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孩子(那些爬天梯的大凉山孩子)
力哥最近去了一趟凉山,我用自己的双眼,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大凉山,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1、炎黄合流华夏始
聊凉山,绕不开彝族,聊彝族,绕不开和我们汉族的历史渊源。
我是地理决定论者,世界各国的历史、传统、宗教、文化,归根到底,都能从长期生活的地理环境中,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帕米尔高原以东的亚洲东部,因为若开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天山-博罗科努山-阿拉套山-阿尔泰山彼此相连,加上辽阔高耸的青藏高原和天山南北广袤的沙漠戈壁,导致从东南亚的缅甸,一直到东北亚的蒙古,和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亚欧非地区,形成半隔离状态,在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下,东西永隔如参商。
双方虽有交流,但彼此都无法长期深入影响。
帕米尔以东,北到库页岛鄂罗克人,南到越南占婆人,仔细追究,虽不同文,但人种上大体相通,都是蒙古人种(黄种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征战厮杀、分裂统一、同化融合,并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后形成今天的民族和国家分布。
其中,占中心地位的,是4000-5000年前形成的华夏族。
上古时代,随着黄河中下游水患趋稳,形成肥沃土壤,原本在陇西高原(甘肃天水一带)放牧的一些部落,东出高原,进入关中和河洛种地,形成东亚最早的农耕文明。
后来在黄河中下游两岸,逐渐形成三大农耕部落联盟:黄帝、炎帝、蚩尤。
黄帝先打败炎帝,形成华夏族的雏形,我们因此自称“炎黄子孙”。
黄帝后击杀蚩尤,蚩尤部落部分归入华夏族。
蚩尤领导的部落联盟叫“九黎”(九个部落的合称),所以子民叫“黎民”,炎黄的部落更先进,子民有自己的姓,所以叫“百姓”,“黎名百姓”就这么来的。
当时,“百姓”是统治者,“黎民”是被统治者。
也有部分不愿受压迫的九黎族,被迫南迁,称“三苗”。
先迁到汉水一带,华夏族扩张过来,一部分被迫融合,一部分继续南逃洞庭湖平原,
华夏族再打过来,一部分融合,成为楚国雏形,一部分继续逃,最后迁入云贵高原的山沟沟里,这就是苗族祖先。
话说两头,华夏族形成后,就是唐尧虞舜夏禹的禅让传说(真假难辨),随着华夏文明不断扩张,最后统一中原,开启奴隶王朝夏(也无实锤证据)。
3600年前,一支活跃在商丘一带的东夷部落打败夏,建立商王朝,把山东和两淮纳入华夏文明版图。
3100年前,活跃在关中一带的周人起兵反商(凤鸣岐山),建立周王朝,把华夏文明扩张到整个黄河中下游。
为便于管理越来越大的疆土,也为拱卫帝都(镐京)安全,周实行分封制,结果诸侯国在与周边蛮族长期征战中,实力越来越强,最终不把周天子放眼里,互相征伐,这就是春秋战国。
而在烽火戏诸侯,犬戎破镐京,平王被迫东迁河洛后,原在陇西为周天子养马的秦襄公,因护驾有功,被封为诸侯,封地就是被犬戎占据的关中——平王卖了个顺水人情,你能把关中收回,就送你了。
没想到,人家还真打下来了,这就是秦国发家史。
在此期间,中南的荆楚,江南的吴越,河北的燕赵,也逐渐融入华夏文明。
春秋战国时期,东南沿海尚未开化的原始部落,统称百越,秦灭六国后,发兵50万南征。
这些部落也是一部分融入华夏族,一部分躲附近山里,比如畲族,还有的继续往西南方向迁徙。
“越”“粤”同源,最开始住绍兴,后来一路逃广东去了……
后世中原战事不断,多次衣冠南渡,从吴越到两广,绝大部分土著都被彻底同化。
有些中原遗族不肯和土著融合,成了客家人,也有土著死活不肯被华夏族同化,其中最大的一支,就是广西壮族。
比秦始皇扩张欲更强的,是100年后的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征南越(今两广+越南北部),之后剑指西南,把夜郎国、滇国等西南古国都灭了,并不断移民实边,完成对云贵高原的同化。
正是在两汉400年持续扩张过程中,汉,从一条水的名字(汉水),变成一个地方的名字(汉中),再变成一个王的名字(汉王),最后,变成国家(汉朝)、国民(汉人)和民族的称谓(汉族)。
以上,即我族先人奋斗史,此处可以有掌声~
2、西南彝人几多奇
话说两头,当年我们祖先下山种地,融合成华夏族,后进一步融合成汉族,还留在陇西放羊的那一支,就演变为青海东部的古羌人。
羌,看字型就知道,意思是牧羊人。
可见,羌汉同源,历史一样悠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后羌人西迁,进入青藏高原中心,和土著结合,形成后来的藏族,在隋唐时代,兴起吐蕃王朝。
羌人北迁,进入河套和河西走廊,和土著结合,形成后来的党项族,在两宋时期,兴起西夏王朝。
羌人南迁,进入四川盆地,和土著结合,形成后来的古蜀国和古巴国。
蜀国中心在成都平原,河道纵横,巴国中心则在川东山地(重庆),所以四川又称“巴山蜀水”。
春秋初期地图
春秋时,因巴国更靠近华夏文明(楚国、庸国等),相对更强大,也经常和楚国征战。
川东多山,不好种地,但三峡两岸有很多盐井,巴人提水煮盐贩卖,这盐就叫“巴盐”,久而久之,变成“盐巴”。
农耕民族看不起这种谋生之道,楚国一直鄙视巴国,为挖苦巴人,就把国内低俗流行歌曲叫“下里巴人”,今天城里人还把看不起的乡下人叫“乡巴佬”。
四川盆地是个封闭区域,巴蜀长期内斗,但蜀国占据川西平原,产粮多,进入战国时期,逐渐压制巴国。
巴国被两头欺负,后来只能像北边秦国求援,芈月的老公秦惠文王用“假道伐虢”的计谋,先灭蜀,回头顺便灭巴。
春秋末战国初期地图
拿下四川后,秦国在岷江上游修都江堰,从此水患平息,成都平原逐渐代替关中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直到今天,还是个超级巴适的地方~
老规矩,一部分古蜀人(羌人)融入秦国,一部分继续南下求生。
先秦时代,华夏族对南方蛮夷知之甚少,把东南沿海的原始部落统称“百越”,西南则统称“百濮”,汉人一路打过来,百越也逃到百濮地盘,地少人多没饭吃,有些继续南迁,进入云南南部,直至中南半岛,和当地土著结合。
比如柬埔寨主体民族高棉人,往上追溯,属壮侗语族一支,是百越后人,而泰国主体民族泰族(和我国傣族、老挝佬族是近亲),属藏缅语族一支,是百濮后人。
彝语也是藏缅语族下的一支。
而壮侗语族和藏缅语族,都属汉藏语系。
为啥早年南洋土著比较容易学会粤语?
