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文物古迹探胜篇第1辑疑案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苏丹金字塔的真相如何?


苏丹金字塔的真相如何?
 
  说起埃及,人们自然会提到那雄冠世界七大奇迹之首的金字塔和作为守护神的狮身人面像。其实,苏丹的金字塔同样会让你吃惊。在苏丹北部达米尔和善迪两座城市之间,每当人们乘坐火车,或者在尼罗河旁那条高低不平、布满沙子的道路上吃力地行进时,会意外地发现东面红砂岩小丘之间那奇特的景象——一种用红石块建造的小金字塔坐落在可以俯视尼罗河流域的高地上。这些金字塔有20多座,最大的有二三十米高,塔与塔之间相距很近,有的塔基几乎相连,它们的形状和埃及金字塔不一样,塔身陡直,塔基突出部分有一座拱门,里面有一条通道。这些金字塔派什么用场?当时是怎样建造的?由何人所建?围绕着这些有趣的问题,世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学者菲力普斯在埃塞俄比亚《塞拉姆塔》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这些苏丹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的作用一样,是公元前三世纪开始的麦罗埃历代国王和王后的墓,墓就在塔下面。麦罗埃存在的年代从公元前8 世纪到公元前350 年左右,它曾是一个很有生气的独立國家。没有受到北面强大的埃及帝国的控制,相反,有一个时期似乎曾对埃及发动过军事进攻,并取得了胜利,在第二十五王朝即“埃塞俄比亚王朝”统治了埃及。麦罗埃文化是沿现在北苏丹尼罗河发展起来的。有人已对该王国首都所在地进行了发掘工作,并挖出一个规模巨大的城市遗迹:三条林荫大道和多处贵族住地。

  金字塔是最高统治者的陵墓。这是国际学术界的一致结论。这个结论最近受到了挑战。两位法国专家艾赫利和爱乃尔最近出版了一部名为《石头圣经——大金字塔的神圣字母》的著作,提出金字塔是颂扬埃及主神的巨大神龛,是赞美生活和创造的神庙,与法老陵墓之说毫无关联。他们对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字母作了长达20年的研究,认为金字塔的大门是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一个符号,意思是人群似洪流般地走进来,塔内各大厅分别为埃及至高无上的主神埃孟名字的逐个字母。他们的结论是,金字塔犹如浩大的密码,其大门、大厅乃至甬道都含有确切的特定意义。由此他们推论金字塔是宗教建筑,而非帝王的陵寝。由于麦罗埃文化深受埃及文化影响,所以苏丹金字塔同样是宗教建筑,而非王朝历代国王和王后的陵墓。人们普遍认为,在埃及,建造巨大的金字塔是把沙子沿塔的四周堆成斜坡,这样工匠们才能顺着慢坡把巨石放到规定的位置上。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苏丹金字塔采用了同样的建筑方法。然而,研究苏丹金字塔已有十多年的德国著名考古学家欣克尔博士却认为这些塔和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不一样,因为麦罗埃金字塔之间的距离很近,不可能使用把沙子沿塔四周堆成斜坡的方法建造。欣克尔还提出了三个根据:(1 )从结构上看,这些金字塔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不象埃及金字塔那样一下子就建到顶端。从一些塔顶长时间没有被风化或被盗墓者弄毁来看,可能在离塔顶几米的地方建筑工作就中止了,然后把一块大圆石头吊上去放在塔顶,整个塔就算竣工。对此可有这样一种解释:作为塔身结构的砂岩巨石是用固定在塔顶上的一种吊车一块一块吊上去的,这种吊车在工作时只能直上直下。这就是塔在最后几英尺处不能完工的原因。也是这些塔的塔基比埃及金字塔小和塔身很陡的原因。(2 )遗址中发现了一根大木杆子的残存部分,从下至上穿过塔的中心,可能是为了保证把塔建成对称,使塔的各顶角和杆子都保持等距离的那种装置。联想起尼罗河沿岸现在仍然使用着一种古老的提水吊杆,与当时使用这种吊杆一类的工具修建金字塔完全符合实际。(3 )塔上的新泥灰看上去很不相称,这是为了使它们符合原样,而在粗糙的砂岩上涂上泥灰并加以装饰。

