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书法作品)
一、左宗棠名联的来龙去脉
2013 年,香港企业家李嘉诚一副悬挂于办公室的对联曝光。原文是: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副对联到底是怎么来的?有媒体说,这是左氏晚年总督两江时题写于江苏无锡梅园诵豳堂;也有人说,这是由钱塘人沈兆霖代左氏题写。两种说法其实都不准确。
此联最早公之于世,由左宗棠撰录于陕西省三原县城隍庙大殿。原文是:
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题写的由头是左宗棠应三原县官员、富绅邀请,在城隍庙前发起捐助。
1870 年(同治九年)春夏之交,左宗棠第一次到达三原县,稍作停留,又一路挥师西进,此联当在这段时期题写。那么,“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一联,最初到底作于何时何地?
若从辞意、气势上推断,大约由左宗棠作于柳庄,在1843 年到1852 年间。
现今多数读者最想知道的,应该还是这副对联到底有何深意,能够给到自己哪些启发。
笔者不揣浅陋,姑作一解。
李嘉诚
二、处世六字心经:上中下,高平宽
回头再来看左氏题于陕西省三原县城隍庙大殿的原联:“存上等心,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在高处立,着平处坐,向阔处行。”
——“存上等心”,就是时刻心存善念。
古人认为,人一刹那间(七十五分之一秒)会产生84000 个念头,来不及思考的第一个念头最真实,属善念,后面多伴有杂念、邪念,所以动心起念最重要。与人为善,就是要牢记初念。
——“结中等缘”,就是不虚妄、不奢求。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以平常心处理生活中遭遇的每一件事。
佛学有个观念,叫“日日是好日”。不刻意攀附、制造缘分;不故意回避、消灭缘分;该来的来,该去的去,便是如意状态。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享下等福”,就是不自私、不贪心。
不去刻意去追求福报,福报自然跟随。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俗称“布袋和尚”)有一首偈语:“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在人人追求幸福的拥挤道路上,让步与退后,海阔天空,离福报反倒更近。
——“在高处立”,就是立意要大、眼界要高。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学也无涯,知也无涯人生的烦恼,往往是知识不够、识见不够造成的。人生如深海勇航,只有打牢学问的根基,在实践中反复磨砺、锤炼自己的识见,才能具有高远的眼界,提早看清前方,不被浪噬,不遭暗礁。站到一定的高度看问题,世事一目了然,不会有高山障眼,不致被浓雾迷眼。
——“着平处坐”,就是为人友善,办事踏实,待人平等。
人在什么时候需要坐下来?吃饭、聊天、休息,相对悠闲之时。为人平时走正,行得稳,坦荡磊落,便不会积怨,不会与人结仇,不会有人起害人之心,趁你最放松的时刻下手,让你如坐荆棘,如悬危地,人仰马翻,摔下悬崖。
——“向阔处行”,就是自助助人。
只有始终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同患难,共进退,路才会越走越宽。人多的地方,是别人需要你的地方;帮助更多的人,从佛理上说是大乘境界,从儒学的角度,是“泛爱众,而亲仁”。如果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自享自受,便是“自了汉”,即使个人成功,也是误入窄门,没有什么社会价值。
细看此联独特的地方,“上、中、下”是方位,“高、平、阔”是度量。
以方位与度量的技术思维来思考人生的道理,在晚清,也只有学农学、舆地技术出身的左宗棠写得出来,八股诗文学不可能培养出这种思维方法。此联的高明之处,在于真正做到了“极高明而道中庸”,用技术理性将笼统的“道”,分得条理分明,又不见理工的呆滞与古板。为人处世的大小道理,悉数囊括
其中,事实也最能见出左氏本心。
一联三版,各得其所,也是奇迹。至于当下流行最广的一联,还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这不仅是李嘉诚先生的名人传播效应,更关键是此联的内涵是儒家的,可以用来指导人生。
毕竟,佛理对联,只是方外之语,超脱世外。佛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更多在个人自律、自觉方面。
-完-
本文作者:徐志频
相关阅读:
《左宗棠:家书抵万金》
从跨越32载的160封家书,揭开晚清一代名臣修齐治平心路历程,著名作家唐浩明亲笔作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杨东梁教授推荐,左宗棠嫡长玄孙提供大量珍贵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