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军事篇第2辑疑案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军走吗?


是希特勒故意放英军走吗?
 
  1940年5 月10日,德军开始实施对西欧的“闪电战”,成千上万辆坦克、装甲车在飞机掩护下如急风暴雨横扫荷、比、卢三国,并向法国挺进。

  英法联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5 月下旬,约40万残兵败将退缩到法国西北濒临大西洋的敦刻尔克一块很小的三角地带,前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后面是如狼似虎的追兵,即使背水一战,似乎难逃全军覆没之灾。然而天无绝人之路,5月24日,希特勒给龙德施泰特将军统率的德国a 集团军群的坦克部队下达了一道命令:停止前进。这道命令等于给了英法联军绝处逢生的机会,联军争取到了3天的时间修筑防御工事,掩护部队从海滩横渡英吉利海峡向英国撤退,于是便发生了33.8万联军逃离法国撤往英国的“敦刻尔克奇迹”。

  那么希特勒为什么要下达停止进军的命令,以至丧失了全歼数十万英法联军的良机?如果能把这部分联军歼灭于海滩,获得像“史里芬计划”所称“让右翼末梢袖拂海峡”那样的结果,也许二次大战的进程便会改变。对此战后有许多前纳粹将领和西方史学家作出了各种解释,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一种说法是希特勒下达停止部队前进的命令,是基于政治上的考虑,有意给英国提供一条退路,让英军大部逃走,使其免遭奇耻大辱,以便将来能较容易同英国达成某种和平协议。据德国将领称,5 月24日,希特勒认为胜券在握,战争可望在六周内结束,希望能与法国缔结一个“合理”的和约,这样就容易同英国取得协议。同时他又以赞许的口吻谈到英帝国,谈到英帝国有必要存在,他说他的目的是要在英国认为可以保住体面而接受的基础上讲和。同年7 月13日,希特勒又说用武力迫使英国投降,对德国没有什么好处,只对美国、日本和别的國家有好处。第二种说法是归咎于戈林试图争头功,想保全空军的面子,说服了希特勒下令停止进军。据说5 月23日下午,当戈林听到弗兰德尔达成合围的消息,拍案而起,大声说道:“好极了!这对空军是个极好的差事。我必须立即告诉元首”。他在电话里敦促希特勒把消灭陷入重围的英法联军的任务交给空军,因为在德国军队中,空军是纳粹最早掌握和控制的军种,陆军将领自开战以来已立下赫赫战功,而戈林指挥的空军只是充当配角,谈不上有什么显赫的战绩,为了保全纳粹空军和戈林本人的面子,戈林立争这一“瓮中捉鳖”的任务。戈林对希特勒发誓,那儿的任务只有靠他的空军才能完成,并担保能一举全歼被围之敌。为了防止德国坦克部队被自己的空军炸弹误伤,其要求希特勒下令把坦克撤到远离合围圈的西部地域。于是希特勒当即同意了戈林的计划。

  第三种说法认为是希特勒听取了a 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的建议,向已推进至拉巴塞运河的克莱斯特装甲兵团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原因是考虑到弗兰德尔滨海地区和沼泽地不适于使用坦克,而且各装甲兵团的战车有相当一部分需要修理,部队须稍事休整。因此希特勒5 月24日的命令只不过是对5 月23日下午6 点钟龙德施泰特要克莱斯特和霍斯的装甲兵团都暂停待命的肯定而已。但是龙德施泰特本人则不是这样认为,他把责任归咎于希特勒,他指出:“这种难以置信的错误,应归咎于希特勒自以为是的个人指挥。元首天天接到关于坦克在战争中的损失的报告,而根据简单的算术程式,他这时推算那里已经没有足够的坦克去进攻英国人了……希特勒作出决定的第二个原因是,他在柏林所看到的地图上,港口周围的地区都是水乡,不适于坦克作战。由于装甲部队不足和地形的困难,希特勒认为进攻的代价会是很高的,而本部的法军尚未消灭哩。”因此他希望为法国战局的第二阶段保存装甲部队实力。

  第四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希特勒的赌徒心理在作祟,使其陷于犹豫不决,朝令夕改的境地。自德军在西线开战后,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整个战局取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胜利来得这么快,使希特勒神经极为兴奋、紧张、不安和焦虑,就像一个赌台上的赌徒,赢得大多反而怕输。从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的日记中可见一斑,“5 月17日元首神经紧张得要命。他被自己的成功吓坏了,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宁愿坚决抑制我们”。“5 月18日每一个小时都是宝贵的,元首统帅部的看法却不相同。元首担心南翼。他大发雷霆,叫喊着指责我们会毁掉整个战役。他不愿意继续西进。”“5 月25日迅速推进的左翼前面并没有敌人……但被元首的不可更改的意志阻止了。”“5 月26日装甲和摩托化乒团遵照至高无上的命令,像大树一样,扎根在贝顿和圣奥梅尔之间的高地上,不能进攻。……而本来是可以大干一场的。”

  此外,如邱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所指出的,认为在这紧要关头影响德军装甲部队的行动的是布格涅的防御战,尤其是加来的防御战,英军一直坚持到最后一刻。

  希特勒为何在这关键时刻下了这样一道命令,从而导致了一个重大的军事失误,对战争的进程造成了重大的后果,这个谜也许永远不可能解开,因为只有希特勒本人知道为什么。不过人们可以根据事情的来龙去脉去猜想、去揣摩,正如英国著名军事史家利德尔。哈特所猜想的那样:“希特勒的性格非常复杂,所以任何简单的解释都未必是真实的。他作出这一决定,大有可能交织着好几条线。三条是看得清的——他希望保存坦克力量以备下一次出击之用;他长期以来始终畏惧弗兰德尔沼泽地;戈林为纳粹空军争功。不过,十之八九是,这个生性爱好政治权术、头脑里多的是花招的人,他心中交织着一条政治线和这三条军事线”。这一解释可谓周全,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那么究竟是对是错,至今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谜。

 

no.2 所谓希特勒的25万“最后部队”果有其事吗?


