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明平交阯之战
明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至十二年(1414年)三月,明军平定交队简定等起事的战争。
五年(1407年)六月,明军击败安南(今越南)黎氏政权,改安南为交阯,分为15府、36州、181县,设立三司以总其政,另设5府、29县直隶布政司,正式将安南划入明朝版图;六年八月,交耻简定、邓悉及阮帅等人起事,推简定为主,建元兴庆,国号“大越”。各地纷纷响应,其势甚炽。明廷命黔国公沐晟为征夷将军,统云南、贵州、四川军计4万人,由云南往征,且令交阯都司都督佥事吕毅、黄中等集兵2万人待命。
十二月二十四日,明军与简军战于生厥江,明军大败,兵部尚书、军事参赞刘俊、交阯布政司参政刘昱及吕毅战死。明廷闻报,于七年(1409年)二月初九日,命英国公张辅为总兵官,清远侯王友为副总兵,率南畿、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广西军计4.7万人,增援交阯战场。五月,叛军推简定为上皇,别立陈季扩为帝,改元重光。六月二十七日,张辅连破慈廉、广威诸营栅。八月初,简定将邓景异率军进攻盘滩,明守将徐政力战不敌,败死。邓景异进据南策州泸渡江太平桥。张辅闻讯,进军咸子关。时简定将阮世每率众2万人扼守其关,张辅挥师力战,大败之,遂进击邓景异。二十五日,进抵泸渡江太平桥,邓景异弃营而遁,交州、北江、谅江、新安、建昌、镇蛮诸府平定。
九月初一日,追败邓景异于太平海口,俘获其将范必栗。时简定奔演州,陈季扩走义安,阮帅、邓景异亦窜走他处。十月初三日,张辅经由黄江、阿江、大安海口、福成江、神投海口等地,与沐晟会师于清化。十一月初十日,明军于美良县吉利栅擒获简定及其将陈希葛、阮汝励、阮晏等人。并于次年正月,于东潮州安老县宜阳社击灭简定将阮师桧部2万余人,平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明廷遂召张辅、王友及原调官军回京,令沐晟继续平定简定余部。八年(1410年)五月中旬,沐晟率军追击余部陈季扩至虞江,陈季扩弃栅而遁。追至古灵县及会潮、灵长海口,大败其军,斩首3000余级,获其将黎弄。追至鲁江时,为邓景异所败,广东都指挥孙全战死。十二月二十六日,迫于明军压力,陈季扩率阮帅、邓景异等降明,明廷授陈季扩为交队布政使,余授都指挥。九年正月,明廷以陈季扩等心怀二志,复命张辅率军2.4万人,配合沐晟军进讨。七月十七日,明军水陆并进,大败阮帅、邓景异、胡具、邓镕等部于月常江,缴获甚众。张辅乘胜督水军进攻陈季扩部,大败其阻击之军黎蕊、阮忠等部,斩首1500余级,生擒邓明、阮思碱等人。十年(1411年)八月,张辅率舟师大败阮帅部于神投海,生擒其翊卫大将军陈磊、龙虎将军邓汝戏等75人及士卒千余人。十月二十六日,明军进逼义安府土黄县,少保潘季祐等17人降明,各授以官。于是,将军陈敏、观察阮士勤、安抚陈全勖、招讨使陈全敏等相继投降。十一年(1412年)十二月初七日,张辅、沐晟合军至顺州,大败阮帅部于爱子江,生擒校尉阮度等56人及士卒870人。追至爱母江,又大败之,余众溃散,降者甚众。十二年正月,进军政平州政和县,获悉邓景异、邓镕逃往暹蛮昆蒲栅,遂率军急迫,于叱蒲干栅擒获邓景异、邓镕等。明指挥薛聚追擒阮帅于南灵州。三月初十日,都指挥师祐擒获陈季扩于老挝,余众悉降。交阯起事彻底平定。历时5年有余。
no.2 夹河之战
明建文三年(1401年)二月至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盛庸部在夹河(今河北武邑境)地区进行的一次遭遇战。
是年二月,燕王朱棣耻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之败,率师南出求战。时建文帝军总兵官盛庸统兵20万人驻德州,副将军吴杰、右军都督佥事平安屯军真定(今河北正定)。二十日,燕师抵保定,商讨进攻方向。朱棣反对攻打定州(今河北定县),决定直插德州与真定之间,诱其一军来攻,各个击败。三月初一日,燕师驻滹沱河。盛庸闻讯,率军自德州进营夹河。燕师由陈家渡过河迎战,相距40里。二十二日,两军相遇于夹河。盛庸等军结阵甚坚,阵旁排列火车、大铳、强弩。朱棣督步兵5000人先行进攻,以骑兵万余乘机突入敌阵,挥兵大战。燕将谭渊坠马被杀,军势大挫,朱能、张辅复率众并进,朱棣率铁骑绕出其背,实施夹击,杀死庄得、楚智2将。双方激战至暮,各敛兵入营。黎明,朱棣起视,已陷入包围之中。因朱允炆有勿杀燕王之命,朱棣才得以从容引马鸣角穿营而去。二十三日,双方复战,盛庸大军据西南,燕师控东北,激战半日,互有胜负。突然东北风大作,尘沙飞扬,燕师乘有利之风势,从左右两翼横击,盛唐军败逃德州,死伤10余万人。
点评:此战,朱允炆宋襄公式的战争指导思想,使燕王朱棣死而复生,最终导致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失败。
no.3 滹沱河之战
明建文三年(1401年)闰三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与建文帝军吴杰、平安部在滹沱河(在今河北境内)地区的作战。
是年闰三月,燕王朱棣于夹河战败大将军盛席所部后,挥师西向,进攻真定(今河北正定)的副将军吴杰和右军都督佥事平安部,为使吴杰等人率部离开城池,失其所据,燕王设调虎离山之计,将其诱至滹沱河南岸。初七日,燕师渡河西行20里,与吴杰等部遇于藁城(今属河北)。朱棣为牵制对方,率数十骑逼近其营地屯驻。次日,吴杰等部列方阵于西南,朱棣以少量兵力攻其三面,意在牵制,而亲率主力进攻东北隅,突入其阵,遭到吴杰等部的拚命反击,死伤甚众。幸遇狂风大作,尘沙飞扬,燕师得以乘机进击,吴杰等部溃败。朱棣督师四面围攻,斩首6万余级。追至真定城下,再擒其骁将邓戬、陈鹏等人。吴杰、平安敛军入城拒守。
no.4 白沟河之战
明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容城、定兴一带)进行的作战。
是年四月,建文帝军大将军李景隆率军60万人,号称百万人,进抵白沟河,谋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今北京)。燕王闻讯,率马步军1o余万人迎战。二十四日,燕师自苏家桥(今河北保定东北)循河而进,遭到建文帝将平安所部万余人伏击,平安及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次日,朱棣复率军渡河求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降将陈亨中伤而逃。朱棣率精锐数干人冒矢突入阵中,杀伤建文帝军队甚众。是时,李景隆突然挥师绕出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燕王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瞿能所获。傍晚,瞿能复率兵搏战,俞通渊、指挥滕聚也领兵赴战,燕师惊惧。时适旋风骤起,吹折李景隆将旗,军中为之相视而动。朱棣遂乘机以精骑突出绕其后乘风纵火,挥师猛攻,斩杀瞿能父子及俞通渊、滕聚等将领,平安为朱能所败,建文帝军队溃散,死伤10余万人。燕师追至月样桥,再败其军,杀溺蹂躏死者数万人。李景隆率余众逃往济南。
no.5 北平之战
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至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北平地区进行的作战。
是年八月底,朱允炆以曹国公李景隆往代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师50万人进驻河间(今属河北),再图北伐。江阴侯吴高及都督耿献等率辽东之兵围攻永平(今河北卢龙)。北平面临南北夹击之势。朱棣认真分析敌我态势,认为天时、地利、人和均在于己而不在敌,遂决定采取诱敌深入,围歼敌军的战略方针:即亲率大军往援水平,以诱李景隆军进攻北平,然后回师进击,将其置于坚城在前,大军在后的困境之中,加以彻底歼灭。九月十九日,燕王以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亲率大军援永平。二十五日,败吴高于山海关,斩首数千级,俘数干人。十月初六日,攻克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收并宁王所部及朵颜三卫之军。九月十一日,李景隆获悉燕王北援大宁,率军越芦沟桥而北,围攻北平,遭到燕王留守部队的顽强抵抗。李景隆遂转攻通州(今北京通县),结9营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以待燕师。十月十八日,朱棣回师北平,兵至会州(今河北平泉西南20里),分所部为5军,继续南进。十一月初四日,直抵其营,与北平留守部队配合作战,内外夹击,大败其军(参见郑村坝之战)。李景隆被迫退守德州。
no.6 靖难之役
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至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朱棣为争夺皇位,与其侄建文帝朱允炆之间进行的战争。
