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兵书(世界十大最顶级“兵书”)
世界十大“兵书”
一、《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为《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孙子兵法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作者为春秋时祖籍齐国乐安的吴国将军孙武。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子兵法》竹简是1972年在临沂出土的。
《孙子兵法》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
孙子兵法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曾经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能够找到。他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为自己得意之作《战略论》文章前面大段引述了孙武的格言。
值得一提的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方便在战场上阅读。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无法窥其全貌。
《孙子兵法》,孙武著,全文共计一百三十三篇
一、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略)。
二、作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能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略)
三、谋功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略)。
四、形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不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略)。
五、势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石段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略)。
六、虚实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志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略)。
七、军事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略)。
八、九变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胜,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略)。
九、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略)。
十、地形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略)。
十一、九地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略)。
十二、火攻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略)。
十三、用间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略)。
二、《战争论》
《战争论》的作者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鼻祖,他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十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作者在书中揭示了战争从属于政治的本质,指出了人的因素特别是精神力量的作用,阐述了战争性质向民众战争转变的历史趋势,探讨了战略和战术、进攻和防御、战争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歼敌等理论。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其中,克劳塞维茨论述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观点,对后世的军事理论启发影响很大。它突破了单纯军事的观点,把战争置于广阔的政治背景下考察,成为《战争论》的十分突出贡献。
列宁1915年阅读了《战争论》,并做了长达1万多字的摘录和批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宁广泛地运用克劳塞维茨的观点分析战争,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20世纪初《战争论》传入中国。毛泽东同志在1938年3月读了《战争论》,还曾经组织过一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研究会"。毛泽东赞同和肯定了《战争论》的许多观点,并运用了其中的一些观点指导中国革命战争。从1984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就把《战争论》列入军队高级干部加强军事理论学习的书目。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战争论》不愧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评价:《战争论》俨然是一座充满着哲学理论的迷宫,读者当中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其逻辑路线,或者深入其理论境界而不致迷失方向。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迈克尔·霍德华评价:《战争论》将成为一切认真从事战争与和平研究的人的基本典籍。
日本《现代战略沦》的作者小山内宏评价:《战争论》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其战略理论正在成为欧美现代战略思想的出发点。