所谓希特勒的25万“最后部队”果有其事吗?
 
  日本一个著名的国际记者落合信彦报道说,在世界上某些神秘的地区至

  今还神秘地活动着希特勒的25万“最后部队”。这真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消息。

  人们对这个消息感到震惊,表示怀疑,是果有其事呢,还是信口雌黄?

  40多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希恃勒自杀于地下室,百万德军部队土崩瓦解,希特勒的25万“最后部队”何来之有?

  落合信彦说,他最初是在美国从一个犹太籍记者的嘴里听到的,说是在南美的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蛰居着大量纳粹余党及其子孙。他们在那里创造了一个与德国战前一模一样的社会。那里建有集中营,关押着无辜的印第安人和犹太人。那里设有医院,一些风烛残年的纳粹头子在此疗养,担任过希特勒秘书的马尔岑。鲍曼曾在此疗养过。在医院里,希特勒匪徒随意用集中营的俘虏进行各种残无人道的医学试验,包括活体解剖。

  落合信彦对此起初将信将疑,但在历经5 年之久的调查以后,他相信这是真的。他提出来,不仅在南美,在世界的许多地区,甚至在南极,散居着一支希特勒的“最后部队”,总人数有25万之多。这支部队一直在研制最新武器,期待有一天苏美两个超级大国正面交锋时,自己能作为一种平衡力量重新问世,进而继承希特勒之衣钵,重新建立起新的第三帝国。

  落合信彦查阅了大量纳粹档案,发现希特勒在1945年盟军大反攻初期曾不止一次谈到“最后部队”。希特勒说:“在这场战争中,没有胜利者,也没有失败者,有的只是死者和生存者。但是,世界上的‘最后部队’却是德国人。”“不久的将来,东(苏联)西(美国)双方决一雌雄的日子一定会到来。到了那时,扮演左右这场战争,并能最终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角色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德意志人的‘最后部队’”。

  希特勒言有所据吗?落合信彦查阅了纳粹德国当年的居民登记册。德国同美国不同,在居民管理方面同日本一样建立了居民登记制度。查阅的结果,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剔除因战争死亡、正常死亡及战俘等人数,有25万德国人不知下落。狭窄的德国,没有一个可以隐藏25万人的地方。

  25万人藏到哪里去了?

  据落合信彦调查,这25万人的“最后部队”现在分散在世界若干神秘的地带。纳粹党徒早在战败前夕就为“最后部队”营建了最后堡垒。

  1945年,邓尼茨代表德国海军司令部宣布:“德国的潜艇部队为了元首,已在世界上的某一角落建立了一个当今世界上的天堂,那儿同时又是一个牢不可破的堡垒。”堡垒建在什么地方,邓尼茨没有透露。

  早在1938年,希特勒就密令进行南极探险。德国探险队在南极拍摄了数万帧航空照片,在那里发现了像阿尔卑斯山一样的丛山峻岭,山上没有积雪。

  在南极内陆部分发现有不冻湖,人类完全可以在那里生存。落合信彦认为,希特勒的南极秘密探险具有明显的军事目的,他很可能在南极大陆的纵深地区为他的“最后部队”建立了一处“新德意志”的堡垒。

  1945年5 月1 日,被称之为希特勒左膀右臂的纳粹死党鲍曼下令“最后部队”向各地的堡垒进行疏散转移。大约有不到5000人的“最后部队”经纳粹地下组织营救,实施了逃亡计划。其余24.5万人的“最后部队”在梵蒂冈的大力支持下,于5 月2 日从挪威克里斯蒂安桑登舰,由一支庞大的护航舰队运送至各地堡垒。这些堡垒多数在大洋彼岸以南的南美地区。

  落合信彦说他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南美地区亲自参观了一座“最后部队”的堡垒。这座堡垒名“埃斯汤加”(西班牙语“农场”的意思)。由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南行350 公里里,有个叫巴莱尔的小镇。“埃斯汤加”距这个小

  镇大约还有60公里之遥。这里几乎没有路,放眼望去,满目是苍茫的原野,起伏的丘林,然后是茂密的原始热带雨林。在差不多与世隔绝的热带雨林里,落合信彦竟然见到了一座城市,它的风格就像是从欧洲原样搬来的。在宽阔的马路上,德国制造的汽车穿梭来往。主要街道两旁排列着面包铺、电影院、汽车修理厂等。大街的各个角落里,清一色地装着广播喇叭。“埃斯汤加”占地5000公顷,其中小部分是市街,大部分是种植园或牧场。“埃斯汤加”的孩子们集中在一起生活和学习,因为“埃斯汤加”实行群婚制,孩子们属于公共财产。在“埃斯汤加”,纳粹分子正在研制最新式的声响炮、太阳加农炮、潘朵拉之箱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制造飞谍。