朱棣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对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一直心怀不满。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朱允炆继位称惠帝以后,与朝臣齐泰、黄子澄共谋削藩,先后削除周、齐、湘、代、岷五王,并在北平(今北京)周围部署兵力,准备削除诸王中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援引“祖训”,以“清君侧”为名,发书讨逆,举兵反抗,自称“靖难”之师。战争初期,燕军在军事、政治、经济上均处于劣势,故其战略为;巩固北平根据地,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迅速变被动为主动,求得各个击破。七月初五日,朱棣击败朱允炆部,署在北平的军队以后,连克通州(今北京通县)、蓟州(今天津蓟县)、遵化、密云、居庸关、怀来、开平(今河北赤城独石口)、龙门(今河北赤城龙关)等地,从而巩固了北平根据地,为南下进攻打下了基础。而此时,朱允炆凭借其军事、政治、经济上的优势,集中强大兵力,分进合击,欲迅速将燕军包围于北平地区而歼灭之。
七月二十四日,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甯忠为左右副将军,率师北伐,命山东、河南、山西3地供给军饷。八月十二日,耿炳文率军30万人进驻真定(今河北正定),都督徐凯领兵l0万人扎营河间(今属河北),都督潘忠驻莫州(今河北任丘),都督杨松率军9000人为先锋扼雄县。朱棣乘北伐军部署未定,率军主动出击。八月十五日夜,攻破雄县,杨松全军覆没。继而伏击潘忠援军,大败其众。二十五日,燕军直捣真定,败耿炳文军于滹沱河,斩首3万余级,余众入城坚守,燕军攻城3日不克,弃围北还。八月底,朱允炆以曹国公李景隆代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50万人进驻河间,再图北伐,并令江阴侯吴高等围攻水平(今河北卢龙)。九月初五日,朱棣为诱使李景隆深入并解水平之围,留少数兵力防守北平,自率主力往援水平。吴高不战而走,燕师连下水平、山海关,进取大宁(今内蒙古宁城),收并宁王所部及朵颜三卫之军。李景隆获悉朱棣北攻大宁,遂率师围攻北平,不料遭到守城燕师的顽强抵抗。十一月初四日,朱棣回师北平,与留守部队配合作战,内外夹击,大败李景隆军于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毙伤10余万人。李景隆退还德州,整伤兵备,准备明春大举进攻。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初一日,李景隆率军60万人自德州分兵两路,大举北伐。朱棣率军10万人迎战。两军会战于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境内)。经过数日激战,燕师大败李军,毙伤10余万人,乘胜攻克德州。李景隆拥众10余万人退守济南。燕师跟踪追击,进围济南,遭到山东参政铁铉与都督盛庸的顽强抵御,围城3月而不下,且后方受到北伐军的威胁,遂撤围还师北平,九月,朱允炆以盛唐代李景隆为大将军,都督平安、吴杰为左右副将军,再举北伐。盛庸屯德州,平安、吴杰驻定州;都督徐凯营沧州,互为犄角以困北平。十月,朱棣获悉盛军北进,遂佯称攻辽东,至通州,突然转师南攻沧州,生擒徐凯,歼万余人。燕师进逼德州,诱败盛军于城外。其后沿运河而南,连克临清、馆陶、大名、济宁等地。盛庸、铁铉率军营于东昌(今山东聊城)以扼燕师归路。十二月二十五日,燕师归至东昌,遭盛军截击,死伤数万人,主将张玉战死,被迫还师北平。建文三年(1401年)春,盛庸率军20万人驻德州,吴杰、平安驻真定,互为犄角,伺机出击。三月,朱棣再次率师南下,大败盛军于夹河(今河北武邑境),斩首10余万人。闰三月初十日,又诱败吴杰、平安军于滹沱河,斩首6万余人。乘胜连克真定、顺德(今河北邢台)、广平(今河北永年)、大名等地。朱允炆为缓兵之计,下诏赦燕王罪,企图使其懈怠;同时发兵断其粮道,以迫其北归,伺机歼灭。朱棣识破此计,于六月中旬,遣都指挥使李远率轻骑6000人南下,连克济宁、沛县等地,焚盛军粮船数百艘、粮数百万石,京师(今南京)大震。七月,盛庸乘燕师南下,令平安率万骑攻北平;大同守将房昭回攻保定。朱棣闻讯,率军回援,大败其军,还师北平。燕师与建文帝军队在河北及鲁西争战两年有余,燕师所克城邑旋得旋失,惟占据北平、保定、水平3府。朱棣深感南军兵多势众,旷日持久,攻防俱难,遂决定乘虚直捣京师。四年正月,朱棣督军南下,绕过济南,连下东阿、东平、汶上、兖州、邹县、沛县、宿州,直抵蒙城、涡河(今安徽境内)。三月初九日,于淝河(今安徽境内之北淝水)设伏,击败尾随而来的盛军4万余人。四月,燕师屯小河(即今安徽境内之濉河)。南将都督何福率军北援,与平安会合,军势甚盛,两军战于齐眉山(今安徽灵璧境内),燕师损失惨重,军心动摇。朱允炆在此关键时刻,召徐辉祖所部还京,前线力量锐减,何福被迫退守灵璧。燕师迅速切断其粮道,乘机进击,大败何福、平安所部,俘其10万人,攻克灵璧。至此,朱允炆在淮河以北的主力已基本丧失。五月初,燕师乘胜南进,一举突破盛庸淮河防线,连克盱眙、扬州、高邮、泰州、仪真(今江苏仪征)等地。六月初三日,燕师自瓜洲再破盛庸、徐辉祖长江防线,连克镇江、龙潭。朱允炆闻讯,急忙许以割地求和。朱棣不允。十三日,燕师进抵南京金川门,守将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开门迎降,朱允炆于宫中自焚死(一说出走为僧)。朱棣即皇帝位称成祖,改元“永乐”。
点评:“靖难”之役,前后4年,最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允炆缺乏制胜谋略,没有全盘作战计划和统一指挥,任用军事统帅不当,指挥不力,致使被各个击破。朱棣具有雄才大略,指挥卓越,决心坚定,战略战术灵活多变,又善于连续作战。最终以惊人的胆略,毅然采用“掏心战术”,直捣京师,达到战争目的。
no.7 真定之战
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在靖难之役中,燕王军队与建文帝军队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进行的作战。
是年七月,朱允炆遣军北上伐燕。八月十二日,大将军耿炳文率军30万(实际到达之兵力仅13万)人营于真定。朱棣率军击败其先锋于雄(今河北雄县)、莫(今河北任丘)以后,获悉耿军分屯于滹沱河南北两岸,遂遣还耿部降将张保,声言雄、莫之败及燕师南攻真定,先声夺人,并诱其南岸屯军移营北岸,以求一举全歼其军。二十五日,朱棣抵真定,得知其南岸军果北移,遂领轻骑数十,绕出城西南,破其2营。耿炳文出城迎战,燕将张玉、谭渊、朱能、马云等率军奋击,朱棣以奇兵出其背后,循城夹攻,横穿其阵,大败之,擒获左右副将军李坚、甯忠等将士数万人、斩首3万余级,获马2万余匹。耿炳文敛军入城拒守,燕师攻城3日不下,乃引兵还北平。
no.8 郑村坝之战
明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在靖难之役中,建文帝军队与燕王军队在京郊郑村坝(今北京东20里)进行的作战。
是年十一月,大将军李景隆攻北平(今北京)不克,退屯郑村坝。初四日,燕王朱棣自大宁(今内蒙古宁城)返回孤山(今北京通县东40里),获悉建文帝军队列阵于白河(即北运河)西,遂乘河水结冰,挥师而西,击败李景隆军前哨都督陈晖所部万余人。初五日,与李景隆军战于郑村坝。朱棣见其兵动,遂以奇兵左右夹击,连破7营。燕将张玉等列阵而进,抵达城下,城中留守部队出城参战,内外夹攻,大败建文帝军;李景隆南逃德州。次日,燕师续攻,破其4垒。诸军闻李景隆已逃,乃弃兵粮,日夜南逃。此战,燕师共毙伤建文帝军队数万人,获马2万余匹。
no.9 明太祖北征沙漠
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至十一月,明朝政府为肃清漠北故元残余部队而进行的统一战争。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元惠宗放弃大都(今北京)北逃后,一直滞留在近塞地区,并多次举兵南犯,以图复辟,均被明军击败。元朝残余势力虽由此日渐衰弱,但在北方近塞仍盘踞若干要地。明太祖朱元璋为彻底消灭元朝残余势力,统一漠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遂遣军北征。洪武三年正月初三日,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中山侯汤和为右副副将军率军往征沙漠。对于北征沙漠的战略方针,朱元璋根据元主滞留塞外之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扩廓帖木儿驻兵定西(今属甘肃),不断南犯的情况,决定:“分兵为二道:一令大将军自潼关出西安捣定西,以取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一令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使其彼此自救,不暇应援。况元主远居沙漠,不意吾师之至,为孤豚之遇猛虎,取之必矣,事有一举而两得者,此是也。”并命大同指挥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等先期进攻山西、河北北部元军,以吸引元军注意力,策应主力作战。诸将受命而行。二月二十五日,金朝兴攻克东胜州(今内蒙古托克托)。三月二十三日,汪兴祖攻克武州(今山西五寨)、朔州(今山西朔县)。二十九日,徐达率师进抵定西。四月八日,大败元军于沈儿峪(在定西北),王保保逃往和林。五月初一日,徐达分遣邓愈招谕吐蕃,自率大军南向攻克略阳(今属陕西)、沔州(今陕西勉县)、兴元(今陕西汉中),二十三日,回军西安。李文忠部出居庸关以后,于五月初,经野狐岭连败元太尉蛮子、平章沙不丁朵耳只八刺于白海骆驼山,再败元平章上都罕于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五月二十一日,进逼应昌(今内蒙古阿巴哈那尔旗辖境),大败元军,缴获甚众。李文忠在回师途中还攻克兴州(今河北滦平),降其兵民3.69万余人。至红罗山(今辽宁锦州境内)又降其居民6000余人。十月初六日,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等班师回朝。
