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的行为和论调引起了越来越多市场人的反感,这是一位资深市场人对于李开复的尖锐见解。任何一家成功的大公司,其领导人物总是会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因为有时候,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一个人走向工作岗位后,可以随意去在一个大企业里把自己变成某种“危险”的公众人物,对企业的打击是巨大的。企业总是以股东利益为最高目标,即使他标榜承载多大的社会道义。
李开复一共给中国学生写了五封信,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李开复从来都是进入一个成功的企业去进行他的职业规划,如果认真读过李开复给中国学生写的五封信,你会看出李开复的职业生涯轨迹,他在苹果和微软以语音识别著称。我们不禁要想,以李如此强大的个人魅力和强大的技术,却很难在商业上独立撑起一片天地。他总是借助于其他企业成功的商业平台,在此基础上达到自己事业与经济利益上的顶峰。
六七年前读到李开复的前老板—盖茨的《未来时速》一书时,没有那种教化式的语言,却让人感受到了盖茨的个人魅力。其中有一句话一直记得很深:“大赌注可能意味着大输,也可以是大赢。”李开复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为了确保不会大输,他从来都是在一个看来已经成功运行的平台上去锦上添花,这也是李开复的高明之处。也许李开复从他的人生经验中值得很多人去参考。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也只是参考而已,如果太在乎,也许会足以影响你本来应该更加有前途的人生。
私心之恶常结公益之果
在第二封信中,李开复提到:“一个人的人品如何直接决定了这个人对于社会的价值。而在与人品相关的各种因素之中,诚信又是最为重要的一点。微软公司在用人时非常强调诚信,我们只雇佣那些最值得信赖的人。”李开复在信中写道:“在我发表‘第一封信’后,曾经有一位同学问我:为什么一个公司要涉入员工的道德呢?我回答:这是为了公司自己的利益。例如,一位应聘者在面试时曾对我说,如果他能加入微软公司,他就可以把他在前一家公司所做的发明成果带过来。对这样的人,无论他的技术水平如何,我都不会雇用他,他既然可以在加入微软时损害先前公司的利益,那他也一定会在加入微软后损害微软公司的利益。”看来微软真是有点走眼了,他们没有想到李还在微软任职时,频频和GOOGLE接触。我们无法理解李内心深处对“诚信”的真正定义。或许,他从没想过该如何定义“诚信”,只是想当然地提出来一样,对于大众来说,他们能看到的是表面的东西。
我们好像觉得李对中国无比深情。可是,这确实是一种误读,任何人都可以把他的“私心之恶”跟“公益之果”扯上关系。如果一个人换一个工作都可以把这种行为和国家利益扯上关系,那逃往加拿大的赖昌星,完全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走私汽车和石油不交税,完全是为了中国的老百姓能开上便宜的汽车!”
李开复引用巴菲特的话:“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如果你要我给你忠告,这是我能给你的最好忠告了。”
但是,李好像没把在微软的工作当作自己最爱的工作,从后面的给中国学生信中各种字里行间,甚至可以看到他已经厌烦了微软。那么是什么可以让他在微软一直呆着呢?也许在微软有更好的薪水,也许是由于没有找好下家的缘故。也许是个人的影响力逐渐消失了的缘故。也许他本身想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出现,但一个企业只允许有一个领袖人物。我们可以有权作如上猜测,就像李开复有权对中国学生进行“教化”一样。
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人品无关。1720年,有一本“坏书”产生了,这是曼德维尔大夫的《蜜蜂的寓言》,那个举世闻名的观点就是:“私心之恶常结公益之果。”曼德维尔大夫的观点奠定了亚当?斯密的整个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李开复对中国学生说的诚信等个人道德,他也好像从来就没有认真相信过,他在这五封信中,从来都是强调,为了个人的发展。要“追随自己的内心”。
李开复后来的职业生涯,也许正应证了曼德维尔大夫的远见卓识:“人都是摇摆不定的,完全受情绪的左右,无论我们有什么精妙的观念以让自己沾沾自喜。即或那些行为合于学识、恪守理性指引的人,亦会受一时心血来潮的驱使,他的所作所为,同那些蔑视和对抗学语与理性、我们称为受情绪役使的人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
个人成就真的取决于自己吗?
李开复在这几封信中,所要表达的观点,他自己也不信。更重要的是,这些观点的哲学逻辑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尽可以相信他的出发点为善,正如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哈耶克所说:“自由社会总是对个人责任有着强烈信念的社会。它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信念做事,并将产生的后果归因于他们。目的在于,当人们理性而合理地采取行动时,使他们的行动具有价值,并且要让他们相信,他们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这后一种信念无疑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它在促进首创精神和谨慎小心这两个方面,的哈耶克所说的这段话的后面,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那才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个人的成就取决于自己“这一理论其实是站不住脚的。李之所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他也不敢说他今天的成就取决于他自己。至少,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看来,我们很难相信这一理论能够完全立得住脚。随随便便向公众灌输”个人成就取决于自己“的理论,对一个社会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经济学家奈特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决定一个人富有的三个条件,一是出身,二是运气,三是努力,而这三者之中,努力是最微不足道的。”叔本华说:“在这世上存在三种力:明智、力量和运气。我相信运气至为重要。我们的一生可比之于一条船的航程。运气——顺运或者逆运——扮演着风的角色,它可以迅速推进我们的航程,也可以把我们推回老远的距离,此时我们的努力和奋斗都是徒劳无功的。我们的努力和挣扎只是发挥着桨橹的作用。我们竭尽全力挥舞桨橹数小时,终于向前走了一程,这时,突如其来的一阵强风一下子就能使我们倒退同样的距离。一句西班牙谚语就很美妙地表达了命运的强大力量:”祝愿你儿子好运,然后把他抛进大海吧!‘“
对叔本华理论最好的注脚,除了李开复本人,IT新贵丁磊,陈天桥就是最好的明证。后两者有自知之明,他们不会乱开口,像李开复那样去“教化”中国学生。就凭这一点,足以道出为何丁磊、陈天桥以老板的面目出现,李开复以被雇佣者的面目出现。
从个人市场的角度来看,这五封信,是李开复个人包装的成功,对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从中受到多大益处。而GOOGLE,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完全可以借用李的炒作,这时候,一种互相受益就产生了。手段高明的企业家利用巧妙的管理,可以把私心之恶转为公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