  据说希特勒在1941年完成了飞碟的样机,这是纳粹德国的王牌武器。在战争结束前,希特勒即下令将与飞碟有关的人员和资料全部移往堡垒。

  在南美,在南极,果真有希特勒的25万“最后部队”吗?果真有制造飞碟的堡垒吗?许多学者、科学家对落合信彦的报导表示否定。

  1945年4 月30日下午,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杀,鲍曼的尸体在攻打柏林的战斗中被发现。整个德国处于盟军的严密包围之中,所谓25万“最后部队”

  怎么可能在5 月2 日集体逃亡?即使逃亡出去了,25万“最后部队”如何维系?军饷从何而来?兵员如何补充?在与世隔绝的热带雨林中怎么可能建造现代化的城市?在冰天雪地的南极,人类又怎么可能自我封闭式地长期生存?还有建筑堡垒制造飞碟云云,更是天外奇谈。总之,落合信彦的报导只是一家之言,没有照片,没有实物,没有旁证,不足为信。

 
 

no.3 “八纮一宇”、“大东亚共荣圈”是怎么回事?


“八纮一宇”、“大东亚共荣圈”是怎么回事?
 
  翻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的《世界史手册》,在“八纮一字”条下有这样一段话:“1940年7 月,第二次近卫内阁在《基本国策纲要》中,决定建立‘大东亚新秩序’,并宣称‘皇国国是之依据,系建国之大精神八纮一宇’,该词始见于《日本书记》卷三,神武天皇定都诏书(橿原奠都令),内称‘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明治年间被军国主义用来鼓吹对外扩张、1940年7 月始用于官方文件”。台湾学者陈水逢将“八纮一宇”的含意解释为“是以全世界为家,并统一之,而由日本来加以统治全世界人类”。

  那么“八纮一宇”到底是什么意思,“大东亚共荣圈”又是怎么来的,这些都是有待探讨的问题。

  《辞源》对“八纮”的解释是“大地的极限”。《淮南子。地形》云:“九州之外,乃有八纮,八纮之外,而有八纮;八纮之外,乃有八维”,并注曰:“纮,维也,维落天地而为之表,故曰纹也”。所谓的八维,指的是四方(东、南、西、北)和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的合称,同样“八纮”是指大地的极限和方向。至于“宇”可解释为“天地四方”,“于国则四垂为宇”,由此推断,“八纮一宇”的本意为,将大地的极限作为國家的边界。《日本书记》始作于5 世纪,而神武天皇是日本历史上传说人物,所以后人附会定都诏书,只是企盼当时小国林立的日本列岛能复归到一个君王的治下。到了近代则被军国主义者歪曲利用为侵略别国、征服世界的理论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配合法西斯军部发动的“太平洋圣战”,裕仁天皇特发诏书,以“宣扬大义于八纮,使神舆为一宇”之“皇祖皇宗之大训”相感召,欲使其臣民“愈益明征国体之观念,深谋远虑,戮力同心”,

  “以扶翼天壤无穷之皇运”,以充“太平洋圣战”之炮灰。至于发明“大东亚共荣圈”,抑或‘大东亚新秩序“的”专利“,则应”归功“于战犯首相近卫文磨。

  1940年7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将至一年,德国法西斯先后灭亡了波兰,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进逼英国,这对陷于侵华战争泥潭的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无疑是帖兴奋剂,不禁做起了德、意、日“三家分晋”的美梦,第二次近卫内阁就在此时粉墨登场了。组阁前三天,近卫纠集要员东条英机、松冈洋右等人,在东京荻窪私宅密商新内阁内外政策,这就是7 月26日在内阁会议上抛出的臭名昭著的《基本国策纲要》,除强调“八纮一字”为“军国之基本精神”外,还第一次抛出了“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强有力结合为根本,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所谓“皇国国是”,在9 月19日大本营——政府联络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日德意轴心问题》文件中,更详细地暴露了近卫内阁的罪恶企图“为皇国之大东亚新秩序之建设,作为生存空间所应考虑之范围,乃以日满华为根本,并包括旧德属委任统治诸岛,法属印支和太平洋岛屿,英属马来、婆罗洲,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缅甸、澳洲、新西兰及印度等”。内阁直属的总体战研究所在次年1 月秘密印发的《大东亚共荣圈建设方案》还将东西伯利亚包括在内。松冈外相更主张将世界划分为四大圈,作为战后世界新格局,即大东亚圈、欧洲圈(包括非洲)、美洲圈、苏联圈(包括印度、伊朗),而将澳洲及新西兰留于英国,其中德意法西斯为欧洲圈僭主,而日本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大东亚圈霸主。作为这些国策的具体体现,9 月27日,日本与德、意缔结《三国同盟条约》。11月30日与汪伪南京政府签署了《日华基本关系条约》,意使这些侵略行径法律化、制度化。次年1 月,日军继偷袭珍珠港后,又相继占领了香港、马来亚、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岛地区,统治了大约8 亿人口和700 万平方公里土地。11月,日本内阁又设立大东亚省,除日本本土、库页岛南部、朝鲜、台湾外,将其他亚洲占领区的政务皆归该省管辖。

  日本法西斯将挑起太平洋战争,侵占别国领土、屠杀奴役亚洲人民的暴行,美化为“排除美英之暴政”,“使东亚恢复其明朗之本来面貌”的救世主善行,东条英机更大言不惭地吹嘘日本是追求“大东亚圈”的“共存共荣”,以别于英美的只顾自己繁荣的亚洲政策,这就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来历。

