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摆脱进食障碍的困扰)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进食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进食障碍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健康问题。今天,我们一同来了解进食障碍。
1.进食障碍的两种常见类型
进食障碍最常见的类型是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类型一:神经性厌食症
在门诊,我常见到这种情况——“我们的女儿不好好吃东西好长时间了,不和我们一起吃饭,总说胃胀吃不下,每天只吃一点点水果,现在太瘦了,她在危险的节食,都瘦成一把骨头了还说自己胖,月经也停了,反复劝她吃东西就是不听,真的很担心她身体会出事,我们很崩溃……”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常表现为特别恐惧体重增加、变胖,即便体重偏瘦仍担心此问题;对体象的歪曲认知;否认严重的体重下降问题;女性会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律或异常停经;进食焦虑;抑郁;无力、头晕等躯体症状;使用特殊的减轻体重的方法,如节食状况下过度锻炼、进餐后自行催吐或是用药减重等。另外,有的厌食症患者会单纯表现为刻意的节食、控制体重,并没有暴食行为,而有的厌食症患者节食、暴食行为则是交替出现的,体重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类型二:神经性贪食症
患有贪食症的患者,暴食行为常常会出现在过度节食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体重会保持在相对正常的范围内。
贪食症孩子也许是这样的——“我家孩子最近1年多总是暴饮暴食,经常叫外卖,每次都订很多食物,一顿就吃没了。后来我发现她吃完就到卫生间吐掉,现在常常夜里不可控制吃东西,白天减肥不吃饭,我一问她她就发脾气,甚至划伤自己,胳膊伤痕累累,心情越来越不好,都不去上课了,想带她来医院她却仍说自己没问题……”
神经性贪食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暴食,进食大量食物;为了抵消暴食的后果、避免增重,而出现如下行为:自我催吐,用药,禁食,或过度锻炼;失控感:感到无法控制进食行为;过度关注形象和体重;情绪问题:易激惹,容易发怒,抑郁,焦虑。
2.谈原因:为何会陷入“进食怪圈”?
进食障碍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包括生物、个人性格特点、家庭关系、社会文化等。
在个人性格特点方面,患者群体的共同点往往是不成熟、自尊低、苛求完美、过度依赖、对挫折耐受力低、情绪控制力差、难以表达负性情绪、融入社会程度差等。
从家庭关系角度来说,他们往往难以处理好与父母关系,或是父母的高度管制、过度保护,或是家庭中缺乏温暖等。另外,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面临与父母分离、个人独立等问题也会促使他们通过控制自己的体重获得自我价值感、自我存在感及自我掌控感。
进食障碍与社会文化因素也密切关联。当今社会的“瘦”文化、减肥时尚宣传、理想女性的观念标准都会产生一些影响。
3.谈对策:摆脱进食障碍,应该怎么做?
当看到孩子日渐消瘦,情绪越来越糟,甚至出现自伤的行为,相信每一位父母的内心都会十分担忧的。我们总是会担心节食、催吐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如果家里的孩子患有进食障碍我们要怎么办?
在我接触的患者家属中,他们的方法往往类似,但这些类似的“努力”却总是适得其反——
“我们给她讲道理,恳求她吃东西,就是说服不了,每天尽可能变着花样做好吃的给她,她说我给她压力太大了,说我在逼她……”
“我会很生气,责怪她,冲她发火,甚至则责骂她,你都皮包骨了,还说胖,不吃饭怎么坚持上课呢?”
“看到他暴吃暴吐,难以忍受,我会数落他,养他不易,付出多,他不应该这样……”
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着很多原因,甚至有一些是我们还没有发现的。因此,自我的反思、家庭的互动、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显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们只是继续坚持原有的做法,反而会显得越发无力、无望。
我们也要理解当前的这种困境是"进食障碍"造成的,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
大多数进食障碍的孩子往往没有就诊的主观意愿,这种情况下,父母可以先找专业医师进行心理咨询。因为在孩子问题行为的“恶性循环”中,任何家庭成员做出的正确努力都可能打破“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