苏联《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作者米尔施泰因评价: 克劳塞维茨的这本书一直是各国资产阶级军事专家、军官和将军们的必读书。在克劳塞维茨死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还没有第二部如此完整地阐述最一般的战争原理和战争哲学的著作。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1780-1831),普鲁士将军、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他一生参加了四次战役:莱茵战役、奥新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1792年克劳塞维茨参加普鲁士军队并参加了对法战争,后进入柏林军官学校学习。1809年进总参谋部,因反对普鲁士与拿破仑结盟而辞职,前往俄国并参加俄国军队,以反对拿破仑的入侵。1818年以将军衔调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任职期间著述了《战争论》。
三、《论持久战》
毛泽东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革命军事理论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论持久战》是一代伟人于1938年发表的重要的军事巨著。
《论持久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于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演讲稿,是关于中国抗日战争方针的军事政治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1938年7月首次出版。毛泽东在总结抗日战争初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民党内部分人的“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以及中国共产党内部分人轻视游击战的倾向,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实行持久战以获得对日作战胜利的战略。
因为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进行了10个月。全国军民为了民族的生存进行了浴血奋战,天天都在渴望着战争早日胜利。然而,在10个月时间里,当时的北平、天津、太原、上海、南京等城市相继陷落。抗战以来一直流传着的“亡国论”、“速胜论”?面对迷惘,毛泽东对抗战10个月的经验做了总结性的解释,并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有力的批驳。
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基本特点。日本方面: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这决定了中日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然而,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必然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这就决定了日本战争必然失败。此外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行为损害并威胁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得不到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支持与同情。
中国方面: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中国的抗战是进步的、正义的,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又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毛泽东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也将是最困难的时期。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胜利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世界很多名人对于论持久战评价极高: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曾说:一本《论持久战》,使我终生崇拜他!以色列总统佩雷斯这样说:我国的军事理论研究,大多参考了毛泽东相关著述。8年来,以色列没能执行这个很实际的建议,我们试尽了各种方法,但我们已经别无选择,我们要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点来做。
日本首相福田纠夫说:无论做多么高的评价,都是不过份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说:毛主席是一位胸怀宽广如海洋的大人物,对今后的中国人以及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坦率地讲是难以估量的。《论持久战》的英文本在海外发行后,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据说,丘吉尔、罗斯福的案头上,都放着《论持久战》英文本,斯大林的案头上则放着他专门请人翻译成俄文的《论持久战》的文稿。
世界名人的评价归总:
1、斯大林:“看来这是一位天才的统帅,……表现出了大无畏精神和雄才大略。"
2、金日成 :“毛泽东并不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他是一个完美的人,是全民族的代表,是人民和时代的化身。
3、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这是一位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4、加拿大医生白求恩:“他的著作反映了经典的普遍真理。他能够把明确性、逻辑性和普通常识结合在一起。在我面前的是人类中的一个伟人。”
5、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 :“如果要说到某一个人,他解放了一个非常大的国家,当时有五亿多人,这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至于你问我对他有什么印象,我说他既是一个伟人,又是一个普通人。
6、赞比亚前总统卡翁达:“他是一位无限深邃而豁达的伟大思想家、战略家。他非常真诚坦率,谈起话来气势磅礴。"
7、日本前总理大臣大平正芳:“毛泽东的排列略高于华盛顿,因为他给国家带来的变化,比华盛顿使国内发生的变化更为重要。毛泽东排列的名次比拿破仑、亚历山大等人要高不少,因为他对将来的影响可能比这些人要大得多。"
8、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他作为革命领袖,对于中国的前途如同列宁对苏联所具有的类似历史意义。"
9、德国政治家、经济学家赫尔穆特·施密特:“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哪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的冲突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10、美国前国防部长助理菲利普·戴维逊 :“他用简单的形式, 表现生动而深刻的革命题材,是国内所有人都能够理解的,也是世世代代的人都能够理解的。"
