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步蟾(刘步蟾是英雄还是败类)
1894年,一场举世瞩目的战争在黄海打响,这场战争让李鸿章呕心沥血创下的北洋家底功亏一篑,甲午海战失败后,李鸿章悲痛欲绝,对富国强兵已经完全失去了希望,只能拖着老弱之躯看着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继续在列强的欺压下苟延残喘,甲午战争让中国遭受到了重创,自此清王朝彻底沉沦,明眼人都明白清王朝的末日即将到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界点。
如果说甲午战争之前,清政府被英国、法国、俄国欺负是因为俄国国力强大、英法是发展迅速,战败或许还无法让世界其他国家估量清政府的真正实力,那么甲午海战之后,清政府被日本这样一个蕞尔小国打败,则让世界真正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自此,世界列强蜂拥而上,连意大利、葡萄牙一些小国也想参与其中分一杯羹,仅仅6年之后便爆发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仅不到10年的时间,清王朝彻底灭亡。
这场海战是清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这场战争给后世留下了很多遗憾和感动,比如致远舰的邓世昌,在弹尽粮绝之际,开船与敌船同归于尽,光绪亲自为邓世昌写下挽联:此日漫挥天下雨,有公足壮海军威。从此邓世昌便成为了民族英雄,近百年来,邓世昌一直被当作英雄被歌颂、赞扬,同时,还有一个人饱受着后人争议,迟迟无法给其盖棺定论,这个人就是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
甲午战争后,关于刘步蟾是英雄还是民族败类的问题的争议一直没有停过,或许在几十年前的历史课本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记载:刘步蟾怯敌投降,结党营私,海战发生时,惊慌失措,竟然远距离开炮,将丁汝昌震落摔伤,还违反丁汝昌的军令,擅自改变队形,偷令定远慢行,躲避日本战舰。很多史料将刘步蟾刻画成了一个不敢战斗的懦夫,在《甲午风云》电影中,也将刘步蟾的形象刻画成了贪生怕死、狼狈不堪的反面形象,然而随着近几年甲午海战史料的逐渐翔实,对于刘步蟾的人物形象也彻底颠覆。那么历史上刘步蟾真的是怯战懦弱的叛徒吗?还是世人对他有什么误解?
1852年,刘步蟾出生于福建省,在《海军实纪》一书中,曾经对少年刘步蟾有过这样的描述:幼颖异,少沉毅,力学深思。及长,豪爽有不可一世之慨。可见刘步蟾少时便有超群之才,过人之志。再加上刘步蟾家境富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866年,清政府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学堂,开始培养海军学生,第二年,年仅14岁的刘步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船政后学堂,成为了中国最早海军学校的第一批正式学员,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里,刘步蟾学习勤勉异常,最终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船政后学堂毕业,在毕业之前的实习中,刘步蟾随舰巡航到南洋群岛、辽东湾等地,在海军驾驶班学生综合会考中,刘步蟾再一次获得了第一名。
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后,刘步蟾最终正式成为了一名海军军官,没过多久刘步蟾就因表现出色被任命为军舰舰长,此时的刘步蟾才仅仅22岁,正是春风得意,仕途上一帆风顺。1875年,刘步蟾又被两江总督沈葆桢派到欧洲去学习枪炮、水雷等武器。游历回国之后便被保举为都司,1885年刘步蟾被任命为定远号管带,升为参将,后来又被升为副将。作为定远号的管带,此时的刘步蟾才仅仅36岁,便官居一品。刘步蟾的爱国之心早在撤旗事件中便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890年冬,北洋舰队巡逻香港,丁汝昌上岸公办,刘步蟾按惯例降下提督旗,换上自己的总兵旗,然而总教习琅威理却暴跳如雷,认为刘步蟾这是在侮辱自己,即使总督下了军舰,还有自己在,怎么可以挂上总兵旗,刘步蟾一步不让,他认为此举关系到舰队主权问题,便斩钉截铁的只回答了一句:水师惯例如此,便不再搭理琅威理。琅威理气急败坏,向李鸿章告状,没想到李鸿章竟然支持了刘步蟾。后琅威理愤而辞职,到处说自己受到了侮辱。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附近偷袭我海军部队,6天后,中日正式宣战,刘步蟾在战前为激励士气,立下了“苟丧舰,将自裁”的誓言,决定与日军血拼到底,其实早在此次偷袭之前,刘步蟾便早有预感,认为日军奸猾无信,可能会偷袭我方舰队,并在战争爆发之前多次请丁汝昌报告李鸿章,日军的船舰实力已经超过了我军,希望李鸿章能向朝廷争取为海军添购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