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本意为姬昌添彩的“画地为牢”情节,细思却令人恐惧
在古典神话小说《封神演义》里,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画地为牢。
尽管由武王姬发建立的周王朝是中国古代儒家最为推崇的时代,尽管孔子及其弟子在言论中对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风尚、民俗风情赞扬备至,但除过明代许钟琳的作品《封神演义》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先于这部作品的资料有过周文王姬昌“画地为牢”的文字记载。
如果非要考究“画地为牢”出处,最早应该见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有“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语句。但司马迁在这里说的画地为牢,似乎和周文王没有丝毫关系,否则司马迁决计不会将这个典故归功给一个形象模糊的“士”。要知道,司马迁也是周代的铁杆粉丝。
第一次将周文王与“画地为牢”联系起来的,是流传于宋代民间的说书人的话本《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书中说到“扞姬昌呴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洽政恤民,囹圄皆空”。“画地为牢”的本义是说百姓道德觉悟高,自律意识强,但凡犯了罪过,不用官府拘押,会主动划一块地方自我囚禁,等待惩处。
也就是说,西岐敢于“画地为牢”,并不是民风多么淳朴、百姓的道德水平多么高、自律意识多么强,而是有姬昌的“先天数”做技术保障。
这里先不说“先天数”占卜的准确率有多么高,可靠性多么强,先说说技术保障与“画地为牢”制度的匹配关系。我们假设这“先天数”是极为准确可靠的。按照小说里的情节,西伯侯这个时候刚刚从商纣的国家监狱逃亡回来。回来之后最先也是最重大的举措就是修建灵台、祭告天地,从未发布过施行“画地为牢”制度的法令。由此可见,在西伯侯从商纣的国家监狱返回之前,该项制度就已经在西岐施行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西伯侯既然不在,那么实施“画地为牢”的技术保障在哪里?更何况根据《史记》“文王拘而演周易”的记载,以及小说情节,西伯侯最为擅长,也最令举国百姓畏惧且信服的“先天数”,是在被囚禁在羑里城的七年间推演出来的。可见不但有能力提供技术保障的人不在,就连“先天数”这项技术,也极有可能并未随同制度同步上场。
既然没有“先天数”这样的高端技术作为“画地为牢”的保障措施,那么问题接着又来了。在没有技术保障的长久时间里,假设如同武吉这样属于误伤的人,因为心存减免惩处的侥幸,有可能不逃亡,也有可能在放假回家之后继续回来服刑,那么那些作奸犯科、罪大恶极的人呢?他们为什么不选择逃跑或者藏匿?
不要忘记,人性亘古不变,重复前文那句“好生恶死是生物的本能”,那么能够令这些人背弃生物本能、放弃生存希望的,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力量呢?按照《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话本和《封神演义》小说里的意思,囚禁罪犯用的,只是在地上随手划一个圈,没有栏杆,也没有士兵把守。只要缺失了用来监控的“先天数”的技术支撑,逃亡是一个成本极低的事。
相信用道德、民风、仁政之类的理由,是难以解释这个违反常情常态的现象的。无论任何社会形态,道德毕竟只是最高选择,而法律才是最低标准。那么,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前面提到的“不敢”。在西伯侯没有在西岐的日子里,在“先天数”尚未被推演出来的日子里,“画地为牢”制度实施的唯一保障就是,一定有比死亡更可怕的后果等待着那些敢于铤而走险逃出“圈子”人。除过铁血统治,再有什么力量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可见,话本和小说创造出“画地为牢”这样的典故来,本来估计是为了给西伯侯姬昌增添仁慈、宽厚、贤明的色彩,但事与愿违,让人在细品之下看到了一个与以上字眼毫无关系的铁血统治者。
最让人感觉有“画虎不成反类狗”意味的是,即便“画地为牢”的情节设计仅仅是为了表现文王“先天数”的神奇,也是相当失败的。因为武吉求助了姜子牙,姜子牙利用自己的道术,成功骗过了西伯侯的占卜,对讨饭武吉的去向得出了“因惧刑自投万丈深潭巳死”的结论,可见“先天数”并不高明,即便在技术层面,也令本来打算赞美的主人公输了。
编后:话本也罢,小说也罢,毕竟只是文艺作品,创作者合理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某些情节,也是为了增加阅读趣味、提高艺术魅力考虑,并不能完全按照办案审案或者科学论文的逻辑方法进行分析评判。倘若人人都如此读书,那么世间的作家们就万般艰难了。本文仅是从趣味化阅读的角度撰写,目的在于能够博得读者一阅一笑而已,千万不要骂我穿凿和挑剔,万分感谢。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有想法和意见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留下宝贵文字;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以上就是雅风网?画地为牢的意思(画地为牢的意思是什么数字代表几)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作者:雅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