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卡主要内容(契诃夫小说《凡卡》)

80酷酷网    80kuku.com

凡卡主要内容(契诃夫小说《凡卡》)

亲爱的爷爷,发发上帝那样的慈悲,带着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村子里去吧,我再也熬不下去了。——契诃夫《凡卡》

当“小孩”这个词出现在我的脑海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需要人照顾并且时常脸上洋溢着笑容的天真模样,他可以肆无忌惮地要求父母给他买各种礼物,也可以在不遂他愿时放声大哭,在我看来一个懂得如何诉求情感的孩子才是最理智的孩子,但如果一个小孩曾经很努力的向远方的家人诉求自己的理想和情感需求,到头来却发现那只是一场梦,那会是怎么震慑人心呢?

小说《凡卡》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九岁男孩凡卡趁老板一家和师傅们外出的机会,他把自己的当学徒的遭遇写给告诉爷爷,希望爷爷带他回到家乡的美好愿景。

契诃夫小说《凡卡》:悲剧背后正与希望同行

在“契氏”小说中《凡卡》比较具有特色,全文以写信为主体构造小说线索,没有多余的书面评论,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通过凡卡幼稚的幻想揭示了作者对上流社会资产阶级的批判和讽刺以及对小人物的同情和悲悯,一封书信背后承载了9岁男孩凡卡的悲惨人生经历和对梦想的追求。

本文将通过人物塑造、隐喻内涵、物象美学角度剖析《凡卡》的无声呐喊,并对其折射的现实意义进行思考 。

  • 人物塑造设置“暗示性”:通过“老爷”、“掌柜夫妇”、“师傅”寓意型细节设定升华潜藏内核

  • 隐喻内涵:通过幻想与现实的艺术对比手法,诠释人物的情感多维度

  • 物象美学:通过“鲇鱼”、“泥鳅”、“炉灶”揭露小人物的命运走向

01人物塑造设置“暗示性”:通过“老爷”、“掌柜夫妇”、“师傅”寓意型细节设定升华潜藏内核

契诃夫在《凡卡》中塑造了比较多的人物形象,比如正面形象的妈妈和凡卡的玩伴凡奥尔迦·伊格纳捷耶芙娜小姐,负面形象有“老爷”、“掌柜夫妇”、“师傅”他们各自为了利益或是“不平等”的身份歧视,使凡卡在“生不如死”的生活泥潭中渐渐感受了黑暗和灰心,也导致了凡卡求助爷爷的主体事实。

一、老爷

凡卡曾经跟着母亲在老爷家做事,后来母亲去世了,老爷就把他送到仆人的厨房和爷爷在一起,没多久,老爷就将他送到莫斯科的鞋铺里当鞋徒。

老爷为什么要送走凡卡?我觉得原因有二点,一是,因为凡卡的母亲去世了,再也不会给老爷家制造劳动成果,母亲的岗位也会由他人来替代,那么她的儿子自然就要离开原来的附属“岗位”,也间接说明了凡卡在老爷家的地位是由母亲决定的,现在母亲去世了,他就更加没有“利用”价值了;二是,凡卡从玩伴的身份直接降到厨房里的仆人和年迈的爷爷一起睡,9岁的孩子在厨房能够做什么,显然是什么都做不了,而老爷需要提供他的一日三餐,对他而言这是一笔不公平的交易,所以只能送出去当学徒。

二、老板夫妇

凡卡在摇摇篮里小娃娃时,不小心睡着了,老板用师傅们干活的皮条恨恨地抽他,老板娘叫他杀鱼,要求从尾巴开始动手,这样过分的要求,我们成人在处理鱼时经常都招架不住,更不用说还是小孩, 当凡卡拿出鱼时,鱼肯定会滑出手掌,掉到地上,凡卡捡起来再次滑回到地上,如此反复,肯定会遭来老板娘的嫌弃,她就直接用青鱼撮凡卡的脸。

契诃夫小说《凡卡》:悲剧背后正与希望同行

前几天老板用鞋楦头打我,把我打得昏倒在地,好不容易才活过来。

老板夫妇为什么要欺负一个9岁孩子,我觉得原因有二个,一是凡卡还是小孩,在遇到很多事情时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去面对,所以在老板夫妇心中,凡卡是“不称职”的学徒,二是人性的冷漠,从凡卡被老板娘搓脸到被老板打晕在地,都只能说明资产阶级贫富分化下的人性之冷漠和对身份的歧视,剥削者永远是高高在上,而被剥削者只能任凭他们压榨。

三、师傅

师傅们总是逗趣凡卡,打发他做一些跑腿的琐事,还怂恿他偷东西。万卡只是学徒,在师傅们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我是师傅,你只是个学徒,师傅的话永远都是对的,作为学徒你必须无条件接受。由此可见,师傅们对凡卡的身份歧视。

契诃夫小说《凡卡》:悲剧背后正与希望同行

不管是从利益点出发还是身份的歧视都可以看出,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存着严重的道德缺失观念,那就是利己主义。

利已主义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基本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

利己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ego,意为“我”。利己主义思想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先秦时期(前21世纪~前 221年)的杨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主张,是古代利己主义思利己主义想的典型。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利己主义被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完整的道德学说。

资产阶级的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C.A.爱尔维修等人,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把几千年来剥削阶级信奉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道德观念,看作是人的不变的利己本性,并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

一个9岁的孩子在这群“大人”面前,真的没有一点人格自由和生而为人基本的权利,他知道,能够给自己带来自由和生的希望便是爷爷,凡卡的命运在一步步的逼迫和压榨中渐渐走向自我的救赎,逆境中的凡卡开始寻求唯一的亲人爷爷的帮助,他希望爷爷能够带走他,帮他解脱的困境,回到乡下。

02隐喻内涵:通过幻想与现实的艺术对比手法,诠释人物的情感多维度

凡卡趁掌柜和伙计们外出,偷偷拿出笔和纸给爷爷写信。信中凡卡幻想了很多美好的愿景,契诃夫通过幻想与现实的艺术对比手法,诠释了凡卡的情感多维度。

契诃夫小说《凡卡》:悲剧背后正与希望同行

一、通过对“家乡”的幻想,隐喻着对亲情的渴盼

凡卡希望爷爷带走他,只要能回到爷爷的身边,他什么事都会干,自己长大会养活爷爷的,不会欺负爷爷,也会向祈祷妈妈一样祈祷爷爷。

此时的凡卡很冷,他的脚上却没有穿鞋子,从凡卡对回到家乡的美好企盼与冰冷的现实对比,揭示了凡卡回不了家乡的事实,也体验不到亲人的温暖,身上的冷会一直持续着。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