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锫坚:李开复从谷歌离职的真实原因

80酷酷网    80kuku.com

  

“I need to follow my heart(我要追随自己内心的召唤)”——四年前跳槽和今日离职,李开复说的是同一句话。


在中国的网络江湖,这种回复会被视为顾左右而言它的外交辞令。但在美国的数码精英(digerati)氛围里,人们会想起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的名言:“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与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与直觉多少已经知道你真正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任何其它事物都是次要的。”嗯。还有那句哈佛演讲箴言Stay hungry,Stay foollish.
在诸多报道和评论中,有不少负面角度的猜测。大嘴巴谢文就说,李开复的离职恐怕是受到了今年6月央视报道、谷歌遭遇处罚事件的影响。“那个负面事件总是需要有个人出来承担责任的。”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思维:出了问题,就得有人背负责任,不管事情本身的对错。
但以Google的Don't be evil哲学来看,evil的显然是ccav,而不是李开复代表的谷歌中国。如果因为这个问题而罢免李开复,那就有点助纣为虐的意味了。
另一种猜测,则是谷歌中国的成绩不佳,但李开复直接回应了这个疑虑。在接受搜狐IT的电话采访中。他说,“我是因为业绩太好了,谷歌需要找一个节奏慢一点的人来做CEO,我因为谷歌中国市场份额增加太快离职了。”这都有点反讽的口气了。
不过,数字足以说明这点。谷歌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从最低点时仅有16%,到 2008 年升至 25% 以上(亦有统计称达到 30%)。另一个此前罕为外界所知的数字是谷歌中国的收入:它在2008年达到 2 亿美元,在 2009 年更是可能接近4亿美元,后一个数字与 2008 年百度 31 亿元人民币的收入规模已经相去不远。我以为,真正从当事人角度看待这个问题的,还是《环球企业家》的张亮(走出Google)。
张亮应该在事前已经知道了消息。因为杂志发布时间较晚,可能李开复也愿意和自己信任的杂志记者披露此事。像李这样的顶级职业经理人,在考虑离职问题时,要考量3个因素:充足的去职理由、称心如意的机会,以及恰到好处的时机,三者缺一不可。
你想想,要是李开复某一天离开谷歌,哪都不去,只是休假。那肯定会被外界理解为他失业了。
具体到李开复身上,这个曾在微软和谷歌两家科技巨头任副总裁的人,似乎一时间也找不到更好的平台。在张亮的采访中,李开复说,他开始试探新机会,始于2008年下半年。“这得到了知情者的确认。曾任李开复助理、后离职创业 Lightinthebox.com 的郭去疾回忆,他在更早时对李做出过一些建议,比如在2007年资本市场热络时接下一家美国风险投资公司的中国基金,或者在奥巴马参选之初去助选,或许可以由此转入政界。但李开复均未采纳。”而现在,李开复找到了合适的时间和去处。 “未来要做一个青年创业平台,我自己主导。”而4年的合约,也刚好到期。
“同情性的理解”,我突然想起十多年前系主任徐葆耕强调的一个观点。那是中国史学界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一个重要转换,也是从思想史向学术史方法的转换。学术史之所以成立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就是所谓“同情性的理解”。对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鲁迅、胡适等人的评价,大致走过了一个转折:从绝对价值(马列史观、自由主义方向、现代化史观)为标准的评判,到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各自的年代和文化语境,来分析他们的努力和局限。对李开复,从外部的评判,与从当事人角度的分析,也有这样的差异吧。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