因为粤语形成过程中,也融入了不少百越人的发音和语法结构,和东南亚土语有一定相似性。
好在云贵高原,山高水深,易守难攻,山壑之间最适宜种地的小平原(坝子),如昆明、大理、贵阳、遵义等,都逐渐被我们汉人占了,土著就躲山里,我们也拿他们没办法。
一直到雍正彻底推动“改土归流”前,近2000年时间,中央王朝对那里的渗透或管理一直很弱,点到为止,因而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最后形成今天七彩斑斓的西南少数民族风情区。
这么多民族中,有两个很特别。
整个中华文化圈,都以汉字为母体,不管是日文(假名)、韩文(吏读、谚文),还是女真文、契丹文、西夏文……大都借用汉字的偏旁或构字方法。
但在西南地区,有两个民族的文字,几乎和汉字(甲骨文)的历史一样悠久,属于兄弟文字。
那就是纳西族的东巴文和彝族的彝文。
纳西族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一带,彝族则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交界处,也就是凉山周围。
彝族,以前一直叫“夷族”或“西南夷”。
对,就是“华夷之辩”,“以夷制夷”的那个“夷”,带有明显的汉族中心主义思想,有强烈贬义色彩,所以解放后,改称彝族。
多说一句咱汉人对周边未开化民族的称谓变化。
商周时期,华夏族的地盘就是中原一带,以中原为中心,东边叫“夷”,南边叫“蛮”,西边叫“戎”,北边叫“狄”。
后来华夏族扩张,先把东夷通吃,再南下把南蛮通吃,东南两个方向,完全汉化,连啥都敢吃的广东人,也基本全部汉化。
西戎的一部分汉化,另一部分成为西南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祖先。
北狄也部分汉化,部分成为以后一次次崛起的北方游牧民族祖先,最早演变过去的就是匈奴。
所以“犬戎”、“狄人”这些概念后来就有比较明确的指向,逐渐不再泛用,像“狄”后来还成为北方游牧民族汉化后的一个姓,比如狄仁杰。
“蛮夷”则用来泛指中国周边未开化的落后民族,彝族在西南山区,就叫“西南夷”。
欧洲人漂洋过海到来后,最开始叫人家“洋夷”,甚至管荷兰人叫“红毛夷”(荷兰人毛多发红),“红夷大炮”就这么来的,反正就是一万个看不起,后来被打疼了,才改叫“洋大人”~
这种华夷之辩还被日本人(大和族)完美复刻。
他们在我们眼里本就是东夷,他们还管未开化的土著阿伊努人叫“虾夷”,因为主要靠捕捞海产品为生。
大和不断扩张,最后把虾夷赶北海道去了,幕府时代日本武官最高职位叫“征夷大将军”,这里说的夷,就是虾夷。
多说一个鲜为人知的小细节,帕米尔以东,因游牧民族迁徙,也曾生活过一些白种人。
比如位于新疆最肥美的伊犁河谷的乌孙国,就是塞种人一支,白人,也是汉武帝想要联合抗击匈奴的西域大国之一。
后来五胡乱华,五胡中的羯人,就是原本匈奴养的白奴,也是塞种人,屠杀汉人最狠的也是这伙人,但毕竟人数少,经不起长时间混战厮杀,还是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了。
“胡”是后来兴起的民族概念,没有“蛮夷”那么强的贬义色彩,从三国到隋唐,汉族自身也经历了大融合大换血,李唐王族本就有鲜卑人血统,唐朝胡人成就斐然。
李白出生在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出生时碎叶还是大唐领地,后来独立了,如果李白晚点出生,也算胡人。
所以帕米尔两边的内亚地区(中亚+新疆),是人类最早的民族大熔炉,大部分人都是白种人和黄种人的混血儿,所以新疆自古出美女,热巴娜扎佟丽娅,总有一款适合你~
扯远了,继续说凉山。
去凉山前,我一直以为彝族是个非常落后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没有自己的系统性宗教(只有最原始的自然巫术),解放后还保留着奴隶制,比隔壁藏族羌族同胞还落后。
去了才知道,彝族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而且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天文历法,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没想象中那么原始落后,就像纳西族的东巴文化一样,彝族也有毕摩文化。
毕摩是彝族人的祭祀、领袖、医生、老师……现存毕摩经卷28类,212种,12000多卷。内容涵盖历史、文化、哲学、宗教、文学、医药、教育、占卜、历算等。
而且毕摩经书还可以唱出来,有自己的韵律,几千年来,一直口口相传,几乎是上古文明活化石。
虽然现在通用的规范彝文中,有个别汉文借字,但这是长期和汉族混居交流后的产物,古彝文是一种独立的原生文字。
要知道,在战国以前,我们对成都平原的文明几乎毫无了解。
直到20世纪,我们在广汉发现了三星堆遗址,一下子把古蜀文明的历史,向前推到尧舜时代。
后又在成都发现金沙遗址,对应中原商周时期。
时间轴上,三星堆-金沙-古蜀国,文明发展联在了一起。
对于三星堆,至今有太多未解之谜。
但它很可能和彝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为今天的彝族,本就是古羌人、古蜀人和百濮人不断南下融合的产物。
我在西昌火把广场看了彝族民俗表演《阿惹妞》。
散场时,发现走廊里摆放了很多展板,展示彝族文化和成都平原发掘出的三星堆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
有彝文学者,甚至能读出很多三星堆出土的“外星文”。
一言以蔽之,三星堆文化还有大量未解之谜,但成都平原早已汉化,或许解开三星堆谜题的钥匙,就在彝族文化中。
三星堆已死,躲在山沟沟里的彝族却繁衍至今,有近千万人,是仅次于壮、回、满、维、苗的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
明明是个特别有故事的古老民族,今天人口也不少,但这个民族,在历史的舞台上,似乎从来没什么存在感!
不少人听说过东巴文,但很少有人知道彝文,但彝文却是比东巴文更成熟的一种古文字!
这次我在西昌街头看到满大街的怪异符号,第一反应,还误以为东巴文…
藏族和蒙古族人口比彝族还少,我啥都不说,大家也都了解,可我介绍半天彝族,可能大家脑海中依然没啥鲜活印象……
即使大理白族、海南黎族、版纳傣族这些人口比彝族少得多的少数民族,存在感都比彝族大得多!
