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三要素是什么(短篇小说三要素是什么)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小说通过描写菲利普夫妇对弟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形象地展示了小资产阶级人群爱慕虚荣、以金钱为上的卑俗心理,也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哪怕是亲人之间,也存在着赤裸裸的利害关系的现实,从此见证了人性的黑暗和丑陋。
贫苦的生活导致了美好的缺失。菲利普一家对于勒最后的行为虽然冷漠残忍,但也是他们贫苦人群的无奈之举,我们一方面埋怨菲利普一家过于唯利是图,一方面又会对他们的贫苦潦倒产生悲悯之情。
小说篇幅不长,读起来却给以读者强烈的震撼,莫泊桑用第一人称展开对故事的叙述,一步步把故事情节引入高潮,在那艘船上,一家人的命运有了了重大转机,他们一直抱有的希望最终化为泡影,整个故事也有了结尾。
如此短的一篇小说,为什么能流传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呢?今天,我用小说写作的三大要素来剖析这个短篇小说的文学魅力。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创作的三大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1. 人物塑造,是小说的核心
人物的定义: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和角度来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在小说创作里,人物是整个小说的核心。通过故事情节的进展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变化,继而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
《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三个重要人物,一个是菲利普太太,一个是菲利普先生,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于勒,于勒虽然只有在船上出场,但他却是贯穿全文的一个重要人物。
1. 菲利普太太:虚荣刻薄,唯利是图
菲利普太太的虚荣刻薄可谓是贯穿全文,从文章的一开头,就从作者的角度侧面说明她的刻薄:她不满现在的贫苦,总会一味苛责自己的丈夫;处处都要精打细算 ,连别人的宴请也不敢答应,因为害怕回请;对自己的孩子,不论是衣服破了还是纽扣掉了,都会被她痛骂一顿。
但同时她又是虚荣的。每到星期天,他们一家人都会衣冠楚楚到堤上去散步,每个人都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迈着最优雅的步伐,好像向外人证明自己过得多么好一样。
菲利普太太的唯利是图主要是针对于勒的,当得到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了大生意之后,他就对这个昔日的“败家子”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日憧憬着于勒能回来,带回来一大笔钱,甚至她都想好了去买一所大房子了。可最后在船上遇见于勒,看到他只是一个潦倒颓废的水手之后,她的态度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赶紧离的远远的,生怕被认出来,回程的时候有特意选了别的船。
从语言上,也能看到菲利普太太对于勒的前后变化。
“等我们的好于勒回来了,家里就会富裕的,总算这一家子出了一个能人!”
“可一定要小心,别让那无赖再来拖累我们。”
“我早就知道这个骗子干不成任何正经事,早晚会来拖累我们。”
从这三句话上,可以看出,在得知于勒的水手身份前后,菲利普太太的巨大变化。
在菲利普太太这个人物塑造上,作者是用了很大的笔墨的,有细节,有语言,有肢体动作,通过这一系列的塑造,可以完整地看到她前后所有的变化,也透露出这个小资产阶级的妇女阴暗的内心和虚荣的本质。
2. 菲利普先生:懦弱无能,毫无主见
对菲利普先生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他的一个动作和他的外观。在文中,他有一个经典动作:“张开手掌去摸摸额头,似乎要抹去一滴其实并不存在的汗水,嘴里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动作每次出现的时候,都是他遭到太太奚落的时候,通过这个动作能看到他的懦弱无能,他虽然是这个家里的赚钱顶梁柱,但却没有那么高的家庭地位。