  日本军队在其占领区内确亦导演了几出扶持当地傀儡政权“独立”、“自治”的闹剧,但这并不能改变他们侵略掠夺亚洲人民的本质,还是这个东条曾不打自招地供称,日军对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占领,“一方面在于确保大东亚的战略据点,一方面在于把重要资源地区收归我方管理和控制”,一句话是称霸东亚的需要。

  事隔50年,当年嚣张一时的德意日法西斯势力,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致命打击下,早已分崩离析,但并未烟消云散,在今天日本,新、老军国主义者仍以各种方式来试图重温他们的“八纮一宇”、“大东亚共荣圈”的美梦,这不能不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关注和警惕 

no.4 珍珠港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


珍珠港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
 
  1941年12月7 日(星期日)拂晓前,由包括六艘大型航空母舰、两艘战列舰、两艘重巡洋舰及其他舰只共31艘军舰组成的日本海军机动部队在南云忠一海军中将率领下,到达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的珍珠港以北大约200 海里的海域。这时,晨曦初露,美国的夏威夷电台同往常一样,播送着早晨音乐。珍珠港内一片安静,大多数官兵都上岸休假去了。

  这时,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上,日本机动部队的航空母舰转舵,开始顶风航行,舰桅上,z 旗——作战旗迎风招展。舰载飞机打开了航行灯,马达轰鸣,随着“起飞”命令的下达,作为第一次攻击波的138 架轰炸机直扑珍珠港,对停泊在港内的美军重型战列舰、巡洋舰和陆上机场进行猛烈袭击。

  一小时后,第二次攻击波171 架日机又投入战斗,珍珠港内一片火海。战斗结果,美军损失战列舰8 艘、巡洋舰8 艘,驱逐舰和其他船只8 艘受重创。

  基地内的美国空军飞机大部分被炸毁在机场上,美军还损失了海军和海军陆战队官兵共3000多人。美国太平洋舰队作战能力损失大半,而日军仅损失了20架飞机。

  珍珠港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转折之一。它宣告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了美国正式参战。战后以来,随着二战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珍珠港事件的真相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从珍珠港事件发生以来,全世界有许多人相信它是日本人的一次偷袭。

  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等许多國家所出版的二战史专著中,都将珍珠港事件说成是日本玩弄外交手腕、违反国际惯例的一次不宣而战的偷袭。

  我国史学界认为,日军偷袭珠珠港完全出乎罗斯福政府意料之外。当时,美国政府虽然认识到美、日在太平洋地区的冲突不可避免,但是,他们一则想继续玩弄“远东慕尼黑”阴谋,二则认为日本必然首先进攻英国与荷兰的殖民地,不会首先进攻美国,更不可能袭击远离日本6000公里的珍珠港。因此,从美国政府、美军参谋总部直到太平洋舰队司令部,对于日军的行动都是没有准备的。

  美国历史学家、传记作家舍伍德在其所著的(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二次大战时期白宫实录》一书中分析了美日在珍珠港事件前的外交谈判过程。

  1941年11月6 日,日本东条内阁特派前驻德大使来栖三郎赴美,与驻美大使野村一起和美国谈判。11月20日,日本代表向美国国务卿赫尔递交了日本政府的“和谈新建议”,作出准备同美国达成协议的姿态。然而,在11月22日,日本外相东乡又给野村和来栖发了一份密码电报。这份电报被美方用所谓“魔术”的特殊方法截获和破译了。在这份电报中,东乡指示野村和来栖,日本政府20日的建议是“绝对最后建议”和“防止某种事件发生的最后努力”,这个最后通牒的期限是11月29日,东乡在电报中说,“最后期限绝对不能改变。在这之后,事情将自动地发生。”作为对日本11月20日建议的答复,赫尔国务卿于11月26日向日方代表递交了美国政府拒绝日本建议的照会,即所谓《赫尔备忘录》。由于美国截获和破译了日本的密电,美国方面觉察到日本将有所行动,但并不清楚日本的具体进攻目标,对此,就连日本谈判代表野村和来栖也被蒙在鼓里。舍伍德指出,日本机动部队是在11月25日向珍珠港进发的,这是赫尔向日本递交备忘录的前一天,是东乡密电上指定的“绝对最后期限”的前四天。这就是说,日本根本不需要美国的答复,在一本正经的、无效的外交换文还在继续之际,战争就已经发动了。战后,在美国政府对此事的调查中,以欧文。j.罗伯茨法官为首的调查委员会披露了一份材料,这是1941年11月27日美国海军作战部长给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海军中将的一份电报,电文预期日本最近将有侵略行动,其目标可能是菲律宾、泰国或克拉地峡,可能还有婆罗洲。并指示太平洋舰队

  实施防御性部署,准备执行作战任务。舍伍德说,从11月22日美国破译了日本密电开始一直到12月7 日珍珠港事件发生,美国陷入了“一种可怕的情景:一个大国丧失了一切主动权,从而不得不处在一种软弱无能的状态中,等待着它的敌人来决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样的行动。”这种形势使罗斯福政府处于进退维谷的困境。

