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西辞黄鹤楼的故人指谁(故人西辞黄鹤楼中故人原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相信大多数中国孩子的文化启蒙教材,就是朗朗上口的唐诗。唐诗是中国古代最为璀璨的传统文化之一,既讲究平仄韵律,又着重对仗工整,同时还要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寄情于景,在凝练的字句中我们能够品读出曾经的那些诗人们的情怀。
说起唐诗,绝大部分人心中肯定是首推“李杜”的。诗仙李白风格缥缈绝伦,字里行间尽显潇洒豪放;诗圣杜甫心中有山河眼中有百姓,诗中多得是忧国忧民。有意思的是,李白跟杜甫之间还有着不少交集,杜甫就像个“小迷弟”一样,追着李白写诗;但在李白心中,最认可的诗友并非是杜甫,而是孟浩然。
这事我们现在看起来还挺“虐”,杜甫追着写信,李白总是给孟浩然写诗,还称赞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却没有一首诗回给李白。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早期也曾入朝为官,但可惜仕途困顿,干脆开始畅游山水田园之中,当个孤独的旅行家。
李白小了孟浩然11岁,在孟浩然最为出名的时候,李白只是个少年郎。面对如此自由无拘的孟浩然,李白既佩服他的才华,又向往他的洒脱,好不容易碰巧在黄鹤楼见到了孟浩然,自然要大笔一挥写出点东西来,因此有了这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广陵其实就是扬州,“之”是“至”的意思,孟浩然正打算乘着春光一路从长江东去,去到那繁花正灿的扬州。李白虽然没有直言送别的惆怅,可最后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却将孟浩然离去,自己独自望着奔腾的长江的愁绪描绘的淋漓尽致,堪称古代送别诗中的上佳之作。
不过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倒有一个比较有争议的地方,那就是这个“西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曾在一个诗词有关的节目《诗词大会》中难倒了众多文化人,足足有39人答错,而一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也不会着重讲解。
“西辞”是否是一路向西走的意思?并不是。
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西辞”就是往西走,但刚才已经交代了,这首诗写的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送其去往扬州。黄鹤楼在湖北,扬州在浙江,扬州在黄鹤楼的东边,因此是沿着长江是一路往东而非逆流向西,哪来的一路向西走?
所以这里的“西辞”之一需要另外解释,作“辞别西边”之意。看到这或许有人要问,那为何是“西辞”不是“辞西”呢?有一些乱七八糟的文章在解释为何用“西辞”而非“辞西”的时候,会给你强行牵扯出一堆原因,连什么“西方”在佛教、道教中具有特殊地位都出来了,说真的有些离谱。
李白这里之所以用“西辞”而非“辞西”,搞了个倒装的原因很简单,因此“辞西”不押韵啊。开头就介绍了唐诗的特点之一就是讲究平仄韵律、对仗工整,而且就连小学生学习唐诗的时候老师都会教导,唐诗之美就是美在朗朗上口,易于诵读,“故人西辞黄鹤楼”难道不比“古人辞西黄鹤楼”更加适合整首诗吗?
顺便一说,李白的这首关于黄鹤楼的诗,当时还不敢题在黄鹤楼之上。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文人墨客,每到一处景点总喜欢留下点什么墨宝,尤其是像黄鹤楼这样的著名景点,更是少不了历代文人的佳作。
但李白作为诗仙,却不敢在黄鹤楼上留下自己的作品,因为在之前已经有崔颢所写的《黄鹤楼》在其上。崔颢的那首《黄鹤楼》我们也很熟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被称为唐七律第一,古往今来一旦提起唐代的七言律诗,当首推崔颢《黄鹤楼》。有崔颢珠玉在前,李白虽然觉得自己写得也不错,但还是不敢往上写诗,还附赠打油诗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不过这口气李白也的确是憋得慌,一直想在登临怀古诗篇上面博得头筹,终于跑到南京游历的时候写下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诗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从此跟崔颢的《黄鹤楼》并为登临怀古双壁,如果你仔细对比下两首诗可以发现,在基本格式上,这两首诗是差不多的,看到古代文人之间,竞争也很激烈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