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

80酷酷网    80kuku.com

隋唐大运河(“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

唐朝诗人皮日休留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的诗句,诗中的“此河”指的就是大运河。人们通常认为隋炀帝杨广修建了现在依然发挥作用的大运河。

其实大运河分为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前者南北走向,兼顾东西,是“人字形”的,后者纵穿南北,横卧东南,呈“一字形”,到底是什么原因拉直了大运河呢?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为何到后来被“拉直”成京杭大运河

上图_ 杨广(569年-618年),即隋炀帝

  • 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隋炀帝组织上百万民夫,开挖连通黄河和淮河的永济渠,拉开了修建隋唐大运河的序幕。整条运河全长2700公里,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抵余杭(今浙江杭州),地跨京、津、冀、鲁、豫、皖、苏、浙等8个省市,缀连黄河、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5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隋唐大运河纵贯华北平原、淮河平原、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是隋、唐、宋时期的重要经济命脉,它以漕运为主兼及其它商品运输,不仅节省了巨大的物流成本,还带动了运河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生成、巩固和壮大。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对隋唐大运河实行局部修凿,京杭大运河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尽管起止点相同,但它全长1797公里,途经京、津、冀、鲁、皖、苏等6个省市,主要水源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组成的“南四湖”补充。与隋唐大运河相比,京杭大运河缩短了903公里。至今,它仍然是重要的航运水道,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为何到后来被“拉直”成京杭大运河

上图_ 隋唐大运河

  • 政治重心偏移,隋唐大运河命运堪忧

隋唐大运河惠及隋、唐、宋三朝,辐射长安、洛阳、开封、杭州、扬州等世界级大城市,奠定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和宋朝的经济繁荣。可以说,在隋唐大运河的滋养下,奠定了唐宋数百年的长治久安、丰衣足食。

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迁都大都后,隋唐大运河愈发显得不合时宜。当时的政治中心在大都,并非唐宋时期的中原腹地。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迫切需要江南输送的钱粮物资。受到隋唐大运河走向的限制,物资经过多次水陆转载才能到达目的地,运输效率低下,增加物流成本。而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隋唐大运河难以适应社会经济交流的要求,必须进行升级改造,截弯取直。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为何到后来被“拉直”成京杭大运河

上图_ 隋朝大运河(左)、元朝大运河(右)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为何到后来被“拉直”成京杭大运河

上图_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

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因“习水利,巧思绝人”,引起了忽必烈的重视。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郭守敬升任都水少监,成为当时兴修水利的骨干成员。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郭守敬受命考察河北、山东山川地形。经过考察,他提出了拉直隋唐大运河的初步方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上报朝廷。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身为都水监的郭守敬开始主持运河改道工程。在十年间,工程以江苏清江为基点,在其南北两南岸分别施工。清江北岸开挖“洛州河”和“会通河”,沿河的天然湖泊补充了巨额水量,船只可直航天津,同时,开凿大运河最北端的“通惠河”,运河从通州至大都积水潭,清江南岸凿通邗沟和江南运河,抵达终点杭州。如此一来,京杭大运河初具雏形。清朝中期名臣朱轼称赞郭守敬“所陈水利,言未尽从,然功烈赫赫”。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为何到后来被“拉直”成京杭大运河

上图_ 元朝大运河与漕运

  • 黄河水患频发,隋唐大运河阵痛不止

从走势来看,隋唐大运河分为“一撇一捺”两部分。一撇是运河的下半部,自扬州始,运河向西北延伸,斜穿安徽,进入淮河流域,再经河南,接通黄河,到达洛阳。一捺是运河的上半部,运河从黄河转向东北,流经河北,穿越海河,终至涿郡。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为何到后来被“拉直”成京杭大运河

上图_ 隋唐大运河,与黄河交汇

由于与黄河连接,给隋唐大运河带来了不稳定因素。黄河中游穿行于黄土高原之间,河水中夹杂着大量泥沙,有“斗水七沙”之称。据统计,黄河年输沙量最多时达39.1亿吨,年均输沙量为16亿吨。最高含沙量为920千克/m3,年均含沙量达37.8公斤/m3,因此,黄河是世界是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黄河裹胁大量泥沙,导致河道变窄、河床抬高、水利设施淤塞,形成地上河奇观。出现洪水时,在巨大水量和泥沙的冲击下,黄河下游堤坝极易发生溃堤,严重威胁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黄河在2540年中,有543年发生决溢事件,总共决溢达1590次。隋唐大运河受到黄河水患的影响,下半部绝大部分故道已经埋入地下,唯有考古发掘才能证明它的存在。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为何到后来被“拉直”成京杭大运河

上图_ 黄河流域地图

  • 地缘政治变化,隋唐大运河难挽狂澜

隋文帝杨坚实现了南北统一后,在江南地区推行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造成当地门阀士族和关陇贵族之间的矛盾。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十一月,江南地区降而复叛,暴露出隋朝内部的裂痕和不稳定。

事实上,江南地区经济发达,“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关中地区作为首都,是全国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隋炀帝通过隋唐大运河沟通南北,调动东南地区的钱粮,供养西北地区军需消耗,双方各取所需,达成战略平衡,实现南北和谐共处。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为何到后来被“拉直”成京杭大运河

上图_ 淮河流域图

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产生了新的地缘政治。南宋诗人辛弃疾曾坦言:“夫守江而丧淮,吴、陈、南唐之事可见也。”足见淮河流域对江南的重要性。明朝地理学家顾祖禹强调:“南直以江淮为险,而守江者莫如守淮”也就是说军事上守江不如守淮。他还提出:“淮甸者国之唇,江南者国之齿。”由此确立了淮河和江南唇齿相依的战略关系。

故此,将东西走向的隋唐大运河改建为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无疑是一笔性价比极高的投资,不但可以利用高效的航运,进行战略机动、兵员调配、物资供给等军事行动,还能为南方提供军事战略屏障,使北方政治军事重镇和南方经济重心有机结合,形成统一的整体。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为何到后来被“拉直”成京杭大运河

上图_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

不论隋唐大运河还是京杭大运河,是封建王朝保持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动脉,产生了特有而丰富的自然景色和人文资源。隋唐大运河被拉直,顺应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对时代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说隋唐大运河是弓臂,那么京杭大运河就是弓弦,两者合力,射出了中华民族伟大繁荣之箭。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