11、法国前总理富尔:“毛泽东统一了中国,给予人民一套新的道德观,提高了工农的地位,并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廉洁的政府。"
12、加拿大记者马克·盖恩 :“毛泽东通过他一生的伟大教导,不仅给中国人民而且给全世界留下了十分重要的遗产。"
13、墨西哥前总统埃米略·希尔 :“毛的一生,也许超过所有其他人,已经使全世界的穷人产生了强烈的和日益增长的革命要求。他发动了全球性的斗争。"
14、尼克松之女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社会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15、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对许多海外华人来说,毛是个英雄。他使中国站起来反抗外国的压迫,特别是西方和俄国的压力。"
16、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 :"毛泽东是20世纪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17、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毛主席和列宁一样,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而且正在创造着历史,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物。表面上看来,他非常温和豪放,然而其中贯穿着激烈的解放斗争中锻炼出来的不屈不挠的斗志和敏锐高深的智慧。这样的人恐怕就是举世无双的巨人吧。"
18、日本前国会议员冈田春夫 :“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将永世长存。"
19、澳大利亚前总理高夫·惠特拉姆:“毛泽东是20世纪的魅力超群的政治家。 他的经历, 足以使他成为马克思、列宁、斯大林合为一体的中国革命的化身。"
20、美国中国问题专家R·特里尔:“几乎像毛泽东本人支配着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一样,毛泽东的幽灵也还支配着新时代的政治意识。"
21、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他有很好的教养,内部是钢,有坚强的抵抗力。毛泽东从来不是教条主义者!他是灵活的,愿意变革和学习,而最重要的,是忍耐—一直到那个转折点上。他等待着那个最低点,然后在车轮向上转动时采取行动,不太早,也不太晚。他跟着历史来引导历史。"
22、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我很佩服《论持久战》!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非常好的战略著作在日本是没有的。日本特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中国,武器优越于中国,但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日本的军队是速决战,中国的战略是持久战,结果,日本被中国的持久战打败了。"
23、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近藤邦康:“我看到,疾病正在消耗他的体力,他的生活绝对简朴。"
24、前西德基社盟主席弗朗茨·约瑟夫·施特劳斯:“(我们)是在他的书房里会见的。那是一间陈设简朴的房间,周围摆满了书和他伏案批阅的文件。我之所以提到他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因为,毫无疑问,亿万中国人感到,他同他们过着同样的日常生活。"
25、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毛泽东的棕色皮鞋已经需要擦抽了,一双纱袜松松地掉到了脚踝上。毛的家和其他高级官员的家庭,够不上中国台湾有人批评他们的“铺张浪费”。他的“享受”大致相当于长岛一个事业顺利的保险公司推销员在较好的牧场式平房里享受到的东西。"
26、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巨人中的巨人。他使历史显得渺小。他的强有力的影响在全世界亿万男女的心中留下了印记。毛泽东是革命的儿子,是革命的精髓,确实是革命的旋律和传奇,是震动世界的出色的新秩序的最高缔造者。毛泽东没有死,他永垂不朽。
27、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 :“现代社会变化很快, 很多国家元首都被人忘记了,只有少数人仍被人所知。例如法国的戴高乐将军,法国人却知道他,敬重他、那么在中国,毛泽东也是一样。另外,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并不体现一种哲学思想。他们只是解决一些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军事等等。法国人却认为毛泽东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并且努力地把它付诸行动。这正是我们对政治的认识。
28、法国前总统德斯坦 :“无论人们对毛有怎样的看法,谁也否认不了他是一位战斗到最后一息的战士。"
29、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毛泽东的存在本身就是意志的巨大作用的见证。没有任何外在的装饰物,可以解释毛泽东所焕发的力量感。我的孩子们谈到流行唱片艺术家身上的一种“颤流”,我得承认自己对此完全感觉不到。但是毛泽东却的确发出力量、权力和意志的颤抖。"
30、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尽管曾经在存在着所有这些失败和挫折,但是毛泽东时代是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这一结论是不可避免的。曾经长期被轻蔑为“东亚洲病夫"的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小于比利时工业规模的工业开始,在毛泽东时代结束时,却以世界上6个最大工业国之一的姿态出现了。中国的国民收入在1952年——1978年的25年间增加了4倍,即从1952年的600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000亿元,而工业在增加的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人均国民收入指数(以不变价格计算)从1949年的100(1952年的160)增加到1957年的217和1978年的440。