这,是为什么呢?
3、凉山为何这般穷?
很多人说起四川,只知成都,了解多点的,还能说出乐山(乐山大佛,美食乐园)、峨眉山、宜宾(宜宾燃面,五粮液)、泸州(泸州老窖)等。
但四川旅游的精华,除了成都,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以西的三个高原自治州。
西北部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首府马尔康,著名的黄龙九寨沟就在这,当年汶川大地震,也在这。
九寨沟
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康定,著名的《康定情歌》写的就是这,还有著名的稻城亚丁、四姑娘山、海螺沟。
稻城亚丁
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有著名的泸沽湖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泸沽湖
这里之所以风景如画,美不胜收,关键在于:地势落差非常大。
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处是横断山脉,梅里、玉龙雪山啥的本身就很高,落差没那么大。
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交界处是祁连山,也非常巍峨。
但在青藏高原东麓,紧挨着的就是天府之国成都平原,成都海拔才500米,一转眼就跃升到三四千米!
最典型的是海螺沟,一号营地才1000多米,2号营地就2000多米,3号营地3000多米,坐缆车上的4号营地就4000多米,此时展现在眼前的蜀山之王——贡嘎山,海拔7556米。
如此巨大的落差,带来层次感极强的景观。
可同样是行路艰难的川西高原,也都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凉山还是比其他两州穷得多。
四川183个县级行政单位,最富的10个,9个在成都,最穷的10个,8个在凉山。
放眼全国,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最穷的10个县,四川最多,占3个,全在凉山!
它们是——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
全部位于大凉山最核心的彝族聚居区。
以这三县为中心,周边的越西、喜德、金阳、普格,也以彝族为主,以穷闻名。
说凉山是中国最穷的地方,应该没啥争议。
这里解释一下,“凉山”、“大凉山”、“小凉山”的区别。
凉山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自治州。
大凉山则是一座山脉,在大凉山东边,靠近乐山和宜宾,还有一座小凉山。
并不是说,大凉山特别大,小凉山差一点。
事实上,小凉山比大凉山更陡峭难爬,小凉山的北边,连着峨眉山。
峨眉金顶
还有一种解释,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一带,也是彝族聚居区,但人数比凉山少,所以叫小凉山。
著名的泸沽湖,一半位于四川凉山,一半位于云南宁蒗,两边开车都能到。
事实上,并不是整个凉山州都很穷,比如首府西昌。
西昌所在的位置,是整个凉山最好的一块肥地——安宁河谷。
这里最早有个邛都国,《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西南蛮夷,数夜郎国最大,滇国(昆明一代)以北,数邛(qióng)都国最大。
汉武帝征服大西南时,一起给灭了,设邛都县。
后来地质塌陷,形成堰塞湖,就叫邛池,也就是今天西昌最著名的泸山邛海景区。
三国时,诸葛亮七擒七放的孟获,就是彝族首领,根据地就在这一带。
后来这里长期叫建昌,一直是川西南中心,清朝改名西昌,沿用至今。
今天西昌老城区还有个西昌古城景区,我看了下,说是明朝建的,基本全后来修复的。
从古城步行几分钟,就到了西昌老城区最繁华的商圈,以达达春天百货为中心。
雕塑为刘伯承和小叶丹“彝海结盟”
因为风景好,气候好(低纬高原中的坝子,日照充分,冬天暖和),空气质量高(空气透明度高,月亮特别明亮,所以又叫“月城”),成了成都有钱人的后花园。
加上地处山中,运输成本高,导致物价一点不便宜,饭店里随便吃点东西,人均也要大几十。
一到节假日,满大街川A牌照,奔流不息。
过年时,很多高档小区人声鼎沸,过完年,秒变鬼城……
现在,西昌房价也被炒到一万五了~
总之,雅砻江流经此处,冲出的这片河谷,向北延伸到冕宁,向南延伸到德昌,所有高速和铁路都在这条河谷里穿行,经济发展还是阔以滴~
因为西昌等地也算凉山,但真正最需要扶的,是大凉山山区的彝族,所以扶贫公益圈总说“大凉山”,而非“凉山”,以示区别。
但一般人搞不清这些概念,导致很多爱心人士走出西昌机场,住进市区酒店,就犯迷糊了。
不是说这是中国最穷的地方吗?怎么又是万达银泰,又是肯德基必胜客?
新区道路笔直宽敞,路边种满蓝花楹,简直是园林城市,压根看不出很穷的样子。
喂,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不仅西昌不穷,只要是汉彝藏回杂居的地区,比如凉山西部,贴着云南藏区的木里、盐源,或者南部的会理,会东,也没传说中的那么穷。
2020年,西昌市人均GDP68000多元,会理38000多元,木里37000多元,盐源36000多元,会东34000多元。
最穷的昭觉呢?
只有14000多元。
注意,这还是完成脱贫攻坚后的2020年最新数据,放十多年前,更吓人。
而且这还是人均GDP,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连人均GDP一半都不到,说明大部分昭觉彝人每月收入还不到500元。
同样被群山围绕,交通不便,资源贫瘠,为啥凉山内部也差距那么大?
用排除法分析,答案,只能是人。
事在人为。
凉山最穷的县,几乎都是东部大凉山的彝族聚居区。
为啥连藏族同胞都能为脱贫致富刚把得,彝族同胞却不愿意?
还是观念问题。
上文提到,彝族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承,却是中国历史上的小透明,正是因为他们千百年来都保持着传统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深居山中,少与外界交流,所以才能保留那么多活化石。
我们华夏族在商周时代,和今天的维族藏族蒙古族同胞一样,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乐天民族,亚克西啊巴扎嘿,以礼乐治天下,崇尚复杂礼制,非常讲究做人做事的规矩,或者叫“吃相”。
周武王要起兵伐商,还要找出一大堆理由,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这种仁义道德,直到齐桓公称霸的春秋早期,依然保留。
这叫“王道”。
但后来宋襄公想cos齐桓公,就行不通了。
孔子把自己生活的时代称为“礼崩乐坏”,那是他没见过之后的战国……
持续数百年的混战,越来越多的灭国战,让生存竞争越发惨烈,列国为了求生,做人做事越来越没节操底线,我们越来越无心研究音乐舞蹈这些不能当饭吃的东西,更无心原创出精致复杂的宗教理论,把全部精力用在争取现实利益上。
所有学问都要务实,能实操,学了就能用,用了就能得到立竿见影的利益,来,别扯淡,别浪费我时间,给我上“干货”,来,偷偷告诉我,现在哪个股票可以买?!
