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由来(戏曲的由来50字)
古希腊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大约形成于公元前600年)、古印度梵剧(形成于公元元年前后)和中国戏曲(形成于公元12世纪的北宋)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虽然相对于其他两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中国戏曲产生时间较晚,但是前两种古老戏剧文化已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继消亡,不复存在了,而中国戏曲尽管历经千载,几度兴衰沉浮,却至今仍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里占有重要的地位。
戏曲是我国传统戏剧的一个独特称谓。“戏曲”这一称谓最早见于南宋刘坝《水云村稿·词人吴用章传》,书中提到了“永嘉戏曲”(专指南戏)。被誉为“国学大师”的王国维先生明确地把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的昆曲、京剧等所有地方戏剧种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统称为“戏曲”。王国维先生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中国戏曲的个性特征,即“戏曲者,谓之歌舞演故事也”。
戏曲最显著、最独特的艺术特点就是“曲”,“曲”主要由音乐和唱腔两部分构成,辨别一个地方戏剧种主要依靠声腔、音乐旋律和唱念上的地方性语言,如:四川的川剧、浙江的越剧、广东的粤剧、河南的豫剧、陕西的秦腔、山东的吕剧、福建的闽剧、湖北的汉剧、河北的评剧、江苏的昆剧等。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我国最具有民族特点和风格的艺术样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用来娱神的原始歌舞。《尚书尧典》上说:“於!子击石拊石,百鲁率舞。”《吕氏春秋古乐》上也说:“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这部规模宏大的乐舞记载了先民对草木茂盛、五谷丰登禽兽繁衍、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表现了先人对天地神灵和祖先的崇拜。原始舞蹈都是伴随着诗词、歌唱和乐器的敲击的表现形式,四者融为一体。
“巫”的出现,架起了地上人间和天上神仙两个世界沟通的桥梁。到了商和周,歌舞由娱神转向娱人如:歌颂帝王文治武功的“韶舞”和“武舞”。此后,春秋战国、秦朝的乐舞和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歌舞戏与参军戏相继出现为戏曲的孕育和形成创造了条件。
一、优
优:是指古代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演员”。其职能是专门给王公贵族提供声色之娱因其给王侯大臣提意见而不受责罚,所以又有“无过虫”之称谓。根据其表演技能和性别的不同,优分为倡优和俳优两种:倡优是以歌舞表演为主的女性,俳优是以调笑、滑稽的语言讽谏表演为主的男性。
最著名的优当属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优孟,有关“优孟衣冠”的故事历史上有详细的记载。优孟是周定王时楚国的名优,他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7~前6世纪。《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优孟衣冠”的故事。优孟是楚庄王时的乐人,善于讽谏,宰相孙叔敖病危时叮嘱其子日后穷困到生活不下去的时候,可以去找优孟求得帮助。
后来其子果然穷得以打柴为生,便把其父的临终之言告诉优孟,优孟答应给其提供帮助。于是优孟在家中穿戴起孙叔敖的衣冠,模仿其言行,经过一年的练习,模仿得惟妙惟肖。有一天,庄王举行宴会时,他上前敬酒,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死而复活,立即请他做宰相,“孙叔敖”表示需要回家和妻子商量后再给予答复。
