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夫球起源于(高尔夫球起源于哪一个国家)
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因为这种运动能使人的身心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放松,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由于高尔夫运动对环境和场地的要求很高,球具价格昂贵,因此被称为“贵族运动”,是上流社会人士在度假休闲时的经常娱乐项目。
高尔夫运动的起源有多种说法,苏格兰、荷兰、法国、中国都认为自己是这种运动的发源地。
苏格兰起源的理由,是基于一个传说:一个苏格兰牧羊人偶然用棍子将一颗石子击入野兔的洞中,他感到很兴奋,牧羊人们也因此得到启发,发明了高尔夫运动,用于在放牧时自娱。由于苏格兰气候寒冷,人们在野外的草地上打球时,总要带上一瓶十八盎司的烈酒,每次发球前,先喝一瓶盖酒,当一瓶酒喝完时,正好打完十八个洞,所以,后来的一个标准高尔夫球场有十八个洞。
除了传说外,高尔夫这个词于1457年正式出现在了苏格兰官方文件中。当时苏格兰军队在作战中主要依靠弓箭和阔剑等冷兵器,所以年轻人都要接受严格的射箭训练,但是高尔夫球的风靡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纷纷加入这种游戏,从而放松了弓箭和剑术练习,而这将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苏格兰政府对此感到忧虑。1457年3月,苏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颁布了一项取缔高尔夫球的法令,正是在这道法令中,第一次提到了高尔夫这个词。
荷兰人认为,他们早在一千年前就有一种游戏,就是用木棍击打石子,比谁打的更远,打的更准,这种游戏名为Kolven。后来荷兰商人在与英国贸易时,把这种游戏也带到了英国,高尔夫就是Kolven的音译,所以,高尔夫的起源地是荷兰。但是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有人考证后指出,“kolven”是一种室内运动,与高尔夫这样的户外运动有着根本不同,而且,“kolven”的球杆形制和球的大小与现代高尔夫也完全不同。所以不能接受高尔夫是荷兰传来的说法。
法国古代有一种“槌球”运动,打球时,球手要灵巧避开场上设置的各种障碍,然后用木槌将球打入球门,法国人认为“槌球”才是高尔夫的鼻祖,然而“槌球”缺失了高尔夫的关键要素---球洞,所以法国人的说法很难被认可。
中国在唐朝时,就有一种“捶丸”运动,游戏时,通过球杆把球击入球洞。这种运动的游戏方式和所使用的器具,与现代高尔夫运动十分相似。
如今国际上一般认为高尔夫起源于苏格兰,但是,如果仔细审视各国史料就会发现,高尔夫运动应该起源于中国,这可不是某宇宙大国式的妄想,而是有大量详实史料可以佐证的。
《丸经》这部书知道的人不多,可是听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话的人很多,而这句话正出自《丸经》,其原意就是,要玩好“捶丸”这种游戏,必须要有好的装备,而《丸经》就是研究“捶丸”的专著,成书于元代,是一位佚名作者撰写的。
中国自古是个文化大国,有学识有情怀的文人层出不穷,他们一旦痴迷于某种活动或游戏,是绝不会玩玩就算了的,而是要深究细研,著书立说,传诸后世,花鸟鱼虫盖莫如此。中国人喜欢饮茶,就有了陆羽的《茶经》,百姓喜爱蟋蟀,就有了贾似道的《促织经》,“捶丸”这项运动能促成《丸经》的诞生,其当年之盛行可见一斑。
据《丸经》的作者考证,“捶丸”始于先秦时期,开始是一种作战技艺,最早见于《庄子》。楚庄王伐宋时,手下有一名叫熊宜僚的勇士,他善于用丸击敌,军中士兵称他一人可以当五百人。楚军进攻宋国都城时,两军尚未交战前,熊宜僚在阵前表演了手射九丸的绝技。宋军被他展示的能力所震慑,楚庄王因此不战而胜,成就了霸业。这种技艺流传后世,逐渐成为一球类项运动,到宋元时期最为风行,宋徽宗和金章宗都是此中高手。
《丸经》这样描述“捶丸”的击打方式:“拽肘运杖,击杓收窝,体无低昂,意无急躁,手持欲固,意运欲和,诚足以收其放心,养其血脉,而怡铎乎神情者矣。”意思是:用肘臂摆动来挥击球杆,将球打入窝中,身体要保持平衡,情绪不能急躁,手里握杆要稳,心态要平和,以此达到修养身心,畅通血脉,愉悦性情的目的。可见这种挥杆击球入窝的打球方式与现代高尔夫运动是很相似的 。
《丸经》所描述的这种“捶丸”游戏可能形成于唐朝,受到了当时流行的马球运动影响。由于马球游戏成本很高,需要巨大的场地和训练有素的战马,不是一般百姓敢问津的。然而人们又很喜欢这种运动,就将其简配,移到了步下来玩。唐朝才女鱼玄机有一首诗《打球作》:“坚圆净滑一星流,月杖争敲未拟休。无滞碍时从拨弄,有遮栏处任钩留。不辞宛转长随手,却恐相将不到头。毕竟入门应始了,愿君争取最前筹。”她在诗中没有提到战马奔腾疾驰的情景,所以她描写应该不是马球,而是“捶丸”的竞技场景。
南宋文人王明清的笔记《挥麈后录》记载:“孟知祥初镇成都,见蜀人击球,一棒便入湖子者,谓之猛入。”这段话的意思是:蜀后主孟知祥到成都时,看到那里的人们在玩“捶丸”,文中“湖子”的意思是球洞。既然五代时蜀中已经流行“捶丸”,可见这种运动至少在晚唐已经存在了。