点评:明军此次北征,两路皆获大胜,元朝在近塞的残余势力遭到沉重的打击。
明太祖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对故元的第二次大规模作战。
洪武三年(1370年),明军第一次北征沙漠,将东北方面之元嗣君爱犹识理达腊和陕甘方面的元将扩廓帖木儿压缩到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以北地区,暂时减轻了明朝北边压力。至洪武五年初,塞外各地的故元势力,经过年余休养生息,再趋活跃,东自开元(今吉林农安),西至甘肃、宁夏北部以及各塞要地,均为故元势力所控制,且不断南犯。明朝君臣对故元的态度出现分歧,朱元璋主防,魏国公徐达主攻。经过讨论权衡,朱元璋接受主攻意见,于洪武五年正月二十二日,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右副将军,各率兵5万人,分三路出征。朱元璋的作战方针是:以徐达为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扬言急趋和林,实则缓慢进军,诱元军出战而歼灭之;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经应昌(今在内蒙古阿巴哈那儿旗辖境)趋和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冯胜为西路,出金兰〔地点不详,疑为金县(今甘肃榆中)、兰州之合称〕趋甘肃,以疑元军,使其不知所向。这一战略部署,以中路为正,东、西两路为奇,奇正并用,三路合击。中路军于二月二十九日进至山西境内,徐达以都督佥事蓝玉为先锋,先出雁门关,败扩廓帖木儿游骑于野马川(即胪朐河,也即今克鲁伦河,位于今中蒙边境)。三月二十日,蓝玉又败扩廓帖木儿于土剌河(即今土拉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扩廓逃去,与元将贺宗哲联合,在岭北(元朝岭北行省,包括今内蒙古东部、北部、黑龙江一部、蒙古和俄国西伯利亚中部的广大地区,这里具体为何地,不详)一线抵御明军。五月初六日,徐达兵至岭北,轻敌冒进,骤然交战,被元军击败,死万余人,被迫敛军守塞。七月十一日,偏将军汤和在断头山(今宁夏宁朔东北约300里处)败绩,指挥同知章存道战死。西路军进至兰州以后,颍川侯傅友德率骁骑5000败元将失刺罕于西凉(今甘肃武威)。进至永昌(今属甘肃),再败元太尉朵儿只巴于忽剌罕口,获辎重牛马甚众。然后与冯胜主力会师,败元兵于扫林山(今甘肃酒泉北),斩首400余级,擒其太尉锁纳儿加、平章管著等人,军威大振。六月初三日,逼降元将上都驴,获吏民830余户。师抵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故元守将伯颜帖木儿举城降,继败元军于别笃山口(地址不详),获元平章长加奴等27人及马驼牛羊十余万头。元岐王朵儿只班遁去。傅友德率兵追至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西北),又败元军,获金银印、马驼牛羊2万头而还。东路军于六月二十九日抵达口温(今内蒙古查干诺尔南),元军闻讯而遁,获牛马辎重无算,经哈剌莽来(今蒙古洪戈尔)至胪朐河。李文忠留部将韩政守辎重,亲率大军轻装急进,在土剌河、阿鲁浑河(即今鄂尔浑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一带与元将蛮子哈刺章激战数日,元军败退,获人马以万计,明军亦死伤不少。李文忠率师追至称海(今蒙古哈腊乌斯湖南,哈腊湖西),元兵复集拒战,李文忠见元军气势甚锐,乃敛兵据险自固并张疑兵,元军惧有伏兵,不敢逼近,遂引军而去。李文忠班师而还。十月二十四日,西路军冯胜班军回京。十一月,因塞外苦寒,一时难以作战,遂令中路军徐达、东路军李文忠班师。
点评:此战,主力中路军战败,东路军得失相当,仅西路军获胜,明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轻敌冒进。
明太祖第三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二月至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三次进攻作战。
是年二月,故元国公脱火赤、枢密知院爱足率众万余人屯于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之哈尔和林),伺机进犯。十一日,朱元璋命西平侯沐英率陕西之军进讨。三月二十一日,沐英师至灵州(今宁夏灵武),获悉脱火赤兵次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集纳旗东南),遂率师渡黄河,经宁夏,过贺兰山,涉流沙,历时7昼夜,突至其境。在距其营50里处,分兵4路,袭其背,掩其左、右,沐英亲率骁骑当其前。各路乘夜衔枚而进,实施合围。脱火赤、爱足等惊骇不知所措,皆俯首就擒,明军尽获其众而归。
明太祖第四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至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四次进攻作战。
是年正月,故元平章乃儿不花等进犯明边。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关于此次北征的战略战术,朱元璋作了如下指示:首先派侦察部队出塞,刺探军事情报,若有埋伏,则诱其深入,待其困疲而反击之;若无埋伏,即以精兵直捣其营。四月十五日,徐达率诸将出塞,兵分东西两路,相互策应。东路以傅友德为前锋,夜袭灰山(今内蒙古宁城东南),败故元军,获其部落人畜甚众。行至北黄河(即潢河,今西辽河),故元军惊惧而遁,明军追擒其平章别里不花、太史文通等。西路军在沐英率领下,出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直捣高州(今河北平泉境内)、嵩州(疑为松州之误,当在今内蒙古赤峰市西南)、全宁(今内蒙古翁牛特旗)诸部,渡胪朐河(今中蒙边境之克鲁伦河),获其知院李宣及其部众。至八月底,北征部队班师回京。
明太祖第五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至六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五次进攻作战。
故元太尉纳哈出拥众数十万人,占据松花江以北广大地区,活动于辽东及辽河流域之间,为明在东北之大患。是年正月初二日,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南雄侯赵庸、定远侯王弼为左参将,东川侯胡海、武定侯郭英为右参将,前军都督商焉参赞军事,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朱元璋亲自制定此次北征方略:“驻师通州(今北京通县),遣人观其出没。彼若在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宜以轻骑掩其不备。既克庆州,则以全师径捣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出纳哈出不意,必可擒矣。”并遣投降明廷的原纳哈出部将乃剌吾北还,劝降纳哈出。二月初三日,冯胜率兵抵达通州,侦知纳哈出分兵屯守庆州,遂遣蓝玉率轻骑乘天大雪出兵,杀其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奚,获人马而还。三月初一日,冯胜等率师出松亭关,筑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宽河(今河北宽城)、会州(今河北平泉)、富峪(今河北平泉北)4城,驻兵大宁。五月二十一日,冯胜留兵5万人驻守大宁,率大军直捣金山。六月十九日,进至辽河之东,获其屯兵300余人,马40余匹,进驻金山之西。时乃刺吾亦到达松花河,力劝纳哈出投降。纳哈出心怀二志,犹豫不决,先后多次派使臣赴明军驻地,以献降为名,观明军虚实。在明军大军压境,步步进逼的情况下,纳哈出被迫投降。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月底,冯胜等奉命班师,令傅友德编集新附军士,驻守大宁,以防故元余众进犯。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九月至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六次进攻作战。
二十年九月三十日,朱元璋为肃清沙漠故元势力,命永昌侯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延安侯唐胜宗、武定侯郭英为左右副将军,都督佥事耿忠、孙恪为左右参将,率军15万人北征。十一月十八日,蓝玉获悉故元丞相哈刺章、乃儿不花等逃入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哈尔和林),遂由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发兵进讨。二十一年三月,师至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索布力嘎),闻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屯驻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间道兼程而进。四月十二日,进至捕鱼儿海南岸,侦知脱古思帖木儿营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蓝玉遂以王弼为前锋,率精骑直捣其营。元主毫无准备,正欲北行,忽闻明大军至,其太尉仓卒率众拒战,被明军击败,蛮子等数十人战死,余众投降。脱古思帖木儿与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捏怯来、丞相失烈门等数十骑遁去。蓝玉率精骑追击干余里,不及而还,俘获其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军士男女7.7万余人、马4.7万匹、驼4800余头、牛羊10.24万余头、车3000余辆,以及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甚众,遂奏捷班师。