三天后,优孟面见庄王,答复道:“我妻子认为楚国的宰相不值得去做。因为像孙叔敖那样忠心奉君、廉洁奉公、一身正气的宰相帮助君王治理国家,使楚国称霸于天下,可是死后其子却穷得没有立锥之地,像这样还不如自杀。”接着“孙叔敖”又唱了段劝谏的歌以打动楚庄王。庄王听后幡然醒悟,承认自己的过失,立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赐予其土地、奴隶和金银。
优孟能通过扮演一个人物使庄王悔悟,达到劝谏的目的,这说明他具有过人的智慧、胆量和高超的表演才能。不过,从中国戏曲史的角度来看,它还不是表现某一特定的故事情节,没有从演员扮演角色创造人物形象出发,而只是模仿生活原型的肖似,所以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戏剧表演。
二、汉代百戏
"百”是指多的意思,汉代百戏的表演内容、类型和专业种类众多,包括说唱、舞蹈、角抵戏、魔术、木偶、武术、杂技、乐器演奏等多种表演形式。“百戏”是多种艺术门类的统称。
《百戏乐舞图》
(一)角抵戏
角抵戏是指两人头戴牛头,按照一定的规则以牛角相抵相互较力的一种竞技表演项目。它类似于现在的摔跤表演,以强弱决定输贏。起源于黄帝大战蚩尤的故事,相传蚩尤长相奇特,头上长角,故角抵戏由此而得名。
(二)《东海黄公》
《东海黄公》是西汉角抵戏中的一个著名的节目,取材于民讲的是人与虎决斗的故事。据《西京杂记》记载:东海人黄公,年轻时练过法术,可以抵御和治伏虎蛇,可惜到了晚年,气力衰退,加之饮酒过度,法术不再灵验。秦朝末年,东海出现了只白虎,黄公前去降服,可是法术不灵,反被白虎吃掉了。这个节目有突出的矛盾冲突(即人与虎的冲突)、固定的故事结局(即老虎把人吃掉)、两个角色(黄公和白虎)、专门的服饰(黄公身佩赤金刀、红绸束发虎形)以及虚拟的舞蹈表演动作(黄公做起法术来,能兴风雪、划地成江河)。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东海黄公》突破了优的即兴表演、随意逗乐和讽刺的表演局限,把几种表演因素初步地融合在一起,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因此,角抵戏《东海黄公》被戏曲史家称为“中国戏曲形成的胚胎”。
三、唐代歌舞戏、参军戏
(一)歌舞戏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文学艺术达到了辉煌繁盛的局面。在继承汉代以来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唐朝产生了一种集歌、舞、说白、音乐伴奏、众人帮腔、化妆、服饰、道具和布景于一身的新的戏剧形式,称为“歌舞戏”。著名的歌舞戏有《踏摇娘》、《拨头》、《兰陵王》等。踏摇娘》取材于民间故事。
“踏摇娘”一词的由来,据《太平御览》引《乐府杂录》称,是由于女主人公诉苦时不断地摇动身体。《教坊记》则说是“且步且歌”,故谓之“踏摇娘”。故事讲述北齐时,河朔苏某,烂鼻貌丑,不曾做官却自称郎中,嗜酒如命,常在醉后殴打妻子。苏妻貌美善歌,用唱和说白的形式将满怀悲怨倾诉出来。踏摇娘且歌且舞,每唱完一段都配有帮腔。后丈夫出场与妻子作殴打之状。早先只有踏摇娘和其丈夫两个脚色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滑稽调笑的脚色,叫“典库”,形成了唱、说白、滑稽表演、舞蹈、角抵戏相结合的舞台艺术,因此,歌舞戏《踏摇娘》被戏曲史家称为“中国戏曲形成的雏形参军戏又称“弄参军”。
(二)参军戏
在五代十六国,后赵石勒的参军周延为馆陶令,因贪污官绢数百匹,被下狱。后来,每逢群臣聚会,就让一个优扮成周延,穿戴上贪污来的衣绢,另一个优问其:“你是做什么官的为何到我们俳优当中来?"扮演周延的优答:“我本是馆陶令,负责管理官绢,因贪污这个(顺势用手提起身上穿的黄绢做成的单衣,做抖擞状)而被下狱的,我也不知道为何糊里糊涂地就到你们当中来了。”从而引起帝王和群臣们的欢笑,起到嘲讽的效果。由此,这种优的表演就定名为“参军戏”。
参军戏以滑稽调笑为特征,有了事先设计好的主题和情节、较完整的结构和相对固定的格式,而且有了两个固定的脚色,一个被戏弄的脚色叫“参军”另一个执行戏弄参军的脚色叫“苍鹘”。参军戏到了唐代开元年间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以弄参军见长的俳优有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等。后来参军戏不再局限于由男优扮演,也出现了女优,如刘采春等。在表演形式上,不仅有对白、表演动作,也有了歌唱。参军戏有了固定的脚色和表演形式,因此被戏曲史家称为“中国戏曲行当形成的滥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