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功入门(只有练到这股内劲才算是真正的入门)
太极最难练的就是内劲,只有练到这股内劲才算是真正的入门。
太极内功包括内劲、内气与内功。
1、内劲
“内劲”:太极拳的“内劲是用意识指导动作,放松肌肉。是由动作螺旋式地划弧转圈、反复运转、松紧交替的方法锻炼取得的。须放松的肌肉,关节要充分放松;用力的肌肉,关节要充分用力(用力的肌肉,关节仍需要放松的意念贯注其中,此所谓实中有虚)。
王宗岳著《太极拳论》中说“极柔软,方能极坚刚。”锻炼内劲要由松入柔,积柔成刚;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使之能达到快慢随心所欲。日久天长,全身轻灵、柔和、圆活,体内和手臂有一股深厚沉重的力量,变化极为迅速灵活,可以随意地转换和集中到某一点。“这种力量似柔非软、似刚非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这种力量就是太极拳的内劲。
2、内气
内气”:太极拳的“内气”也叫“中气”。凡是认真、正确地练太极拳者,功夫到了一定程度,便会在体内产生“内气潜转”或“中气贯足”的体内感觉。首先出现腹内“咕咕”作声,日久就消失。“气沉丹田”腹中充实圆满,还会出现手指头麻、胀、针刺的感觉,手臂有膨胀沉重的感觉,以至于“气遍全身”的感觉。
练习时首先以外引内,然后由内及外,等到熟极而流,就能内外合一,一动内外俱动。一定要做到身正体松心精意专,以达到整体性的“意动形随”。这样练下去,即可得到“内气”。气流现象出现于肌膜和脉管间后,功夫会加深一层。气流现象还可以出现于骨髓管内。,这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所说的“敛入脊骨”的内气感觉。
3、内功
“内功”:太极拳的“内功”一是指在太极拳的练习过程中,结合腹式深呼吸,使腹部的膈肌升降活动和胸部的肺呼吸活动协调进行,并逐渐加深;胸背部和腹部的肌肉,在弧形松沉转动中也获得细密的锻炼。
二是指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凡动作欲向何处,先将内脏器官作好动向安排,以带动外形(即所谓里不动,外不发),使内脏器官不断地做自我按摩、挤压和转动,从而使肌体内层也获得精密的锻炼。
太极内劲的特点
一、流动性
当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内功由“量”的积累达到了“质”的突破,实现了太极拳功夫修炼的第一次飞跃,在某一天的某一时间太极内劲豁然贯通。内劲贯通后的第一感觉是身体内部出现一股新的力量,这股新的力量随着意念和动作在体内不停地涌动、流行,流到哪里哪里都很舒畅,此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追求的内劲出现了。此时练功者心情豁然开朗,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从内劲贯通后的体验看,流动性是它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前人把内劲的这个特点描述为“浑灏流行”。
二、完整性
内劲初步贯通后,再继续努力修炼一段时日后,就会感觉到内劲在不断增加、质量在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中间以丹田为核心、上至双臂双手、下至两腿两足的一股整劲,一动俱动,一静俱静,节节贯穿。发劲时,练功者能清楚地感觉到内劲“起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完整劲路,正如经典拳论所讲“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由此可见,完整性是太极内劲的重要特点。
三、轻沉兼备
内劲贯通后,练拳时能清晰地感觉到内劲以丹田为核心在全身的四肢百骸开合聚散,时轻时重,轻沉兼备。肢体时而如充满氢气的气球飘然欲起,时而又如灌满水银的袋子分量极沉,真是“轻灵沉重兼而有之”。太极拳界的前辈曾将内劲的这个特点描述为“轻如杨花,坚如金石”。
四、刚柔相济
不了解太极拳的人看到慢悠悠的太极拳,总认为练拳的人是柔软无力的,其实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事实上,“柔”是为了“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内劲贯通的人都能清楚地感觉到太极拳是外柔内刚、刚柔相济的。杨澄甫讲“臂膊如棉裹铁”,太极拳乃“绵里藏针之艺术”。武式太极拳开派宗师武禹襄则讲得更加到位,他说“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九曲珠”讲出了太极内劲“柔”的一面,“百炼钢”讲出了太极内劲“刚”的一面。而且,太极拳在推手、技击中的“柔化刚发”也清楚体现了太极内劲“刚柔相济”的特点。