31、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无论人们将毛泽东时代作何种评价,正是这个中国现代工业革命时期为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奠定了根本的基础,使中国从一个完全的农业国家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的国家。1952年,工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0%,农业产值占64%;而到1975年,这个比率颠倒过来了,工业占国家经济生产的72%,农业则仅占28%了。
32、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 :“毛泽东的思想将继续指导各国人民和各民族的命运,一直到太阳永不再升起。如果仅仅是从中国的范围来衡量他的划时代的功绩,那将有损于对这位非凡人物的纪念。"
33、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毛泽东的著作不仅是中国的遗产,而且是全世界的遗产。"
34、毛里求斯总理:“我们能搞成功就得益于《毛泽东选集》第一、二、三、四卷。"
35、美国前总统福特 :“毛泽东的著作给人类文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确实是我们时代的一位杰出人物。"
36、法国前总统德斯坦:“由于毛泽东的逝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37、美国前国防部长,菲利普·戴维逊:“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那个领袖能像他这样在这么多不同类型中冲突中立于不败之地?"
38、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中国共产党的其他领袖人物,每一个都可以同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相提并论,但无人能够比得上毛泽东。”
39、巴基斯坦前总理,本·布托:“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他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
40、——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毛泽东存在的本身就是意志的巨大作用与见证。没有任何外在的装饰物,可以解释毛泽东所焕发的力量感。”
41、“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 : 无论对他做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42、以色列总统,佩雷斯:“我们的军事研究,大多参考了毛泽东的相关著述。”
43、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特里尔:“他奇迹般地创造了一个不等式:毛泽东>马克思+列宁+斯大林。”
44、英国前首相,希斯 :“历史将说明,以他的人格和成就而言,它是现代最卓绝的人物之一。”
55、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他是一位无限深邃而豁达的伟大思想家,战略家。他真诚坦率,谈起话来气势磅礴。”
56、世界军事战略研究家,梁飞马:“假如把诸葛亮与毛泽东相比,诸葛亮是地上一盏明灯;毛泽东却是天上的太阳。 奥巴马瞻仰毛主席纪念堂
美国状态奥巴马和他的三位随从,之前正是抱着尊敬的心态去毛主席纪念堂的。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在自己的自传里写道,他第一次见毛时,心里有一种胆怯。
美国拳王泰森因为崇拜毛泽东,而在自己的胳膊上纹上了毛的头像。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说 :“我整个一生都是毛泽东的崇拜者。”其他对毛泽东给予很高评价的外国人举之不尽。
四、《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作者是俄罗斯帝国元帅苏沃洛夫。内容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几代人。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制胜的科学》与其作者的名字一起,受到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的广泛注意。
苏沃洛夫主要思想观点是:
1、以人为先: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把人置于优先位置来考虑,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使每个士兵确信自己有力量,勇敢向前。士兵这一名称理当包含军队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级的将军,下至最低层的火枪兵、骑兵和步兵,这些人无例外地都要经受严格的训练。要使士兵成为本领高超的战士,成为自己祖国的可靠卫士,就应该懂得如何训练,如何作战。为此,应该让部队通过演练来熟悉战争中的各种现象,这些演练又必须非常接近于实战,这样,士兵就会把真正的战争看成不过是演习而已。"训练从难,征战易。训练从易,征战难"。而军人服从命令是保持秩序井然的基础,军队的坚强指挥是建立在服从命令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服从应该是绝对的,任何下属对上级的命令不仅不得争辩,就连议论也不许可。
2、以攻为守: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无论是对不设防的野外,还是设防的城堡,都要坚决进行进攻。"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只有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
3、快、准、狠: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观察的实质是要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快速是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军队为及时赶赴前沿阵地或占领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必须善于以急行军的速度赶路。从这层意思上说,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猛攻的表现是在敌人聚集兵力和准备抵抗之前发动进攻,而猛烈攻击是战斗中的主要形式。在战争决定胜负的关头,用强有力的火力和刺刀突击,狠打猛追。
4、坚决消灭”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集中兵力兵器于决定性的方向上,分批消灭敌人,而不要把部队分散布成警戒线。