  但是,有些日本人对此事件又是另一种说法。

  日本有一个叫渊田美津雄的,他在1941年为海军中佐,“赤城号”航空母舰的飞行队长,袭击珍珠港时任飞行部队总指挥官。渊田美津雄于1967年再版了他的《袭击珍珠港》一书,试图说明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指责是一个阴谋。他指出,当时罗斯福总统为了使美国人民在参战问题上统一起来,千方百计想找一个类似“路西达尼亚”号邮船惨案的事件作为参战的借口。(1915年5 月7 日,载有许多美国旅客的3.2 万吨英国邮船“路西达尼亚”号在北大西洋被德国潜艇击沉。美国以此为借口对德宣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先进的无线电监听系统早已破译了日本的密码,得悉日本正在觊觎珍珠港。罗斯福对这件事是完全清楚的,但他愚弄了人民和军队,故意使太平洋舰队处于无准备状态。另一位珍珠港战役的参加者,当时任机动部队第一航空舰队参谋的原田也在日本的《日本经济新闻》上撰文指出,美国政府在事前就得到了情报。至少罗斯福总统在袭击珍珠港之前11小时就知道了日军的动向,他没有通知夏威夷和珍珠港的原因可能是出于深谋远虑,试图让日本先下手,从而一举统一舆论和提高士气。

  日本人还有另一种说法,提出袭击珍珠港作战方案的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海军大将的目的是,想依靠根据一般常识想象不到的突然袭击杀出一条血路,一举歼灭美国海军主力,夺取太平洋的制海权。但是,山本坚持“军事上奇袭不应该成为政治策略上的偷袭,作战应该堂堂正正地进行”的信条。据说,12月3 日,山本长官向伊藤军令部次长建议,务必在攻击珍珠港之前向美方递交停止谈判的最后通告。日本军令部和外相共同商议的结果是,决定在开始攻击珠珠港前30分钟在华盛顿把通告递交美国。但是,因为办理事务手续,通告的文本递交美方的时间比预定晚了1 小时10分钟,即在第一次攻击波开始攻击珍珠港40分钟后才递到美国人手中。山本长官一直坚持奇袭珍珠港,但他从未考虑过偷袭。因此,当美国广播说“珍珠港遭到卑鄙的偷袭”,山本还认为这是美国的故意宣传。

  珍珠港事件已过去半个世纪了。但它的真相还应有更多材料的披露和进一步的研究,以使后人彻底看透日本军国主义的行径和面目。

no.5 英国潜水员克拉布是怎样失踪的?


英国潜水员克拉布是怎样失踪的?
 
  在漫长的“冷战”年代,下面要说的这则与一名英国潜水员有关的故事,只能算“小菜一碟”。但是,它当初也曾轰动一时,而今仍是谜团一个。

  1956年4 月,前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尼。谢。赫鲁晓夫由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陪同,出访英国。18日早晨,赫鲁晓夫乘坐的轻型巡洋舰“奥尔忠尼启则”号在两艘苏联驱逐舰的护卫下,驶进了朴次茅斯港。第二天早晨七点半左右,一个穿着闪闪发光的橡皮潜水衣的潜水员在两艘苏联驱逐舰之间冒出了水面,他脸朝上,在水面上像软木塞那样漂浮了大约一分钟,然后他把脚上长长的橡皮蛙蹼用力一蹬,就像一只墨鱼那样消失在水中。

  这一切都没有逃过苏联军舰上监视哨警惕的目光。第二天,苏联舰队司

  令v.f.科特夫大将在军官俱乐部会晤英国朴次茅斯军港司令菲力普。w.伯内特少将,就苏联军舰附近水域出现潜水员一事提出了非正式抗议。伯内特少将否认当时在苏联军舰附近有英国海军潜水员活动。他甚至告诉科特夫,设在距离“奥尔忠尼启则”号450 米处的英国海军船只“弗农”号上的潜水学校那时正放假。那时,伯内特似乎确实不知道这件事。

  不久,莫斯科和伦敦之间频繁地就这一事件交换措辞微妙的外交函件。

  世界舆论为此哗然,西方报刊竞相报道,纷纷揣测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英国政府对此感到十分沮丧,严令知情者遵守《政府机密保护法》,保持缄默。

  尽管如此,有关这一事件的细节还是通过各种渠道泄漏出来了。

  这个出现在苏联军舰附近的潜水员名叫昂内尔。克拉布,是位英国海军退役中校。

  克拉布自幼向往加入海军,1940年,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年已30的他终于如愿以偿,当上了预备役海军志愿兵。1942年,他不顾一只眼睛失明,还是在直布罗陀的工兵班服役,主要任务是排除水雷和臭弹。克拉布身高只有1.67米,而且身材臃肿,本不适宜潜水。然而,他凭着如醉如痴的热忱,居然克服了生理上的不利因素,成了一名出色的潜水员。

  战后,克拉布一度担任“弗农”号上的潜水队队长,被授予中校军衔。

  1955年,克拉布因大大超龄不得不离开海军。当赫鲁晓夫抵英访问时,他的职业是家俱推销员。

  4 月初的一天,克拉布同儿个朋友闲谈时得意洋洋地说:“我要潜水去看看苏联军舰的底部。如果干得好,可以拿到60枚金币哩!”

  原来,几天前克拉布在推销家俱时,遇到了一个自称叫巴纳德。s.史密斯的中年男子,这个看上去颇有教养的史密斯先生对他说,在朴次茅斯有一件“非同寻常的差事”很适合他去干,酬金可观。这对酷爱潜水事业而目前经济上相当桔据的克拉布来说,确实挺有吸引力。可是,史密斯没有想到肥头大耳的克拉布一喝酒说话就口没遮拦。

  4 月15日,克拉布给他唯一的亲人母亲写了封信。信上说:“我要去干一件事,是件简单的差事,我想两天后就可以回来……此信看完后请立即毁掉。”