明太祖第七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正月至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七次进攻作战。
是年正月初三日,明廷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屡为边患,命晋王、燕王分兵两路,各率师北征。并以颍国公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南雄侯赵庸、怀远侯曹兴为左右副将军,定远侯王弼、全宁侯孙恪为左右参将,督兵从征。敕王弼率山西兵听晋王节制,其余均听燕王朱棣节制。三月初二日,燕王率军出长城古北口(在今北京密云北),侦知乃儿不花等屯驻迤都(今蒙古苏赫巴托之达里甘戛附近),遂乘大雪直捣其营,攻其不备。三十日,师抵迤都,先派与乃儿不花有旧的观童入营求见,大军进围其营,乃儿不花等被迫投降,悉收其部落数万人、马驼牛羊数十万头而还。晋王率军出塞,不见故元人马而还。
明太祖第八次北征沙漠之战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对塞外故元进行的第八次进攻作战。
是年三月,明太祖获悉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北有故元踪迹,遂命燕王朱棣选精卒自北平(今北京)抵大宁,沿河南北侦察元兵所在,相机进击。兵至彻彻儿山(今地不详),果遇元兵,大败之,擒其将索林帖木儿等数十人。追至兀良哈秃城(今地不详),遇故元哈剌兀,又大败之,遂凯旋而归。
no.10 曲靖之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在明攻云南之战中,与故元梁王部在曲靖(今属云南)地区的作战。
是年九月,明军分兵两路南征云南。征南将军傅友德所率东路军于十二月中旬进抵曲靖,与故元梁王部展开激战。时梁王部将达里麻率精兵l0余万人驻守曲靖。明军到达曲靖以前,傅友德接受副将军沐英出其不意,直捣曲靖的建议,率军乘大雾四塞,倍道疾趋,师至白石江,不久雾霁,达里麻见大军压境,仓惶失措。傅友德再次接受沐英的建议,布阵于河岸,摆出渡河架势,将对方精锐牵制于对岸,而沐英则另遣数千人从下游潜渡,出其背后,鸣金树旗,急攻其阵,元军大乱,沐英乃督师渡江。达里麻后退数里而阵,明军悉渡,迎面而阵。傅友德即挥师进战,矢石齐发,呼声动地。双方交战数次,沐英发骑兵捣其中坚,元军大败,活捉达里麻,俘获万余人,明军遂占领曲靖。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水陆交通要道,明军得有曲靖,即扼住了云南的噤喉,为最终平定云南奠定了基础。
no.11 明攻云南之战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至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故元梁王政权,统一云南的战争。
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以后,盘踞在云南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故元梁王和土酋段氏。梁王以昆明为其统治中心,仍奉元朝正朔,服从退据蒙古沙漠地区的元朝残余势力的命令。土酋段氏则控制着大理一带,虽然直属北元政府管辖,但处于半独立状态,与梁王政权之间不时发生武装冲突。明太祖朱元璋欲以和平方式解决云南问题,曾多次派使者前往谈判,均被杀害,遂决定用武力统一云南。十四年九月初一日,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为左副将军,西平侯沐英为右副将军,率师30万南征云南。
朱元璋根据云南军事地理形势,亲自制定进军云南的战略:“自永宁先遣骁将别率一军以向乌撒,大军继自辰、沅以入普定,分据要害,乃进兵曲靖。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并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既下曲靖,3将军以1人提兵向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彼此牵制,使疲于奔命,破之必矣。云南既克,宜分兵径趋大理,先声已振,势将瓦解。其余部落,可遣使诏谕,不烦兵而下矣”(《明史纪事本末》卷12)。
十四年九月二十六日,傅友德率军抵达湖广,兵分两路,从东、北两方面进攻云南。北路由都督郭英、胡海洋、陈桓等率兵5万人,由永宁(今四川叙永)趋乌撒(今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这里是云南、四川、贵州3省交界处,为当时的一个军事重地。东路由傅友德等亲率大军由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趋贵州,进攻普定(今贵州安顺)、普安(今贵州盘县特区)。东路军于十二月中旬连克普定、普安及其附属地区,遂进军曲靖(今属云南),大败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部将达里麻所率10余万精兵,占领曲靖(参见曲靖之战)。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水陆交通要道,明军占领曲靖,扼住了云南的噤喉。于是分东路军为二,一部由蓝玉、沐英率领,直趋云南(今云南昆明);一部由傅友德亲率挥师北向乌撒,以策应北路军。二十二日,梁王获悉达里麻失守曲靖,乃逃往晋宁州(今云南晋城)忽纳砦,自缢而死。二十三日,蓝玉、沐英率师进逼云南板桥,元右丞观甫保出降,遂占领云南。蓝玉分遣曹震、王弼、金朝兴等率兵2万人,向南攻克临安(今云南建水)诸地。沐英分兵趋乌撒,接应傅友德。北路军出永宁以后,被元右丞实卜阻于赤水河一带,不得而进。及东路军攻克曲靖,傅友德率师直捣乌撒,大败元守军,遂进占乌撒,降服东川(今云南会泽)、乌蒙(今云南昭通)、毕节(今属云南)、芒部(今云南镇雄)等地。云南、乌撒既下,明军遂移师进攻大理(今属云南)。十五年(1382年)闰二月,攻克大理,段氏就擒。继克鹤庆(今属云南)、丽江(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至此平定云南全境。平定云南以后,明朝政府为开发西南,巩固边防,于洪武十五年二月建立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并于军事要冲地区,设置卫所,屯兵戍守。其后乌撒各部发生复叛,均被官军镇压。至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傅友德、蓝玉率征南大军班师回朝,留沐英镇守云南。此后,沐氏子孙世代承袭,经理云南达260余年,直至明朝灭亡。
点评:此战,明军正确判断敌情和地形,避实就虚,出其不意,较快地取得了胜利。
no.12 明灭夏之战
明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至八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朝消灭四川明升夏政权的战争。
当时明朝已基本统一全国,惟北方尚有塞外元残余势力,南方有四川夏政权和云南故元梁王政权。洪武三年,明军北征沙漠,稳定了北方的形势,出兵消灭四川夏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关于灭夏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蜀人闻吾西伐,必悉其精锐东守瞿塘,北阻金牛(全称金牛峡,亦称五丁峡,在今陕西宁强境内)以拒我师。彼谓地险,吾兵难至,若出其意外,直捣阶、文,门户既隳,腹心自溃。”遂于洪武四年正月,指挥南北两路大军进军四川。南路以中山侯汤和为征西将军,江夏侯周德兴、德庆侯廖永忠为左右副将军,并命营阳侯杨璟、都督佥事叶升等率京卫、荆、湘舟师由瞿塘趋重庆;北路以颍川侯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为左副将军,并由何文辉等率河南、陕西步骑由秦、陇趋成都。同时,命卫国公邓愈往襄阳训练军马,运送粮饷,以保障征蜀部队的后勤供应。夏政权君臣面对强敌压境,战降不定。最后明升接受太尉吴友仁的主战意见,一面对明遣使修好,以争取备战时间;一面派平章莫仁寿、邹兴、丞相戴寿以及吴友仁以铁索横断瞿塘峡口,重兵扼守。闰三月,南路军抵达夔州(今四川奉节)大溪口,强攻瞿塘,均被夏军扼阻,遂退还归州(今湖北秭归),顿兵3月,不得前进。四月,北路军连克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州(今甘肃文县),渡过青川(今嘉陵江支流,在四川平武、青川境内)迅速向蜀中推进,相继攻下江油(今属四川)、彰明、绵州(今四川绵阳)。接着渡汉江向汉州(今四川广汉)挺进。北路军为激励南路军并瓦解夏军斗志,用木牌数千个,标明攻克阶州、文州、绵州的日期,投汉江顺流而下,以告知汤和。夏军闻讯,戴寿、吴友仁即率兵自瞿塘回援,皆被明军击败,相对减轻了南路军的压力。六月初一日,北路军攻克汉州,兵临成都。初五日,朱元璋获悉前线战报,下诏切责汤和,严令迅速进军以配合北路军,并命永嘉侯朱亮祖为右副将军,率师增援南路军。南路军得此命令并获北路军捷报,遂举兵挺进。初十日,廖永忠率兵攻克夔州(参见夔州之战),突破瞿塘天险。次日,汤和兵至,决定由汤和率步骑,廖永忠率舟师,分道并进,进趋重庆。廖永忠所率舟师,势如破竹,沿江州县官吏望风归附,十八日,师抵铜锣峡。二十二日,汤和至重庆,明升开城投降,蜀夏政权灭亡。北路军攻下汉州以后,于六月十五日进军成都。七月初十日进逼城下,夏守将戴寿力战不支,且闻明升已降,遂开城归降。汤和、傅友德两路明军又相继攻克其它州县。八月二十日,傅友德率师攻破保宁(今四川阆中),擒获吴友仁。
