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什么意思(宦官是什么意思)
太监和宦官混为一谈
现在的热播历史电视剧大都将太监和宦官混为一谈,经常会出现“谅他一个小小太监有何能为,自古宦官无成事”之类的台词。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人误认为宦官和太监就是一回事。古代阉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是,只要一提到阉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宦官或太监。其实,在中国古代,它们之间截然不同,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宦官和太监都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根据《辞源》的解释,“宦者”就是太监、阉人,“宦官“就是宫内侍奉官。宦官、太监尽管都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宫中的特有人员,而且都是被阉割过的、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奴仆,但是概念却有严格区别。
宦官在西方传说中最早是古代亚述国王的美丽王妃所创。而在中国,“宦官”之称却是古已有之,历史悠久。它是在皇宫中为皇帝以及皇族服务的官员的总称。
“宦”,原是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所以就用“宦”来称呼帝王身边的服务人员。史书中亦把宦官称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宦官最初不全是“阉人”,它们的分水岭是在东汉时期:东汉以前的宦官不全是“阉人”;东汉以后,宦官则全是被阉割掉生殖器、失去性能力的人了。《后汉书·宦者列传序》中载有“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他士。”
东汉以前,宦官中既有阉人,也有士人。据《后汉书· 宦官列传》记载,“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可见,“悉用阉人”是在东汉之后才有的事情。这时阉人才能与宦官等同起来。当时用“阉人”充当宫廷服务人员的主要原因是:后宫女眷较多,防止正常男侍出入而发生秽乱宫帷的丑事。在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宦官有:“宦官宰相第一人”秦始皇时期指鹿为马的赵高,东汉时期“敛财弄权乱汉宫”的张让。而宦官多是幼年入宫,社会关系简单,别无出路,但因其近于皇帝,故权势很大。而且,在东汉时期,还出现了女宦官,出土的汉代彩绘女宦官陶俑就是明证。
趣历史官方微信号:qulilshi_v5
唐代以后,随着世风日下,民间官僚富商收买男童,私自阉割后送入宫廷,并企图日后利用。“太监”一词,最早始于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当时政府将掌管乘舆、服饰的殿中省改为中御府,并设“中御太监”“少监”之职。到了辽代,“太监”就成了政权机构中的官员称谓之一。据《续文献通考》记载,辽代的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都设有太监。不过这时的“太监”是一种官职,并非后来意义上的“太监”。因为是官职,所以“太监”也多有世袭。元代太监是诸监中的二级官吏,并非尽是刑余之人。
明代时,“太监”和“宦官”才变为专门为皇室服务群体的统称。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为巩固其政权,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了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的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这些“太监”均由宦官来担任。官级小的称为“少监”、“中监”,官阶高的称为“太监”。虽然明朝时“太监”必须由宦官来担任,但宦官却不一定是“太监”明廷规定,“太监”是宦官的头头,有品有级有俸禄。利益之下,必有所徒,明朝后期,太监“多如蚁阵”,最多时达十万之众,《日下旧闻考》中载:“都人生子,往往阉割,觊为中宫(太监),有非分之福。”
到了清朝,宦官被取消了,一律称为太监。清朝的太监分为三六九等,下级的受苦受难,上级的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比如有名的慈禧太后的太监李莲英既可制约满朝文武大臣,又可与太后同吃一个灶,他的家乡居然有地三十六顷,金银财宝无数。袁世凯称帝时,宫中仆役全部由女官担任,太监全部被赶走,“太监”就此终结。
可见,阉人、宦官在东汉之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从东汉时起,二者才合流,成为一体。而太监是地位高于一般宦官的阉人,或者说是阉人首领,三者本不应混为一谈、鱼目混珠。
宦官太监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是封建社会里一个被扭曲的社会群体。“老无所养,死无与殡。”一部宦官、太监史,浓缩了千年中国封建社会专制压迫和剥削史,更是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性的历史。
宦官是什么意思
太监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畸型产物,是封建王朝极端残忍、极不人道的具体表现。太监一般都是贫苦出身,为了生存,不惜割掉生殖器,入得皇宫去侍奉皇室成员。作为太监,不仅要饱尝生理及心理的双重摧残,而且还要承担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他们是封建社会最低层的可怜人。
但在历史上,也出现过几位“幸运”的太监,像魏忠贤、李连英等,他们因得到了皇上的宠爱而权贵无比,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了。
古代阉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产物,早已为人们所熟悉。但是,只要一提到阉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宦官或太监。
那么什么是宦官?什么是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