  4 月17日,克拉布来到朴次茅斯。他和那个史密斯一起住进了沙利波特饭店,各占一间房。次日,也就是“奥尔忠尼启则”号驶进朴次茅斯那天早晨八点半左右,克拉布和史密斯离开了饭店,一整天都没有回去。据克拉布的几位曾一起在海军当过潜水员的朋友后来说,17日深夜,他们和克拉布欢聚过,游逛了好几个酒吧。

  第二天早晨,按照苏联人的说法,克拉布在苏联驱逐舰附近浮出了水面。

  当天晚些时候有人曾在凯帕鲁斯。海德饭店的酒吧里看见过克拉布。这也许是他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从此他就无影无踪了。

  不久,克拉布的老板彭德克因他迟迟不归而担心起来。彭德克打电话给正在写克拉布传记的马歇尔。皮尔说,克拉布似乎出什么事了。可皮尔却不以为然,他与克拉布有深交,知道这个人经常在承担秘密使命后就隐蔽起来。

  好多天过去了,仍不见克拉布回来,皮尔也沉不住气了。两人合计后,设法与18日那天在朴次茅斯与克拉布一起喝酒的一个人取得了联系。此人在海军供职,获悉这一情况后,立即告诉海军部说,克拉布去向不明,令人担忧。

  海军部的回答却是:“有关克拉布的任何情况都绝对不能泄漏!”

  4 月29日,海军部发表声明称:“海军退役中校克拉布在试验水下仪器时失踪,据认为已经死亡。”官方提到克拉布的死亡,这还是第一次。

  一周以后,苏联政府就这一事件向英国外交部提出正式抗议。抗议书指出,朴次茅斯军港司令伯内特少将向苏联海军科特夫大将所作的说明,同连日来英国报纸刊登的报道相去太远。后者的结论是,克拉布是在为获取“奥尔忠尼启则”号的秘密而进行间谍活动时死去的。苏联政府要求英国外交部予以澄清,抗议书措词十分强硬。

  英国首相艾登在接到抗议文件5 天后向莫斯科作了简短的答复,承认苏方人员亲眼看到的那人大概就是正在进行“潜水试验”的克拉布。首相的答复最后说:“英国政府对此事表示遗憾。”

  这样的外交辞令实际上包裹着道歉之意,艾登政府为此遭到反对派的激烈批评。同一天,即5 月9 日,艾登出席下院会议时,场内一片喧嚣声。但首相十分镇定,他冷冰冰地说:“发表推测克拉布中校死亡的声明是不符合公众利益的。”议员们的责询被顶了回去——受谴责的应该是海军部。最后,艾登还意味深长地补充道:“我们正在采取适当的惩戒措施。”

  然而:英国报纸却并不因为首相的这一招就停止了对克拉布事件的渲染。几天之后,艾登再次来到下院,他脸色阴沉,在议员们的嘲讽和指责声中慢慢站起身来,坚定地说:“关于这一事件,我已经讲过了。除此之外,我再也没有什么可讲的了……”

  艾登的这种态度似乎取得了效果,许多议员和公众开始相信首相也许确实只是在事件明朗化之后才知道“奥尔忠尼启则”号下面发生的事。他们意识到,不管这一事件背景如何,一旦曝光对英国绝无好处,至此,官方人士谈论克拉布事件总算告一段落。

  克拉布在“奥尔忠尼启则”号底下究竟干什么?对许多國家的海军部门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难找。

  苏联的巡洋舰性能优良。1953年,为了祝贺伊丽莎白女王加冕,苏联海军派出“斯维尔德洛夫”号访问英国。当这艘巡洋舰驶入朴次茅斯港蜿蜒曲折的航道时,舰长竟然拒绝英方领航员按常规为其导航。1.28万吨的“斯维尔德洛夫”号以相当快的速度行驶,顺利到达指定泊位抛锚。英国海军对此目瞪口呆。1953年秋“斯维尔德洛夫”号再次访英,仍然停靠朴次茅斯港。

  英国的潜水员在水下偷偷地将该舰舰底装置拍了照。不料风声走漏,弄得好不尴尬。

  “奥尔忠尼启则”号是“斯维尔德洛夫”号的姊妹舰,首次在英国亮相,英国人想了解它底下又增加了什么新的装置——在许多國家的海军部门看来,这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但是,执行这项任务的克拉布到底是受谁指使,他又是怎样失踪的呢?

  在英国,人们对此有种种猜测。有些人说,克拉布不是死于苏联人之手就是被他们抓走了;有人认为克拉布的后台是英国政府。但也有人不同意这两种说法。他们指出:如果克拉布真的己落入苏联人的手中,不管是死是活,苏联都应对这一事件保持沉默才合乎逻辑;如果说是英国海军部策划的,那么完全可以挑选一个年轻一点的潜水员。克拉布接受这项任务时,他因长期吸烟和经常酗酒而身体虚弱,并且已有6 个月没下过水了。再次,如果是受官方派遣,他理应使用先进的呼吸器和配备助手;他浮出水面,说明他的呼吸器性能不良。有人猜测,是某个试图一鸣惊人的英国民间组织,或某些低层次的官员以60枚金币收买了克拉布,让他去冒这样一次险。

  凡此种种,都只是猜想和推测。那个自称叫巴纳德。s.史密斯的人再也没有公开露面,没有他出来作证,又怎能断定谁是真正的幕后策划者呢?可怜的克拉布或许在那天就已葬身鱼腹,或许他的尸体被找到后给连同他执行的最后一次使命之谜一起被悄悄地埋葬了。

no.6 美军猪湾入侵为何失败?


美军猪湾入侵为何失败?
 
