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的风俗和禁忌(正月十三,传统习俗多又多)
正月十三,传统习俗非常多,从正月十二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制灯笼、搭灯棚了,为元宵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那正月十三又有哪些传统习俗呢?这一天,离不开灯,离不开神,更离不开美食传统。我是养花绿植,一起看看吧。
一、正月十三,离不开灯
1、上灯日
大家都知道,正月十五闹花灯,一般要从正月十三上灯就开始了。在民间,正月十三日,被称为“上灯”,十四日叫“试灯”,十五日是“正灯”,到了十七日,为“罢灯”。
从正月十二起,人们就开始建元宵节灯棚,到了十三日就张灯结彩,上灯了。这一天,俗称“上灯日”,也叫“灯头生日”。
这一天,人们就要在厨灶下点灯,也就是“点灶灯”,主要目的就是点上已经制好的灯,试试效果好不好,为元宵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2、滚龙灯
这是地方的传统习俗,玩滚龙的习俗已流传久远。
正月十三日为试灯,到了这天试灯晚上,大街的两侧,家家户户都把灯笼悬挂起来,灯光璀璨,如繁星点点,非常喜庆热闹,而且家家焚香放炮,鞭炮齐鸣。一会儿,各种各样的彩灯都来到了街上。路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彩灯明亮闪烁,灯光璀璨辉煌。
尤其热闹的滚龙灯,由六条老龙和多条滚龙组成,而且还有小孩子的子龙,首次展出,开始上下腾飞,前后穿行,左右旋转,四处飞舞。一直要闹到三更以后,方才收灯。
二、正月十三,离不开神
1、祭关公
在西安长安区当地,每到正月十三,都有祭拜关公的传统习俗。
关公,大家并不陌生,也就是关羽,人称关云长,又叫关二爷。在桃园三结义,与刘备和张飞结义为兄弟,关羽重承诺,守信用,同生死,共患难,辅佐刘备完成三分天下之大业。是忠勇义信集一身,被世人称颂。
大家对关羽的称谓,也不相同。有的叫“关帝”、“武圣”,还有的称为“武财神”。关公成作人们的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受到人们奉拜。
正月十三这天的供品独特,叫做“添碟子”,由黄豆、瓜子、桃仁、竹棍等等做成,制作工艺精细,是祭祀“关帝庙”时供奉祭品,更是一种地方民间工艺。
2、祭龙王
据说,农历正月十三,是海龙王的生日。这一天,渔民会举办祭海活动,祈求全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大家听说过,有四海龙王,能在海里统领水族,掌管兴云降雨。他们分别是东海龙王敖广、西海龙王敖闰、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号称四海龙王。兴云布雨,消灭炎热和干旱,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
到了正月十三,渔民开展庄重又壮观祭海活动,供奉备好的祭品,猪头、公鸡、大鲤鱼等等,还要扭秧歌,拜龙王,并焚香化纸,燃放烟花爆竹,行三拜九叩大礼,祈盼一年风调雨顺,渔业丰收。
三、正月十三,离不开吃
1、吃汤圆
正月十三,点灶灯。有的地方还忙着扎彩灯,到了晚上各家还要试点制好的灯。但是传统美食不能忘,那就是吃汤圆。
俗话说:“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上灯,是指的上灯节,也就是正月十三。这天晚上,全家一起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
当然,吃完汤圆,最热闹的是滚龙灯。这时候,家家户户门口挂灯笼,老老少少提灯笼,舞龙的队伍气势如虹,上下翻飞,实在是壮观。
2、豆腐节
这一天,轰轰烈烈的豆腐节,不仅是风味独特的美食,也是独具特色的地方传统风俗活动。传说豆腐,寓意兜福,既能添丁,又保丰收。
据说,大家统一出资,用于购买大量的豆腐,用于豆腐节专用。到了晚上,大家都严阵以待,随着上灯鞭炮声的响起,男女老少展开豆腐大战,互相投掷豆腐,十分热闹喜庆。
而且被豆腐砸中的人,在新的一年更加福气满满,吉祥如意。通过这一活动,人们祈祷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富足,人丁兴旺。
四、正月十三,有哪些传统禁忌
据说,正月十三是“杨公忌日”,在民间,是非常不吉祥的日子。
在正月十三“杨公忌”这一天,人们不能出远门,不走亲戚,也不要外出,尤其婚姻嫁娶的大喜事,更不能用正月十三杨公忌这一天。
在民间相传,正月十三这天也不可以看望老人,如果看望老人,老人就会得病,是不是有点可怕。而且也不能探望病人,如果探望病人,病人很难治好。
杨公十三忌,旧俗是从正月十三日开始,以后每月提前两天,为“杨公忌日”,又称“杨公十三忌”,是百事禁忌日。
在过去,人们遇到了重大事项,都会主动避开这些日子,以求平安无事。现在,进入新时代,新风尚,人们慢慢淡化了,不再过于关注这些禁忌。
【小结】
民俗:“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正月十三又到了,元宵灯节也就不远了。
正月十三的传统习俗比较多,这一天,有的地方扎彩灯,有的地方做圣虫,还有地方祭拜海神娘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