5、灵活多变: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固定原则,一切都要根据敌方特点,以及难以预料和变化多端的条件而定。比如:用线式纵队打击正规部队,用方阵对付异教徒,都是比较合适的例子。在注重进攻的同时,在个别情况下也可采取防御,为保存兵力避难优势敌人的突击而实施必要的退却也是完全可行的。
五、《战略论》
《战略论》的作者是英国军事记者李德·哈特。此书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战略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出版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为翻译出版,一直受到西方军界重视。战略论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本书是世界十大兵书之一。美国出版的《军事人物简明辞典》,称他是“二十世纪英国军事思想家中无可争辩的领导者”;《美国百科全书》则把他奉为“二十世纪最富有创造性和有影响的战略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战略论:间接路线》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
李德·哈特爵士(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
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两本完全独立的兵书,但《战略论》开篇引用13条《孙子兵法》,作者李德哈特十分推崇孙子的军事思想;对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李德哈特在书中有大量反对的文字,主要因为《战争论》强调会战的思想成为了日后战争的核心思想,对战双方都强调大规模集中兵力于一处进行决战。李德哈特曾经参与了多次会战,发现会战伤亡惨重,从而写出《战略论:间接路线》,核心思想是通过减少对手的抵抗力,来减少伤亡人数,获得更大的成果。《战争论》强调增加自己军队的战斗力,《战略论:间接路线》强调降低对手的抵抗力,双方都追求战斗力盈余最大化,即战斗力盈余=自身战斗力-对手战斗力。《战争论》和《战略论》一起构成了完整的军事理论,而《孙子兵法》本身就是完整的军事理论。
《战略论》核心思想:
A、正面的原则
一、调整你的目的来配合手段。
二、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
三、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
四、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
五、采取一条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线。
六、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
B、反面的原则
七、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
八、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同一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次发动攻击。
六、《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马汉“海权论三部曲”的第一部,也是马汉海权理论的第一部成功之作。马汉在这部书中通过对历史上即1660-1783年间的海上战争的追溯与分析,论述了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马汉的海权论,是美国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垄断阶段时产生的,它适应了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为当时美国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军发展政策的理论依据,并对英、德、日等国的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产生过重大影响。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1840-1914) : 美国历史上最著名、最有影响的海军战略理论家和历史学家。被美国史学界称为"海权论的思想家"、"带领美国海军进入20世纪的有先见之明的天才"。马汉的主要作品有阐释其理论的"海权论三部曲"——《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权对法国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权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及《海军战略》等。
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于1840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一个丹麦移民的家里。他的父亲丹尼斯·哈特·马汉是西点军校的著名教授,在战争艺术和军事工程学方面均颇有造诣。具有戏剧性巧合的是,马汉父子二人都十分崇拜约米尼的战争思想,而儿子致力于将约米尼关于陆上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运用于海上作战之中。家庭无疑对童年时代的马汉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
马汉观点认为: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保制海权,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一利益。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原形。
英国海军部在竞相传阅他的作品,德皇是他的推崇者,就连远在东方的日本也有一批马汉的追随者;尤其是自马汉的著作出版以来,但凡对海权提出看法者,从东到西,自古而今,无论是科隆布、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还是魏格纳、卡斯特,都公推马汉为海权思想之集大成者。
作为一名战略思想家,马汉最突出的贡献就在于通过对历史的详尽叙述,从而将此前有关海权的分散理念综合成为一套逻辑严密的哲学,并进而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有关海权的若干具有根本性质的战略思考和战略原则。在现代战略思想史上,马汉海权思想的核心价值,在于他从大战略角度对海权进行了详细考察,即他首次展示了海权作为一种国家政策工具的价值和有效性,同时也直接促成了英国战略思想家利德尔·哈特所言的"英国式战争方式"的兴起,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位毕生未曾统帅过巨舰的海军上校,却成为万千海军的上将之师。