  1961年4 月17日,在美国空中的支援下,1500名经美国中央情报局训练过的古巴流亡人员组成的“2506”旅分乘13条船从尼加拉瓜的贝尔萨斯港出发,在古巴猪湾登陆。三天后,被古巴政府军击毙击伤500 人,俘虏1000人,猪湾入侵宣告失败。美国的大棒政策受到沉重打击。这一天恰巧是肯尼迪总统上任后的第90天。

  由美国作坚强后盾的猪湾入侵怎么会失败的呢?入侵古巴的计划早在艾森豪威尔任期内即1960年3 月就已拟就,并得到了总统的批准,当时被称作“冥王星行动”。肯尼迪总统上任后,该计划逐渐扩大:由装备有坦克、飞机的约1500名古巴流亡人员组成的“2506”旅在古巴实施两栖登陆,占领滩头,并向纵深处发展,然后将在迈阿密的古巴流亡政府空运回古巴,由它出面请求美国援助,以此最后击败卡斯特罗。但显然区区1500人是难以与卡斯特罗的20万军队相抗衡的,更不用说向纵深发展了。原来预计古巴境内有5000人左右反政府武装人员,但实际上只有50人加入了入侵部队。原计划登陆时不会遇到抵抗,并有足够时间建立滩头工事,因为估计卡斯特罗需要时间调动军队,但此幻想也破灭了。“2506”旅从一开始登陆就遭到一个多营民兵的阻击,卡斯特罗当天就调动部署好装备有坦克的部队对付入侵。出师不利,看来这一计划注定是要失败的了。

  入侵失败后,肯尼迪总统的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受命调查失败原因,他归纳出三个主要原因。

  一、空军支援不够按照预定的计划,美国空军在登陆前准备出动3 批共40架次b —26轰炸机,攻击约40个古巴军事目标。飞机将涂上古巴空军标记,由中央情报局的飞行员和经美国训练的古巴人联合驾驶。但是,在肯尼迪的命令下,第一批只出动了8 架飞机,并在受到世界舆论的谴责后,完全取消了以后两批飞机的轰炸,这就使古巴空军仍拥有机场和飞机。古巴空军原来共拥有6 架b —26轰炸机,4 架t —33教练机改装的战斗机,3 架英制“海神”战斗机。经受第一次轰炸后,古巴仍有一半军用飞机支援地面部队,并炸沉了入侵部队的两艘运输船,其中一艘装着弹药。后来美军虽然派出了“博克塞”号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但由于只限于保护b —26轰炸机和运输船只,不能直接向卡斯特罗的部队和飞机开火,因而只能眼看着入侵部队被古巴政府军打得落花流水。因此缺乏足够的空军支援是此次入侵的致命点。

  二、登陆地点不当在预定的入侵计划中,特立尼达德是登陆地点,那儿离埃斯坎布雷山区较近,一旦守不住滩头阵地即可转移到那儿展开游击战。

  但是在入侵计划执行前夕,登陆地点被匆忙另行确定在猪湾。由于对猪湾附近地形不熟,一艘运输船撞在珊瑚礁上,耽搁了登陆人员占领滩头的时间。

  登陆后,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萨帕塔沼泽地,这使部队无法展开,而只能据守在弹丸之地挨打。在以后招架不住,向埃斯坎布雷山区撤退时,又被沼泽捆住了手脚。

  三、入侵计划可能泄密卡斯特罗可能事先风闻入侵计划。入侵古巴计划

  早在1960年3 月就已确定,并有两批近50名受到特别训练的古巴人先行潜入古巴,以便与国内反卡斯特罗的抵抗力量相联系,使国内外反政府力量里应外台,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但这些人一潜入古巴,即被捕获,卡斯特罗由此可能得知入侵计划。为了配合猪湾入侵,中央情报局还企图暗杀卡斯特罗,派杀手在卡斯特罗经常光顾的饭店等候下毒,但偏偏那段时间卡斯特罗没有露面,有消息称杀手本身为美国和古巴两边工作,可能泄露了暗杀行动。

  登陆前美国新闻界也有意无意地透露了一点消息。《纽约时报》报道美国卷入古巴流亡人员的军事行动,而《时代》杂志则刊登了停在培雷塔卢莱乌基地机场上的古巴反政府人员的飞机照片。在登陆前夕,美国派出8 架b —26轰炸机攻击古巴军事目标,更使卡斯特罗确信入侵在即,从而作好应变准备。

  由此可知,猪湾入侵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了。

no.7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战机为何飞往伊朗?


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战机为何飞往伊朗?
 
  1991年1 月17日,海湾战争打响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每天出动7000架次飞机对伊拉克军事战略目标进行狂轰滥炸,号称是“世界上第五支最强大的军队”和拥有700 多架先进战机的伊拉克空军却按兵不动,被动挨炸。不仅如此,从1 月26日开始,先后有100 多架飞机,纷纷飞往邻国伊朗,伊军这一举动,引起世人极大的兴趣和猜测。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战火猛烈燃烧之际,伊拉克战机为何不迎头起飞,痛击敌机,却远走高飞,这究竟是“阳谋”,还是“阴谋”?是“出逃”还是“避难”?是“厌战”还是“保存实力”?到底有多少架飞机外飞?它们的最终命运如何?至今这一系列疑团尚索回于人们的脑海之中。

