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这里我将从,爱的构成、爱的种类、爱的由来,三个部分来阐述爱情到底是什么?
一、爱的构成-斯坦伯格爱情三角理论
爱情是生命的火花,友谊的升华,心灵的吻合。如果说人类的感情能区分等级,那么爱情该是属于最高的一级。
——莎士比亚
爱的构成—爱情三角理论
对爱的追求和崇拜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炽烈,我们歌颂爱、我们向往爱、我们被爱所折磨,我们同时也为爱而欣喜若狂。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叫懦夫变得大胆,却叫勇士变成懦夫。」,可见爱情的魔力和强大。
爱情似乎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逃不开的话题,但又对我们每一个人充满了神秘,那么,爱情到底是由哪些情感元素构成的呢? 哪种爱情才是理想的完美的爱情呢?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介绍和讨论爱的构成和完美式爱情。
提到爱的构成,就不能不提到心理学家「斯坦伯格」。
美国耶鲁大学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Robert J·Sternberg)认为,爱情是由亲密(彼此喜欢、理解于期待)、激情(魅力和性吸引)以及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形
「激情」是爱情中的情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
「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
「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
激情,亲密和承诺「三大元素」组成「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第一种是「喜欢式」爱情,又叫做「友情式」爱情,只有亲密,没有激情和承诺,如异性朋友好朋友。很明显,友谊并不是爱情,喜欢不等于爱。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生活中以友情为基础慢慢结合产生冲动和承诺的也常有发生。
第二种是迷「迷恋式」爱情,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如很小时候的初恋、暗恋、追星。第一次的恋爱总是充满了激情,却少了成熟和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活动。
第三种是「空洞式」爱情,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而结合的爱情,如父母之命的结合、因为年纪影响仓促结婚。此类”爱情”看上去没问题,但在现代社会多半在结婚之后会暗藏隐患。
第四种是「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这种”爱情”崇尚过程,不在乎结果。现代很多人都享受着这种没有承诺的爱情,也催生了感情的快餐主义,没有承诺的爱情是脆弱的,要么是一开始就不够喜欢,要么是随时准备抽身,往往结果不乐观。
第五种是「伴侣式」爱情,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大部分的老夫老妻和在一起很久的情侣是这样的爱情模式。这种爱情由于缺乏激情开始厌倦,如果亲密度降低(比如矛盾增多)还没有其他保证(如婚姻和孩子)很容易导致决裂。
第六种是「愚蠢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很多渣男骗炮和情人关系,或者刚确定关系男生就表现非要娶你,多半属于这种爱情。
第七种是「完美式」爱情,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庐山真面目。是爱情最理想的状态,可很遗憾,这种理想中的爱情却很少存在,或者说存在的很短。
每一时期,我们可能都会遇见以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爱情,可能有时候并不典型,甚至是几种状态的交织,但我们依然需要比较清楚的审视自己的爱情状态,是不是自己深陷于愚蠢的爱中?是不是自己在爱情中忽视里彼此的亲密感的培养而增加了太多的矛盾?
虽然完美的爱情可能不容易实现和维持,但我们依然需要努力地让我们的爱情在奔往完美的路上。
二、爱的种类-哈特菲尔德亲密爱与伙伴爱
有人说爱情就应该是心动、激情、每天都要不停地想要和对方在一起;有人却也觉得爱情应该是平淡的相依相伴,那么,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才是爱情该有的模样呢?
爱的种类—激情之爱与伴侣之爱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不管是充满性驱动力的激情的爱还是平淡的温暖亲密的爱都是爱情的不同表现模式,一段亲密关系里可能主要是以激情的爱为主的爱情,也可能是以平淡亲密为主的爱情,甚至很多亲密关系里往往都经历过这两种不同模式的爱情,不同感情阶段爱情的模式可能不同。
那么,提到爱情的不同模式和种类,我们就不得不提美国情感领域的著名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她在1979 年获得美国心理学会全国宣传工具奖的《重新看待爱》一书中根据社会交换理论将爱情进行分类为「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与「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
「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一种整个心思几乎都被另一个人占据的强烈情绪状态,这种充满强烈情绪色彩的爱情,满足了我们希望“掉入爱河里”的感觉。我们的情绪和植物神经系统都被高度唤起,兴奋、激动、充满精力,时时刻刻都希望和对方联系、亲密地在一起。这种爱往往伴随着理想化和幻想化,会把自己对爱情和伴侣的美好憧憬映射到现实的情感中,我们会更多地看见对方的优点,而忽视对方一些不足,“情人眼里出西施”多半就是这一阶段的描述。「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它的发展,主要建立在尊重、相互了解和对彼此爱情上的信心上,并不伴随着极大的情绪起伏,它带给人的是一种温暖、亲密和会心的接受。它的特点是在这种爱情关系中的二人,彼此自我揭露的程度都很高,更加坦诚和接纳,可以看到对方真正的一面,不会将对方过度理想化。
回顾现实的生活,当我们被一个人吸引,经过暧昧期,之后正式在一起,随后进入热恋期的过程,我们往往处于激情之爱中;当两个人在一起很久很久,激情开始褪去,开始慢慢进入感情的平淡期,经历过了磨合而没有分开,彼此更加了解和接纳对方,虽然少了激情和激动,但彼此之间觉得对方都能让自己感到安心和舒适,并且仍然愿意和对方呆在一起,这个时期的爱情多半是属于伴侣之爱。
个人认为,开始一段亲密关系,往往是源于激情之爱,我们被丘比特之箭射中,有和对方亲近的冲动。但维持长期的关系往往依靠的却是伴侣之爱,大部分的婚姻中的爱情就是这种爱情。
咨询中发现很多亲密关系的失败,都不是因为缺乏激情之爱,而是绝大部分都是源于没有成功地获得伴侣之爱。
没人能一直处于热恋之中,刻哥建议我们在热恋中的姑娘们,要认清所有的感情都将归于平淡,当你的男友貌似没有热恋之中那么对你热情的时候,除了抱怨和责备,尝试多思考下怎么建立和经营好你们的伴侣之爱才是更加重要和关键。
三、爱的由来-海伦费希尔生物学剖析爱
爱除了由情绪和情感等心理学因素的构成外,在人体的生物学方面到底是由什么物质产生以及发生怎样的作用的呢?
