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弄丢了我的毕业证书?

80酷酷网    80kuku.com

  

  毕业证书被弄丢了,怎么办?近日,松江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了一起“大学毕业证书遗失赔偿案”。大学生小顾到某公司应聘工作,并将毕业证书原件交由公司审核。不料,证书却不翼而飞,小顾将该公司告上法庭,招聘公司被判赔5000余元。

  求职者应聘时需要出示哪些证明材料?哪些需要原件,哪些只要复印件就可以?作为HR,你会如何保管查验这些信息?证书的保管与审核,有哪些规章可循?

  1  求职材料只有薄薄一张纸

  小Q(美术编辑)

  一般来说,按照招聘单位的要求,应聘者要准备厚厚的一沓材料,比如双语简历原件各一份,以及复印件若干:身份证、社保卡、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奖学金证书、获奖证书、各类考级证书、个人照片、实习证明、实习成果……数量之多,以至于我开玩笑说,某一天,很可能连出生证明、独生子女证明、未婚未育证明(随着时代发展,也大有可能改为已婚已育证明)也会成为必选项之一。

  不过,通常情况下,我没那么“听话”:除了非常心仪的单位,我的求职材料几乎都只有薄薄一张纸——唯简历耳。

  之所以这样,倒不是因为吝啬那点复印费。托技术发展的福,在校园里复印,每张A4纸的价格已经降低到了8分钱,为了找工作,砸点钱也在所难免。关键是我觉得,企业虽然要求这样那样,其实他们心里并不在意表面的材料。在一家单位实习时,我曾亲眼看到一位HR把求职信中的简历留下,其他复印件全部抽出,一眼没看,直接扔进垃圾筒,那个垃圾筒里还有很多相同命运的各种证书复印件。看见我疑惑的眼神,他习以为常地解释说:“哪有时间一份份看呀?让他们寄过来,无非是让应征的人不敢在简历里弄虚作假而已。”

  既然如此,我们干吗花钱冒风险呢?毕竟,身份证和社保卡的复印件可是在很多地方都能派上大用场的。虽然,你可以在应聘材料的复印件上签上“本复印件仅用于……用处”之类的话,可总有点怪怪的,仿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谨慎防备着对方,难免会给应聘单位留下不好的第一感觉。

  所以,一般我只是送上一张掷地有声的简历,让招聘人员初步看下我的经历,然后,注明一句:“相关证书证件,可在面试时呈上原件。”企业要是担心弄虚作假,应该也知道,现在什么都能仿造,从身份证到奖学金证书,可以来个全套假货,与其看复印件,还不如当面验原件来得放心点,尽管,这种放心也只是相对的。或许在有些人眼里,我这样有点太拽了,毕竟你是求人的,招聘单位的要求,总该乖乖照办。不过我倒觉得,无论怎样,保护个人权益的这根弦还是不能太放松,况且,虽然我的材料身形单薄,还是依然有单位通知我去面试啊。毕竟,咱硬件过关,底气足,真金不怕火来炼嘛。

  2  原件捏在自己手里才放心

  吟秋(大学行政)

  小顾运气真不好,找工作未果就够郁闷的了,再丢了毕业证书,真是“破房偏遭连夜雨”。

  我觉得,这件事,招聘单位该负很大责任。

  第一:审核毕业证原件,表示对应聘者不信任,潜台词是“毕业证有假”,这个假设挺伤人的。目前大学学籍管理很是规范,一切都有案可查,造假不易。我问过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家都说“现在毕业证造假没用”。单位在接收新职工办手续时,有学校完整的档案材料,如果从学校这个源头开始造假,成本太高:注册材料、学习科目、学习成绩……等等。有这么大本事造假,还不如在找工作上多费心。再说,还有面试呢?面试也能判断出应聘者的水平,特别优秀者,有没有文凭就不重要了;拿假文凭没本事的,很容易露马脚。即使应聘者持国外的大学文凭,查验也没问题。现在教育部专门有国外大学毕业证的认证机构,当事人拿着毕业证验证后,开个证明回来就OK,用不着招聘单位自己折腾。

  第二:人力资源工作效率低。现在资讯这么发达,有很多变通办法,实在没必要收人家的毕业证原件,完全可以扫描证书或留复印件,如果觉得合适想用人家,可以根据毕业证的编号查询。有省事的办法不用,是因为招聘方觉得自己是“大爷”——现在工作这么不好找,提出什么苛刻要求“谅你们也不敢吱声”。

  我要是小顾,一定要把证书原件捏在自己手里才放心。证书丢失,也许可以补发,但大学里办事效率可不怎么样,我敢保证一次办不成。如果学校在外地,那可更惨了,花钱花精力不说,时间因为耽误不起,今年招聘黄金时期过去了,明年的事不好说了。所以,碰上这种没事找事的招聘单位,不去也罢。

  3  还是应当“带证应聘”

  吴喆(就业顾问)

  我做人事那会儿,偶遇一要好的同行诉苦,颇有感触。

  那个同行说,她的公司正处于发展期,求贤若渴的老板用高薪从海外招来一名博士,老板用人心切,很快办妥入职手续,让海归迅速走马上任。可一个偶然的机会,却发现这名海归竟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可人已经进来近3个月了,老板这个气啊!经过一番扯皮后,公司终于将这名滥竽充数的“博士”请走,却不得不付了他十万多元的薪水加补偿金。我听了不免笑道:“老板崇洋媚外,不爱土鳖爱海龟,你们做人事的怎么也不审一下证件啊?”“嗨,我们招聘应届生才会验证,对有工作经验的,除了资格证书,毕业证书就很少验了,主要看职业经历,证件一般只要有复印件就行;还有,这国外的文凭,查验起来也麻烦,所以入职手续和材料都是后补的。”

  我暗自腹诽:你可真够马虎的。现如今这假文凭的小广告都快宣传到户了,无论他是老将还是新人,招人怎能不验明“证”身?