  那末,这些苏丹金字塔是何人所建的呢?历史文献没有明确的记载。不少专家和学者当然认为这是麦罗埃人民的伟大杰作。还有的学者仍认为这些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一样是“外星人”的杰作,因为至今仍无法想象古人能建造出如此雄伟、奇特的建筑物。最近,山东大学博士齐涛在《外星人之谜》一书中,认为“外星人”并没有光顾过地球,“外星人”实际上是人类的“先人”。既然地球上没到过外星人,那末苏丹和埃及的金字塔、撒哈拉岩画、秘鲁纳斯卡古城边荒原上神奇的图案等这些富有神秘色彩的文明奇迹,为什么会突然展现?为什么会缺少一个文明之前的过渡时期?齐涛认为,大理冰期和冰后期的洪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关键。从现代地质史上可以看到,人类的发展史几乎与第四纪冰期的发展史相一致。据地质学研究,在1.8 万年前达到盛期的大理冰期,冰川的扩张使海平面下降了100 多米,这样,大陆架上的相当一部分地区“沧海变成桑田”。由于全球性气候干燥与寒冷,我们的祖先们便会更集中于海滨河口或其他相对湿润温暖的沿海地区。这样,在欧、亚、非三洲之交的地中海谷地,西亚的波斯湾谷地,东南亚的马来半岛,中国的黄海和东海平原等都孕育和出现了一个人类文明的繁荣时期。但是在1 万年前左右,地球气温上升了8 至10摄氏度,这直接的后果是冰川溶化,造成一场洪水大灾难,数万年以来一直裸露的大陆架遭到灭顶之灾,这些文明的光芒被淹没了,人类又重新开创自己文明的新纪元。对于齐涛的新观点,看法不一,争论并未停止。

no.2 非洲石头城为谁所建?


非洲石头城为谁所建?
 
  每当鲜花怒放、景色宜人的金色十月来临时,无数踏上非洲土地旅游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地涌向久负盛名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凭吊这座饱经人间沧桑的非洲大陆古文明遗迹,抒发他们的幽古之情。

  大律巴布韦遗址地处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以南300 公里。津巴布韦在土著班图语中是“石头房子”或“可尊敬的石屋”的意思。早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入侵前,非洲人就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19世纪后期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取名为南罗得西亚。1980年独立后津巴布韦人民以勤劳的祖先创造的灿烂的石头城来命名自己的祖国——津巴布韦共和国。

  石头屋遗址最早是被葡萄牙人发现的。1868年的一天,一个葡萄牙猎人亚当。伦德斯在搜集猎物时经过一片葱茏茂密的原始林海,走出这人迹杳然的林海,一座用花岗石垒砌而成的古堡呈现在他眼前。这一发现使他惊喜万分。此后不少科学家先后来到这里参观考察。

  整个遗址由内城、卫城、谷地残垣三部分组成,所有建筑物均用长约30厘米,厚10厘米的花岗石砌成,面积达1 万多亩,其中以内城最雄伟壮观,而且保存得也最完整。内城形状如椭圆形,东北、南、北三面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城墙高约6 米,东面城高为9 米。城墙底部宽约5 米,顶部约2.5 米。

  城墙内还有历史更为久远的矮墙,与其他几道断壁残墙连接,从而将城内分割成好几个大小不等的围场,纵横交叉,通道犹如蜿蜒曲折的小路,人们在里面行走仿佛进入迷宫一般,神秘莫测。大围场东面坐落一座实心的圆锥形石塔,塔高11米,底部直径为6 米,顶部直径约2 米。离石塔不远处有一祭塔台,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台。据说原始社会时期,这里是举行生殖器崇拜的场所。

  卫城建在离内城不远的小石山山顶上,周长244 米。它是顺着山势的自然走向建造的。聪明能干的石匠凭借熟练的技巧,将山上天然的岩石和用花岗岩砌成的石块制作成一座天衣无缝的宏伟建筑物,其中有一段城墙还筑在大自然造就的岩石山嘴上,煞是壮观,令人赞叹不已。整个卫城犹如一座要塞,通往城墙的走道仅能一人行走,于防守十分有利。站在卫城顶上,真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把整个大津巴布韦遗址尽收眼底,气势甚为磅礴。卫城内还有一个古时皇宫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一些科学工作者在那里找到了不少文物,其中有中近东的陶瓷,阿拉伯的玻璃,中国的青瓷残片,一块圆形白瓷片上还用青釉刻了”大明成化年制“六个字。这很可能是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带到非洲去的中国瓷器。

