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的书什么意思(夜书所见的书是什么意思听的)

80酷酷网    80kuku.com

夜书所见的书什么意思(夜书所见的书是什么意思听的)

一】课堂笔记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4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4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4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教案及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上语文4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教案及练习题

【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三〗教学设计

一、作者介绍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二、教材分析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景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三、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hán jìnɡ xié shuānɡ

寒 径 斜 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头铺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1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寒 静 写 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 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9.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五、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受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六、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 liú ɡài jú cán jūn chénɡ yóu ào jú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犹 傲 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 指名说,板书:荷 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 橘 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七、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八、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九、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 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木”是“橙”,“

+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群”。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十、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送 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十一、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可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叶绍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十二、 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荷花荷叶图

菊花图

橙黄橘绿图

夜书所见

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第一步: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教师鼓励性总结,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