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叟(郝叟的拼音)
简练教学设计
2018-04-28 21:44·简练语文
【教学设想】
《最后一课》是初中语文的经典教学名篇,也是一座出产好课的富矿。意蕴深厚的教学切入点很多:爱国主义、家国情怀、语言的意义、儿童的成长……无不能生成出震撼课堂,由此设计出来的成功案例不计其数。本课力求创新突破,另寻蹊径,尝试从简练角度作教学设计。
简练教学的要义和精髓是一字立骨。用立骨之词切入、贯串课堂,搭建思路。《最后一课》是一篇表现被占领地区人民对自己的语言幡然醒悟的小说。“觉醒”既是小说要表现的主题和内容,也是阅读的牵引,能牵带出文本解读的方方面面。故此,以之作为教学的基点和聚焦点。立“觉醒”一词,从“觉醒”切入,又用“觉醒”贯串课堂,派生出6个层层铺垫、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挥设计的连带效应,呈现教学的推进逻辑。
【教学目标】
1.从自省、觉悟角度更深刻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2.利用主词探讨连带领悟小说的精巧安排和写作用心。
3.借助重要语句的分析欣赏实现对文本的涵咏品味。
【重难点】
重点:深长意蕴的涵咏品味。
难点:觉醒角度的主题观照。
【教学思路】
【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确“立骨”之词,聚教学焦点。
1.读小说的人常会有这样的阅读体验,边读边会不断地冒出各种碎思闪念。读《最后一课》,可以肯定,你就会有这种感觉,下面词云图里的字眼哪个是你脑海里闪出最多的?
(1)出示阅读印象词云图。
(2)学生交流、讨论、分享:忏悔,爱国,语言,珍惜……
2.有人说,读完小说脑海里冒出最多的字眼就是——觉醒!因为这个词与小说的主题最相关,读懂了它也就读懂了小说,你同意吗?信不信?
明确:小说写了很多东西,但其实通篇都是在写一个词——觉醒。
二、环节二:借对立骨主词的接问连带全方位梳理小说的人物、情节。
1、那么,谁觉醒?
提示:注意写人物的发现、明白、懊悔、补救等情节;注意人物的神情、动作、说话等。
(1)小弗郎士?
(2)韩麦尔先生?
(3)郝叟?
(4)前镇长、前邮递员、旁的人、最小的孩子……?
明确:他们都觉醒了。
2、刚才提到的人物都觉醒了,这是不是小说的全部人物?小说还有一个只在开头出现了一次的人物,铁匠华西特,他有没有觉醒?何以见得?
(1)找出写到华西特的地方。读第5段。再看看,华西特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小说对这个背景也就是镇公所有个特别的说明,是怎么说的?
明确:写华西特的地方只有一处,就在第5段。只写了他一个表现:带着徒弟挤在镇公所前看布告。镇公所的特别说明是: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2)在华西特的这个行为里,小说用了一个特别显眼的动词,是什么?联系对镇公所的说明,你能从这个动词里读出什么?
明确:挤。这个动词清楚地显示出华西特是很关心时局的。
(3)朗读华西特唯一说出的一句话,琢磨这句话的语气。
▲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4)能照小弗郎士此刻的推想用开玩笑的语气读吗?
明确:不能。华西特看完布告再来招呼小弗郎士,这个招呼被情急中的弗郎士理解为开他的玩笑。然而,站在华西特当时所处的情境来看,这句话显而易见不是来开玩笑的,分明有另外的含义:这里有对小弗郎士不争气的叹息和怨责,也有对时局的无奈和对剥夺法语学习权力的入侵者的愤恨。
(5)代入说话人的情感、语气和用意用直白的方式再把这句话说出来。想想,该怎么说?
明确:孩子,你还不知道今天是最后一次学法语,明天就连课也都没有上了,你还这么懵懂无知,一无所谓,不加珍惜!
(6)找出印证华西特的话的照应情节。读第11、12段:
▲ 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联系这个“原来”照应的内容,用具体的意思置换“原来”一词。你会想到哪个意思?由此想想,这意味着什么?
明确:可以置换成“华西特的话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其实就是交代了小弗郎士开始是误解,但终于彻底明白了的意思,意味小弗郎士对华西特的话有了新的理解。这也就更加肯定了华西特的话不是开玩笑而是另有深义的。
(7)这样看,那华西特觉醒了吗?
明确:华西特也应该是个觉醒者,他的爱国感情也应该是被激发出来了。
3.出场的每一个人物都写了他们的觉醒行为,一个都没有遗漏和省略,全部点到。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全镇所有人的爱国热心都被激发和点燃。那问题又来了,既然是全体,为何不可以概说?代表地说出来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对每一个人物都一一作交代?省略、跳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比如郝叟、铁匠行不行?
(1)交代全体对主题表现有什么好处?
明确:可以告诉我们民族危亡时刻激发和唤起的爱国热情有多么巨大。能表现出全民觉醒的主题。
(2)参照示例给每个人物填上档案信息:
你有什么发现?