在于勒在船上出现之后,菲利普先生再次出现过了这个动作,是在太太骂于勒的时候,很显然,听到这样的话,菲利普先生却不敢反驳,只能用自己的习惯动作来掩饰心里的不安。
关于他的动作刻画,还有一个动作就是用“脸色苍白、眼神惊惶不安,嗓子哽塞”来刻画他的局促紧张,这个动作在船上出现了好几次,由此隐隐说明菲利普先生在生活中是一个胆小怕事、没有承担的人。
关于他的外观礼服,总是有油渍,每次出门再用汽油擦掉,所以浑身充满一股汽油味道;在他跃跃欲试地想示范吃牡蛎的姿势时候,又不小心把汤汁滴在礼服上了,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菲利普先生本就不是一个优雅高贵之人,在生活中也许很邋遢的,这也符合他们家庭的经济状况。
在塑造人物的时候,往往是通过一些细节来展示人物的真实面貌,这也是文学的厉害之处,几个动作,几个言行,就足以看出人物的背景和性格了。
3. 于勒:经历丰富,潦倒度日
全文中,于勒虽然是一个灵魂人物,主导了一个故事的诞生,但对他的塑造,只存在别人的语言里面。起初,他是一个败家子形象,吃喝玩乐,花光家产;外出去美洲的时候又做了生意,发了财,在别人口中就变成了“一个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出息的人”,而最后的他又不知经历了什么变故,变成了船上的一个老水手,这时终于有了他的外貌形象:“我瞧他的手,是一个水手满布皱褶的手,我又瞧他的脸,那是一张衰老凄苦的脸,愁云密布,疲惫不堪。”
于勒最后的外貌形象,也足以说明了他的落魄,也许他生意失败,赔了一笔钱,不得已走上乞讨的道路,后来被船长收留,做起了水手。他知道自己有亲人,也不愿去见他们,说明他早已明白了人情冷暖的含义,如果他以这样沧桑的样子回家投奔哥哥,必然会遭到嫌弃的。
作者在塑造于勒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是通过他人的视角来塑造的,他的经历和落魄,都是通过他人来描述的。唯一的外貌细节,也是人物塑造最关键的,只通过一只手、一张脸的细节刻画,就表现出了一个人物的沧桑和困苦。
总结而言,人物的塑造是小说的核心,而一般情况下,作者可以通过动作、语言、外貌、细节来对人物进行刻画,进而表露出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推动和人物符合的情节进展。
2. 情节设置,是小说的骨架。
情节作为小说的骨架,故事始终贯穿小说,细节描写也要为故事服务,如果没有故事,那么人物和环境就无从展现。
情节可以分为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 情节的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
《我的叔叔于勒》的开端是通过作者的第一人称描述了自己的家庭状况,已经家里人对于勒的美好期望。
可以说,开端是一个“造梦”的过程,全家人都因为于勒一封书信,而集体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他们幻想着这个有钱的于勒回来之后,能救他们于水火,能改变家里的状况,甚至改变他们的命运。
这个开端,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同时也对于勒这个人物产生了兴趣,对接下来出现的故事有了强烈的好奇心。
好的开端,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读者,吸引他一直往下读,为故事定好基调,引出下文。能让读者直接产生阅读欲望的开端,就是好开端。
2. 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文中,“我”的两个姐姐都已到了婚嫁的年纪,却迟迟嫁不出去,是因为家里太穷,攒不起一笔好嫁妆。而二姐之所以能顺利出嫁,还是因为让那个男人看了于勒的信,这个时候,于勒的神圣地位再一次提高,他的存在关乎着姐姐的婚姻幸福。
婚礼后,全家人决定去泽西岛旅行,在船上,菲利普先生看到两位太太吃牡蛎的优雅动作,顿时被吸引,想邀请家人去尝鲜。
这部分是情节的发展,是为了推动故事走向高潮部分,在这一部分里,有菲利普先生的细节描写,有对泽西岛的详细讲解,也有一部分环境描写,所有的这些都是为了推动情节的进展。
3. 情节的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
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推动,都是为了故事的高潮到来,在故事的高潮部分,会有很多人物的冲突、矛盾的解决、悬念的解释,可以说,高潮部分是一个小说最关键的部分。
菲利普先生去购买牡蛎了,当他看到那个卖牡蛎的水手之后,就陷入了慌乱之中。因为眼前这个老人实在太像于勒了,随后,她的太太也变得紧张不安起来,于是亲自去看一眼。保险起见,他们又去船长那里打探消息,到最后真的证实眼前的人就是于勒的时候,故事进入了高潮。
