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利赛人(基督教法利赛人的五十个特征)

80酷酷网    80kuku.com

法利赛人(基督教法利赛人的五十个特征)朱学东:“好斗的自以为义”

“好斗的自以为义”,语出美国当代保守主义思想家拉塞尔·柯克的《美国秩序的根基》一书。柯克在书中谈到,到17世纪末,美国的基督教信仰已经变得相当宽容,“既不同于劳德及其盟友的僵化的高教会体系,也不同于护国公时期独立派‘圣徒’——他们是穿着将军制服的法利赛人——的那种好斗的自以为义。”

“自以为义”这个概念,在中国普通人中并不常见,中国人通常熟悉的是“自以为是”这一概念,语出《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意即总以为别人不对,自己是对的,不接受他人意见,引申为主观,不虚心。

“自以为义”与自以为是一字之差,世俗意思其实相差不大,都是自认为真理在握,对他人不宽容。

“自以为义”,典出《路加福音》:“耶稣向那些仗着自己是义人,藐视别人的,设一个比喻,说:有两个人上殿里去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一个是税吏。法利赛人站着,自言自语祷告说:‘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税吏远远站着,连举目望天也不敢,只捶着胸说:‘神啊!开恩可怜我这个罪人。’我告诉你们,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为义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法利赛人是一个犹太人宗派,曾在耶稣的时代很流行。这类人对摩西的律法非常熟悉,而且严格遵守,务求自己在神的面前“无可指摘”,但是耶稣点出了这些法利赛人的问题:他们遵守律法却自以为义,其实在神的眼中不算为义。

与耶稣批评的只知道谨守律法细节而无视道理大义的法利赛人相比,柯克提到护国公(克伦威尔)时代的英国独立派“圣徒”——独立派是英国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派别,包括公理会、浸理会等派别,英国革命期间,该教派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其领袖就是克伦威尔。在英国革命时期,克伦威尔和他的支持者,先是在议会与国王斗,反对国王专权,捍卫自己的权利,接着在战场上打败王军,然后内部又与原来的盟友长老派斗,最终和独立派支持者独掌大权,所以,柯克说克伦威尔和他的支持者,只是“穿着将军制服的法利赛人”,不仅自以为义,还好斗,不宽容——根据耶稣的裁示,其实不算为义——这是非常严厉的批判。

在耶稣看来,自以为义不是义。撇开这个概念的宗教含义,引入我们世俗的日常生活精神生活,“好斗的自以为义”,其实有着非常有意思的观照意义。

如今社交媒体的发达,各个平台上的“好斗的自以为义”其实非常常见,各种争论中都可以见其身影(尽管常自我警示,其实我有时也难免),尤其是网络“理中客”,最为典型,尽管自诩“理性、中立、客观”,实际上往往“选择性失明”,放大事件中的次要细节以求观点与众不同。这种“好斗的自以为义”,除了警示作用,其实一文不值。

有人拿历史上那些好斗的知识分子说事,鲁迅,萨特,雷蒙·阿隆……其中不乏像萨特1950年代后期转向维护苏联这样的情况。但是,与自利的法利赛人不同,与手握权柄后的克伦威尔不同,这些伟大的“好斗者”,他们除了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心灵,他们的笔,别无其它,他们不是自利自义,他们的努力,无论正反,让许多并不清晰的东西明晰了,照亮了后人。

托尼·朱特曾惋惜阿隆一生将巨大的天赋过多地耗费于一遍又一遍地指出他者的错误和过失——“阿隆最有趣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中一部分(如《知识分子的鸦片》)便出自对其对手(包括昔日好友萨特)观点的回应。这是一项有意义的事业,但是显然,这几乎是一种次要的、屈尊的事。”(《未竟的往昔》)

但在阿隆看来,对那种政治不负责任和基于他们的哲学或道德谬误,必须予以批判,以免贻误世人。也许,像阿隆一样,坚定捍卫理性和自由的价值,才能真正摒弃“好斗的自以为义”。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