  谷地残垣地处上述两者之间,遗址上星散着一些矮小的石屋,从建筑规模和技术以及从当地挖掘出的实物分析,这里原先很可能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区。人们在此发现了不少中国青瓷和阿拉伯、波斯的器皿。

  在这些古建筑群旁还保留着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遗址地基上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从已经发掘到的文物看,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都相当发达,而且一度与中国、阿拉伯、波斯等许多國家有着经济、文化的交往。这里的居民已通晓建筑学、力学、数学等多种知识,掌握不少生产技能。

  大津巴布韦遗址自19世纪70年代,人们听信法国地质学家卡尔。莫克谗言后,大批人群蜂涌而至,大有要把遗址朝天翻个够的架势。那个法国人胡言乱诌说,遗址中有的建筑物是仿照所罗门王在摩利亚山上修建的耶和华殿建造的,有的是仿照古埃及国王访问所罗门王时的行宫造的,而《旧约》中恰好又有所罗门王开采黄金的记载,于是这里竟误传成所罗门王开采、冶炼黄金的场所,结果遗址大部分让淘金狂给捣毁了,使遗址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但尽管如此,不少学者还是根据现有掌握的材料对该遗址进行了有价值的科学研究,自然看法、意见有着大相径庭之别。不少考古学家认为这个建筑群是古代非洲文明的杰出代表,是津巴布韦人民的创造,而且在13至15世纪达到相当繁荣的程度。在这鼎盛时期,居民达万人以上。在首都哈拉雷博物馆里陈列的不少文物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5 只“津巴布韦鸟”。相传很久以前,在遗址附近居住的一个部落头领发现了一只“津巴布韦鸟”,他将它藏在家里,1889年被一南非白人骗去,后又高价贩卖给开普敦殖民地总督,1891年英国皇家地质协会通过探险家本特又将在遗址搜集到的5 只津巴布韦鸟和一些文物运往南非。先后从遗址共发现了8 只这样的石鸟,石鸟由古代津巴布韦人民用皂石刻成,神态各异,鹰的身体鸽子的头,身高分别为20—30厘米,站在1 —2 米高的皂石柱上。独立后的津巴布韦政府把此鸟作为祖国的象征,印在国旗上,并于1981年1 月将5 只石鸟从开普敦运回首都。

  持反对意见者中一派认为,遗址由公元前来自地中海的腓尼基人建造的,认为非洲土著居民愚昧无知,不可能有如此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而另一派认为是当地非洲人在中世纪时代外来文明民族文化影响下造就的;阿拉伯人则根据遗址内城的圆锥形石塔形状和伊斯兰教清真寺的尖塔相同,断言是阿拉伯人的杰作。

  至于遗址原是什么所在,那就更各说一是了,有说是部落酋长府邸的,有说是祭奠已故酋长亡灵场所的,有说是开采、提炼黄金所在的……,为了弄清真相,一部分考古学家在战后对遗址进行挖掘、考察,但仅在内城地基中发现了二块木片,经科学仪器测定,木片是从公元500 —700 年间一种叫登布提的树上砍下来的,由此一部分人推断说遗址建于公元6 至8 世纪,但还有一些人不同意此说,认为证据不足,木片也可以是后来用上去的,也可能是其他建筑物上用过后再到这里来的。

  总之大律巴布韦遗址至今仍深邃莫测,也许将永远成为一个无法揭开的谜。

no.3 新巴比伦王国修建过通天塔吗?


新巴比伦王国修建过通天塔吗?
 
  《旧约。创世纪》第十一章曾有这样一段记述:古时候,天下众多的人口,全都说着同一种语言,人们在向东迁移时,走到一处叫示拿的地方,发现一片平原,就定居下来。他们商定在这里用砖和生漆修建一座城和高耸通天的塔,以便传扬名声,免得四处流散。这件事惊动了耶和华,他看到城和大塔就要建成,十分嫉妒人们的智慧和成就,便施法术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言语彼此不通。结果工程不得不停止下来,人们从此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大塔终于没有建成。后来有人把这座大塔称做巴别。“巴别”在希伯来文中是“变乱”的意思。其实“巴别”原字是来自巴比伦文,意为“神之门”。