到最不要脸的秦国用法家思想一统天下后,法术势相结合,进一步采用愚民、弱民策略,用统治效率极高的中央集权,实现强国目标。
至于富民?不需要的。
老百姓都酒足饭饱,谁给你修长城挖运河卖命打仗去?
这叫“霸道”。
欲成霸业者,不拘小节,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但这种玩法,吃相太难看,秦朝一溜烟功夫就玩脱了。
汉朝建立时,很纠结,又想学秦那套中央集权,快速强国,又怕诸侯不干,重蹈覆辙,所以搞了半分封半集权。
到武帝时期,用推恩令彻底搞定诸侯,就演变为外儒内法,也就是内在本质还是法家那套残酷竞争,但面子上大家都是道德模范,好好先生,三纲五常,忠君爱国。
这个方法,一直玩了2000年。
即使如此,吃相还是越来越难看。
三国时期的禅让,曹丕对汉献帝还算厚道,再看看五代十国,最后看看明清?
最开始宰相地位很高,后来把宰相椅子撤了,再后来把宰相权力分了,再后来,索性不要宰相,你们全是朕的奴才,全给朕跪着当书记员,我让你干啥就干啥……
越来越强的中央集权,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导致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越来越趋向于统一和稳定,上行下效,中央政令畅通无阻,遇上牛逼好皇帝,就天下太平,百姓安乐,遇上傻叉坏皇帝,百姓就遭殃了。
另一方面,要让四万万人同一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就得把农民锁在土地上,好好种地,有点追求的人,就去考科举,谋求升官发财,其他啥都别想。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也变成一件很功利的事,这在明清时代特别明显,导致中国这套玩法,不可能像欧洲那样产生资本主义和民主思想。
我们汉人这种超务实的三观,勤劳吃苦,一心赚钱,在今天的西方人看来,虽然有点无趣,却是千百年残酷生存竞争下,提炼出的最有效的生存之道。
所以只要我们不内乱,无边患,政治清明,全民埋头搞钱,GDP回到世界第一毫无悬念。
从公元7世纪初,欧洲那边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王朝灭亡,我们这边隋唐大一统开启,一直到19世纪初的嘉庆年间,1000多年时间,我们GDP一直难波万,没啥稀奇的~
我们现在追求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只是GDP总量上回到世界第一,更是要让每一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国民,过上有尊严的美好生活。
但很多彝族同胞,压根没有这种奋斗逆袭的观念。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惨痛记忆,他们也很难get——不管八国联军还是日本侵华,从没来过大凉山……
他们千百年来,都实行奴隶制。
就是朝廷派下来的官员,也不敢进山,你敢进去,人家就敢把你抓回家当奴隶豢养起来,不干活,不听话,就打,不给饭吃……
不只明清时代,北京开奥运会那会儿,光天化日之下,还发生过这种事,央视法制节目还报道过……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彝族人是太懒,太不思进取了。
让他们下山干活,只要还没饿死,就不乐意,哪怕每天躺在公路边上发呆也好。
给他们扶贫发个小羊小鸡啥的,让他们慢慢养大卖钱,不可能的,拿回家就炖了。
我还听说过一些很搞笑的故事。
有个学校好不容易竖了一面国旗,结果只升了一次,第二天,国旗带绳都被人偷了……
我这次在昭觉、布拖下面的农村,还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所有路边的垃圾桶,全是铁质的。
据说,一般的塑料垃圾桶,你放几个,就坏几个……
但换个角度看,人家只不过还保留着前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说人家父母不重视教育,可人家自己就没读过啥书,身边也看不到读书改命的正面案例,当然就不觉得子女读书重要了。
说人家可以一个月不洗澡,臭气熏天,问题是自来水是最近一百年才有的产物,放古代,别说彝族,就是汉族农民,也不见得多干净,不也是夏天跑河边洗完衣服顺便洗个澡吗?
说人家好吃懒做,目光短浅,可前现代社会的小农不都这样吗?能目光长远的,都是逆人性的强者,早就成地主了……
什么价值投资,复利效应,长期主义,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都是资本主义产生后才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啊~
人性天生不耐,股市低迷期,我喊大家坚持定投都那么难,延迟满足是经过教育才能培养起来的能力。
说人家小孩喜欢小偷小摸,可明确的私有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概念,也是近现代社会才产生的。放古代农村,小孩偷吃别人家种的水果,很常见。
人家只不过是在重复我们祖先的生活状态。
但现在已是21世纪,依然保留前现代社会的生活观念和模式,就显得和时代格格不入,特别突兀。
凉山彝族还有几个比较独特的顽症。
一是近亲结婚+缺少医疗,残障人士比较多。
彝族一般不与外族通婚,一个村子里的人,很多都一个姓,属于近亲。
二是彝族男人容易嗜酒,一有钱就买酒,一喝就酩酊大醉。
三是彝族文化比汉族更讲究排场面子。
尤其婚丧嫁娶,杀牛宰羊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很多人为了面子,整个家庭经济都垮了。
根据彝族传统,一个家族有老人死了,要通知所有应通知的亲友,亲友还会再通知亲友,本来彝族就是一个比较封闭的社会,很容易谁家死个人,结果来了几百上千号人,村里死了个人,全村人都来奔丧……
关系比较远的,也要送一只鸡,关系稍近的就得送一头羊,关系更近的,得送一头牛!
现在一头牛可就是上万元,而且牛不仅能吃,还是耕地工具,属于家庭核心生产资料,就这么送出去了!
如果是至亲,还得送几头牛!
关键是,主人家收下牛,并不能去市场卖了换钱,必须当场全部杀了,分给所有来宾吃,自家还要出牛,血亏……
而且来者皆是客,哪怕不相识的路人,也能来讨点肉吃,丧宴用的牛羊肉叫“果舍切”,忌讳被遗漏,否则不吉利。
很多丧宴,光是拆牛骨,分牛肉,三天三夜都搞不完。
布拖有个小学校长和我们说,去年他老丈人去世,由小儿子操办丧事(彝族不传长子,和蒙古族一样传幼子),女儿女婿也算客,得出牛,但他们家现在不养牛,就直接包了2万元红包,让小舅子去市场上买牛。
校长笑着说,这时就看小舅子的为人,精明点的,会买小点的牛,省下的钱进自己兜里,更要面子的,可能这点钱还不够,得自己贴。
彝族本来就穷,这样下去还怎么脱贫致富?
所以这些年当地政府明令禁止丧宴太过铺张,一般最多只允许宰4头牛。
我网上大致了解了下彝族葬礼习俗,实在复杂,各种讲究,因为礼数不周,导致亲人变仇人,老死不相往来,屡见不鲜。
你说,有必要吗?
