时给予精英人才与业绩匹配的报酬,这是留住人才的基本条件。据透露,深圳某新兴券商去年证投业务回报不菲,因而给予两位业绩突出的投资经理超过百万元的红包。这一酬劳远远超过该公司高层的年薪。其中一位获得巨额红包的投资经理感慨地向记者表示:说到做到的公司才值得出力。但这种能够不惜血本留住精英人才的券商还只是少数。
今年上半年,原国信证券系人马大举跳槽华西证券的事件使越来越多的券商相信,只有启动产权改革才能真正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但在目前的政策环境下,产权方面的制度创新只能纸上谈兵和小打小闹。在行业的整体窘境中,券商只能眼睁睁看着苦心培养多年的人才大步流星地奔向其它机构。自称为金融企业第三世界的券商如果不能有效留住核心人才,沦为实力金融机构附庸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