  关于如何看待《圣经》中这段记述,史学界意见不一。有的认为《圣经》中这段传说,有所根据,主张《创世纪》记述的那座大塔的原型,就是古代两河流域(即示拿)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巴比伦城内马都克神庙大寺塔,这座大寺塔被称做埃特曼安基(意为天地的基本住所)。它动工兴建于新巴比伦国王那波帕拉沙尔(公元前626 —605 年)在位时,到其子尼布甲尼撒(公元前604 —前562 年)在位时,才告落成,传于后世的一段铭文记述道:“那波帕拉沙尔已把塔基建好,并建到30肘(约合14.7米)高,但还未建塔顶。

  后来尼布甲尼撒着手这件工作,把从黎巴嫩茂盛的森林中运来的雪松木斩开,用作建筑材料,又把围墙的大门建造得辉煌壮丽,象白昼那样炫目。“

  修建时,尼布甲尼撒曾下令:务将塔顶提升,以与天公比高。近Dai考古发掘证明,这种多层方形寺塔,它的结构形式早在苏美尔远古时期就已出现,寺塔是苏美尔人祭神的地方,也是他们观察天象、思索宇宙奥秘的场所。当时人们认为神会从天上利用星的飞行降到寺塔里,来会晤敬神者,尼布甲尼撒兴建的大寺塔共有七层。最下层为黑色。依次为桔红、红、金、黄、蓝、银各色,表示着七星(日、月、火、水、木、金、土)。塔顶上修有四角镀金的小庙,庙里供有马都克神的金像。据公元前229 年的一件史料记载,大塔地基约295 呎见方,第七层距地面的高度也是295 呎。同近Dai考古发掘测定大塔的地基每边长90米大体相符。考古发掘证明建筑用的材料是砖和生漆(沥青),与《圣经》中的记述一致。这座高达90米的大塔,相当于一座20多层的高楼,在古代确实能给人以耸入天际的印象。被尼布甲尼撒俘虏到巴比伦城内的犹太人曾亲眼目睹过这座大塔,甚至很可能亲自参加过这类建筑的修建。他们在自己的國家里,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宏大的建筑物,他们觉得这个高塔会通到天上。《圣经》中提到的耶和华惩罚人们妄想修建高塔,因而创立不同语言的传说,包含有尼布甲尼撤大兴土木时,参加修建工程的犹太俘虏的责咎情绪,有关传说也反映了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巴比伦城内居民种族众多、语言复杂的情况。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所著的《历史》一书第1 卷181 节中,对这座大塔有过下列记述:“在这个圣域的中央,有一个造得非常坚固,长宽各有一斯塔迪昂(古希腊长度单位,约合185 米)的塔,塔上又有第二个塔,第二个塔上又有第三个塔,这样一直到第八个塔。人们必须循着象螺旋线那样地绕过各塔的扶梯到塔顶的地方去。在最后一重塔上,有一座巨大的圣堂。”希罗多德说塔共有八层,可能是把塔基的土台或塔顶的庙也计算在内了,公元前321 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到巴比伦时,这座大塔已遭破坏,为了纪念自己的武功,亚历山大曾有意重建此塔,可是,据估算,只是清除地面材料,就需动用一万人,费时两个月,由于工程浩大,亚历山大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有的学者不同意《圣经》中提到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伦时代马都克神庙大寺塔的说法,认为在巴比伦城内,早在新巴比伦时代以前就曾有两座神庙,一座叫做萨哥—埃尔(意为“通到云中”),一座叫做米堤—犹拉哥(意为“上与天平”),它们可能就是关于通天塔传说的素材。但是,有关这两座神庙,没有发现更多的史料。

  还有的学者认为传说中的通天塔是乌尔大寺塔,它位于巴比伦城东南135 呎处,遗址占地约两万平方呎,边长约135 呎,底层高约27英里,第二层高约14呎。相传,这是古代闪族人从乌尔迁到迦南时建造的,把乌尔大寺塔视为通天塔,其理由有三:1 、如果象《圣经》上传说的那样,闪族人曾有过从东方到西方的大迁徒,那可能就是指族长率部从乌尔迁到迹南;2 、在所有巴比伦的寺塔中,乌尔塔的工程最大,修建时间最早;3 、此处为造高塔的理想场地,这里是冲积地,上游带来的淤泥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建筑原料。

  关于《圣经》记述的修建通天塔一事,是否事实?如果确有其事,通天塔修建于何时?修建的始末如何?其规模式样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一直是不解的疑谜。15、16世纪某些画家绘制的通天塔的图像和修建通天塔的图画,都是根据画家自己想象绘制的,无助于解释通天塔修建的疑谜。

no.4 大流士的王宫是怎样被焚毁的?