爱的由来—从生物学角度谈情说爱
之前我们已经从心理学角度来了解了爱的构成和爱的种类,今天我们将从生物学角度来进一步剖析爱,来了解爱的由来,到底是人体的哪些物质成就了我们对爱人炽热的爱、亲密的爱和不离不弃的爱呢,这些不同物质又在爱里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呢
提到生物学角度分析爱,我们就不得不提到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人类学家、生物学家海伦·费希尔。
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人类学家、生物学家海伦·费希尔致力于从多角度解释恋爱的感受。
她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发现,把人类的恋爱过程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欲望阶段」、「吸引阶段」、「依恋阶段」,这三个阶段又是由人体释放出不同的化学物质和激素来起到不同的作用。
「欲望阶段」:此阶段我们对目标产生性欲望,是生物本能。
主要参与激素:
性激素:雌性主要是雌激素与孕激素,雄性主要以睾酮素为主的雄激素。性器官分泌的睾丸激素控制性欲并可刺激多巴胺的分泌。睾丸激素水平高的男性很少结婚、常与陌生异性发生关系并且很快分手。
「吸引阶段」:此阶段彼此陷入爱河,感觉愉悦和开心,热恋期就是处于此阶段。
主要参与激素:多巴胺:快乐激素,能产生很欢欣的感觉,它刺激后叶催产素的分泌,拥抱时那种安全感和满足感与其密不可分。去甲肾上腺素:血管收缩和神经传导,会引起血压、心跳、血糖升高。当你体内充满这些物质时,也正是你意乱情迷之时。五羟色胺:它是一种产生愉悦情绪的信使。5-羟色胺水平较低的人群更容易发生抑郁、冲动行为、酗酒、自杀、攻击及暴力行为。苯乙胺:情爱激素,一见钟情或日久生情,那种“来电”的感觉就是此激素的杰作。神经系统调节其分泌水平,其实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感到极度兴奋、有精力、有信心和勇气, make you like loving。颜面发红、瞳孔放大。amphetamine-安非他明:摇头丸的主要成分,结构与其类似。
「依恋阶段」:此阶段亲密关系中的双方更加依恋对方,长期关系、结婚生子正是处于这种阶段。主要参与激素:催产素:爱的激素,降低压力感到轻松舒适,伴侣之间感觉到在一起舒适放松就有这种激素的作用。后叶加压素:忠诚激素,控制忠诚的关键,想把感情变成永恒的激素。后叶加压素水平高低影响着一个人对伴侣的忠诚度和亲密度。内啡肽:婚姻激素,轰轰烈烈之后,那种安逸、温暖、亲密、平静的感觉。Make you like being in love.(其作用接近吗啡),有些人就是没有办法得到充足的内啡呔使自己安静下来。
「在我们被欲望驱使的第一阶段,控制和提升性欲望的性激素占据主要地位」,他诱发一些植物神经系统高度唤醒,这个时候调节情欲和改善情绪的去甲肾上腺素素就加入进来,血压上升、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之后到了第二阶段,情欲得到上升,变成高层次的吸引力。这个时候苯乙胺起和多巴胺到主要作用」,苯乙胺与一见钟情相关,研究证明热恋中的情侣会被激发产生比平时高出2~5倍的苯乙胺。
「最后进入第三阶段,激情开始慢慢褪去,维持关系的主要激素后叶催产素和内啡肽开始升高」,被誉为“爱的激素”的后叶催产素在确定亲密关系的最后阶段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在下丘脑合成的物质能够促使人们建立情感联系。
怀孕期、哺乳期和达到性高潮的女性能够分泌出大量的后叶催产素。后叶催产素还能促进男性勃起和射精。后叶催产素与内啡肽有协同作用,前者启动依恋他人的愿望,后者则提供与爱人在一起时那种温暖陶醉的感觉。
到此,一段稳定而持久的两性关系所需要的所有基础元素和过程就都具备了。
我是深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书籍《非暴力沟通两性篇》译者,大连市心理协会会员,34岁,已婚已育,愿意和大家分享我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