点评:此次战争的胜利,仅从军事指挥的角度来看,朱元璋对作战双方军事形势的清醒认识和战略部署得当,是一个至为重要的原因。以南路军为正,以北路军为奇,奇正并用,水路分进合击,密切配合,使夏军腹背受敌,疲于奔命,最终被明军各个击破。这是又一个战略计划和战争经过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蜀地悉平,为朱元璋彻底平定西南奠定了基础。
no.13 阶、文之战
明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在明灭夏之战中,与夏军在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州(今甘肃文县)等地进行的作战。
四年初,前将军傅友德率军灭夏。军至陕西,获悉阶州、文州守备虚弱,决定以此为突破口,集诸道大兵,扬言进攻金牛峡(亦称王丁峡,在今陕西宁强境内),实则引军趋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南),选精锐5000人为前锋,大军随后,攀援山谷,昼夜兼行,直捣阶、文。四月初四日,抵达阶州城下,蜀守将平章丁世真率兵迎战,被明军击败,活捉双刀王等18人,丁世真逃往文州。初八日,明军进逼文州。距城30余里,夏军断白龙江桥以阻明军,傅友德督兵抢修,进至五里关,丁世真复集兵据险抵抗,明都督同知汪兴祖(张兴祖)率骑兵直冲其营,中飞石而死。傅友德继续挥兵强攻,夏军溃败,丁世真仅以数骑遁去,文州遂克。
点评:此战,傅友德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将夏军主力调至金牛峡,趁虚进逼阶、文,顺利地达到了攻克阶、文的战略目的。
no.14 夔州之战
明洪武四年(1371年)闰三月至六月,在明灭夏之战中,与夏军在夔州(今四川奉节)进行的一场攻坚战。
是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分兵两路进攻四川明升夏政权。闰三月,征西将军汤和所率南路军抵达夔州大溪口。夏军凭借瞿塘天险,以铁索横断关口,由平章莫仁寿率军扼守。明升获悉明军入川,增派左丞戴寿、太尉吴发仁、平章邹兴等赴夔州构筑工事,加强防御。在铁索外北倚羊角山,南靠南城寨,凿两岸壁引缆修筑3道飞桥,铺设木板。置炮石木竿铁铳其上,傍桥两岸亦置炮,并遣重兵固守。面对夏军的坚固防御,明南路军配属部队将领杨璟决定分兵三路以进:由指挥韦权出赤甲山,进攻夔州;指挥李某出白盐山下,逼夔州南岸,以攻南城寨;亲率都督佥事王简等出大溪口,进攻瞿塘关。杨璟出师不利,为夏军击败,其它两路明军也被迫退还归州(今湖北秭归),在此顿兵两月。五月初五日,汤和再次率兵自归州进攻瞿塘关,因江水暴涨,驻兵大溪口,又顿兵月余。六月,朱元璋遣使切责汤和进军迟缓,延误战机,命其配合北路军加速进军。是时北路军陆续攻克阶州(今甘肃武都)、文州(今甘肃文县)、绵州(今四川绵阳),捷报频传。戴寿、吴友仁不得已分守夔州之兵,回援汉州(今四川广汉),以保成都。汤和遂率军自白盐山伐木开道,由纸坊牌溪趋夔州。初五日,右副将军廖永忠领兵抵达旧夔府,夏平章邹兴、副枢飞天张等出城拒战。初七日,廖永忠分所部为前后两阵,前阵既交战,出后军分两翼夹击,大败之。次日,复挥师进攻,擒其元帅龚兴,斩杀溺死者甚众。初十日,廖永忠进兵瞿塘关,以山峻水急,工事坚固,舟师难以溯水而进,乃决定分兵两路夹击。一路密遣壮士数百人,皆穿与草木同色的青萨衣(青蓑衣),携带小船,翻山渡关以出其上流;一路由廖永忠亲率出墨叶渡,分兵两道,一军攻其陆寨,一军攻其水寨,水路将士皆以铁裹头,船置火器。黎明,廖永忠攻破陆寨,继而上流水军顺流直冲而下,下流水军也溯流拥舟而上,火炮、火筒齐发,夏军大败,邹兴中火箭而死,遂焚其3桥,断其横江铁索,擒同佥蒋达等80余人,斩首千余级,溺死无算,飞天张、铁头张等逃去,夔州遂克。
点评:此战告捷,明军突破瞿塘天险,为最终攻取重庆,消灭夏政权铺平了道路。
no.15 明攻甘陕之战
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至十二月,在明北伐灭元之战中,与元军在陕西和甘肃等地进行的作战。
明军攻克山西以后,北方广大地区已尽为明朝所控制。惟陕甘方面尚为元军10余万人所盘踞:李思齐驻凤翔,张思道驻鹿台(今陕西高陵西南)以拱卫奉元(今陕西西安),扩廓帖木儿则驻扎于塞外。二月二十六日,征虏大将军徐达以副将军常遇春和冯宗异为先遣部队渡黄河攻取陕西。三月初一日,徐达率大军自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渡河,进据蒲城,逼降元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守将施成,张思道闻讯逃往庆阳(今属甘肃),明军不战而占有鹿台、奉元。十二日,常遇春率部进逼凤翔,李思齐逃往临洮(今属甘肃),凤翔又不战而克。时参政傅友德亦已攻克凤州(今陕西凤县)。四月二日,徐达集诸将于凤翔,讨论进攻方向。徐达根据李思齐和张思道的不同兵力、临洮和庆阳的地理形势,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决定先攻临洮而后进取庆阳。其后明军西向,连克陇州(今陕西陇县)、秦州(今甘肃天水西)、伏羌(今甘肃甘谷)等地。十一日,师至巩昌(今甘肃陇西),兵分两路,一路由冯宗异率领,进取临洮;一路由都督同知顾时率领,进取兰州。十三日,两路皆捷,临洮、兰州悉入明军之手,李思齐被迫投降。然后徐达挥师东向进攻庆阳,沿途相继攻克安定州(今甘肃定西)、会州(今甘肃会宁)、靖宁州(今甘肃靖宁)、隆德、平凉、泾州(今甘肃泾川)等地,进逼庆阳。十五日,庆阳守将张良臣降而复叛,徐达于二十一日对庆阳实施四面围攻,展开长达三个月之久的攻城战。为解庆阳之围,扩廓帖木儿于七月底八月初兵分三路反击明军:一路攻大同,欲夺回太原;一路攻凤翔;一路攻原州(今甘肃镇原)、泾州,给明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整个战局为之一变。明军被迫暂取守势,一面分军扼守各处要点,一面调集兵力增援庆阳。至八月二十一日,庆阳城中粮饷断绝,外援无望,其部将开城迎降,张良臣投井自尽。攻克庆阳后,各路元军亦被击退,陕甘地区的故元势力基本上被消灭。十二月底,明军又相继击溃扩廓帖木儿派往大同、凤翔和兰州方面的军队,彻底平定陕甘。
点评:此战进军路线,本应自凤翔兵分两路,一路向西北进攻庆阳,一路向西进攻临洮。而徐达却采取了一路回线的进攻路线,此乃根据当时的军事形势,而创作的一个出敌不意之佳作。
no.16 明攻山西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至二年(1369年)二月,明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的第四次作战。
洪武元年八月初,明军攻克河北及大都(今北京)后(参见明攻河北、大都之战),明太祖朱元璋于八月十五日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军攻取山西,命副将军冯宗异、偏将军汤和与平章杨璟率部从征。此时盘据在山西的太原守将扩廓帖木儿,因长期内讧,已成为强弩之末,且在元顺帝北逃时,奉命出兵雁门关,经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居庸关至大都。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徐达及时制定了攻取山西的战略方针,指出:“王保保(即扩廓帖木儿)率师远出,太原必虚,北平孙都督(孙兴祖)总六卫之师,足以镇御,我与尔等乘其不备,直抵太原,倾其巢穴,则彼进不得战,退无所依,此兵法所谓批亢捣虚也。若彼还军救太原,则已为我牵制,进退失利,必成擒矣。”遂分兵两路,北路作为主力,由河北径取太原,南路作为策应,由河南北向,会师太原,形成南北合围之势。北路由徐达亲自领军,一路连克保定、真定(今河北正定)、井陉、平定、寿阳。十一月二十三日,进抵榆次。遣使令南路军迅速北进,夹击太原。南路由冯宗异、汤和率师于十月渡河北上,相继攻克武陟(今属河南)、怀庆(今河南沁阳)、泽州(今山西晋城)。初卞日,攻取潞州(今山西长治)时,接到徐达迅速北进的命令,遂日夜兼程北进。扩廓帖木儿率军进至保安州,获悉明军西攻太原,挥师回救,两军在太原附近遭遇。徐达率兵夜袭,大败元军,扩廓帖木儿西逃。明军于十二月初一日攻取太原,乘胜分兵取平遥、介休、盂州(今山西盂县)、管州(今山西静乐)等地。南路军于洪武二年(1369年)元月初五日与徐达会师太原。十九日,命常遇春攻取大同,二月初七日明军进抵城下,元守将弃城而逃,遂克大同,山西平定。元中原残部,从此被逼到陕、甘一隅,为明军围歼陕、甘之敌提供了机会。
no.17 明统一战争
明洪武元年至二十二年(1368—1389年),明太祖朱元璋为统一全国,遣军推翻元朝、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及元朝残余势力的一系列作战。