大流士的王宫是怎样被焚毁的?
 
  1930年至1940年间,考古学家曾在伊郎设拉子(shiraz)东北52公里的塔克特。詹谢(jakhte-jamshid)附近发掘出一座古城遗址。这就是古波斯帝国的旧都波斯波利斯,波斯波利斯坐落在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一个盆地中,城市东面依山,其余三面筑有城墙。它建于公元前6 到5 世纪。从遗址的废墟看仍还可见当年建筑的宏伟和壮观。遗址中有一片布满着饰有各种浮雕雕塑的颓垣断壁、残破宫门和成排石柱的地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者不远千里纷至沓来参观、鉴赏,发怀古之幽情。

  经研究证明这里正是波斯帝国国王大流士有名的接见厅和薛西斯的百柱殿。

  王宫的大门是由坚固的巨石砌叠而成,上面雕凿着雄伟的带翼圣牛巨像,象征着专制君主的权力和强大。台基是用岩石凿成的平台,长约500 米,宽为300米。墙壁饰以浑厚的岩石浮雕:国王、大臣、成排的战士和各被征服民族的纳贡者。人物形象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显示出高超的艺术技巧。王宫的殿堂是由许多高大的、独特的列式石柱所组成,柱子高达18米,上面架着木质的顶棚。前面是巨大的、光滑的白云石砌成的阶梯,阶梯斜度不大,宽则可容10匹马并排通过。整个王宫的建筑除了石雕、浮雕外,还有釉陶砖瓦、各类壁画及黄金、象牙镶嵌物等,表现了古波斯艺术的高度水平。根据古波斯铭文记载,王宫建筑是由许多不同民族和部落的匠师共同建筑起来的,其建筑艺术风格上,除了波斯的成分外,还包含有西亚、埃及和希腊的各种成分。古希腊作家关于这个“波斯人城市”的奢侈豪华情形亦曾有所描述。据说在发掘王宫遗址时,还发现上面有火焚的痕迹,焚毁的部分是正殿和藏宝库。

  波斯波利斯壮丽巍峨的王宫,究竟是给谁焚毁的,又是怎样被焚毁的呢?

  在历史上乃是一个谜。根据史家的研究,一般认为王宫毁于马其顿。亚历山大的兵燹之下。公元前330 年,亚历山大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村,一举击败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后,为了政治上彻底摧毁大流士的政权,曾继续东进,迅速占领巴比伦、苏萨和波斯波利斯。亚历山大在这里进行了惊人的掠夺,洗劫了波斯波利斯的王宫,仅在国王藏宝库中就夺得12万塔兰特的财室。据说他为了运输如此巨额的财富,竟调集了1000对骡马和3000头骆驼。不仅如此,亚历山大还下令焚毁波斯国王的王宫,熊熊的烈火将这座宏伟壮丽的建筑物,顿时化为砾土和灰烬。

  至于波斯波利斯王宫是怎样被焚毁的呢?历代史学上却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古希腊史学家阿里安在《亚历山大远征记》中记载认为:亚历山大把波斯波利斯王宫烧毁是为了报复。因为“波斯人在雅典曾大肆破坏,烧毁庙字,对希腊人犯下了数不清的残暴罪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赫。乔。韦尔斯在其《世界史纲》中也持亚历山大“把万王之王的伟大的宫殿焚毁,是希腊人对薛西斯焚毁雅典的报复”的观点。美国学者富勒在《亚历山大新传》中更人为:“其目的就是要向所有的希腊人宣布,这个复仇的战争已经胜利了。”