明确:少中老都有了,课内课外都兼顾到了:各个角色都有其代表性和象征。郝叟老头们觉醒了,华西特们觉醒了,就连顽童小弗郎士们也觉醒了;课堂内的人们觉醒了,课堂外的人们也觉醒了——这就象征了全体民众的觉醒!
(3)再细读第10段描写郝叟老头部分,思考:
①当小弗郎士看到郝叟老头等镇上一大帮人都来听课,先是感到惊讶,随后还感到“好笑”,但接下不笑了,而是感到万分的难过,甚至于产生感情共鸣!小弗郎士的这个变化谁带来的?
明确:是郝叟!可以说,没有郝叟的出现就没有小弗郎士的变化。郝叟老头课堂上的行为表现促动着小弗郎士思想的转变,使他开始懂得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与价值。
②进入教室的小弗郎士感觉到气氛反常,这强调突出了最后一课的非同寻常。这个反常谁带来的?
明确:还是郝叟!
③双手捧书的郝叟老头让人感到好笑,是因为这么大年纪了还看着幼儿读本,说明老头对自己民族语言不珍惜。环顾四周,似乎所有的人物都沉浸在这样的懊悔和反思中。那是什么使孩子、成人都放弃了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珍惜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明确:答案就在韩麦尔先生说的“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话里。作为本民族语言传播者的韩麦尔先生,也经常让孩子们丢下功课替他浇花,甚至在钓鱼的时候就干脆给孩子们放假。是无知,是现实的功利,是个人私心的放纵,是对庸常、不堪的习惯和容忍,才造成眼前的情景!
④注意,这样一个郝叟老头在小说里还只是个次要人物!由此,你对小说人物的安排有什么看法?
明确:连一个次要人物都能促成如此深刻的主题内涵,更何况其他人物,事实上,小说每个角色都有安排上的意义和作用,缺一不可。
三、环节三:进一步梳理情节内容,挖掘主题内涵,领会深刻用意。
1.全民都觉醒了,那他们觉醒了什么?参照下面的提示,寻找相应内容,看看你有什么寻获?
(1)小弗郎士?
提示:①发现②明白、醒悟③反思④懊悔⑤期望
(2)韩麦尔先生?
提示:①在课上说了哪些话?怎么理解他说的话?②神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郝叟老头?前镇长、前邮递员、旁的人、最小的孩子……
提示:①行为②动作、神情、态度
▲郝叟老头儿、前镇长等人,读的是初级读本,需要补“初级班”的课,学习“ba,be,bi,bo,bu”之类最简单的拼读
逐一查找、筛选、提取、归并。
明确:你会发现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觉醒,但所有的觉醒都有一些共通的地方,最终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对语言在情感和认识上的觉醒,而且都是在最后时刻的觉醒。在这个觉醒之前他们都有不堪的庸常,表现出很多的劣根性。
2、这样的觉醒能揭示什么?
交流讨论。
揭示参考:1.民族的觉醒首先是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觉醒,最大的奴役乃是文化的奴役。2.虽然觉醒了,但这只是最后时刻激发出来的觉醒,有太多需要反思和批判的地方。3.行动才是觉醒的标志和表征。
四、环节四:借对主词接问探究顺及欣赏小说的对比手法。
1.觉醒在小说中表现的程度如何?深不深刻?怎么就有这种深刻的感觉呢?
提示:填表,读表,联系起来想想,比较一下,觉醒前后的情况如何?
明确:巧妙使用对比手法使这种觉醒突显、深刻,主题得以进一步升华。
五、环节五:利用主词接问探究领悟小说表达内醒的主题。
如此深刻的觉醒,它是怎么产生的?是什么促使了这种觉醒?有什么外在动力和强制驱使吗?动力来自何方?
交流讨论。
明确:没有外力:深藏内心的自觉、自省与救亡意识的唤醒。
六、环节六:层层铺垫蓄势后分享阅读的认识、感想。
这样的觉醒给我们带来什么的引申思考和启发?小说用这种觉醒能告诉我们什么?
1、出示参考话题。
参考话题:语言的认识 常态与应急状态 环境对人的改变的启示 小弗郎士视角的好处……
2、教师说话示例。
3、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参考:
1.母语的伟大,母语的力量:语言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象征。敬爱母语的意义就是爱国的意义。
2.生活的启示:人们的庸常总是那么的不堪。这种庸常常常带给我们无视、麻木,庸常会让我们失去珍惜,失去发现,忽视最珍贵的东西。
生活中的人们,虽然都有庸常和不堪,并且可能沉沦其中还不以为意,但是,只要到了关键时刻,每个人根植、潜伏于内心的向善力量,崇高和伟大就会被瞬间触发、激活和唤起。
3.环境的启示:环境会改变一切。人是逼出来的。
4.采用儿童视角的领悟:爱国感情,家国情怀出乎本能,源于自发,而儿童最本真,因而最能显现这个特点。
……
七、总结:读懂了觉醒就读懂了小说!
参考文献
[1]于龙.走进郝叟老头和华西特——《最后一课》中不可忽视的两个人物.教育艺术(J).2013.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