元末,爆发了红巾军为主的农民起义。义军首领朱元璋在江北红巾军掩护下,到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相继攻灭江南汉帝陈友谅、吴王张士诚政权后,统一江南后。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北定中原、南略沿海并举,以夺取全国统治权。
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北取中原,进克大都(今北京);汤和为征南将军,消灭割据浙东的方国珍势力;胡廷瑞为征南将军,攻取福建(参见明攻闽广之战);湖广行省平章杨璟等攻广西。至正二十八年正月(1368年),在各路大军接连获胜之际,朱元璋于应天(今南京)即帝位,国号大明,是为明太祖,建元洪武。随即进行了长达22年的统一战争。
北上灭元,平定西北
洪武元年四月,朱元璋得知徐达、常遇春所率北伐军已按既定撤屏蔽、剪羽翼、据户槛之方略,平定山东、河南,占据潼关,孤立大都,遂于五月亲至汴梁(今河南开封),与诸将商讨灭元大计。之后,徐达遣精兵为先锋,自率主力北渡黄河,攻占邯郸(今属河北)等地。师至临清(今属山东),会合各路军水陆并进,连战皆捷,于八月克大都。元朝灭亡。元顺帝脱欢贴睦尔北走上都(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闪电河北岸),仍用元国号,史称北元。十月,朱元璋诏谕元顺帝父子来归,未果;又以礼相待元故官,安抚归附的北方及蒙古、色目诸百姓,严令诸军毋得骚扰。
此时北元尚有军队数十万,分据上都、秦陇、云南、辽东,四川亦尚有明升之夏政权。十二月,徐达分兵三路克太原、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地,迫元将扩廓帖木儿败逃甘肃,山西归明。
二年三月,明军入陕西,克西安、凤翔,迫元将李思齐率部10万奔临洮(今属甘肃)。朱元璋致书招降,右副将军冯胜往攻,李思齐出降。五月,徐达乘胜取平凉、延安。北元主力扩廓帖木儿部精锐,被歼于兰州(今属甘肃)东。六月,常遇春回师北平(今北京),进克上都,元顺帝北逃应昌(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八月,徐达克庆阳,斩元将张良臣,占陕西。
是年,北元兵袭扰原州、泾州、大同等地,皆被明军击退。三年,元顺帝病卒,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袭位,改元宣光。朱元璋以扩廓帖木儿屡扰西北,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冯胜、邓愈、汤和为副将军,分路出击,先后克定西(今属甘肃)、兴和(今河北张北)、应昌等地,大败扩廓所部,俘元郯王及平章以下将士8.6万余人,元嗣君爱猷识理达腊北走。邓愈率部自临洮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安抚吐蕃,于是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归附明朝。
五年正月,朱元璋集中步骑15万命徐达等再次分路征北元。徐达率中路深入岭北,遭北元兵突袭,死伤万余(一说数万),败回;李文忠所率东路亦失利引还;唯冯胜、傅友德率西路获胜,取甘州(今甘肃张掖)、兰州,又击败北元兵于瓜州(今安西西南)、沙州(今敦煌西),控制甘肃。明太祖朱元璋遂暂停军事进攻,开展政治攻势,同时加强边防,设卫所,修长城,屯田戍守。此后,北元兵虽屡扰边,但遭明军反击,不敢深入,明朝基本控制了西北地区局势。从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明先后六次攻北元。北元主被部属杀死,部众奔散,北元政权基本灭亡,明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征战福建两广,统一南方
在明朝立国前夕,汤和与副将军廖永忠在灭方国珍势力后,出奇兵克福州,旋于洪武元年正月破延平(今南平),执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胡廷瑞克建宁(今建瓯)、兴化(今莆田),招降汀州(今长汀)及泉州以南州县;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率部入闽,歼陈氏余党金子隆等部,占福建(参见明攻福建之战)。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为征南将军,朱亮祖为副将军,由福建海道入广东,与先遣由湖南征广西的杨璟及江西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部互为犄角,进军两广。三月,杨璟克全州(今属广西)、武冈(今属湖南)等地。
四月,廖永忠率部抵广州,元广东行省左丞何真势穷出降。诸路明军入广西,战至七月,相继攻取未下州县。
攻取四川、云南,统一西南
二年十月,朱元璋趁南征北伐胜利之际,遣使赴蜀招降割据的夏政权首领明昇,遭拒绝后,决计用兵。四年正月,朱元璋命汤和为征西将军,周德兴、廖永忠副之,率舟师溯长江而上;傅友德为征虏前将军,顾时副之,率步骑从陕西南下,两路明军水陆并进攻夏。闰三月,汤和部进攻瞿塘(今四川奉节东)受挫。四月,傅友德部声言出金牛道(川陕栈道),暗率5000精兵出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南),攻克夏军防守薄弱的阶州(今甘肃武都),开辟入川通道,六月克汉州;汤和克夔州(今奉节),抵重庆,明昇势穷出降,夏亡。七月,傅友德围成都,夏丞相戴寿以城降。
自五年起,朱元璋多次遣使赴云南招降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均遭杀害,遂于十四年九月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步骑兵号30万往征。师至湖广境,兵分两路:由都督郭英领兵5万为北路,南趋乌撒(今贵州威宁),以作牵制;傅友德率主力为东路,克普定(今安顺),直趋云南。十二月,明军用奇正战法,败元司徒平章达里麻部10万,俘达里麻以下2万余人,攻占云南东部门户曲靖。旋由蓝玉、沐英率部进占昆明,元梁王出逃自杀。傅友德北上与郭英会师,大败元右丞实卜,克七星关(今毕节西南),招降附近各州县。十五年闰二月,蓝玉、沐英攻占大理,俘首领段明弟段世,分兵取云南全境。七月,明军分道进兵乌撒,又平东川、建昌(今四川西昌)、芒部等。十六年,大军班师,留沐英镇守云南。
进军辽东,统一东北
三年,北元帝爱猷识理达腊败走漠北后,部将四逃。以太尉纳哈出为首的一部遁入辽东,收残兵20万余,以金山(今吉林双辽东北)为中心,设区置官,割据东北,拒绝朱元璋招降,还屡次出兵袭扰明边,并胁迫高丽(今朝鲜、韩国)国王背明与之结盟。十三年,朱元璋命徐达、汤和、傅友德从海、陆入辽东,断纳哈出与高丽联系。十八年,命冯胜、傅友德、蓝玉率师会诸道兵至北平操练备征。乘纳哈出势孤,于二十年正月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副之,率军20万征辽东。五月,冯胜师抵辽河东,获纳哈出屯卒,知其大营虚实。六月,乘机越过金山,纳哈出降,部众闻败溃散。冯胜旋遣官谕降,得其众4万余人。九月,朱元璋封纳哈出海西侯。命蓝玉为征虏大将军,唐胜宗、郭英副之,率军征漠北。二十一年,蓝玉击败北元主脱古思帖木儿于捕鱼儿海(今俄罗斯贝儿湖)。次年,脱古思被杀,余众投降明朝。
点评:此战,朱元璋趁元末农民战争节节胜利之际,针对元朝势力受到极大削弱,其他作战对象各据一方、互不应援等情况,审时度势,运筹帷幄,恰当任用将帅,攻抚兼施,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大部分地区,显示了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
no.18 明攻河北、大都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月至八月,明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的第三次作战。
在明军攻占山东、河南以及潼关以后,元朝大都(今北京)已经处于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攻取大都的条件业已成熟。洪武元年五月二十一日,明太祖朱元璋亲抵前线汴梁(今河南开封),与诸将商讨攻取元都之决策。他采纳征虏大将军徐达提出的直捣元都的主张,并据图指示:“北土平旷,利于骑战,不可无备,宜选偏裨提精兵为先锋,将军督水陆之师继其后,下山东之粟以给馈饷,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趋赵(今河北邯郸),转临清而北,直捣元都,彼外援不及,内自惊溃,可不战而下。”为使这一战略意图能够很好地得以实现,他还将亲自绘制的《征进阵图》交给徐达。六月初,徐达令河南各军向河阴(今河南武陟西南)集结,各卫粮船由济宁起航,保障后勤供应。七月二十九日,他又遵朱元璋之命,令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率益都、徐州、济宁之师集结于东昌,等待与河南诸军会师北进。闰七月初二日,明军出师汴梁(今河南开封),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卫辉(今河南汲县)、彰德(今河南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广平(今均属河北)。十一日至临清(今属山东),遂令集结于东昌之师来会,且令参政傅友德开通陆路,都督副使顾时开通河道,于十五日水陆两路并进。师至德州,会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张兴祖、高显、毛骧、程华等师北进。二十日下长芦(今河北沧州)、青州(今河北青县及天津静海等地),二十三日至直沽(今天津),二十五日败元军于河西务(今天津市武清东北)。二十八日克通州(今北京通县)。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当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初二日,徐达等进师攻取元都,至齐化门,令将士填壕登城而入。徐达本人亲自登上齐化门楼,杀死元朝监国宗室淮王帖木儿不花和右丞相张康伯等人,并俘诸王子6人,封存府库图籍宝物以及故宫殿门,令兵守卫。命令士卒不得侵暴抢掠,居民各安其业。同时遣将巡逻古北诸处关口,又命指挥华云龙经理大都,新筑城垣。