站在前现代社会看,还真有必要。
前现代社会,一个人最重要的使命是传宗接代。
葬礼是体现家族声望和财力的最佳舞台,隔壁村的人一看,wow~这家人厉害呀,要不以后把咱家姑娘嫁过去?
这家的子孙,就不愁讨不到老婆。
久而久之,会形成家族势力的马太效应。
背后都是熟人社会的生存之道。
但现代都市人大多反感这种繁文缛节和经济负担。
哭不出也要哭,还得声嘶力竭,掩面而泣,搞得惊天地泣鬼神一般,客人也要陪着哭,不哭就是不懂事,坏规矩。
前脚哭完,后脚就嘻嘻哈哈大吃大喝。
说到底,就是传统熟人社会,演给旁人看的,一个个都是戏精。
可人都死了,再哭再闹吃再多肉又有什么用?
薄养厚葬不如厚养薄葬,生前对父母好点才是王道,你说是吧?
还有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吸毒和艾滋。
吸毒过量,本身就容易导致死亡,而吸毒又容易传播艾滋病,这是凉山出现很多孤儿的重要原因。
毒品在凉山的泛滥,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问题。
80年代,凉山年轻人也外出务工,在城市里接触到毒品,再带回家乡。
最开始,大家还觉得这是啥时尚玩样儿,年轻人趋之若鹜,请朋友来家里玩,吸上一口表示好客和有钱,甚至还有人家里丢了毒品,跑去公安局报案。
关键是,当地彝族民警也一样无知,还积极配合查找……
到了10多年前,凉山毒品泛滥达到巅峰。
据说最严重的昭觉县,超过10%的人都吸毒。
有一年昭觉县卫生防疫站给村民做随机血样检测,发现1000个样本里有96个HIV阳性。
吸毒带来的不仅是痛苦、死亡和孤老孤儿,还有大量暴行,容易引发偷窃、抢劫、强奸等严重犯罪,社会治安问题很严重。
我说的不是很久以前的历史,就是几年前的事。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的都是这类负面信息,所以对力哥来凉山的人身安全,都忧心忡忡~
4、今日凉山大不同
看到这个小标题,你可能觉得,下面我要唱支山歌给党听了~
但,这就是我眼见事实。
扶贫是个系统性工程,就在刚过去的几年里,凉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果你在网上看到有人把凉山丑化得一无是处,请注意他的发帖时间,哪怕2019年发的贴,可能都和现在情况不同了。
在精准扶贫问题上,政府真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工作。
比如禁毒和社会治安,都比以前好很多了。
比如儿童辍学问题,现在是人盯人防守,只要上学时间,巡逻车在山间路边看到有适龄儿童闲逛,就抓到学校去。
再比如语言问题,很多上了年纪的彝族人不会讲普通话,甚至很多彝族老师,只有课上讲普通话,课后交流都用彝语,导致很多彝族孩子汉语水平很弱,到了中学就跟不上。
也就是最近三年开始,各个彝族村落的幼儿园,强制教授普通话,让彝族孩子在入学之前,就习惯普通话环境。
所以现在很多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比五六年级的普通话讲得还好。
还有最重要的交通问题。
和10年前比,现在大凉山的交通状况,改善太多了。
很多过去没有路的村子,都通路了。
很多过去只有黄泥路的村子,都铺了水泥路。
目前,凉山在建的高速公路就有5条,规划待建还有10条。
不仅州内各县之间交通未来还会大幅改善,对外联通四川云南的道路,也会更便捷。
另外,西昌高铁站明年也将开通。
这次,我还去了凉山脱贫攻坚的标志性景点: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
这个自然村落位于大凉山腹地,是昭觉县的深度贫困村,过去只会种点土豆玉米,穷得一塌糊涂。
这几年搞脱贫攻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花椒、葡萄、云木香(中药),养乌金猪、西门塔尔牛、蜜蜂。
另外还搞民俗旅游业,不仅因为平整的道路修通后,游客开车过来方便了,而且2018年2月,三河村迎来史上最高光时刻——大大视察。
2019年,三河村整体搬迁。
2021年,被评委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上面这些照片,是三合村原址面貌。可以看出,房子都是泥巴垒起来的,墙上都是缝隙,冬天能透风。
上面那个,是彝族家里普遍使用的做饭工具,叫火塘。
这是带我们参观游览的村支书,那张和大大的合影里,他就穿着民族服饰,站大大边上。
3年多过去了,对比照片和真人,和力哥一样,最大的变化就是肚子变大了~
原址现在没什么人住,成了一个红色旅游景点。只有极少数老人不想搬走,比如上面这位老奶奶。
可以看出,原来的房子非常破,内墙就用编织袋简单挡一下,但领袖照片和感恩袋是标配。
书记还“神化”了一下这位老奶奶,说当年大大来访,临走时,她还让翻译特地叮嘱大大一句:请您也要务必保重身体。
然后大大说,这位老人家见识不一般~
上面就是整体搬迁后的三合村,房屋外观还是保留了彝族建筑风貌,但结实多了,从原址开车过去也就三分钟。
进村第一户是给游客参观的样板间,也真有人家住,可以看出,这家女儿很迷TF~
比三河村更有名的,是位于昭觉县和美姑县之间的网红打卡点——大凉山悬崖村。
其实悬崖村不止一个,但其中有一个特有名,叫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现在成了旅游景点。
过去,悬崖村上的村民要下山,得爬藤条,相对高度800米,最快也要爬2小时。
山顶的孩子要上学,就得每天这样爬下来,再爬上去,当时感动了无数人。
2016年,在藤条路的边上,安装了铁架铺成的天梯。
这只是半山腰的一个悬崖村,在往上爬,山顶还有一个。
这次我也去爬了,说实话,即使加了铁架,爬起来也相当吃力。
因为梯子就架在悬崖边上,有些坡度超过60度,必须双手双脚一起爬,往上爬困难,往下倒着爬,更困难。
而且并非每节梯子都由三根铁管绑一起,能让脚踩踏实,有些只有两根铁管,中间有10-15公分空隙,不管脚掌中心踩一根,还是脚跟脚尖踩两根,都不踏实,还得手上紧紧拉着护栏。
我们团队爬上山,用了3个多小时,爬下山,又用3小时……
但据说,一大半游客,根本没爬上悬崖村,就中途放弃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现在上悬崖村,并非只能靠爬,背后有一条盘山公路。
不过得从美姑河对岸的美姑县境内绕一个大圈子,开车4小时,还不如爬山快呢……
再说,如果告诉大家,悬崖村可以开车上去,也很难成为网红……
你可能会奇怪:他们为啥住那么危险的悬崖上?