  尽管海湾战争期间,西方新闻媒介对此事的报道五花八门、真真假假,但归纳起来不外平下列四说:一曰“韬晦之计说”。海湾战争的帷幕刚拉开不久,伊拉克空军就演出这场战机东南飞的“好戏”,真使人感到迷惑不解。对此情况,伊拉克当局却一直守口如瓶,保持缄默,从而更增添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根据当时许多西方观察家的猜测和判断,这是伊拉克当局保持战斗实力所采取的一种韬晦之计。是“阳谋”。由于两伊战争刚刚结束,双方的敌对关系有所缓和。何况,战争爆发后,伊朗宣布保持中立。因此,把一部分先进的战机转移到邻国伊朗境内保存起来,较之留在国内用钢筋水泥修筑的地下掩蔽体内更为安全。这一做法是“完全合乎逻辑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为了使人信以为真,西方新闻媒介又传出消息,两伊事先曾达成过秘密协议,言下之意,此举是在情理之中。然而,伊朗驻法国大使阿哈尼先后两次向外界否认两伊有过这样的默契或协议。

  二曰“未遂政变说”。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把伊拉克萨达姆政权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湾战争爆发后,美国更是盼望伊国内发生内江或政变,以此推翻萨达姆政权。于是,一些西方外交和情报人士纷纷猜测,这些飞往伊朗的飞机,可能与伊拉克国内发生的二起来遂政变有所牵连。此说,一度为前苏联一家官方通讯社——“独立新闻社”发布的消息予以证实。该通讯社还曾援引“国防部官员”的一次讲话说,由于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初期,对伊拉克和伊占科威特的空袭取得了成功,摧毁了36枚飞毛腿导弹和多达300 架飞机。由于军事上的失利,使萨达姆总统大为恼火,并亲自下令,并以“防空不力”为理由,处死一名空军司令和一名防空司令

  而引起的。这样,效忠这两位司令的伊拉克空军将军和一些飞行员,发动了一场未遂政变。东窗事发后,这些飞行员纷纷寻找机会,驾机出逃,飞往伊朗,寻求避难。英国军界人士认为,此说“无法确认”。不过又说,“据有关部门报告,萨达姆确实已对那些不听招呼的军官采取了果断的突然行动。”

  可是不久,前苏联国防部发言人又急忙否认独立通讯社发表的“政变说”,而声称“这是对伊拉克发动的一场心理战”。这样以来,“未遂政变说”成了无稽之谈。

  然而,事情并未到此结束。1991年2 月9 日,美国驻海湾部队总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将军,在接受美国广播公司记者采访时证实说:“我们的情报说,一些飞往伊朗的伊拉克飞机确实是逃亡的。”接着,他补充说:“还有情报说,有些飞行员逃离前还轰炸了或试图轰炸伊拉克总统府和萨达姆。侯赛因总统。”这真是扑朔迷离,是真是假,使人难以置信。

  三曰“厌战开小差说”。海湾战争期间,美国施展了两手策略。一手军事打击,旨在于摧毁伊军国防力量;另一手,攻心为上,开展心理战。据云,开战头一天,美军和多国部队曾向驻科伊军空投了100 万份传单和数以千计的微型收音机。此后,又在伊境内投下数百万份传单,大打心理战,以此动摇和瓦解伊军斗志,敦促他们逃亡或投降。这一伎俩多多少少收到了一些效果。据说,沙漠风暴开始后,美国空军诧异地发现,他们几乎遇不到任何伊拉克战机的拦截。一名空军中校说,在他出击时曾与伊空军“邂逅相遇”,但令其不解地是,对方往往“掉转机头就跑”,无心恋战,有时至多乱打几枪,随即“逃之夭夭”。所以美空军人员认为,伊拉克空军面对强大多国部队的空袭,感到战胜无望,与其白自送死,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从而下排除他们是临阵脱逃,“开小差的可能性”。

  四曰“留作反击说”。伊拉克战机接二连三飞往伊朗一事,对执行沙漠风暴的美军来说,他们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可谓喜忧参半,高兴的是,多国部队空军的地毯式轰炸产生了效应,使伊军数以百计的被困在地下的先进战机,无法起飞迎战,只有出逃求生。不安的是,这些外飞的战机日后有可能东山再起,后发制人,使美军腹背受敌,这对多国部队是一大威胁。但是,这一担忧是多余的,因为事后证明,伊军战斗机并没有作出这一“惊人之举”。

  那么到底有多少飞机飞往伊朗呢?它们的结局又是如何?这又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据西方军事观察家分析,海湾战争爆发前夕,伊拉克拥有各种类型飞机1300余架,其中作战飞机700 余架。主要战机有米格—21、米格—25、米格—29歼击机、米格—23、法国幻影f —1 战斗轰炸机、图—6 、图—22轰炸机等。虽有一定的实战能力,但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强大的空军优势对垒,显而易见,力量相差悬殊。因此,战争一开始,由于美国掌握绝对的制空权,使伊拉克空军难以起飞作战。如果一直躲在庞大而坚固的地下掩体内,则犹如坐以待毙。与其被动挨打,不如外逃远飞。起初,只有50多架,后来增至100 余架,截止1991年2 月10日,已多达145 架。其中包括米格—27、米格一29歼击机和幻影f —1 战斗轰炸机等性能最好的战机,还有少数民航客机等。这批飞来的财富,伊朗政府最初的态度是,将把这批战机连同其飞行员一起扣留到战后再归还伊拉克。但事后不久,伊朗当局又改口说,由于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对伊朗负有战事责任,有可能考虑将这批飞机作为战争赔偿。现在海湾战事早已结束了,伊拉克是否能部分或全部索回飞跑的战机,则依然是个不解之谜。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