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读文献吗?
想象一下,朝阳初升,我们走进了一片原始森林,林间烟雾缭绕。一时之间,很难看清远方的树木。随着太阳逐渐高升,我们走得越来越近,逐渐能看清树木的轮廓,高大挺拔。当我们走到树下,高高低低的树枝上挂着脉络清晰的树叶。
这个从远到近的过程,就是我们所提出的“树-干-枝叶”精读法。
先看一篇文章的整体框架结构,通过快速阅读文中的小标题,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再看文章的基本信息,包括发表的期刊名称和年份、作者信息、基金项目情况、参考文献数量;最后再逐字逐句精读每一段落,去细抠作者的遣词造句,思考前后文的逻辑关系,这句话表达的含义。
通过这样从粗到细的“树-干-枝叶”精读法,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读1篇顶10篇的效果。但前提是选择一篇高质量的范文来阅读。在科研小知识加餐中,我们会告诉大家怎么快速判断一篇论文的质量。
1.“树-干-枝叶”精读法适用场景
在我们有整块的阅读时间情况下(至少是30分钟),推荐大家静下心来,把精心挑选的范文通读一遍。
针对科研小白一读论文就犯困的共性问题,给大家支支招:
第一,选择一天中自己状态最好的时间段来读论文。
推荐早起后的黄金1小时阅读,经过晚上的充分休息,大脑内存已经清空,坐等新信息的输入。这适合去阅读比较有挑战性的论文。而相比忙碌工作一天后的睡前时间,一边看论文一边打瞌睡,学习效果差,而且会产生“我就是读不进去”的负面认知,更加失去科研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早起1小时=熬夜3小时。也有部分同学,属于典型的夜猫子,时间越晚,ta越high。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
第二,优先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一致的论文来精读。
作为科研小白,绝大多数人对于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果还选择一篇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研究领域论文,那就真的是什么都看不懂。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我们科研尚未入门时,不妨先看看热闹。看下论文的基本框架格式,了解下自己专业方向最新的进展,有哪些研究可以用在自己的临床工作中。这不也是阅读的一种收获吗?
第三,选择难度适中的论文来精读。
难度适中有点主观,而难度超纲最直接的评估方法就是自己读完一遍,发现完全看不懂,越看越头疼。这个时候,就要果断放弃,记住沉没成本便不再是成本。千万别为难自己,跟论文死磕到底。有人可能会说:科研不就是要下狠功夫,突破自己吗?分享樊登老师提出的一个概念,叫“理解力池子”。意思是当你底层知识储备充足后,去学习新知识就会特别快,你的知识储备就是“理解力池子”。当我们还不具备相应的科研知识,而跨步式阅读较为复杂的研究设计和统计学方法的论文时,非常容易打击自己的阅读积极性,而且收获往往也甚微。
2.“树-干-枝叶”精读法适用对象
对于所有的科研小白,我都会推荐学习“树-干-枝叶”精读法。通过反复阅读某一篇范文,深挖文章的写作逻辑和科研知识点,采用“单点突破式”学习方法,一步步吃透同一研究类型论文,最终达到读1篇顶10篇的阅读效果。
3.“树-干-枝叶”精读法使用方法
很多小白读了很多文献,但读完就忘。读过的书比脸还干净。
以前我在初高中阶段,对书本非常有敬畏感,从来舍不得在自己的书本上涂涂画画。好词好句的笔记摘抄了一本又一本,但几乎没有再回过头去翻阅了。后来读大学之后,就不需要摘抄素材写语文作文了,也有了点小钱,于是就开始直接在书本上划重点。
自从在书本上划重点之后,我发现这个方法在大学期末考试的时候,简直太好用了。只要把重点一背,再刷几套模拟题,基本上奖学金稳拿。靠着这套方法,我大学的综合成绩排名年级第一,也获得了保研的资格。
但有个不足之处在于考完试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考试周就是记忆的最巅峰。
我们通过阅读所获取的知识都是碎片化的,如果不构建知识体系,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形象记忆的方式去理解记忆,就会随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自然遗忘。
因此,在文献精读时,我给大家推荐两剂良药:
第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阅读纸质版期刊论文时,手边常备几支彩色笔,把对自己有用的资料划重点。在阅读电子期刊论文(PDF文件)时,可以下载阅读器软件(如福昕),直接在文章上标注重点。
相比WPS和Word软件,福昕阅读器的功能更加强大,很多学员在学会福昕阅读器的使用方法后,表示自己终于不再只是会标记高亮了。这种文献标注的方法,非常适用于需要公开给他人讲解论文的场景,会比白板的文献重点突出。