你要有机会住西昌市中心豪宅,面朝邛海,春暖花开,你愿意住悬崖?
还不是被逼的~
为了躲避战乱,只能往人迹罕至的地方逃,要么山沟,要么山顶。
相比而言,很难爬上去的悬崖村,更安全。
现在的悬崖村和三河村旧址一样,只有很少几户人家还有人,主要从事旅游业,接待我们这些游客。
绝大部分村民,和其他旮旯角落的山民一样,被集中安置到昭觉县城北镇的新建居民区,上面的视频里也有提到。
这个居民区,我也去看了,超震撼!
小区建筑风格带有明显彝族特色,虽然和大城市的新建高档住宅区不能比,但如果想到,这是给原本全中国最穷的山民住,就会觉得相当魔幻。
上图是小区里的居民服务中心,里面有学生晚托班、青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社区卫生站等等。
关键是,这房子免费入住,还自带基本装修和家具家电,相当于拎包入住!
只要出水电费就行了(暂时连水费都不用出)。
我参观的这个居民区叫沐恩邸,能住六千多人,是去年为了决胜脱贫攻坚刚建成的,现在还没全部收尾。
未来完全建成后,这里还会有社区医院、菜场、饭店、商业街……
至于最重要的学校,已经开了。
周围有三所,一所爱心学校、一所民族学校,还有一所残障学校。
最关键的是,这里的居民,都是山上搬迁下来的,全属特困户。
国家对这些特困户的重大疾病花费,给予全额报销。
注意,不是按比例报销,是全!额!报!销!
哪怕你去西昌或成都的大医院医治,把发票拿回来,一样报销。
当我和我司小伙伴分享这些信息时,他们一个个咬牙切齿,羡慕嫉妒恨,这贫咋就没扶到自己头上呢?!
他们最大的疑问是:国家给他们免费提供这么多福利,是不是在养懒人?会不会更不思进取?
你能想到的bug,搞了那么多年扶贫的政府,能想不到?
愿意从山上下来,本身就从根本上,永久改变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过去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就算山上的田再薄,家里只要还有点土豆,饿不死就行。
现在到了城里,虽然房子免费,但没法再种地,山上那点地也不值几个钱,就算给别人承包,给你的地租也不够养活一家老小,你必须外出打工。
这样一来,你就被动纳入现代社会分工体系,不断为市场提供劳动力,也不断从市场购买商品和服务。
城里能买东西的地方多了,花钱的需求和欲望也会大幅增加,加上凉山物价本就不低,逼得你想方设法多挣钱。
正向的经济循环,就启动了。
那这些人能去哪里打工呢?
不怕路远,可以去对口支援凉山的佛山打工,佛山那边很多加工厂,能提供相对比较高的薪水。
不愿跑那么远,也可以去西昌市里打工。
从昭觉到西昌,开车绕山路,也要2个多小时,如果西昌都不想去,也可以试着在昭觉县城打工。
别的啥都不会,端盘子洗碗总会吧?
政府也会就地提供一些简单的工作岗位,比如组织妇女刺绣,或到附近的农庄去帮忙采收经济作物。
凉山这地方,因为交通还是太闭塞,要吸引第二产业投资很难,但因为日照时间长,还是可以发展各种经济作物。
总之,政府做的,是托底。
不用担心买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但要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得靠自己努力。
社区每一栋楼,都有对口帮扶的单位,比如这栋楼的帮扶机构是万达小学,也就是由万达小学的老师,来帮助他们掌握劳动技能,实现脱贫致富。
政府还给每户人家设立了档案卡,专人对接,做到精准扶贫。
扶贫路上最怕的就是生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悲剧一再发生,所以政府特别注意特困户的健康,小病尽早发现,尽早医治。
每户人家家里都有两个标配:画像和感恩袋~
社区里悬挂的标语也很有针对性:针对彝族人贪吃好酒,不勤不俭,死要面子。
5、实现温饱奔小康
说到这里,终于轮到教育了。
为了让彝族孩子不辍学,国家可以说软硬兼施,花了很大力气。
硬的方面,上面说了,责任落实到村干部,坚决不让一个孩子辍学。
软的方面,不仅给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免费提供住宿,还免费提供三餐。
对,一天三顿饭,国家全包了。
以前,国家只管中午一顿饭。
这几年凉山辍学率大幅下降,和彝族父母贪图这三顿饭,关系很大。
毕竟,原本在家,还得管饭。
能少一张嘴,也能明显减少家庭负担。
这就要说到彝族的超生问题。
放前现代社会,多子多孙是福气,孩子是劳动力,多生几个没毛病。
对彝族,过去也没严格执行计划生育。
后来搞计划生育,也允许他们生3个,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家都生4个。
这次我在凉山,走访了西昌市里的中学,也去了下面县城的中学,还去了乡镇的小学,总体感觉是,即使最近几年,彝族的生育率依然居高不下。
开车正好遇上放学
即使90后,很少生2个娃,大部分都是4-5个娃,有极端的,能生9娃。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这种恶性循环,如果没外力介入,永远无法打破。
但只要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教育,能看到更广阔的的世界,传统观念对他的影响,会大幅减弱。
即使潮汕地区,现在00后年轻人,也没那么想要孩子了。
我在西昌某中学做讲座时,问那些00后,想不想以后挣大钱?
异口同声:想!!!
想不想以后结婚?
哈,出人意料,相当一部分声音回答:不想!
再问,想不想以后生孩子?
几乎异口同声回答:不想!
这,就是教育的可怕力量……
别看彝族现在生育率还很高,毕竟凉山支教助学热潮也就最近十多年才兴起,很多孩子还没长大。
这几年凉山变化太快,再过10年,等00后集体进入婚育年龄,你看着吧,彝族生育率,也会和汉族一样,断崖式下降。
所以老龄化问题,无解……
一位凉山小学校长说得很实在,这几年国家大力搞精准扶贫,凉山改变非常大,但实话实说,还是比较穷,现在只能做到家家户户基本实现温饱,以前只能顿顿吃土豆,现在至少能吃得起白米饭,但距离小康,还有点路。
注意,他说的是全中国最穷的山区,现在也实现温饱了,更广大的中国,整体上看,的确实现小康了,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
这次我跟随基金会同工,对十多户受助学生进行了家访,大家可以看看照片——
但很多人不知道
我把照片发工作群里,小贝小钱啥的都说,这有啥苦的,我们小时候都是类似的生活环境啊。
别说你们,80年代我住上海老城区,也不比这种环境好多少啊。
问题是,你小时候是20多年前,90年代和现在,能比吗?