  前苏联学者塞尔格叶夫等也持类似的观点。

  古希腊史学家普鲁塔克(还有狄阿多斯、冠提斯)则认为:亚历山大是在酒后受到雅典名妓泰绮思的挑逗、激励而放火烧的。他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是这样描述的:在泰绮思鼓励、怂恿下,亚历山大被说服亲自参预其事。他头戴花冕、手里举着火炬,从坐椅开始,引导大家行事。他们以一种粗野的方式,围着宫殿狂舞,高声乱叫,并兴高采烈地举着火炬点燃波斯王宫。“日本学者大牟田章在他的《亚历山大》一书中也认为:”当时的亚历山大,正积极地希望和波斯又重新协调,他不可能以报复为理由,这么戏剧性的把当时最有名的百柱殿予以烧毁。“他还说:”有个传说,叙述亚历山大在一次庆功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他的身边坐着一个雅典名妓泰绮思。她对亚历山大开玩笑地说,愿不愿意放一把火,把波斯王宫烧掉?亚历山大一时冲动,真的就放起火来了,一时之间,整个宫殿都陷于一片火海之中……

  如果认为这次纵火事件是亚历山大一时冲动造成的,似乎比较合理可信。

  《不列颠百科全书》则对这两种说法兼而采之:“在波斯波利斯他(指亚历山大)以牙还牙烧毁了薛西斯的宫殿,以此作为泛希腊的复仇战争宣告结束的象征;这看起来好象是一种有意义的举动,而这种举动后来普遍被解释为由雅典名妓泰绮思激励起来的醉后的胡闹。”德莱顿还以泰绮思曾说服亚历山大放火焚烧波斯波利斯城的故事为主题写了《圣凯西里亚节颂歌》。

  但是,它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因为它是以先雷塔库斯的记载为依据的,而此人则是亚历山大的历史学家中最不可信的人之一。“(《泰绮思》条)

  美国学者杜兰。威尔在《世界文明史》中还认为:亚历山大烧毁王宫,“是由于他们在沿途看见800 个希腊人因为各种原因而被残害:有的砍了腿、有的斩了手、有的被割去耳朵、有的被挖去眼珠,盛怒之下才如此干的。”

  此外,也还有人认为王宫是在亚历山大举行盛大酒宴时,偶然起火的。究竟波斯波利斯王宫是怎样被焚毁的,当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材料、继续研究。

 
 

no.5 “死亡之丘”摩亨佐达罗是怎样造成的?


“死亡之丘”摩亨佐达罗是怎样造成的?
 
  1922年,印度考古学家r.d.班那齐等人在印度的一个荒岛上考察,意外地发现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城市废墟,即后来轰动全世界的“死亡之丘”

  ——摩亨佐达罗。经考证,这一遗址与哈拉巴文化同属于一个系统,年代大约在公无前2500~前1500年间。

  摩亨佐达罗位于印度河下游,在今巴基斯坦信德省拉尔卡纳县境内。这座古城遗址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地势较高为“卫城”,大概是统治者居住、开会和宗教活动的场所,聚集了许多重要建筑物。东部地势较低且宽,可能是居民区。卫城南北长400 米,东西宽200 米,四周筑有城墙、塔楼、濠沟,均用烧制砖石砌成,城墙地底和高约在10米以上。城内有浴池、谷仓、餐厅等许多建筑物,其中最为壮观的当称“大浴场”。浴场中央有个长12米、宽7 米、深2.5 米的大型浴池,内有梯子可供上下,并设有注水和排水管道,地面和墙壁上都采用石膏填缝,上面覆以沥青。浴池周围整齐地排列着一些小澡堂,均有狭小的入口和排水沟,浴场东北部有一个长70米、宽24米的大厅,组成较宏传的建筑群,南部是以会议厅为中心的另一组建筑群,西部有座规模较大的粮仓。

  摩亨佐达罗街市颇具近代化特征。两条南北向和三条东西向大路纵横交错,把繁华街市分划呈棋盘状似的。宽10米的大路两旁均有完整的下水道设备,能汇集各路雨水和污水,各处还设有孔道。居民住宅临街而建,但临街一面不设门窗,大概是为了避开街市喧闹声。每所住宅由多间居室组成,通常是在住宅中心置庭院,四周设居室。令人惊叹的是几乎每家每户都设有浴室、便所和排水的暗沟,并与大路两旁排水道相连,即便是楼上也有排水管附在墙壁上,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

  摩亨佐达罗出土不少精美的文物,有精致的陶器、陶塑、青铜器、铜板以及各种带有文字的方形印章。在青铜器的加工工艺上,表现有锻打、铸造及焊接等方法,显示出相当高的文明程度。

  摩亨佐达罗所展示的坚固的城墙、整齐的街道、宏伟的建筑、精湛的技术,究竟是谁创造的?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居住在当地的土著达罗毗茶人创造的,也有人认为是来自北方的雅利安人创造的;还有人认为是从两河流域输入的。