七、《大战略》
《大战略》全名《大战略:原则与实践》,是美国在1973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战略问题的理论著作,是现代西方大战略理论的代表作。作者约翰 ?柯林斯是美国国会研究防务问题的高级专家,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著名的战略理论家和“书斋战略家”。书中除重点叙述了当代美国的各派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外,还叙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军事战略有关的地理、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对于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该书对大战略的论述较全面系统,涉及大战略的方方面面:不但勾画了大战略的结构、而且明确了国家战略、大战略和军事战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不但归纳了各种基本的战略类型,而且分析了影响战略的地理、民族、经济与科技等因素;不但剖析了美国主要的军事战略概念,而且概述了美国在全球各地区的战略;不但介绍了各种战略思想的主要学派,而且联系实际分析了取得战略研究成功的途径;不但分析了全面战争、有限战争、革命战争和冷战的性质,而且研究了对付各类战争的战略选择;
不但总结了越南战争中美国战略运用的经验教训,而且提出了加强战略研究,提高战略思想水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柯林斯的大战略理论对美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是西方战略理论的代表作。
全书共6部分,29章。这6部分分别是:大战略的结构(包括目的与手段,对威胁的估计问题,战略的实际,作战原则); 战略环境(包括全面战争的性质,有限战争的性质,革命战争的性质,冷战的性 质);当代美国各派军事思想(包括对美国安全的外来威胁,美国大战略的概貌,威 慑的概念,战略报复的概念,战略防御的概念,灵活反应——美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美国关于集体安全的概念,美国对欧洲的战略,美国对东亚和西太平洋的战 略,反暴乱的战略思想);特殊考虑事项(包括地理的影响,武装部队的特点,军备 控制的影响,经济与财政方面的制约,科学、技术与战略,民族特性及其态度);通往 战略优势的道路(包括成功的战略家的特征,培养创造性的思想,怎么办?);战略 的运用(包括越南战争:对大战略的一个实例研究)。
需要提醒的是,《大战略》是美国在越南战争败局已定的历史背景下,从大战略的角度对失败的教 训进行总结的产物。作者观点认为,多年来美国人没有很好研究大战略,在越南战场上 尽管美国的军事技术所谓“出类拔萃”,但由于多数决策人过分热衷于使用武力,忽视了中国著名兵书《孙子兵法》中“上兵伐谋”这一名言,最终输掉了战争。作者认为,假如没有深谋远虑的政治战、经济战、社会战和心理战的配合,军队是不能取胜的。美国今后必须从 大战略的角度指导战争。《大战略》提出,大战略是在各种情况下运用国家力量的一门艺术和科学,其目的在于通过威胁、武力、间接压力、外交、诡计以及其他可以设想的 手段,对敌方实施所需要的各种程度和各种样式的控制,以实现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目标。大战略的结构包括目的与手段两部分:目的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和目标,手段是国家现有的各种力量。目的必须与手段相适应。
八、《战争艺术概论》
《战争艺术概论》为世界十大兵书之一,《战争艺术概论》一度被美誉为"西方军事科学界的牛顿"。作者是法国的A·H·若米尼。若米尼是法国拿破仑时期的瑞士裔法国将领、军事理论家,被尊为现代军事思想奠基人之一。其对战争的性质和规律、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各方面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最早确定战略、战术和后勤学之间的分野,创立了较完善的军事理论体系。他和克劳塞维茨一起并列为西方军事思想的两大权威。若米尼(又译约米尼)(Antoni Henri Jomini,1779-1869),全名为安东尼·亨利·若米尼,生于瑞士帕耶纳市市长之家。法国拿破仑时期的瑞士裔法国将领、军事理论家,他对战争的性质和规律、战略战术、军队建设等各方面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X早确定战略、战术和后勤学之间的分野,创立了较完善的军事理论体系。他和克劳塞维茨并列为西方军事思想的两大X威。主要著作有《战争艺术概论》《论大规模军事行动》《拿破仑的政治与军事生涯》《战略学原理》。他主张进攻是一种X积极的战斗类型。
本书共分七章四十七节,另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幅附图。《战争艺术概论》一书的军事学术价值,堪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成为西文军官必修之教材。
《战争艺术概论》将战争分成了6部分,分别为战争政策、战略、大战术、战争勤务、工程艺术和基础战术,《战争艺术概论》只研究前四部分。《战争艺术概论》的核心原则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关键点。战略四原则为:1) 将主力投到决定点上。2) 侧翼迂回和正面闪电突击相结合。3) 正面突破分割敌人,然后各个击破。4) 第四条是追击敌人以扩大胜果。
《战争艺术概论》的战略四原则和《战争论》的战略四原则有相同也有不同的地方。比如《战争艺术概论》的第一条原则“将主力投到决定点上”和《战争论》的第二条原则“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战争艺术概论》的第四条原则“追击敌人以扩大胜果”和《战争论》的第四条原则“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是相同的。
《战争艺术概论》的第二条原则“侧翼迂回和正面闪电突击相结合”和第三条原则“正面突破分割敌人,然后各个击破”是《战争论》所没有的。另外,《战争论》的第一条原则“用最高的精力使用我们所可能动用的一切兵力”和第三条原则“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可获得先机。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是《战争艺术概论》所没有的。
九、《制空权》
《制空权》,又被译为《空权论》《空军战略论》,其提出了制空权思想。制空权分为战略、战役战术制空权。掌握制空权对战争结局能产生重大影响。
