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电影(狄仁杰大电影上映)
网络大电影的定义标准是:“投资五十万到三、四百万之间,时长超过60分钟,没有特别大的造景,制作、拍摄、周期相对也短,核心是故事,所谓“网络大电影”就是主要选择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影,又称为“微电影+”。
随着微电影的全面升级,中小成本电影因为很难进入院线而需要寻找出路,同时付费点播分账模式愈发成熟,这些都是中国网络大电影出现的原因。”
今天我们要说的这部《狄仁杰之伏妖篇》。
看完电影的我,一时语塞,竟不知从何吐槽起。
1:有一点意思
是骡子是马也得拉出来遛遛,是好是坏也得有迹可循,有据可依。旁的也不说什么了,先说说这部网大它之所以能算是一部网大吧,也就极个别几个镜头画面还有点那么“电影”的意思。
比如俯拍钓鱼池的全景,前景有树荫,中景有人,后景有水榭歌台。这样的一种前中后景形成的景深是电影里常用到的。再比如,女主照镜子这段时间,利用镜子和前景的帘子,拓宽空间的广度。
剩下的几个其实大多都勉勉强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或者有用的信息。如果去掉滤镜,整体的画面其实就只能用平平无奇来形容。这个滤镜加的可以说是后期妙手回春啊,生死人肉白骨的奇迹竟出现在这里,真的是叹为观止了。
而画面最重要的是提供有效信息,让观众能够补全人物对话之外的故事内容。抛开画面本身没什么营养来讲,这部网大的对话真的是特别的“贴心”。
该说的不该说的通通都用对白呈现了出来。
一改电影喜欢“故弄玄虚”的臭毛病,丢弃了悬念,人物的对话承担了太多太多,濒死之人的话全都一股脑儿地秃噜了出来,生怕观众看不懂剧情该怎么走了,关键人物该出场了,可谓是贴心至极了。虽然说画面毫无内容,故事全靠对白撑着也是必然的,真是取长补短了。
2:叙事出戏
可惜这个“长”过于没必要了。抛弃了电影最重要的“悬念”,将所有的故事点全都用人物对话展现,您这还拍啥电影啊,直接录个有声书它不香吗?看得我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极大的委屈。
但是这还没完,这还不算最过分的。平心而论这部网大的服化道还是到位了的,不说整体造景布局有没有真正的长安那么宏伟,但是弘大的场面倒也不是特别拉跨。能让人相信,这确实是长安,而不是某个富贵人家的犄角旮旯。道具细节也还不错,代入感还是有的,院落、监牢,水榭歌台都有到位。可是我还是怎么看怎么不得劲,总觉得出戏。
思来想去,我觉得这出戏应该是托了几位主演的福啊。除了打戏之外,几乎没什么可以称得上是演技的点吧。全剧演戏最佳应该是几位反派和皇后了,正派的演技巅峰是男主的朋友——那个油嘴滑舌的小道士。男主和女主的几次对手戏,怎么说呢,他俩有演技,但没有完全有演技。
有演技是知道表情有变化,不是单纯干瞪眼,是台词语调有高低起伏,不是机器人一样的波澜不惊,是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没有木讷到眼泪都流不出。
除此之外,确实是半分演技也找不出来了。男女主闹别扭吧,他们闹了,但没有完全闹。没几分钟又和好了。闹也闹得莫名其妙,和好也和好得让人挠头。感觉跟过家家似的。
3:不合逻辑
人物完全没有立起来。仿佛只是为了闹别扭而闹别扭。为了和好而和好。不管是什么,他们的行动有没有一个合理且明确的理由,整个信息链是有断层的,让人觉得人物行事都是不着边际的,这也不单纯是演员演技不行的问题,也是画面内容不够所导致的。
吵架输出基本靠吼,女主一言不合就落下几滴美人泪,男主无时无刻在对女主的任性表示无奈又因为设定是互相喜欢而无条件的挡在女主面前。
小情侣吵架真不是这么吵的,更何况到结局了才戳破窗户纸互相表明心意。整个故事线要么是在到处找东西要么是打情骂俏,所有的剧情支离破碎的,没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推理是为了推理而推理,就硬推。
人物都是隐藏的上帝视角,观众还没看明白呢主角就啥都明白了。
看得我直呼内行。
特效就更别说了,开局一条龙,不能说不精致吧,只能说完全不搭,不搭到让我直接暂停捂脸的程度。更别说开头的几个杀人案件,都是为了死而死,妖在整部影片里完全就是工具人,什么不合理地全推给妖,但是看到最后也没见几个妖,而且里面死的人都是人操控人杀的,跟妖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4:国产网大
所以网大可以说是,投资少,成本低,制作拍摄周期短,制作班底籍籍无名,也没有什么太多宣发的必要,更重要的是作为核心的故事也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就如同鸡肋一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啊。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网大,到现在为止都还没有什么特别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原因。
总的来说,毕竟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也还是在发展中,其实网大是可以做的跟院线级别一样的,连网剧都有电影级质感了,网大什么时候也能真真正正的配得上“电影”这个名头而不是徒有虚名呢?
大家看了《狄仁杰之伏妖篇》这部电影吗?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由草本纪年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