《丸经》作为一部元代书籍,却提到宋徽宗和金章宗两位前朝皇帝爱玩“捶丸”的往事,可见这两位天子当时玩得很嗨,名气很大,连后世都流传着他们的“捶丸”盛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连皇帝都痴迷此道,社会各界一定是争相仿效,宋金时代的“捶丸”必然风靡一时。
金代童子捶丸
如今的高尔夫装备,价格不菲,也许在宋元时代,“捶丸”装备也是奢侈品,宋徽宗的那套球具更是顶级配置。《丸经》是这样描述这套装备的:“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深求古人之遗制,而益致其精也。”意思是:皇帝的球具用锦囊携带,击球的彩棒顶部镶有美玉,还用黄金饰边,将古人的“捶丸”器具发展得愈加精致。
中国古人的游戏,从来不是单纯为了娱乐,而是寓教于乐,借游戏来修养性情,锤炼品行,做到“失利不嗔,得隽不逞”。所以古人喝酒要讲究酒品,下棋要展现棋品,如果失了风度,就会遭人耻笑。《丸经》记载了当时坊间嘲笑“捶丸”耍赖者的俚语:“废球棒,磨靴底,眼睛饱,肚里饥,桦皮脸,狗拖皮,输便怒,赢便喜,吃别人,不回礼。”
2002年,泰山岱庙雨花道院发现了十四幅宋代婴戏石刻,其中一幅栩栩如生的童子击球画面。河北巨鹿出土的宋代陶枕上,也有童子捶丸图案。
从这些记载和文物来看,“捶丸”在宋元之际,已经是一种成熟而普及的大众体育运动,广受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人士的喜爱。
到了明代,“捶丸”运动仍然兴盛,《明宣宗宫中行乐图》就描绘了明宣宗在宫中“捶丸”的场景。
“捶丸”运动不仅风行国内,还影响到了周边国家,十四世纪的朝鲜书籍《朴通事谚解》,是一本为了方便朝鲜人来中国学习和生活而编写的汉语培训读本。通事就是翻译,谚解就是注释的意思。为了使读本生动易懂,书中呈现了一系列中国当时的日常生活场景,通过人物在这些场景中的对话,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的生活习俗,掌握汉语词汇,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中国学习英语时使用的《英语九百句》有些类似。
《朴通事谚解》中就有一段关于“捶丸”的对话,涉及这种游戏的玩法,还提到了与其有关的许多专用名词和术语,如“滚子”、“鹰嘴”、“飞棒杓儿”、“打花房窝儿”、“打花基窝儿”等等。
这段对话是这样的:
“咱们今日打球儿如何?”
“咱赌甚麽?”
“咱赌钱儿。”
“那个新来的崔舍,你也打的麼?”
“我怎麼打不的?”
“你是新来的庄家,哪里会打?”
“不济事,你休问他。”
“我学打着一会。”
“将我那提揽和皮袋来。拿出球棒来,借与崔舍打。飞棒的杓儿、滚子、鹰嘴、击起球儿都借与你。”
“咱打哪一个窝?”
“咱且打球门窝儿了,打花台窝儿,却打花房窝儿。”
“咱打不上的,看那一个球儿老时,着先打。”
一霎儿,人闹起来。新来的崔舍三回连打上了。别人道:“梦着了也! ”又把一 会,崔舍又打上,众人喝睬道: “我不想这新来的庄家快打。这的唤做‘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你怎麼小看人?”
崔舍道:“哥, 你们再也敢和我打球麼?你十分休小看人,常言道:“寸铁入木,九牛之力。”
这段鲜活的对话,让现代人看到了六百多年前一群人携带球具前往球场打球赌钱的情景,可见在那时,“捶丸”已是社会上非常普及的娱乐活动。而他们的球棒等器具是盛在“提揽”和“皮袋”中的,与现代高尔夫装备的携行方式很相似。根据书中对提揽”和“皮袋”的注释:“如筐子上有圆圈,用手提携,或竹或荆为之,有本等长圆提系。”可以发现这种携行装具的形状与现代高尔夫球包也很相似。
《朴通事谚解》的对话中提到,打球需要四种器材:飞棒的杓儿、滚子、鹰嘴、击起球儿。按书中注释:“其杓用水牛皮为之,以木为胎,今按暖木,黄蘖木也。厢柄者,以黄蘖皮裹其柄也。胎者,以木为骨,而以皮为外裹也”可见球杆是木柄的,端部有杓儿,而且是通过“鹰嘴”形的“击起球儿”与木柄连接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将球抛高飞行。按书中注释:“如人将木圆球儿打起老高,便落于窝内,方言谓之击起球儿。”可见这种带鹰嘴的球杆能把球儿,也就是“滚子”凌空击起。
《朴通事谚解》对“打花基窝儿”的注释是:“以砖砌基,其上栽花藏窝,将球打入窝内为胜。”这与现代高尔夫球场上为增加障碍而设置的沙坑、草树也是一样的。
通过《朴通事谚解》对“捶丸”球具的描述和考古发现的古代图案、石刻可以发现,这些器具与现代高尔夫球的装备十分接近。
宋代捶丸
《朴通事谚解》成书于元末,即使不上溯到唐代,就这个时间点而言,也远早于高尔夫在苏格兰出现的十五世纪。
元朝国土辽阔,疆域连接东西方,元大都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包括马可波罗这样的欧洲人,他们喜欢上了“捶丸”又将这种游戏带回欧洲是完全可能的,所以高尔夫运动的真正起源地应该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