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脸效应(冻脸红脸蛋如何修复)原创第一心理2020-04-04 19:15:00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
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感觉自己长相还不错,每一个角度都是完美的。
可每当照相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颜值比镜子中的样子要逊色不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针对这种现象,有心理学家提出,真人的形象至少比镜子里的自己丑30%。难道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美化自己吗?
接下来,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冻脸效应(the frozen face effect)
心理学界主流观念认为,一个人不上镜的现象可以用心理学冻脸效应来解释。
冻脸效应最早由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伯特·博斯特(Robert Post)教授和他的团队提出,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动态下的脸远比静止状态下的脸,更加具有吸引力。
大家平时在照镜子的时候,都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不断变化姿势和角度,面部表情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可能会眨眼、微笑,而这些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会让我们整体比之前看上去更加美丽动人。
相比之下,照片是静止的,我们很难通过静止状态下的画面而去感受到一个人的真正魅力所在。
并且,在照片中,人的五官立体度也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磨损。
所以,身材偏胖的人在镜头中会比现实中更加显胖,这也是女明星们永远都是把苗条的身材当成上镜第一定律的原因所在。
一个好的摄影师会通过调整相机的焦距以及不同的光线来尽量还原人本身的颜值,但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深谙摄影技巧。
所以说,不上镜的人本身不一定有镜子里看到的那么美,但是也绝对没有镜子里所看到的那么丑,一个人的真实长相是介于镜子与照片之间的。
知名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列出了一个神奇的公式:人类在沟通中,展示的全部信息=7%语言信息+38%声音信息+55%肢体语言信息。
语言信息
声音信息
肢体语言信息
这个公式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还有待商榷,在网络上,这个公式颇受争议。因为这个公式表明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如果我们想要吸引别人,最好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仅仅通过照片,是很难让人发掘你身上的气质与魅力的。
“光环效应”
经过十多年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认为,光环效应(Halo Effect)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光环效应”是一种爱屋及乌的晕轮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在照镜子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的美化自己的长相。
镜子中的自己和相机中的自己是有一定差别的,在不同的时间和状态下,人的面部呈现出的状态是不同的。
大部分人在拍照时的光线条件并不太好,所以,照出来的照片看起来也并不尽如人意。
可当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我们自恋的大脑会下意识地替我们自动打光。
爱自己的人会不自觉的认为,自己在各种角度,各种条件下,自己是最漂亮的,何况是在光环效应下。
大脑通常会选择去认同“更好看”的自己,而不是“更真实”的自己。
“左脸效应”
科学作家山姆·基恩(Sam Kean)首次提出了“左脸效应”,他认为,大脑控制情绪的部分是左脸。
所以,左脸比右脸表情更加丰富。
没有人的脸是绝对对称的。
大家可以仔细回想一下,平时大家在拍照的过程中,人们拍自己的侧脸时,会下意识的把右脸转向里侧,而露出右半部分的脸。
一项针对网络上人们自拍的侧脸照的统计同样得出了这个结论,人们在拍侧脸照时会优先展示自己的左脸。
所以,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同样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左脸,这就导致了我们会选择性忽略自己五官不对称的问题。侧脸的角度,也会让我们本身扁塌的鼻子看上去更加的挺拔。
所以说,在“左脸效应”的影响下,我们会觉得镜子中的自己更好看。
综上所述,镜子中的自己,并不是真实的自己,照片中的自己也不完全是真实的我们。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真实的颜值,应该现在离镜子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并且在正常的自然光下,这样才会真正呈现出我们自己的最真实的状态与颜值。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cognitive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