菲利普先生吓呆了,变得手足无措,而菲利普太太倒是很有主见,安排把孩子们叫回来,决不能让女婿知道了这件事,而且要赶紧离于勒远远的,省得被认出。
他们一家长达十几年幻想的“美梦”,在这一瞬间被打破,再也没有谁会拯救他们,他们日能日复一日地贫苦下去,这对菲利普一家,也是一个残忍的真相。
而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大转变,也让我们看出了人性的阴暗和自私。在这部分我们看到了故事的主题:人性的自私冷酷与资本主义下虚荣与拜金的残酷真相。
一般高潮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整个故事的核心主题,因为所有的人物和细节都在为主题的出现而服务。
4. 情节的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我”去付账的时候,给了叔叔于勒十个桐子的小费,却遭到母亲的斥责。这里的作者用意大概是让“我”弥补一下内心的歉意,却不被家人所理解。
在返程的时候,他们特意为了避开于勒而选了其他的船,之后,“我”再也没有遇到过于勒叔叔了。
故事到这里画上了终点。在全家人里,只有“我”这个故事描述者对叔叔于勒有了些许同情和怜悯,而菲利普先生作为于勒的亲哥哥,却能完全冷漠决绝,不得不让读者陷入思考。
在金钱和亲情之间,到底该如何选择?
一个情节的结局部分,也是一个故事的终点,会给读者留下深思,引发读者对故事的再度思索。
3. 环境,是小说的背景。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自然环境的部分不是很多,仅仅两处就能烘托出当时的气氛。
他们一家人刚登上船的时候,出现一处环境描写:
轮船离开堤坝,想海洋远处驶去,风平浪静,海面像绿色大理石一般平整。我们看着海岸迅速朝后退离,莫不扬扬得意,神采飞扬,就像很少出门旅行的人那样。
在这处自然环境描写里,大海是平静的,家人是神采飞扬的,心情是很愉悦的,这也透露出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而他们在船上遇到于勒之后,连环境都跟着变了味道。
这时,在前方,一个紫色的阴影,从天边的海面上露了出来,那是泽西岛。
简短的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心境变化,海面从“绿色大理石”变成了“紫色的阴影”,家人的欢愉之情完全散去,换来的是挥之不去的阴霾。
这就是自然环境的作用,它的出现绝不是多余的,肯定是为了烘托氛围,渲染情绪而服务的。就像我们一般用到“秋季、冬季”是表达萧条落寞的意味,而“春天”的出现往往是代表着新生和希望。
2.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交代故事背景,揭示社会本质,铺垫下文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创作于1883年。19世纪80年代,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的时期。法国出现了延续二十年的农业危机,工业技术发展缓慢,工业危机也时起时伏。使小资产阶级大量贫困破产。
这个故事也是由此诞生,在文中于勒曾在美洲过上了发达的日子,这也和当时人们的幻想一致,纷纷踏上了漂洋过海的险途,企望在美洲、亚洲甚至非洲闯出一条大发横财的生路,梦想着有朝一日腰缠万贯荣归故里。
而菲利普一家就代表着贫困的小资本主意家庭,一方面勤俭节约度日,一方面又陷入对虚荣金钱的美梦中不可自拔,他们的拜金主义和唯利是图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目。
作者选择的创作背景,也是为了故事服务的,也可以说,作者创作了故事,是为了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的。
总而言之,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下,总会发生特殊的故事。
一篇优秀的小说总离不开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三大要素,三要素的存在是互相配合,彼此成就的,只有这三个要素都能得到完美的处理,才会呈现出一篇优秀的小说。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通过描写菲利普一家人对“美梦”的幻想,到见证“美梦”的破灭过程,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冷漠和残酷,也见识到了小资本主义家庭对金钱的膜拜和唯利是图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