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镇化(逆城市化”成现实)
农民工,是过去20年支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有研究指出,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大约对应着1500万人口从农业生产转到城市非农生产。
而在中国城镇化率提高速度较快的年份中,每年新增的农民工数量就多达上千万,是城镇化率统计提高的主体。
按七普数据来看,中国现在城镇化率是63.89%,过去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4.21个百分点。
高楼大厦,水泥森林,房地产规模的快速扩张,这一切都离不开农民工的贡献。
消费也是一样,北师大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院长宋晓梧曾说过:以2019年的数据来看,2.9亿农民工占我国4.4亿城镇就业人员的66%左右。一个农民工家庭按三口人算,就将近影响到七八亿人的消费。
但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农民工,总有老的时候。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34岁,2020年,已经上升到了41.4岁,高于2020年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38.8岁)。
去年,16-30岁农民工的数量只占22.7%,50岁以上的农民工数量占比却高达26.4%。
经济学家林采宜发文指出:5年内,超过7500万的高龄农民工将退出劳动力市场。
这7500万人一旦丧失“劳动力”(当然,这里的“劳动力”指的是就业技能),某种程度也意味着城镇化红利的结束,也是数亿劳动力“归乡”的开始。
经济学家李奇霖曾发过一个报告,世界城市化分为三个阶段:
在初期(人口城镇化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优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在中期(城镇化30%-70%),工业基础比较雄厚,余劳动力转向工业,城市人口比重快速突破50%,而后上升到70%。
在后期(城镇化70%-80%):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滞,农村人口占比稳定在10%-20%左右,城市人口可以达到80%左右,趋于饱和,这个过程的城市化,不再是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而是城市人口在产业之间的结构性转移。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近64%,以80%的城镇化率上限来计算,未来城镇化的空间只有16%。
当这些高龄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大规模的返乡潮就不可避免。
最典型的表现,是从东部发达城市群,向中西部老家“迁移”。
数据显示,在京津冀地区就业的农民工2076万人,比上年减少132万人,下降6%。
在长三角就业的农民工5179万人,比上年减少212万人,下降3.9%。
在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4223万人,比上年减少195万人,下降4.4%。
“逆城市化”,正在成为现实。
有朋友会说,“逆城市化”不是好事么?发达国家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大城市病越来越多,有钱人去都市圈、农村生活,反而可以带动城乡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