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活动中,虽然刑事诈骗行为可能引发经济纠纷,但即便存在重大经济利益诉争、造成一方重大损失的经济纠纷,也不一定意味着存在刑事诈骗行为。本案中,赵明利未及时支付货款的行为,放置于长期反复、滚动式交易的整体中考查,符合双方长期认可或默认的合同履行方式,也没有给合同相对方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尚未超出普通民事合同纠纷的范畴。对于一个民商法领域的履约行为,原审判决将其认定为诈骗犯罪的行为,甚为不当。将经济纠纷与刑事诈骗犯罪相混淆,动用刑事强制手段介入正常的民事活动,侵害了平等、自愿、公平、自治的市场交易秩序,进而对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造成较大损害。
判断涉案行为究竟是可能引发经济纠纷的诈骗行为,还是单纯的经济纠纷事由,在实体法上必须严格依照刑法规范所确立的犯罪构成,在程序法上必须严格依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收集、固定证据,并对相关证据进行合理的判断。刑法的最后手段性要求,对于市场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纠纷,如果未造成严重危害后果,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方式有效处理的,原则上均不应作为刑事案件处理;相反,对于即使造成严重后果,但形式上缺乏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行为,也不得使用刑法予以解决相关纠纷。只有形式上符合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实质上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才具有刑事处罚的必要性,必须适用刑法定罪处
如果财产登记在双方名下,或者是由双方共同拥有、使用,那么财产就归双方所有,如果是不可分割的财产,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协商,确定一方应完全得到该财产,而另一方得到相应的价值补偿(包括现金,或者其他财产权利,如实物或债权),在财产出售之后,也可以将价款分开;如果是可以分割的财产,除了上述两种方式外,还可以直接将其分割。如果当事人无法达成协议,则应考虑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贡献程度,合理确定份额。
不然,这个约定就是无效的。在此同时,物权法定原则也对当事人的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即当事人只能按照法律规定的物权类型及其内容行使物权,并采取行动。《物权法》规定,登记是船舶、机动车辆等法定的公示方式,经登记的权利人依法推定为真正的权利人,对依靠该登记进行交易的人,即便后来证明注册有误,法律仍承认其与真正的物权有同等法律效力。这时,如果一方当事人在财产的归属或份额上达成协议,与公示所显示的权利状态不一致,则当该财产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