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策略探索
摘要: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数学教学中,讲究逻辑思维、空间思维的激发和运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受到重视,如何有效地把独立思考能力作为一种习惯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本文笔者也围绕这一方面进行探究和发表观点。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习惯;探究
引言:小学数学展开需要提升的能力有很多方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碰到一点难题,就会习惯性的依赖教师,依赖教师所给的现成答案,而不愿自己去动脑筋,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小学生数学发展空间。近年来,也有许多教育工作者对这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也发表了相应的看法和措施。这次对独立思考思维数学能力的探究也是基于他们的基础上,创新式地探索如何帮助小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高数学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现状
近日,在数学课堂上,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在教授新课《乘法》时,在PPT上展示了一个算式,12*4=?12*40=?12*400=?小学生们一个一个地算出来等于48,480,4800,当我再切换一组数5*1=?5*10=?5*100=?并强调小学生边做边思考下规律。我走下去巡查了一圈,发现三分之二的学生还是用回“笨方法”,一个一个地算,急于求出结果,剩下的三分之一慢慢摸索出来了规律,很快就算好了。当我要他们总结规律时,也只有那三分之一地讲了出来,“先把数字相乘,再在所得的积后面添加所需数目的零”,然后他们发出一声恍然大悟的“哦”。随后我再把题目稍微变换一下,又出现了新的情况。6*3=?60*3=?600*3=?学生在下面窃窃私语,有些拿着笔在那里琢磨着,也琢磨不出个所以然,也有就干脆放下笔等着公布答案然后再抄进去。通过此次课,可以发现小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真的很差,而且还缺乏自主独立思考的能力,思维发展受限。小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依赖于现成答案,不愿意进行独立思考,在一些教师课堂上,为了整体的教学进度,时常也会忽略此情况,直接公布答案,小学生也什么都不懂,照搬进去。久而久之,他们知道老师最后会给出答案,所以就不会再动脑进行思考了,说起来,这也是教育教学机制中存在的弊端,学生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是给予思维能力发展致命一击[1]。
二、推进独立思考能力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步伐
(一)无意识地培养,潜移默化
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三年级的中阶段小学生,由具体的思维慢慢发展成抽象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对其进行无意识的训练,增强学生能自主独立思考,提升思维发展能力。比如在北师大版本的三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中的第二章《图形的运动》就能很好地训练到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在上这节课知识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周围的课室环境,有哪些是平移的事物,哪些是旋转的事物,在平移和旋转的事物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要怎样去判断?教师给学生布置口头任务,这个任务会督促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在一旁有意无意的点醒一下,如让学生抬头看风扇,让他们分析一下,可能学生起初还没注意到这个事物,经过教师的有意无意的提醒,学生们的认知系统会主动的对其进行辨认和解码。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开展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活动,引导学生思考
小学生对活动没有什么抵抗力,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激发兴趣,多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能益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运白菜》的这一章节中的加减法运算,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融入到这个问题情境中再进行解答。“老师买了一件上衣和一件裤子一共花了250元,我现在只知道我的裤子是180元,那请问我的上衣多少钱呢?有哪位同学能够快速解答的。”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然后引导他们快速地回答问题。“250-180=70(元),老师的上衣是70元一件。”在这个问题情境里,学生能够独立地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然后确定好自己的答案和运算过程后,再举手回答。针对某些还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小学生,教师还可以设置多个问题情境,然后引导他们。如“园地里有胡萝卜500个,第一次运走了100个,第二次运走了160个,那么请问我的菜园里还有多少个胡萝卜?”教师根据备课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拓展思维,使其慢慢在数学科目中活跃起来。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贴近学生实际
小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其接触最多的场所是学校和家庭,如何把教育教学知识融入到生活中,使其在生活中学习,把所学的运用到生活中,强化知识运用系统,使知识不在局限于教材、课堂以及学校。比如在北师大三年级教材所进行的探究和问题设计都是来源于生活,《看时间》的这一小章节里也在教导学生如何去看时间,树立时间观念。钟表上的长针是分针,短的是时针,转得最快的是秒针,时针指向哪个数字就是几时,分针也是一样的道理。教师在课堂上启发学生熟记小时与分针、分针与秒的换率,引导学生回去观察下自己是每天什么时候起床、吃早餐、晚餐以及睡觉的,下节课来再跟同学和老师分享。在这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是引导者,每一步的教学步骤都是在引导和启发学生,把教材中毫无生气,生硬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才是真正有效地教学方式[2]。
三、结束语
独立思考是激发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地方法,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在小学时就有意无意地启发学生能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让其快乐地学习,享受学习和思考的过程,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道生.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文渊(中学版),2019,000(005):244.
[2]刘垠.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J].科技资讯,2020,018(006):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