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老子和庄子的“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80酷酷网    80kuku.com

什么是德(老子和庄子的“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老子的《道德经》下半部分“德经”的第一篇:堕落。

前面我们一开始聊过,《道德经》其实是“道经”和“德经”的两部分,上半部分1-37篇是“道经”,主要是论述道的内涵、描述等等,而下半部分38-81篇是“德经”,主要论述是道的日常生活和国际治理上面的应用,包括生活的准则,政治理论,战争理论等等内容。

道家思想中,老子和庄子的“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一篇我们来聊聊道家思想的“德”道德是什么意思?道家思想的德其实和我们通常理解的“道德”是不一样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我们现在经常说的“道德”的德是传承了儒家思想的“德”,主要强调在社会伦理中的一种道德品质,比如儒家思想中就包括“温良恭俭让”的五德,儒家也有“仁义礼智”的“四端”,也是指四种基本德性。而道家思想的德,是一种对道的精神的一种实践,意思就是按照道的精神行事,就是一种德。我们分开来聊聊,道家思想中,老子和庄子对“德”的具体论述。

首先,老子在这一篇中,区分了“上德”和“下德”,老子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意思是说,拥有上德的人,对人有德,而不自以为有德,才是真正的德。下德的人,对人一有德,就自居其德,所以反而无德了。拥有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所以在老子的道家思想中,上德和下德的差别在于“无为”和“有为”。

道家思想中,老子和庄子的“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大概意思是说,生养却不占有,帮助他人,却不以功高自居,成就了万物,却不做他人的主宰,这是最高的德性。老子还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里的“孔”代表空,空代表无,无代表道,大概意思是说,有至高德性的人,他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依照道的方式来行事的。

其次,庄子是如何论述德呢?在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其实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庄子·德充符》一篇中,庄子也论述了,“德”是一种内心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天然本性。庄子这篇“德充符”,其中“充”表示充分和完全的意思,而“符”就是验证的意思。所以“德充符”意思是说,我们怎么去验证一个人表现出了完美的德行。

庄子在这一篇中讲了三个独脚人的故事,也就是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都能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也就是他们虽然身体残疾,但能坦然接受自己,并将自己视为万物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有“德”的境界。

道家思想中,老子和庄子的“德”,究竟是什么意思?

除了形体残缺,庄子在这篇中,还说一个哀骀它的故事,鲁哀公听说在卫国有一个人相貌奇丑,而且还没有权势、利禄、口才和学识,但是每个与他相处过的人,都不愿意离开他;女子见过他,都要做他的妻子。于是鲁哀公把他找来要看看这人真的有什么本事,鲁哀公与他相处一个月之后,就发现自己非常信任他,甚至愿意把国事交付于他,在哀骀它走了之后,感觉很惆怅。于是鲁哀公就来问孔子,这个人到底什么地方这么有魅力呢?

孔子说,他去楚国的时候,路上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去的母猪身上吸奶,一会儿突然就惊慌失措地跑开了,因为小猪觉得母猪不是自己的同类了,小猪爱母亲,不是爱母亲的形体,而是爱它形体内在的力量。战死沙场的人,不用武器上的装饰品陪葬;被砍断脚的人,没有理由再爱惜自己的鞋子了。所以孔子说,哀骀它之所以不动声色地取信于人,不是在于他的外在的东西,而是他内心的力量。哀骀它是一个“才全而德不形”的人。他的德性能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地影响他人。

在庄子眼中,人有三种境界,一种是“形全”,就是身体没有什么缺陷的人;第二种是“才全”,就是即便是形不全,却依然能够保持自我的本性真实,来面对一切处境;第三种是“德不形”,类似老子说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就是像哀骀它一样,在很多人看来,他是一个没什么本事的人,他的才能和德行让人完全看不出来痕迹,似有若无,正是顺其自然的极致表现,这就是“才全而德不形”。

所以,其实不管在老子还是庄子的道家思想中,“德”是万物得之于道者,能保持内心的自然状态的人,就是有德之人,“德”是一种万物的天然本性,能保持这种本性,就是一种“德”。最高的境界就是“才全而德不形”,让人完全感觉不到“德”的存在和痕迹,一种“无为”的境界,才是一种大智慧。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后面我将继续分享,更多有趣的中国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内容,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