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怎样欣赏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是吴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人造的理想化的山水世界。
苏州园林,又称江南私家园林。起始于先秦,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晚明时,苏州园林的欣赏方式和造园方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之诞生了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园林创作理论著作《园冶》和一批造园名家,也成就了一批营造复杂、景色优美的名园。
清后期的太平天国战争,苏州园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诸多名园不复存在,沧浪亭等名园几乎夷为平地,仅留园、网师园等幸免于难。现在苏州的园林基本上都是太平天国以后所建或恢复,因而多少带有晚清色彩。
如何欣赏苏州园林,我们可以从苏州园林的造园特色着手。个人认为,苏州园林的造园特色可以归纳为:追求理想的山水安排,典雅精致的各色建筑,自然花木的四季变换,空间营造的多样体验,文字品题的文化意蕴。
山水,是中国艺术文化中的一大特色,你欣赏古诗词、文章,就会发现相当一部分是描述山水的;你欣赏古画,山水画更是占了大部。而苏州园林,就是浓缩版的、文人理想化的山水实景。假山,一般以土、石两种材料构成。石,以太湖石和黄石为主,湖石瘦透漏皱,黄石坚实古朴,假山非高手不能成山。水景,在苏州园林中必不可少,常以水池为园林中心,池岸多变。
叠石,是一门高超技术,非高手不能成山,图为200多年前叠山大师戈裕良留下位于苏州景德路环秀山庄的湖石山
建筑,园林建筑是苏州园林与其他地区园林最显著差异的表现所在。厅堂是园林主景的建筑,是最主要的赏景场所。次要建筑如轩、馆,是生活、观景场所。临水建筑称为水榭。为远眺、俯瞰,则有楼、阁。苏州园林中数量最多、形式最灵活的是亭。
拙政园主厅“远香堂”,为“四面厅”,堂北有平台临池,隔水为山景。是造园中常用的“堂、台、池、山”格局
苏州园林中的“廊”也是非常有特点的,陈从周先生就称“游廊为园林的脉络,在园林建筑中处极重的地位”,它形态灵活,随形上下弯曲,又划分空间,增加景深。
拙政园西部的“波影廊”,临水环池而建,廊的下部架空,犹如栈道一般。图左侧的复廊粉墙开设花窗。
苏州园林中的建筑营造,往往有着灵活丰富的造型与组合变化,细部结构与装饰精美,但一般不追究奢华、富丽堂皇,而是具有文人园林的典雅古朴,比如粉墙黛瓦,不作夺目艳色。梁柱门窗,不加鲜丽彩绘。
花木,苏州园林尤其关注自然花木的四季之景的变换,体现了《园冶》所谓的“收四时之烂漫”。园中不仅关注植物个体的色、香、姿态的欣赏,亦讲究姿态与线条的苍劲和柔和,枝叶的疏与密,色调的明与暗,乔木与灌木,落叶植物与常绿植物的搭配,植物与建筑、山石、水池的协调等。
夏日的拙政园“梧竹幽居亭”,青桐傲然,与四角攒尖的方亭搭配得无比完美。
空间营造,苏州园林给人的艺术享受,不仅在于通过山水、建筑、花木形成优美的景致,还在于通过各种手段营造出丰富的空间,以突破有限空间中视觉局限的障碍。在苏州园林里,围绕扩大空间感的设计在许多地方显示出来,并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自园外引入景致的“借景”,便是以突破园林边界,使人感觉空间扩大,虽花费小但收效大。
拙政园“里”的北寺塔,是成功的借景手法。
在园林内,空间的营造更是多样。首先,大格局的考虑中,通过景区划分,形成主次对比、主题差异而产生多种变化,这是创造丰富园景和扩大空间感的一种基本手法。一般而言,苏州园林中首先有主体景区的设置,主要是山水主景,同时会有次要景区的安排。
拙政园主景,在主厅远香堂前平台上观景。左为“雪香云蔚亭”长方形的卷棚歇山顶;右为“待霜亭”,六角攒尖
如在拙政园中,主厅远香堂北正对的主景山池,远香堂南为入园小景山水,堂西为“小沧浪”水院(下图),堂东为三个小院庭景,各自形成主题,使游览中有目不暇接的感觉。次要景区往往相对封闭,可称“园中园”。
“小沧浪”北望:图中央为“小飞虹”廊桥,“听松风处”和“得真亭”两两相对,廊桥外倚玉轩与香洲几度开合
在一个景区之内,苏州园林往往通过丰富景观层次,加大景观深度的方法,使得视觉空间有无尽延伸之感。在较小的空间中,除了花木、峰石的设置,廊、墙、窗、洞相配合,形成隔而不断、似分似合的深邃境界,如留园的石林小院。
留园“石林小院”,小中见大的经典之作,四周建筑和中间“天井”才300平方,层次丰富,园中有园,景外有景
文字品题,营造了苏州园林的文化意蕴。苏州园林,苏州的历史人文承载其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园林中处处可见。游览苏州园林如同欣赏一个文化宝库。在苏州园林的诸多文字品题,如园名、景名、匾额、楹联、石刻等,不仅凝结了传统的诗联、书法、篆刻等文化艺术,还透露出造园的旨趣渊源,表达出园主人的品格心绪,也强化了园景的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