现在的凉山,还有很多家庭,只能用“家徒四壁”形容。
墙上最醒目的,就是孩子的奖状。
其中有一户家庭,我印象很深。
父亲眼睛残疾,母亲腿脚残疾,父母自己都是孤儿,为了三个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是毅然决然,从乡村来到西昌市里。
没有任何政府补助,就靠到处打点零工,维持生计。
在西昌近郊租了个很破的小房子,隔壁紧挨着牛棚,房间里苍蝇乱飞,一个月房租200元。
毕竟,现在孩子读书基本不要钱,以后上高中,基金会也会给予资助,上大学,则可以申请助学贷款。
怕就怕,孩子没出道前,父母一方得了重病。
一旦熬到老大毕业,家庭改命的机会就来了。
如果三个孩子都能有幸上大学,未来就更有盼头了。
虽然只是第一次接触,但和这些受助学生和其家长的交流中,能明显感觉到他们强烈的自尊心和敏感的自卑心。
每户走访家庭,都会主动拿出矿泉水塞给我们喝。
对,瓶装矿泉水,已是他们能给出的最贵重的待客礼节。
在乡村,很多家庭根据门牌号地址,根本找不到房子,得有人来带路。
有一家父母,开着辆小车来引导我们去家里。
我们还调侃说,你都开上小车啦,生活还困难?
父亲腼腆地说,不不不,这是我兄弟的车,我知道今天老师(基金会)来家访,特地问兄弟借的。
有些孩子的父母出去打工,家里没大人,孩子就站在自家门外,似乎不是很情愿打开房门,让我们进去看看。
越是穷,越有骨气,越要面子,越怕被人看不起。
我们和学校老师座谈时,他们也特别强调,有些孩子,自尊心特别强,加上青春期容易逆反,和他们交流起来,要特别当心。
有些明明家庭很困难,就是死活不说,也不申请助学。
这事,得辩证看待。
穷人家的孩子,如果没有强烈的自尊心,就不会要强拼搏,随波逐流,破罐子破摔,未来也不太可能有啥出息。
这种孩子,也不值得我帮助。
但如果自尊心太强,内心太敏感,就会经不起任何挫折,无论考试失败,求职困难,还是感情受挫,哪怕只是别人言语上的无心伤害,都容易陷入无比痛苦的精神状态,导致思想偏激,对成长很不利。
我儿子现在自尊心特强,抗挫能力特差,一有挫败感,就容易放声大哭,这事我以后得好好引导。
不管出身如何,人这一辈子,不可能一路都顺风顺水,含着金钥匙的思聪公子不也闭嘴了吗?
我更希望我儿子像我一样,脸皮厚一点,内心强大一点,就像有网友亏钱了,把我十八代老祖宗拉出来鞭尸,我依然能和他谈笑风生~
这种心理,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都比较容易扛过去。
6、把钱用在刀刃上
最后,聊聊此行主要目的:
了解凉山当前真实状况,并把善款用在我觉得最有价值的地方。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以为,力哥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啦,要我们给凉山孩子捐钱了是吧?
错~
上次就说了,我本就没想让大家跟我一起定向捐助。
收了你们的钱,还定向捐助,我作为中介人,就得对大家的善款负责。
我懒,不想背太多责任,只准备自己掏钱捐助大凉山,写出来主要是分享。
贩卖贫穷,博取同情,很容易吸眼球,获流量,最终变现。
这些年各种网红文章,不断消费大凉山的孩子,有些标题,一看就很带节奏,比如——
《大凉山的孩子这样穷,为什么还办奥运?》
呵,这叫什么狗屁逻辑?
按这逻辑,非洲天天有孩子饿死,我怎么还吃得下饭?简直禽兽不如啊!
有个抖音网红,专门拍凉山最穷的面貌,还在视频里给孩子送钱,并声明自己只是分享,不接受善款,把IP立得高高的,吸粉无数。
后来被封号了~
因为后来调查发现,丫全是演戏,拍视频的时候给孩子钱,拍好就把钱收回去了。
只要有流量,就能接广告,怎么都能变现。
再采购点衣服被子送给大凉山孩子,你说我也出一份心意吧,但里面猫腻很多。
做过销售的都懂,同一件衣服,淘宝上一个价,阿里巴巴上又一个价,如果能找到特殊渠道,成本甚至能降一半。
虽然账上看都没毛病,但背后的回扣,都自己吃了。
人性复杂,总有人打着善的幌子行恶。
但更多人,确实想行善。
凉山行的最大收获,是发现,因行善资源有限,不同人基于不同立场和认知,会产生不同选择,进而产生矛盾和困惑。
在不同善意之间如何权衡取舍,也是一门大学问。
比如说,与学校老师交流时,有老师希望助学名额可以中途更换。
因为他们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家庭条件没那么差,学习成绩也没入学时那么好,但另一些学生,因为入学后的家庭变故,条件变差,但学习成绩更优。
为什么不能把宝贵的助学机会,让给后者?
这些学生可能更需要帮助,更有机会考上好大学,难道不应该把资源更多用在培养这样的孩子身上吗?
但在基金会立场看,随着时间流逝,捐助生情况发生变化,不可避免,但即使学习成绩有所下降,他们也无权替捐方做出临时改变捐赠对象的决定,否则就是对捐方意志的不尊重。
再比如,凉山彝族小学,分一类和二类模式。
一类模式,以彝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除了语文课;二类模式,以普通话为主要教学语言,除了彝语课。
省领导和州领导,都希望部分班级搞一类模式,让彝语能传承下去。
毕竟这是传承数千年的活化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别在我们这代手上搞没了,没准若干年后,我们还能靠彝语,破解三星堆谜题呢。
但到县里,却发现实操很难。
如果小学重点学彝语,普通话学的不扎实,到中学就尴尬了,因为全州只有三所定向的彝语学校能接收。
再往后,到大学更尴尬,可能只有像西昌学院等极个别大专院校,会招收彝语专业学生。
再往后,找工作也特别痛苦。
离开彝族圈,彝语就一点用没有。
学彝语能用到的地方,主要是回凉山做彝语老师,意味着孩子一辈子走不出凉山,赚不到大钱。
很多家长发现这个问题,为了孩子前途考虑,很抵制一类模式。
后来领导视察,发现县里并没落实上头的指示,非常生气。
下面的校长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搞彝语班。
搞了几年后,发现的确升学困难,对孩子前途太不负责了。
所以到最近两年,变成明面上还是一类模式,彝语教学,实际上没领导视察时,还是以普通话教学为主。
再说现在彝语老师奇缺,从大趋势上看,全球化浪潮无人阻挡,别说彝语,就是沪语也早晚会失传。
但你说上面的领导高瞻远瞩,想让彝文化传承下去,有错吗?