《制空权》作者,是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利奥·杜黑。朱里奥·杜黑(1869年5月30日-1930年2月15日),意大利将军、军事理论家。出生于意大利卡塞塔,先后毕业于都灵军事工程学校和陆军大学。他的代表性著作《制空权》(1921年出版)中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制空权理论,预言空中战场是未来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场。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的空军建设,尤其对轰炸机的发展有过十分重要的影响。
朱里奥·杜黑最先系统地阐述了建设空军和使用空军的思想,创立了制空权理论,被称为"战略空军之父",其空军理论至今影响着现代战争。1930年2月15日,空军理论巨匠、空军战略学说的创始人——杜黑因病在罗马逝世,享年61岁。
杜黑的主要著作有四部:1921年出版、1927年修订的全面阐述其理论观点的《制空权》;1928年出版的强调新兵器在未来战争中作用的《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1929年出版的论战性著作《扼要的重述》;1930年出版的预测未来欧洲大战可能面貌的《19××年的战争》。1932年,这四部著作合编成《制空权》在罗马出版。
杜黑是空中战争论的主要创始人,有较强的预见性和创新精神。他的军事思想对空军理论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在近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人把《制空权》一书与美国海军理论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的名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并列,称他为"空军的马汉 "。同时也有人反对杜黑的论点 ,认为"武断和空想"。尽管各国对杜黑的军事思想评价不一,但它对许多国家的国防建设尤其是空军建设都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杜黑关于建立独立空军、夺取制空权、集中使用空中力量、空中进攻等思想,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检验,已被许多国家认可。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科技水平的局限,他夸大了空军和战略轰炸的作用,无疑带有明显的片面性。
《制空权》一书及一系列相关论著的横空出世,标志着空军新时代的到来,对当时及而后空中力量作战理论、发展建设乃至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交战双方均使用飞机从事侦察和炮兵校射。为制止对方侦察,出现了空战的飞机——歼击机。到了大战后期,飞机开始用于战略轰炸,也开始用于对地面军队进行火力支援,由此,争夺制空权的斗争随之出现。
1916年,兰彻斯特出版了《战争中的飞机》一书,主张建立一支机队,其任务是"保持制空权"。1917年,美国空军奠基人威廉·米切尔在论述美国远征军使用航空兵的基本原则时,指出驱逐机的任务是夺取制空权。 同年,英国空军奠基人之一斯穆茨在向首相的报告中,也论述了在战争中夺取并保持制空权的重要性。意大利将军朱里奥·杜黑首先建立了系统的制空权理论。他在1909年就预言,"制空权很快就会具有至少与制海权同等的价值"。
制空权的主要手段
一是空中突袭:突袭机场不但可以破坏敌方机场,而且也可以击毁敌机于地面,甚至包括摧毁敌方前线或后方的飞机以及摧毁制造飞机的生产基地,破坏敌人的战争潜力,使敌机无法升空作战。突然性是空袭作战的主要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侵略波兰、挪威、丹麦、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苏联等国家时,首先使用的是突然袭击,摧毁对方机场、飞机,破坏对方指挥系统、通讯设施、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和战争潜力,使对方遭受重大损失。在夺取制空权后,其地面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下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
二是空战:空战是争夺制空权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手段,其目的是在空中拦截并歼灭敌人的轰炸机、攻击机、战斗机和侦察机,主要空战武器是机载航炮和空空导弹。近距离格斗用航炮,远程拦截用空空导弹。
三是压制地面防空兵器:其方法主要是电子干扰和空中火力压制。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是指专门对付各种飞机、弹道导弹、巡航导弹的地对空导弹和高炮。因为当今的地空导弹已经具有高、中、低空和远、中、近程作战能力。有效作战高度可从15米到4.5万米,有效射程可从0.5公里到250公里的空域。先进的导弹不仅作战空域大,而且命中精度高。这类导弹对飞机构成了极大威胁,假如不及早摧毁,就无法获得空中优势,也无法掌握制空权。
四是掌握制电磁权: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信息战、电子战、预警和侦察卫星、侦察机、无人机、地面防空导弹、通信技术、导航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侦察技术、自动化指挥控制技术等将直接影响到制空权的争夺。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已经清楚地表明,没有掌握制电磁权,没有早期的电子侦察和干扰,无法赢得制空权。
五是突击对方航空工业体系和飞行训练基地:这种方法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空中力量对比,对战役、战斗也不产生直接影响,但可以通过有计划的空中进攻,使敌航空工业无法生产飞机,训练基地不能提供合格飞行员,从根本上削弱其战争潜力,是夺取战略制空权的重要方法。
十、《拿破仑文选》
《拿破仑文选》,是拿破仑·波拿巴晚年被集在圣赫勒拿岛,由他口授而由别人笔录的关于几次战争的回忆,以及他某些著作的摘要,大约创作于1815年—1821年。
该书收录的回忆录主要有:《围攻土伦》、《意大利方面军在1792、1793、1794和1795四年中的军事活动纪要》、《1796至1797年的对意战争》、《1798年战争纪要》、《1799年下半年战事纪要》。收录的军事评论则有《关于1796年和1797年对意战争的军事行动的评论》和《对若米尼将军的〈关于几次大战役的分析〉一书的评语》等。
拿破仑的作品思想及观点:
