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舍利子(为何高僧有舍利子)
舍利子一般指佛教修行者圆寂、火葬后留下的结晶体,形态各异:有的类似珍珠、玛瑙;有的像钻石晶莹剔透;有的呈佛、菩萨状,颜色也分为红、黑、白、绿等,可谓色彩斑斓。自舍利子诞生之日起,便受到佛教徒追捧、膜拜。
历史上火化后留有舍利子的得道高僧并不是少数,最有名的还要算释迦牟尼。公元前544年释迦牟尼涅槃后,信徒们从他的骨灰里发现了许多颜色亮丽、晶莹剔透且质地坚硬的圆形颗粒,这是被佛门视为珍宝的舍利子最初形态。
始建于东吴的甘露寺位于镇江市,建国后在一次针对铁塔修复过程中,意外从地宫里挖掘出了700多颗舍利子,其中一只石函中用金棺银椁瘗埋,里面的11颗经学者鉴定为释迦牟尼佛祖舍利。
我国古代另一个著名舍利子是唐朝玄奘圆寂后留下的,为供奉舍利,唐高宗派人兴建了兴教寺。随着后世王朝更替,舍利子几经流转,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试图在大报恩寺原址上修建一座日本神社,在挖掘地基过程中意外得到一些玄奘舍利子,随即被运往日本供奉。玄奘舍利是我国至宝,此事引发国内上下一致抗议,日本迫于压力返还了舍利,但日本将舍利子一分为三,只返还了2份,留下了一份。
事实上,舍利子也不是次次几百颗,也不是个个都如米粒。1991年我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通显法师圆寂火化后留下了1.1万颗舍利,这在世界上也属于罕见,在我国国内更是唯一一个。而198
金山金山庙镇江江苏中国亚洲
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洗石庵住持宽能法师圆寂火化后仅留下3颗舍利,但每颗直径3-4公分,呈碧绿色如蓝宝石一般。
那么佛祖、住持、高僧留下的舍利,到底是什么一种物质?不止是现在,即便是古代也对这一问题提出不同解释。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4枚舍利子中,仅有1枚被认定为佛陀真身舍利,其他三个被认定为僧人伪造的“影骨舍利”,即假舍利,这也导致部分人对舍利有了不一样的理解。古代一些非主流典籍里直言,舍利与佛教弟子的饮食有关,这点和现在部分学者的思路一致。
舍利子一般被认为是骨质结晶物,化学成分以碳酸钙、硅酸盐、磷酸盐为主,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氧化物,比如Fe2O3、TiO2、SO2等。按照现代科学所讲的物质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微观成分下的组合、排列,也就是说舍利子最有可能由某些物质转换而来。
部分专家认为僧人长时间吃素食,摄入了大量矿物质及植物纤维,经过一系列转化后形成大量的硅酸盐等,最终以骨质结晶体的形式在体内沉积下来,火化后成为现在的舍利子。
但这一说法遭到部分专家反对,理由是现在素食主义者盛行,为何他们很少产生舍利。而且我国佛教徒吃素食,但印度及其他地区的佛教徒照样能吃肉,且能结婚,并未妨碍他们产下舍利,比如佛祖释迦牟尼。
另一种说法是,舍利子是人生病后的产物,类似于肾结石、胆结石之类。然而绝大部分产生舍利者生前健康,并无疾患,所以这一说法并不是主流。
金山金山庙镇江江苏中国亚洲
更多研究者认为舍利子是骨质物高温下化学反应的产物。某研究机构曾发布一篇关于骨骼在不同高温下蜕变的文章,文章中写道一段骨骼,它在200℃高温下出现收缩、形变,以完全看不出原来模样;等温度提升至400度后,燃烧中的骨质物开始重新结合;600℃后则成为了结晶体;当温度在600-1200℃之间时,结晶体随温度升高变得愈发清晰。
当温度突破1600℃后部分结晶体融化为小球状,而部分结晶体之间因受热不平衡、温度有高有低,最终舍利子形状各异。
研究者还发现并不是每个得道高僧都会产生舍利子,这里面也充满巧合性。高僧圆寂后一般有坐缸燃烧和直接燃烧两种,而一般木柴的温度只有300-700度之间,里面还分为火焰、火心等,所以通常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舍利。
当然,到底舍利是如何产生的,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仅仅是研究者对其猜测。但不管如何,得道高僧都值得人们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