再比如,因为资源有限,基金会希望先集中力量,搞个模范班,然后带动其他班级,一起效仿,努力追赶。
这样最有可能以有限投入,带来最大潜在收益。
但从校长角度看,一所学校几十个班,如果只有几个班级特别优待,其他学生可能会眼红,觉得不公平,不好管理。
所以校长更希望基金会整校一起捐,一视同仁。
但基金会觉得整校帮扶更多的是政府责任,有托底味道,而基金会要做的是找出那些最值得帮助的孩子,要捡的是“珍珠”,也就是品学兼优,家庭困难。
还有,与学校沟通过程中,学校方面不一定能把基金会希望达成的捐助目标,放第一位,也可能导致捐助效果不理想。
“捡回珍珠计划”一般针对高中生,但凉山比较特别,对初中和小学也做捐助。
对彝族小学生的捐助,最重要的是培养讲卫生的好习惯,每天洗脸洗手啥的。
如果学校重视,这事很容易做到,但如果学校,特别是校长不重视,这个战略目标就很难达成。
捐给孩子的新衣服,也需要孩子养成洗衣服的好习惯。
但如果校长不重视,孩子衣服脏了也不洗,很快就没法再穿,于是伸手向基金会再要一批新衣服,显然没有达成让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目标。
继续给孩子送衣服,他们继续糟蹋,非但无助,反而有害。
所以基金会希望采用官办民助的方式,独立管理一所小学,使之成为标杆校,推动其他学校,逐渐跟进。
这个提议,省里和州里领导都觉得不错,可以试试,但县里还在讨论。
原因在于,如果这所完全由民间基金会操办的学校,最后搞砸了,作为基层教育监管部门,可能要担责;
反之,如果搞得很优秀,会反衬出他们的无能——同样这点资源,人家为什么做那么好,你们却做不到?
再比如,因为彝族的穷,在全国出了名,所以来自全国各地大量慈善机构和善款,都点名要捐助彝族孩子。
可凉山并不只有彝族,还有小一半人口是汉族,还有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
有些汉族孩子,家里也非常困难,为啥只看到彝族孩子的困难,看不到我们汉族也有困难孩子,急需帮助呢?
再比如,为避免教育过度内卷,这两年国家大力推进均衡教育。
今年起,很多地方都不允许跨区域高中招生,生源只能来自本市或本县。
上个月还闹出过一个新闻,为防止隔壁衡水中学虹吸效应太强,把本县优秀生源都抢走,县里偷偷安排初三尖子生集中到蠡县中学上课,相当于提前保送蠡中。
结果很多家长不干了,因为衡中教育水平更高,孩子更有可能考上985。
凉山也差不多,所以今年起,西昌市里的优秀高中,生源质量会下降,县中心校的生源质量,则会提高。
这些年,凉山乡镇教育的改革思路是集中化。
小学生集中到乡镇中心校,有些住得远,爬山路要走三个小时,就全部住校,也便于管理。
初中生,尽可能集中到县城。
高中生,集中就读于县里唯一高中。
比如布拖中学,除了少数学生去了可跨地区招生的民族学校,绝大多数能考上高中的学生,都在这里读书。
现在的布拖中学新校区非常大,设施也很新,就是这两年刚建好的。
这事到底好不好呢?
市里的优秀高中肯定不爽,县里的普通高中肯定很爽。
从国家层面看,推进均衡教育,对整个国家避免陷入内卷,大有裨益。
但从家庭角度看,我孩子原本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但被均衡教育给平均下去了,可能就很不开心。
说到寄宿制学校集中封闭管理,同样有利有弊。
好处很明显,学生更好管控,受学校教育影响更大,更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但缺点是,高中生寄宿也就算了,小学阶段就寄宿,容易缺失亲密的亲子关系。
毕竟学校老师的关爱,和亲生父母不一样。
网上很多从愚昧、贫穷的山区考上大学走出来的孩子,写帖子回忆自己的家乡和父母,几乎都是又爱又恨,百感交集。
父母的愚昧无知让他很气愤,但父母又是给自己生命的人,血浓于水。
有些最愚昧自私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扔给学校啥事不管,周末回家也不让孩子写作业,逼着孩子干各种粗重农活(尤其女孩),再说家里本就破败,以至于孩子对家庭产生厌恶感,都不怎么愿意回家。
我之前就特别担心施加给孩子的正能量,抵不上原生家庭给孩子带去的负能量,所以一度考虑只捐助孤儿。
到了凉山我发现,彝族的家族观念特别重。前现代社会,大家族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社保功能。
即使父母双亡,家里的长辈,也还是会给孩子一口饭吃,饿不死。
但亲戚对孩子精神上的关爱,终究比不上父母,这也导致很多孤儿,更容易在成长道路上,走上歧途,而我又没有这么多时间精力,能经常引导他们。
反之,在这次走访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家庭虽然很穷,但父母不酗酒不嗜赌不吸毒,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视,也期待通过教育,改变家庭命运。
如果孩子能有这样的父母,心智更健康,我们再助一把力,未来成才概率显然更大。
可那些孤儿和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不是更可怜,更值得出手相助吗?
那么,到底该优先捐助孤儿,还是优先捐助父母能给予支持的呢?
……
你发现了没?
不是你有一份善心,愿意捐点钱,就能把慈善做好。
不同人和机构,立场利益不同,三观认知不同,对同一件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这就是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我最希望教给这些孩子的,也是最希望分享给大家的,就是超越自我局限的多维认知能力。
越无知的人,越自我中心,以为我身边就是全世界。
我喜欢的,全世界都应该喜欢,我讨厌的,全世界都应该讨厌。
对世界的理解,必然狭隘偏颇。
只有抛弃预设立场和偏见,抱着一颗宽容的心,实事求是,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才有可能形成真正有意义的独立思考,进而发现世界的真相,做出自己的选择。
幸运的是,我现在脑海中,初步形成了一套可持续十年以上的大凉山助学思路,但还要一些客观条件配合。
等时机成熟,我会倾力落实,到时再和大家分享哈~
表面上看,慈善是向外付出,想的是怎么让善心效果最大化;
但究其本质,慈善是向内求索,谋求内心的平静和喜乐。
施比受,更有福。
我很期待,我的选择,会改变一些孩子的命运,让他们对未来的人生,更有信心,更有盼望,看清世道艰险,人间残酷,依然心怀乐观,充满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