点评:攻取大都之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使残存在各地的元军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为明太祖朱元璋最终统一中国,夺取了战略上的绝对优势。
no.19 明攻河南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三月至四月,明北伐灭元之战中进行的第二次作战。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向有“中州”、“中原”之称,距元朝大都(今北京)1580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太祖朱元璋要求北伐军先取山东,目的是为了撤除元廷屏蔽,而后移兵河南,则意在破其藩篱,使大都势孤援绝,为最后推翻元王朝统治创造条件。洪武元年二月,明军平定山东以后,朱元璋立即指示北伐军移师河南。是时元将脱因帖木儿驻守洛阳,兵力较强;李克彝、左君弼等驻守开封,降守不定。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朱元璋制定了南北两路并进夹击的战略方针。南路由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地驻军,于洪武元年三月初一日向南阳进发;北路由征虏大将军徐达督北伐主力于三月初溯黄河而上,西攻开封,夺取洛阳。三月二十二日,邓愈进取唐州(今河南唐河),守将弃城逃遁。二十六日趋逼南阳,败阻敌于瓦店。次日,占领南阳,擒元守将史克新、张居敬(一作张敬)等26人,俘获士卒1500余人,马150余匹。南路军的顺利发展有效地牵制了元军,为北路军的推进减少了阻力。北路军于三月初五日由乐安出发,十六日抵济宁,开耐牢坡坝入黄河西上。一路连下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南)、许州(今河南许昌),二十九日至陈桥(今河南封丘境内),开封守将李克彝、左君弼相互推诿却战,最后李克彝率部西逃,左君弼投降。四月初八日,徐达军自虎牢关(今河南荥阳汜水附近)西进,大败脱因帖木儿守军5万人于洛水北塔儿湾(今河南偃师境内),梁王阿鲁温投降,洛阳遂为明军所有。于是乘胜连下嵩(今河南嵩县)、陈(今河南睢阳)、汝(今河南临汝)等州。二十二日,征虏右副将军冯宗异、都督同知康茂才等奉徐达之命西向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二十六日,进占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思道分别西逃凤翔、鄜城(今陕西洛川境内)。河南至此平定,用时不足两月。
点评:攻取河南之役的胜利,使明军实现了对元都的弧形包围,进一步为攻克元大都铺平了道路。
no.20 太原之战
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至十二月,在明攻山西之战中,夺取山西太原的作战。
是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命征虏大将军徐达、副将军常遇春率军西攻山西。徐达既克大都(今北京),遂乘元山西守将扩廓帖木儿引军东向往救大都之机,批亢捣虚,径取太原,于十一月底进抵太原城下,等待偏将军汤和、副将军冯宗异自南而来,夹攻太原。扩廓帖木儿闻讯,自保安州(今河北涿鹿)回救太原。两军遭遇于太原城外,元军万骑突至,前锋甚锐,参政傅友德、行省右丞薛显率部将其击退。扩廓帖木儿紧随明军布阵城西。徐达因明军兵力处于劣势,采纳了指挥郭英和常遇春乘夜袭击元营的策略,并以元降将豁鼻马为内应,先遣50骑埋伏于城东10里处,以举火鸣炮作为进攻的信号。至夜,郭英率精骑潜袭元军阵营,举火鸣炮,伏兵响应,常遇春等部也猝逼阵前,杀声震天。元军不知所措,乱作一团,自相蹂躏,不战而溃。扩廓帖木儿毫无思想准备,在慌乱中率18骑逃往大同,继而转入甘肃。徐达遂率军进营城西,豁鼻马献城投降。十二月初一日,明军进占太原,俘获官兵4万人,马4万余匹。
点评:太原之战的胜利,为彻底夺取山西,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no.21 明攻福建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攻闽广之战中,夺取福建的作战。
明太祖朱元璋消灭张士诚以后,随即遣将分水陆两路进取福建。时福建八郡为元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所盘踞,对元朝极为恭顺,每年输粟数十万石。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平章胡廷瑞(即胡美,又名胡廷美)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安吉、宁国、南昌、袁、赣、滁、和、无为等处卫军自江西由陆路取福建,戴德随征。胡廷瑞原为陈友定丞相,对陈军之虚实、地理之险易极为熟悉。十二月十六日,朱元璋又命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军廖永忠率水师自明州(今浙江宁波)由水路直取福州,形成对福建水陆两路夹击之势。陆路于十一月三十日渡杉关,克光泽。陈友定闻讯,命其同佥赖正孙、副枢谢英辅、院判邓益率兵2万人守福州,自率精锐守延平(今福建南平),相为犄角。十二月二十八日,明军水路攻克福州,遂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地位。继而攻克延平。在水路军由东向西挺进时,陆路胡廷瑞、何文辉部由西向东连克邵武、建阳、建宁(今福建建瓯)。然后两路大军同时挥师东南,为挺进广东做了准备。汤和部于洪武元年二月初一日攻克漳州,胡廷瑞部于初二日夺取汀州(今福建长汀)、宁化。福建平定。此战胜利,使两广地区陷入明军3路大军的包围圈中。
no.22 明攻山东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在明北伐灭元之战中,明军攻山东的作战,也是明北伐的第一次作战。
元朝入主中国以后,在山东设东平、东昌(今聊城)、济宁、益都、济南、般阳(今淄博市西南淄川)等路。山东东西道宣慰使普颜不花坐镇益都,指挥各路军政。故夺取山东,要在攻克益都,去其龙首。此役作战路线有两条,其一由江淮北经沂州(今临沂),直取益都;另一由徐州北攻济宁、济南,再东取益都。征虏大将军徐达根据自己对战场形势的分析和明太祖朱元璋的临战指示,采取了两路并进,钳击益都的战略方日遣使招降元沂州守将义兵都元帅王宣、王信父子。十一月初四日,师次下邳(今江苏雎宁西北),开始分兵两路:西路由都督同知张兴祖(又姓汪)率宣武等卫军由徐州北上,攻取济宁、东平;东路由徐达及征虏副将军常遇春率主力北攻益都。十二日,王宜、王信父子降而复叛,徐达率所部攻克沂州,杀死王宣,附近峄州(今山东峄县)、莒州(今山东莒县)、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沭阳(今属江苏)、日照(今属山东)、赣榆(今属江苏)等州县官吏归降。十八日,朱元璋遣使至沂州指示徐达:“如向益都,当遣精锐扼黄河要冲,断其援兵,可以必克。若益都未下,即宜进取济宁、济南。二城既下,益都、山东势穷力竭,如囊中物矣。”徐达即命平章韩政扼守黄河要冲,阻敌增援,自率大军进攻益都。二十九日,元益都守将普颜不花战死,益都城破。徐达乘胜攻占寿光、临淄(今山东淄博东)、昌乐、高苑(今属山东高青)等县。同时,西路张兴祖军也连连告捷,十二月初五日,进逼东平,元平章马德弃城逃遁,东阿、安山(今山东东平西)等地官吏相继归降,获士卒5万余人。初八日,进围济宁,元守将陈秉直不战而逃,济宁遂破。东路徐达军在益都稍事休整之后,于十二月初七日,进逼济南,元平章忽林台、詹同、脱因帖木儿引军而逃,济南不战而克,获官兵3800余人,马429匹。二十二至二十六日又相继攻陷登州(今山东蓬莱)、莱阳等州县。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十二日,常遇春率军克东昌,茌平等县官吏皆降。二十五日,徐达率军再平乐安(今山东广饶)。至此,山东基本得以平定。此役俘获士卒3.2万余人、马1.6万余匹、粮59.7万余石、盐5.37万余引、布绢8.07万余匹。
点评:此战,明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一举夺得攻取山东之役的胜利,为整个北伐战争的胜利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no.23 明灭元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二年(1369年)十二月,明军与元军在中原和西北广大区域内进行的战略决战。