1、把战争作为实现政治主张的工具:拿破仑始终把战争作为实践自己政治主张的重要工具。在拿破仑看来,冲击、远征、进攻,都有其深刻的政治动因。他从来不需要徒劳无益的即不会带来直接政治利益的胜利。然而,拿破仑战争尤其是后期的战争,兼有保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掠夺、奴役其他国家及民族、谋求地区霸权4种政治目的。因此,战争实际上是拿破仑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双刃剑”:一方面,他把战争作为保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工具(这正是拿破仑成功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他又把战争作为掠夺奴役其他国家及民族、谋求地区霸权的政治工具(这则是拿破仑失败的根本原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拿破仑并非败于他的军事力量运用,而是败于他的霸权主义政治。
拿破仑又十分注重运用政治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一方面,他十分注重外交手段的运用。他认为,在战争过程中,外交是军事的辅助,可弥补军事力量的不足,隐蔽军事行动的真实意图,避免不利于己的作战时间和地点,巩固和扩大军事上的胜利。另一方面,他还十分注重法律手段的运用。比如雾月政变之后,拿破仑在彻底粉碎第二次反法联盟的同时,命令和敦促法国政府制订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这些立法活动使革命和战争的胜利成果制度化、规范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其中,1804年通过的《法国民法典》(1807年改称《拿破仑法典》),是在拿破仑亲自主持下制订的。它不仅巩固了拿破仑战争为法国资产阶级所取得的胜利成果,而且巩固了拿破仑战争在国外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胜利成果。
拿破仑本人也十分欣赏这部法典在巩固胜利成果方面的作用。他说:“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这一切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记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2、战争需要依靠经济支撑且能发挥“经济职能”:拿破仑十分注重经济对战争的支撑作用。为了支持长期战争和保证战争胜利,他一方面十分重视国内经济的发展及繁荣,目的是为战争活动提供必需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拿破仑还十分重视“以战养战”问题,以此为其远距离机动作战解决军队给养问题。比如在与第一次反法联盟的战争中,拿破仑接管的意大利军团当时是一支没有军饷、没有军粮、没有饲料、没有被服、没有营帐的部队(人员当时为7万人),而当时国库十分空虚。虽然政府想尽了办法,但它发给出征军队的经费仅仅是2000金路易多尔和100万期票,而期票中还有一部分不能兑现。军队中一切都感到十分缺乏,而想从法国获得任何东西又几乎不可能。鉴于此,拿破仑制订了“以战养战”的战略,通过“在意大利平原上组织自己的运输,寻找拖大炮的马匹,使士兵有衣穿,使骑兵有马骑”,从而在蒙特诺特、洛迪、卡斯特莱奥内、巴萨诺—德尔格拉帕、阿科莱、里沃利等会战中接连获胜。
在此后的所有作战中,拿破仑常常是通过这种“以战养战”的战略为其远距离机动作战提供物质保障。
拿破仑还十分注重战争的“经济职能”。一方面,拿破仑把战争作为维护法国经济利益和增加法国物质财富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拿破仑又把战争作为破坏对方经济利益和扼杀对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拿破仑曾经于1806年、1 807年多次签署命令,严禁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货物进入欧洲大陆法国及其同盟国的领土上,一旦发现英国货物,一概没收。这就是所谓的“大陆封锁令”。
而英国立即宣布从海上封锁欧洲大陆,即派其军舰拦截法国及中立国的一切商船,封锁法国港口,同时采取种种办法,把英货偷运到欧洲大陆及法国,破坏拿破仑的“大陆封锁令”。由于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容易封锁欧洲大陆,而欧洲大陆各国虽然被拿破仑征服,但由于其领土面积大,内部复杂,拿破仑难以控制。所有,“大陆封锁令”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国经济,促进了欧洲大陆各国经济的发展(事实上免除了英国工业品的冲击),但法国及欧洲大陆各国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不小的损失,尤其是法国与大陆各国产生了新的矛盾。
3、从实际出发的战争指导原则:拿破仑深刻地认识到法国大革命对军队性质和军队成分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增长对军队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一整套战争指导原则,从而使法国大革命和当时生产力增长所产生的新的作战方法和原则达到了比较完善的程度。
拿破仑战争指导原则:
1、歼敌比略地更重要。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欧洲战场上,攻占敌人的要塞和领土通常是战役战术行动的主要目标。拿破仑则与此相反。他认为,首要和基本的作战指导原则不是力图占领敌人的土地,而应力图歼灭敌人的军队。他说:“我只看到一点,那就是敌人的大量军队。我力图消灭它们,因为我相信,只要把军队一消灭,其他一切就会随之而土崩瓦解。”
2、军队的力量”等于人数乘速度”。拿破仑认为,消灭敌军兵力所必需的“军队的力量就像力学中运动的数量一样,等于人数乘速度。”其中,人员数量不足可用进军的速度来弥补:炮兵的缺乏应以适当的机动来抵偿。这就是说,“走”是“打”的辅助,能增强“打”的力量。他还认为:行军就是战争,战争的才能就是运动的才能,善于运动的军队必能获得胜利。为了切实发挥运动的功能,拿破仑认为,迅速是一种必要的和基本的因素,在战争中,时间的损失是无可弥补的,对此提出的各种理由都是不妥的,因为拖延只能使行动失败,所以军队的机动必须迅速。同时,因为军事是一门实干的艺术,一切复杂的机动都必须抛弃,简便是良好机动的首要条件。
3、强调进攻但不放弃防御。拿破仑十分注重进攻,强调先于敌人进攻。他认为,如果允许别人进攻自己,那是一个极大的错误。但进攻不应该是鲁莽的,而应该是慎重的,应该充分估计到具体情况和敌我双方的兵力兵器,即在一场战役开始时,一个人应该慎重考虑,他是否应该前进。但是,当他决定实行进攻以后,就应该把它推进到最后极限为止。然而,拿破仑并不是唯进攻论者。他认为战争中没有绝对的事情,并非毫无例外,在自己防御壁垒阵里等候敌人,不能认为都是错误的方法。整个战争的艺术,就是先作合理周密的防御,然后再进行快速、大胆的进攻。
拿破仑的军事思想在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尤其受到世界上诸多精英人物的高度评价。《拿破仑文选》虽然反映的只是拿破仑的一部分军事思想,而且许多具体论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过时,但他的军事思想仍然值得人们借鉴。对于借鉴战争经验、世界战争史和世界军事学术发展史同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