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并州
并州
(1)古属冀州之域,虞舜以冀州南北太远,分置并州。应邵曰:“地在两谷之间,故曰并州。”夏仍为冀州地,周曰并州。《周礼·职方》:“正北曰并州,其山镇曰恒山,薮曰昭余祁,川曰滹沱、呕夷;浸曰涞、易。”据《舆地广记》载,周并州包括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 (2)汉武帝元封中年置并州刺史部,为十三州部之一,领太原、上党、西河、云中、定襄、雁门、朔方、五原、上郡等九郡。东汉时,并州始治晋阳,建安十八年(213)并入冀州。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复置,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乐平、新兴等六郡,仍治晋阳。晋沿用,建兴后沦没。隋唐以后亦有并州,然其地屡有缩小。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并州于榆次,五月更名新并州,七年(982)移治唐明镇,嘉佑四年(1059)改名太原府,并州之名遂废。
no.2 晋
晋
山西在春秋时为晋国,故后世简称山西为晋。按,晋,西周侯国,姬姓。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传子燮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晋极盛时,疆域有今山西大部地区、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的一角。春秋后期六卿逐渐强大,国力日渐削弱,至公元前376年为韩、赵、魏三家所瓜分。
no.3 三晋
三晋
战国时称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为三晋。《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三晋。
no.4 山西
山西
隋炀帝以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始于此。
no.5 河汾
河汾
隋代王通(即文中子)设教于河汾之间,受业者达千余人,人才盛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薛收等人皆出其门,时称“河汾门下”,故后世文人以“河汾”泛指晋南。
no.6 太原郡
太原郡
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前246)置,治所在晋阳。汉高祖六年(前201)改为韩国,十一年(前196)改为代国,文帝二年(前178)改为太原国,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国,仍称太原郡。郡辖二十一县,即:晋阳、葰人、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汾阳、京陵、阳曲、大陵、原平、祁、上艾、虑篪、阳邑、广武。隋开皇初废郡,大业初复置。唐改为太原府。
no.7 河东郡
河东郡
秦置,治所在安邑(故治在今夏县北)。汉时辖二十四县,即:安邑、大阳、猗氏、解、蒲反、河北、左邑、汾阴、闻喜、濩泽、端氏、临汾、垣、皮氏、长修、平阳、襄陵、彘、杨、北屈、蒲子、绛、狐滠、骐。西燕时移治蒲坂,隋开皇初废郡,后复置,唐废。
no.8 太原府
太原府
唐开元十一年(723)改并州为太原府,治所在晋阳,天宝元年(742)改称北京,后多次易名。宋嘉祜四年(1059)于并州复置太原府。金、元时停用,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仍称太原府,治所在阳曲县,即今太原市。明、清皆为山西省会。清时太原府领阳曲县、太原县、榆次县、太谷县、祁县、徐沟县、交城县、文水县、岢岚州、岚县、兴县。辛亥革命后废。
no.9 河东道
河东道
(1)唐贞观初置,在黄河之东故名,治所在河中府。辖并、潞、泽、绛、晋、蒲、汾、慈、隰、石、沁、箕、岚、忻、代、朔、蔚(今河北省蔚县)、云等州,即今山西全境和河北的一角。宋初仍称河东道,至道三年(997)废道,改为河东路。(2)明山西等处按察司置,兼察平阳府。清称分守河东道,初驻蒲州,嘉庆十二年移驻安邑县运城,辖平阳府、蒲州府。(3)民国三年(1914)五月置,辖三十五县,即:安邑、解县、夏县、平陆、芮城、永济、临晋、虞乡、猗氏、万泉、荣河、绛县、新绛、稷山、河津、闻喜、垣曲、临汾、洪洞、襄陵、汾城、曲沃、安泽、浮山、翼城、乡宁、吉县、霍县、赵城、灵石、汾西、隰县、蒲县、大宁、永和。民国十九年废道。 (4)日寇统治山西期间于1939年4月置,治所在运城,辖二十县:安邑、永济、闻喜、襄陵、荣河、河津、临晋、新绛、曲沃、汾城、翼城、猗氏、夏县、稷山、解县、虞乡、万泉、绛县、平陆、芮城。
no.10 河东路
河东路
宋至道三年(997)改河东道为河东路,治所在并州。领并、代、忻、汾、辽、泽、潞、晋、绛.慈、隰、石、岚、宪、丰、麟、府等十七州和平定、火山、定羌、宁化、岢岚、威胜等六军以及永利监、大通监。即今山西全境和陕西、内蒙的一部分。金天会六年(1128)分为南北两路。河东南路治平阳府,领平阳府,隰州、吉州、河中府、绛州、解州、泽州、潞州、辽州、怀州(今河南省沁阳县)、盂州(今河南省孟县)及所属县。河东北路治太原府。领太原府、晋州、忻州、平定州、汾州、石州、葭州(今陕西省葭县)、代州、隩州、宁化州、岚州、岢岚州、保德州、管州及所属县。
no.11 河东山西道
河东山西道
元置河东山西道宣慰使司,直隶中书省,治所在大同路。辖大同路、冀宁路、晋宁路,即今山西全境。
no.12 平阳路
平阳路
元初改河东南路为平阳路,治所在临汾。领临汾县、襄陵县、洪洞县、浮山县、汾西县、岳阳县、河中府 (河东县、万泉县、猗氏县、荣河县、临晋县、河津县)、绛州(正平县、太平县、曲沃县、翼城县、稷山县、绛县、垣曲县)、潞州(上党县、壶关县、长子县、潞城县、屯留县、襄垣县、黎城县)、泽州(晋城县、高平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解州(解县、安邑县、闻喜县、夏县、平陆县、芮城县)、霍州(霍邑县、赵城县、灵石县)、隰州(隰川县、大宁县、石楼县、永和县、蒲县)、沁州(铜鞮县、沁源县、武乡县)、辽州(辽山县、榆社县、和顺县)、吉州(乡宁县)。元大德九年(1305)以地震改名晋宁路。
no.13 太原路
太原路
元至元十五年(1278)置,治阳曲县,领阳曲县、文水县、平晋县、祁县、榆次县、太谷县、清源县、寿阳县、交城县、徐沟县、汾州、石州、忻州、平定州、临州、崞州、管州、代州、台州、兴州、坚州、岚州、盂州。大德九年(1305)改为冀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