五、渗透传导
练太极拳内劲贯通后,随着内劲质量的不断提高,会逐渐感觉到内劲具有明显的渗透和传导的特性。手握剑柄时,会清楚地感觉到内劲由剑柄传至剑身,直达剑尖,剑的分量瞬间增加,宝剑舞动时浑厚沉稳、震弹有力。平时随手拿起一个物件,比如竹竿,稍一沉气,竹竿霎时就会变得沉甸甸的。与人推手时,搭手后内劲迅速渗透传至对方体内,对方会感到脚下发飘、重心不稳、身体失衡,很容易被牵动。
如何练习太极的13种内劲
一、沾粘劲:
这种劲道就是无论何时,都可以不丢,及阴阳相生。沾粘即粘贴之意,把敌粘住之劲。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浮我随,敌沉我松。
初练推手时,手臂知觉不灵,犹如木棍,日久感觉渐趋灵敏,由手臂而肩而胸而背,乃至周身皮肤,逐渐生有感觉。有感觉始可沾粘。有沾粘,始可将敌吸住。沾粘劲为入门初步,此劲不通,难以深入其它之内劲。
二、听劲:
所谓听,并非用耳,而以皮肤之触觉去感知敌劲。故必先掌握沾粘劲将敌紧紧吸住。只有学会了沾粘,才能练好听劲,这样才能克敌制胜。
听劲之关键在于松腰腿,敛气凝神,做到松、柔、沉、静、稳,否则无从准确听敌之劲。
三、化劲:
化劲中须含沾粘劲和掤劲,否则不能化。机枢在腰而不在手、肩,否则是谓硬拨,非真太极拳之化劲也。其要点全我顺人背,须有往复褶迭和进退转换,使敌无由知我劲路,从而达到使对方处于背势的境地。
劲不可化尽,化尽则我之沾粘劲易断,而去势随之远矣。又不可过早或过迟,太早未到,无有所化;过迟则敌劲已着,化之无益。运用化劲最恰当的时机是敌劲将出而未全出、将至而未全至之际。化之得势,发之才有效。
四、发劲:
为太极技击中攻敌之内劲。习发劲之初,当先知劲路。发劲须制敌之“根”。人之全身,足为根,身为枝,头为叶;人之上身,肩为根,肘为枝,手为叶;人之下身,腿为根,膝为枝,足为叶。拿人发人,先制其根,是取胜的关键。
能明此旨,方可发人。发劲必须达到三要点。1.机势2.方向3.时间。三者不可缺一,机势,即己势顺敌势背,在对方重心偏离之际。方向,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正或隅,均须随敌之背而发之。
时间,即在敌旧劲已完,新劲未生之时,为最确当。三者俱全,则发人甚易。犹如弹丸脱手,无往不利。
发劲时己身应尾闾中正,坐腰松胯,虚领顶劲,沉肩垂肘,气贴脊背,而贯之于肢体,目注对方,勿存疑虑之心,意欲发之于远。此方得太极发劲之妙谛。
五、提劲:
提即上提拔高之劲,用沾粘劲拔敌之根,使其重心倾斜。斜。提的方法全在腰腿,非用手提,手提则重而笨,易被人发觉。
提时桩步须稳,丹田气松,虚领顶劲,敛气凝神,用腰腿劲向上沾提,方向、距离、身法、步法,处处与对方凑合,方能奏效。
六、掤劲:
掤劲在推手中甚为重要,运用时前臂与胸部须保持一定距离,功夫越深,距离越小。
无论左旋右转,前进后退,此劲均不可丢。运用腰腿劲,配合引劲、化劲,前臂旋转滚动,使敌力转向斜方而不能攻入。
七、捋劲:
是在掤劲基础上将敌劲后引,使敌重心偏离,仆向我身之后方。
劲源主要在于腰胯的拧坐,带动两肩下沉,扣劲转体,催动两臂向后方引带。捋中有提,捋中有沉,转动腰部,顺应敌劲方向,方能得心应手。不能捋,即不能使对方前俯,更不能移动其重心。重心不动,取胜难矣。
八、挤劲:
以前臂挤击人身,其劲力产生于腰腿。挤时,后腿有蹬劲,前腿有弓劲,腰有挺劲、长劲。由此催动两臂向前产生推压之劲。
九、按劲:
按以单手或双手按击人身或连臂带人按发。按以顺步为得势,须坐腰松胯,虚领顶劲,沉肩垂肘,上身勿前俯,俯则重心向前,易被化引。按发中分有长劲、截劲、沉劲等,可随机而施。
十、采劲:
即以手执人手腕或肘部,往下沉采。其劲力主要来源于腰的拧劲,胯的坐劲、裹劲,腿的剪劲,脚掌的抓劲。运用这些劲力催动两肩,带动两臂随转体向下沉采。
十一、挒劲:
挒劲主要是一个横向的劲力。不管是左挒或右挒,全靠腰胯的拧坐劲、塌劲,两脚的扣劲,带动两臂向左右横挒。
十二、肘劲:
此乃钻心之劲,应与膝相合,用腰腿劲加以意气,己身正直,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沉肘,尾闾收住,后脚有前蹬劲,前腿有弓劲,眼神注视对方。
十三、靠劲:
一般指以肩靠击人之胸部。一旦靠贴住对方,即用抖劲发放。
靠时己身中正,肩与胯合,不可以肩硬撞敌身。其劲力主要有后腿的蹬劲,腰的挺劲,催动背、肩靠击对方。靠击时要求身体发出快速突然的抖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