  大学生求职的必备法宝,便是各类证件,毕业文凭、英语四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上岗证、报关员资格等等,不一而足。所以应届生的简历总是厚厚一叠,除了证书复印件还是证书复印件。等到面试那会,常常有毕业生背着满满一书包的资格证书,红红绿绿的一摞,以示其大学四年学得扎实,属于合格产品。要是面试来不及验证,也有HR会留下原件进行查验。可这些东西就如孩子们的身家性命一般,特别是毕业文凭,一般遗失不补,万一对方保管不当,这四年大学生涯的留念与证明也没了。即使像小顾同学那样打官司胜诉,区区5000元的赔偿,又怎能弥补心中的遗憾和窝囊。

  带了证件怕弄丢,不带证件又担心不被信任,真够求职者纠结的。我觉得,无论是人事招聘者还是应聘者,还是应当坚持带证应聘。作为求职者,在接到通知面试时,务必注意带好相关证件,包括毕业证书、资格证书以及身份证明等等。面试开始前,对方人事通常会核对原件并将证件复印好收齐,面试结束后,对合格人员进行相关证件审核。但是,除非必须,留下证件原件的做法并不妥当(在办理入职时需要另说);如果一定要留下原件,人事应该开具正式的收条,并且尽到保管义务,妥善放置证件,避免出现意外。

  4  证书保管,层层应有手续

  桂子(HR)

  在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一般也就是看求职人员的个人简历、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英语考级证书和一些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只有有录用意向时,才需要你出示证书的原件,当面审核,但一般不作留存。一旦决定录或报请上级批准时,除了成绩单原件在档案里不便取出,只能提供由学校盖章的复印件,其余材料必须是原件。

  这就有个妥善保管的问题。

  那年,我在招聘会上看上了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把她的材料复印件带回单位,准备和主管领导商量。如果到决定录用时,再出岔子,我就得负失察之责。作为HR,最起码应该保证你招聘的人不是“水货”。所以,我先下手为强地对她进行了调查,通过电话查询,给她所在的院校打电话,直接找到了负责毕业生的老师,请他介绍情况。我想,如果电话谈得不理想,我就亲自去学校一趟。结果谈来谈去,基本上都对上了,我才放下心来。

  头头们经过研究,决定录用这个学生,需要她提供一些证书的原件向上报批。这个报批阶段,时间长,经手人也多,容易出漏子。如今人员精简,好多单位都是一个人要负责好几摊子工作,有时候难免有疏忽。所以,牵扯到个人证书的保管,一定要层层有手续。

  于是,我先当着学生的面,把她的证书等材料,一样一样登记列表,一式两份地整理好,再签上我的名字,表示收到。报到上级机关之后,我也请经手人签字。这样一来,不管上级审核需要多长时间,有签字为证,当事人就不敢马虎对待。审核完毕,原件退回,退到谁手里谁签字,以免扯皮。

  说实话,关于签字的手续,一般求职者都不好意思提出来——人家正求着你,哪敢让您签字啊?有的用人单位,也不敢让上级单位签字——报批还指着人家呢,万一给个小鞋就前功尽弃了。

  因此,我觉得,签字,该作为一种工作规范,列入人力资源干部管理职能,从高层做起,养成接收有手续、返回有核销的工作习惯。

  5  证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莉莉(编辑)

  在报纸上看到了那条新闻,非常同情那位仁兄的遭遇,我对公司要求上交毕业证原件的做法也有点感冒。

  以我的求职经历为例,正式入职之前,一般都会被告知须携带毕业证、学位证、身份证、各类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到公司办理相关手续。通常是HR当面查看原件,扫描或复印,随即归还。

  但也有的HR会提出留下原件,对此我多少存有戒心——公司要求审核原件的心情可以理解,毕竟这年头什么都有可能造假,高考中还有各种各样的加分舞弊呢。问题是,为何非得暂留原件用以审核?现在网上学历认证系统如此发达,只要输入证书编号,是李逵还是“李鬼”,立时就能验明。上交原件,既增加了求职者遗失证书的风险,又使招聘方多了一份保管的责任,于人于己都不便。

  况且,“学历真”不必然证明“能力真”,对于应聘者而言,一纸证书就好比是张门禁卡,进了门能否登堂入室,还取决于实际的工作能力。对于招聘方来说,审核证书真伪作为录用前的一道程序,按部就班走过就好,关键是在具体环境中考察其人的工作能力。

  话又说回来,一家公司每年辞退的员工中,有多少是因为学历造假被发现,又有多少是因为难以胜任职务?证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招聘方紧抓原件不放,恐怕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吧。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