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曾克林
(1913—2007)江西省兴国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第七师二十一团连副政治指导员,红三军团第四师十二团连政治指导员,红二十八军第三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平西挺进军司令部作教科科长,冀东军分区参谋长,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沈阳卫戍司令部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三纵队司令员,辽南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四十四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部副司令员,海军后勤部副部长,海军顾问,海军航空兵部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因病于2007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no.2 易耀彩
易耀彩,1917年2月生,江西泰和人。192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毕业,大学学历,海军少将军衔。1929年在江西泰和县参加农民暴动。1930年8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江西万泰县独立团特务连战士、班长,红军独立第五师十五团政治处青年干事。1933年2月起任红八军团二十三师九十六团二营八连政治指导员,1933年8月起任九十六团青年干事,1934年起任九十六团组织干事。参加了长征。1936年起任军委一局二科科员。1937年1月起任延安抗大学员。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起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八旅旅部作战科科长。1937年11月起任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三十四团营长,1938年1月起任三十四团团长。1940年2月起任晋察冀军区第五军分区参谋长,1941年起任第四军分区参谋长,1944年7月起任晋察冀军区参谋长,9月起任冀察区党委委员、冀察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起任冀察区党委常委、晋察冀军区冀察纵队参谋长、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司令员,11月起任察哈尔省军区参谋长。1946年至1947年3月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八旅旅长,1947年3月至1948年9月任第三纵队七旅旅长。1948年10月起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三纵队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六十三军副军长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9月至1953年任海军基地司令员。1953年9月至1958年在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回国后,1958年1月至1960年8月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1960年8月至1969年8月任海军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1969年8月至1972年1月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舰队党委代书记。1972年1月离职。1983年8月至1985年11月任海军军事学术研究委员会副主任。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1990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
no.3 郑国仲
(1913—1992)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第三团排长,红四军第十师三十团连长,师政治部交通队队长,红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营长、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营长、副团长、团长,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太行纵队第三支队支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九旅旅长、纵队副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十一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海军训练基地司令员,东海舰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no.4 张学思
张学思(1916-1970) 又名张昉,字述卿。原籍辽宁海城县,生于奉天(今沈阳),系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之弟。1928年入奉天同泽中学读书。1931年初到北平入私立汇文中学学习。
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3月参加反帝大同盟,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到廊坊东北军六十七军特务大队做兵运工作。1934年7月经长兄张学良介绍入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预备班学习。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不久获释继续学习,1937年初毕业后到东北军第五十三军任见习排长、上尉参谋。受中共组织派遣,曾到上海、南京、武汉等地联络东北军将领,为争取释放张学良进行活动。
no.5 王政柱
(1915—2001)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师二十八团政治处宣传员,师部书记,军部书记,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参谋,红军总司令部参谋,一局作战科副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部参谋,作战科科长,军委一局二科科长,一处处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一局副局长,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一野战军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北军区副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参谋长兼西海岸指挥部参谋长,海军青岛基地副司令员,司令员,海军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部长,军委总后勤部副部长,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no.6 袁也烈
(1899—1976)湖南省洞口县人。一九二四年考入桂军军官学校。一九二五年考入黄埔军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干事,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连长,第十一军七十二团营长,第二十五军七十二团参谋长。参加过北伐战争。一九二七年率所部第三营参加南昌起义,1930年2月参加龙州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一纵队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一队纵队纵队长,红七军第二十师五十九团团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训练部部长,清河军区参谋长,渤海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渤海军区司令员,渤海纵队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46年8月,指挥了解放德州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参谋长。1960年兼任水产部副部长。1963年,担任國家科委海洋专业组组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 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6年8月8日于北京病逝。
no.7 彭德清
彭德清(1911—1999)曾用名曾用名彭楷珍、陈国华,宣统二年(1910年)生于福建省同安县翔风里彭厝村。
一九二六年参加本地农民协会。一九二七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同安县委组织部部长,泉州市特委书记,晋(江)南(安)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南)靖(平)和(漳)浦中心县委书记,中共同安县委书记,闽南第二游击支队政治委员。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闽南抗日义勇军独立大队大队长,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连政治指导员,教导总队第二大队政治教导员,挺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四团政治处主任,苏北指挥部第五团政治委员,第三纵队政治部副主任,第七团政治委员兼团长,苏浙军区第三纵队副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苏中军区三旅旅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二师师长,第三野战军二十二军、二十三军副军长。
no.8 赵一萍
赵一萍(1905~1986),原名马兰馨,又名马香圃、马连城、马秀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少将,山东省寿光县牛头镇人。济南正谊中学毕业后,读外语专科一年。1925年,经张玉山、马保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组织派往崔家庄小学当教师,秘密进行革命活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少共寿光县委政治交通员、少共县委委员,中共寿光县委书记,胶东西海地委委员,于1928年兼任少共青州地委委员。1932年,中共寿光县委遭破坏,他被通缉,遂流亡济南,山东省委分配他到鲁丰纱厂领导工人运动。不久环境恶化,奉命撤到蓬莱,仍以教学为掩护继续为党工作。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胶东特委的领导下,至栖霞县香夼组织山东蓬莱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二路一大队,任大队长、营长。1938年,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抗日游击第五支队,他任六十一团团长。1939年升任第五支队参谋长。
no.9 张汉丞
张汉丞(1913—2008)原名杨业龙。湖北省麻城县人。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三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连排长,红四方面军步兵学校排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新军政卫队第二支队中队长,大队长,山西新军第二一三旅五十七团团长,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嫩江军区警备第二旅旅长,第二军分区司令员,东北军区后勤部西线战勤司令部参谋长,东北野战军后勤部第一分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后勤部第二分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后勤部部长,海军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no.10 曾生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原顾问曾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11月20日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
曾生同志是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领导人。1910年生,广东惠阳宝安县人。早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担任中山大学抗日救国会主席团主席,广州市抗日学生联合会主席团主席。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以前在地方工作,后参加游击队转入地方部队。曾任中共香港海员工委组织部部长、书记,大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对推动香港、澳门和广东东江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8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由香港回到惠阳,任中共惠(阳)宝(安)工委书记,领导组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敌强我弱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指示,放手发动人民群众,组织抗日自卫队,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人民战争。与此同时,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争取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各阶层爱国人士的同情和支持。在他的努力下,有10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爱国青年回国参加游击队,这对部队的建立和早期部队的巩固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40年8月,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3大队大队长,率部开进东莞县的大岭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11月,指挥所部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胜利,击毙日军长濑大队长以下50余人。广州日军首脑哀叹:“这是进攻华南以来最丢脸的一仗。”1943年12月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成立,他任司令员。与政治委员林平等率部在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夹击下,转战东江两岸,后挺进粤北山区,建立东江抗日根据地,坚持艰苦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曾参加组织护送撤离香港的著名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和国际友人至后方安全地区。抗日战争中,他为创建华南抗日根据地、发展壮大华南抗日武装作出了卓著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共渤海区委员会副书记、渤海军区副司令员,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华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珠江军区副司令员,海军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中共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广州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副部长、部长、国务院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95年11月20日在广州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