明太祖朱元璋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起兵,自十六年(1356年)攻克集庆(今南京),尔后即吴王位,建百官,初步建立江南政权以后,先后消灭了占领湖广、江西等地的陈友谅、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为北上灭元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北上作战的战略部署和进军路线,朱元璋作了审慎的筹划。他首先征求诸将的意见。平章常遇春提出长驱直入,直捣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主张。朱元璋不同意这个轻敌冒进的方案。他根据当时元朝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各部之间的关系和各部内部的政治倾向、军事实力,认为元建都百年,城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粮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必然陷入被动之中。为此,他提出稳扎稳打,渐次推进的北伐战略:“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根据这一战略构想,将整个战略行动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实施。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继而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第二阶段,攻取河北及元朝大都,消灭元朝;第三阶段,主力由大都南下攻取山西,略定陕甘,完成北方之统一。北伐战争基本上是按照这一战略实施的。
元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命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人由淮入河,北伐中原。为减少北伐阻力,争取人民拥护,出兵之前,朱元璋特别告诫将士,师到之处,切勿杀掠。并向北方人民发布檄文,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对汉族各阶层人民产生了一定的号召力,所以北伐比较顺利。为了保障北伐,令留守江淮之部队加强戒备,以防元军袭击。
从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明军主力由江淮北上,至洪武元年二月,仅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就攻下山东。山东的攻克,使元廷失去了左臂,在战略上为北伐造成了更为有利的军事态势。三月,徐达挥军西向,分兵两路进攻河南。一路自济宁溯黄河而上,进攻汴梁(今河南开封);一路由河南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攻许州(今河南许昌)。同时命征南将军邓愈率襄阳、安陆、景陵等处兵马北攻南阳,策应北征主力作战。明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里相继攻克汴梁、洛阳以及嵩(今河南嵩县)、陕(今河南陕县)、陈(今河南淮阳)、汝(今河南临汝)诸州,并不战而据有潼关,基本上完成了北伐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
元朝大都之屏蔽已撤,外援隔绝,陷入了明军的弧形包围圈中。五月,朱元璋亲抵汴梁,听取前线将领的军事情况汇报,并讨论了下一阶段的战略步骤。根据当时元廷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军事形势,徐达提出由临清(今属山东)直捣大都的主张,朱元璋表示同意。遂决定由征虏右副将军冯胜守汴梁,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今河南洛阳),镇国将军郭兴等人镇守潼关,徐达率大军直取大都。
闰七月初一日,明军主力自中滦(今河南封丘西南)渡黄河,沿御河(今卫河),经临清、长芦(今河北景县)、通州(今北京通县),向北挺进。一路势如破竹,锐不可挡,直逼大都城下。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遂于二十八日夜三鼓携太子、后妃出建德门,由居庸关逃往上都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八月二日,徐达率军进占大都,从根本上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攻克大都之后,北方之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尽入明军之手,尤其是元主北逃,使整个北伐战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困据秦晋的元地主武装集团,完全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朱元璋得到徐达大军攻下大都的消息以后,不失时机地命其转入下一个战略阶段。
八月十五日,朱元璋命都督副使孙兴祖、都督佥事华云龙留守北平府(今北京),徐达、常遇春挥师西向,攻取山西。同时,命冯胜、偏将军汤和由河南渡河北向,以策应攻晋主力。经过近五个月的艰苦作战,明军于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攻克大同,进而平定山西(参见明攻山西之战)。这时盘据在陕甘方面的尚有李思齐、张思道等l0余万人。徐达平定山西以后,迅即转攻陕甘,以求彻底完成此次北伐战略任务。自二月徐达派常遇春、冯胜渡河趋陕,至十二月明军击溃扩廓帖木儿反攻兰州之军,历时10个月。明军相继攻克奉元路(明改为西安府,即今陕西西安)、凤翔、兰州、临洮、庆阳等重镇,基本上消灭了这一地区元军之势力。至此,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宣告结束,基本上实现了战前拟定的战略计划。
点评:朱元璋北伐灭元之战,是一个战略决策和战争经过基本吻合的典型战例,显示了朱元璋卓越的用兵才能和驾驭战争的能力。朱元璋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料敌先机,用兵如神,是此战获胜的重要因素。当年忽必烈令伯颜率军20万灭亡南宋,仅过百年,朱元璋令徐达将其逐回大漠,也是率军20万,不知是不是历史的巧合。此次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元朝的统治,确立了明朝对全中国的统治。
no.24 明攻闽广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至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在明统一战争中,明军在北伐灭元的同时,对元朝南方势力进行的作战。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闽广的作战方针是出兵3路,分进合击,围而歼之。即东路由江西取福建,继而由海路趋广东;西路由湖广取广西;中路由韶州(今广东韶关)直捣德庆,最后3路会师广州。战争的进行虽有不意之变,但基本上是按这一决策实施的。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书平章胡廷瑞(即胡美,又名胡廷美)为征南将军,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安吉(今属浙江)、宁国(今属安徽)、南昌、袁、赣、滁、和、无为(今属安徽)等处卫军由江西取福建,以湖广参政戴德随征,是为东路。命湖广行省平章杨璟、左丞周德兴、张彬率武昌、荆州、益阳、常德、潭、岳、衡、澧等处卫军取广西,是为西路。十一月三十日,东路胡廷瑞率师由江西度杉关,下光泽,连克邵武、建阳、建宁、汀州(今长汀)、宁化等地。征南将军汤和、副将军廖永忠所部先后攻克福州、延平(今南平)、漳州,福建平定。洪武元年二月初二日,命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率平闽之师由海道取广东。二十一日,命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和胡通配合廖永忠等征广东,由韶州直捣德庆,是为中路。三月十二日,东路军自福州趋广东,由潮州登陆,攻克东莞,进逼广州,元江西分省右丞何真及元将卢左丞、张元帅各率所部投降,遂占据其城。中路军连下英德、清远、连江、连州、肇庆及德庆诸州县,与东路军会师于广州,广东得以于定。三路明军中,唯西路遭到元军的顽强抵抗。洪武元年正月初五,杨璟所部进抵永州(今湖南零陵),久围不下,延至四月,始攻克永州。继而转攻靖江(今广西桂林)。同时,东路军平定广东后,继续西进,形成东西两路夹击广西之势。先后攻克梧州、藤州、贵州、雷州、靖江等地,七月二十日攻克象州,广西至此平定。
点评:此战胜利,使闽广广大地区归入明朝的掌握之中,形成辽阔的南方腹地,在战略上取得了极大的主动,有力地支持了北方战场。究其胜利的原因,与朱元璋对形势的正确分析是分不开的。在消灭陈友谅、张士诚和方国珍以后,明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北方的元廷,理应全军并力北伐,但是由于当时闽广的元军,在明军的凌厉攻势下,已成惊弓之鸟,只要用很小的兵力,即可“传檄而下”。朱元璋料敌如神,命将南征,收复闽广,又进一步孤立了元廷,可谓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