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呻吟(挪威的森林电影)
文/马庆云
最近一年来,国产院线片在青春类题材上有收紧的趋势,除了去年的《七月与安生》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外,其它电影,即使有很多小鲜肉参演,依旧口碑票房双输。再也不是当年《致青春》时候的样子,打着怀旧的旗号就能轻松拿几个亿票房出来。
这类影片票房衰败,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在题材上带着镣铐跳舞,只会大学里边谈谈恋爱,工作之后万般无奈要分手,这个路数,已经无法满足影迷“日益增长的文化审美需求”。说直接一点,我们的青春片,除了谈恋爱之外,就不敢干点别的了,可演的内容过分狭隘,造成了观众流失。
他山之石,倒是可以帮中国内地的青春片解套。女导演雅各布森自编自导的电影《艾玛好色》,在香港上映的时候被翻译为《挪威的呻吟》,是一部非常值得注意的影片。当然,如果您怀着淫邪的观念去看这部电影的话,我建议您还是需要绕行,因为《艾玛好色》,色而不淫。
为什么说它色而不淫呢?因为《艾玛好色》讲了一个小镇女青年怀春的故事,电影内容本身确实围绕青春与性展开,但故事讲起来却十分注意尺度,最终的价值导向也是正能量的。
挪威的小镇女青年艾玛正处于16岁的青春期,自己背着单亲母亲在家里打颜色电话,在学校因为与校草有纠葛而被所有女生敌视进而造成孤立。在这种情态下,她希望校草能够站出来给大家讲清楚,是他先来情挑自己的。可校草有些软趴,不敢直言。这个时候,颜色电话的账单也送过来了。艾玛与母亲因为费用的问题产生争执,决定自己超市做收银员赚钱还电话费用。
故事以小镇女青年艾玛的出走而推向高潮。面对母亲的冷漠与同学们的孤立,正处于青春期的她,选择了一次首都远行。在挪威小镇,一个姑娘来到了挪威首都,遇到了一群思想开放的文艺青年,发现自己所经历的青春与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逐渐放下心结。而此时的母亲,发现闺女失踪,而逐渐意识到艾玛正处于青春与性的烦恼当中,决定承担起一个妈妈的责任来。
艾玛再次回到挪威小镇,母亲不再冷漠,而是温暖迎接。而作为单亲的母亲,选择了和一位交好的大叔巴黎度假,试图告知女儿,这种恋爱关系是非常正常的。题外话,北欧国家是真富得流油,连做小时工的母亲都去的起巴黎,还度假了。在咱们大陆,也就安迪这样的女白领和曲筱绡这样的富二代们没事儿能去巴黎广场喂鸽子。咱们这群黑娃和田小娥们,放个假,都得在家补觉。
重新回归小镇生活的艾玛,开始融入大家。而早前比较软弱的校草,也决定过来找她复合,要向大家澄清关系,就是自己主动情挑艾玛的。故事以校草在校园里边打出标语向艾玛表白作为结局。这样一部与性有关的电影,最终竟然小清新到《那些年》的意思。
而《艾玛好色》对于国产电影的启示,便是,性,不是青春片的禁忌。我们在不少的青春电影中倒是不回避男欢女爱,甚至有不少香色的镜头。可女青年和男青年在精神层面的性朦胧上,却展现的过少。不避讳场面,却避讳意淫。《艾玛好色》恰好相反,它把故事对准了女青年的这种关于性的懵懂,而在拍摄尺度上,选择了克制再克制。
这种“克制再克制”,具体表现在该回避的颜色镜头尽量回避,不能回避的,也尽量少的展示,或者利用角度与灯光的问题去遮拦。同时,非常重要的一点,这类旨在精神意指而非镜头轻佻的电影,在演员的服化道方面也非常讲究,不会把女孩子们打扮的花枝妖娆,相反,更多的素颜。
这一点,便很像冯小刚导演的《我不是潘金莲》中,范冰冰与郭涛的那场亲密戏。素颜的范冰冰,确实没有《王朝的女人:杨贵妃》里边飞马之上的花活儿,却更多的为叙事服务,为了电影情节本身的需要。不施粉黛,也是一种色而不淫的电影拍摄态度。国内的青春片值得学习。
抓住小镇女青年的精神世界,进行一次与性有关的矛盾冲突的集中展示,有作为挪威小镇出现的地域感,更有作为时代出现的对精神层面的束缚与解放的时间维度。马克思主义美学叫这么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国产片在这个层面上,做的还不够好,青春片还有很多方面没有涉及,《艾玛好色》可以作为他山之石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