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传说(隐士的传说)

80酷酷网    80kuku.com

隐士传说(隐士的传说)

隐士是不愿做官的读书人,古代“学而优则仕”,如果不去做官而还是不丢书本,就被人称作隐士。中国对于隐士的想象由来已久,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就描绘了一个具有仙风道骨的隐士形象。隐士倾慕道家思想,淡泊名利,宠辱偕忘,同时身上又有些儒风。虽啸傲风月,但始终心系苍生,忧国忧民,这才是受人景仰的隐士。隐士恬然自安,不苟合取容,无荣无辱,自由自在。千百年来,人们在隐士身上寄予了美好的想象。

不知古代的统治者是否推重隐士作风,只见史书上总会罗列一大批隐士的名单,名之曰《隐逸》《遗逸》。今人对于隐士的理解往往附会于佛老,佛老之徒入山修行,颇让一些人心向往之。加上宗教典籍云遮雾罩,更使一些人崇拜得五体投地。但是中国的隐士绝非宗教徒可比。隐士是远离官场、不愿做官的读书人,因为是“士”,所以不放弃读书,而且有时还要写点诗文。

隐就是藏,就是要抹掉“读书人”的痕迹,要别人看不出自己的身份。因为不愿意做官,混迹于农夫渔樵,所以就称之为“隐”。——明明是读书人,却偏偏要自称“草民”;明明要做“草民”,躬耕渔樵时却又不忘记读书。始终不忘记要“入世”,这才是真正的隐士。说到底,隐士是一个社会人,绝不是什么“世外高人”。

隐士们徜徉在山川风月,躬耕于野田烟雨,忘怀人世间的得失,陶醉在大自然的质朴。丰年留客,黄鸡啄黍,又忍不住激赏啸傲一番。啸傲之不足,又歌之咏之,直待发而为诗文才算了结。这是隐士的真性情。陶渊明辞官回乡,种菊饮酒,似有终焉之志,然而诗文中时有不平之气。诸葛亮隐居在隆中,虽有经天纬地之才,然而困于乡野无人赏识。后经朋友举荐,刘备三顾茅庐,推心置腹恳请出山,于是意气感激,为之呕心沥血而不惜。隐士只是远离了政治体制,但是并没有远离社会。他们的诗文朴实无华,洋溢着对人生的热爱,充溢着对生命的热情。只要有机会,他们一定愿意为社会去奉献自己的一生。

有人说:“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这是那些庸碌无为的官僚的遮羞布。孔子云:“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在其位,就应当“知其不可而为之。”甚至像鲁迅先生所说,要“拼命硬干”。有的人批评隐士不“隐”,讥讽隐士不忘朝政。明代的陈眉公就被人讥讽为“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其实,隐士更应该是一名“士”。隐士只是不去做官,并不是要“看破红尘”。既是读书人,就应该有所为。

隐士淡泊名利,忘怀得失,砥砺风俗,激扬正气,对于社会风气的涵养也不无益处。所以历代的统治者才会为他们立传。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隐士绝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士”,要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价值。

隐士的传说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