第二,善用思维导图梳理框架。
当我们埋头细读文章时,非常容易陷入“只见树木,不见天”的狭隘视野中。而通过制作思维导图,能够帮助我们代入作者的视角去看到整篇文章的布局和行文逻辑。并且通过梳理相同研究类型的论文,我们能够提炼出可以套用的写作框架模板,也就能“依葫芦画瓢”。
当科研小白还不具备高瞻远瞩的选题能力时,如果能够写出一篇格式规范、结构清晰的论文,也有发表核心期刊的机会。
4.“树-干-枝叶”精读法阅读重点
当我们还是科研小白时,最感到棘手的就是统计分析。因此,我们在做精读的时候,可以不求甚解,先抛开“结果”部分,转向阅读论文的写作。最体现作者写作水平的内容是前言和讨论,也是文章中文字叙述最多的部分。
一篇论文从整体框架来拆解,分为:标题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论著性论文,又可将正文进一步拆解,分为: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在阅读“前言”时,我们重点去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Why)
第二,作者打算怎么做这个研究?(How)
第三,作者做了这个研究有什么意义?(What)
在阅读“讨论”时,我们重点去思考以下四个问题:
第一,作者提炼的小标题是否和结果部分的小标题能够一一对应?
第二,作者是否围绕结果中的内容展开的讨论?
第三,作者是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引用恰当的参考文献来论证?
第四,作者是否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给出了具有实用价值的建议?
(注:这里提到的“论著性论文”,可以简单理解为有一手资料,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论文。而基于他人的研究,进行加工梳理总结,写成的“综述论文”,不涉及统计分析,就没有方法和结果部分,正文部分主要是分论点进行文字描述)
5.“树-干-枝叶”精读法阅读顺序
(1)科研零基础的护理专业学生:
我推荐大家遵循“综述-现状调查-干预研究”这样的研究类型进行文献精读。
作为一名学生,既没有科研知识,又没有专科知识。因此,从没有统计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综述论文读起,对于学生是非常友好的。
选择什么类型的综述开始读,可以优先考虑自己导师的或者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首先通过阅读综述,对自己进行专科知识扫盲,掌握基本概念和专科的发展脉络。在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之后,可以开始查阅同一主题的现状调查文章进行精读,了解目前该主题的发生现状、相关影响因素。
最后,再进一步阅读同一主题的干预研究论文,了解针对存在问题实施了哪些干预措施、干预效果如何。
这样的阅读顺序,比较符合我们做研究时的自然顺序。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再进一步学习较为高级的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例如:跟综述同一体系的循证研究——系统综述、meta分析、证据总结、范围综述、范围综述再综述;跟现状调查同一体系的研究——中介效应、预测模型、问卷编制及汉化、纵向研究、病例对照;还有质性研究。
(2)科研零基础但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士:
我推荐大家遵循“个案-护理经验-干预研究”这样的研究类型进行文献精读。
因为在临床工作中,科室会经常进行病例讨论分析,就跟“个案护理论文”的内容非常相似,读起来就比较有亲切感,容易上手。
而“护理经验论文”主要是介绍在临床工作中对某一问题的护理经验,跟我们的护理措施很类似,具有相关专科背景知识的读者,阅读难度低。
而“干预研究”是临床中最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最有实用价值,可以帮助我们真正有创造性地解决临床问题,改善护理质量。
而且我们在阅读时,如果有研究可以完善地解决我们遇到的临床问题,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直接使用前人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对前人的不足进行修正。这也是一种创新。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尝试阅读综述、现状调查等论文。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戴美玲
作者单位: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