  这座神秘古城,由于人们无法正确释读当地远古文字而留下许多令人不解的谜团,其中最令人费解的是,从古城废墟里发掘出来的骷髅分布所见,这座古城的居民奇迹般地几乎死在同一天同一时刻,因而被人称为“死亡之丘”。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座繁华喧闹的古城,在一夜之间变成人迹灭绝的“死亡之丘”呢?对此,许多学者纷纷揣测、推断,提出各种说法,试图解释这座神秘古城毁灭的原因。

  有的学者认为,摩亨佐达罗曾发生过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大爆炸,从而造成城毁人亡的悲剧。根据是,在城内有些痕迹类似发生过大爆炸。如:在城市中心处有一块轮廓清晰的爆炸中心,而处在中心处的所有建筑物均被夷为平地,破坏程度呈伞状由近及远逐渐减弱。另外,地质学家们曾在爆炸区域内发掘出土过一些由粘土和其它矿特质烧结而成的碎块。据推算形成这些碎块的温度须高达摄氏1400到1500度,这只有在大爆炸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如此高温。同时在古代印度传说中,也曾流传过远古时期发生过一次大爆炸的说法。而且这种奇特的大爆炸在古代中国、近代前苏联都曾发生过。

  也有的学者提出,根据地质学资料记载,距摩亨佐达罗不远的地方是一个地震中心,公元前17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大地震。因此认为摩亨佐达罗城民可能在这场大地震中死于非命,城市毁于一旦。

  还有的学者提出,根据遗址中发现一些尸骨上有刀砍痕迹,在住宅里发现几具异常的入骨等等现象,认为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时,曾对摩亨佐达罗城民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造成城民全部丧生,文明衰落。

  此外,还有的学者猜测,可能是一场可怕的瘟疫夺去全城居民的性命,也有的学者推
 

no.6 古麻刺朗国王的王陵到底在何处?


古麻刺朗国王的王陵到底在何处?
 
  古麻刺朗王国是古代东南亚的一个小小的岛国。在明代以前,我国历代朝廷均不知有这个小国的存在。到明朝永乐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航海事业日新月异,朝廷不断派出庞大的使团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继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不久,明成祖又下令让太监张谦率团出使东南亚一些國家,在途经浡泥等國家的航程途中,竟发现了一个以前从不知道的名曰古麻刺朗的小國家。张谦回国后当即将这个重大发现禀报明成祖。

  永乐十五年即1417年9 月,张谦作为皇帝的特使,手捧明成祖的诏书正式出访古麻刺朗国。他在晋见国王斡刺义亦敦奔时,代表明皇朝向其表达了友好之意,并赠上中国特产绒棉、纱罗、纻丝等礼物。古麻刺朗国王见自己一个小國家竟受到大明皇朝如此恩宠,十分欣喜,心想如果能进一步得到明皇朝的庇护,不但可以以此抵御周围一些國家的欺压和凌辱,而且还可通过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促进本国的繁荣。3 年后,至永乐十八年即1420年10月,古麻刺朗国王斡刺义亦敦奔决定启程朝贡大明皇帝。国王亲自率官员入贡,受到了明成祖的热烈隆重的欢迎和接待。整个京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皇城内锦衣卫陈设仪仗,庞大的宫廷乐队高奏起《感皇恩》曲子。斡刺义亦敦奔国王入乡随俗,一切按照中国札仪行事。他和其妻子、儿子、大臣身着大明皇朝朝眼,下跪于丹陛,拱手加额,高声三呼成祖皇帝“万岁!”成祖皇帝由翻译官向来贡国王说:“国王远道而来,知尊中国,可佩可嘉,皇帝问您一路辛苦了!”斡刺义亦敦奔国王回答:“兹遇中官张谦,钦诣皇帝陛下称贺。我虽然是国人推选出来的,但未受大明的朝命,望皇帝幸赐之。”

  明成祖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下诏书仍以“古麻朗国”国号封之,并赐以印诰、冠带、仪仗、文绮、纱罗、金织袭衣,赐王妃冠服,赐各陪臣以彩币、衣服、文绮等物。当晚,明成祖在奉天大殿摆设盛宴款待古麻刺郎国嘉宾。

  古麻刺朗国王一行自此在中国一住半年,至第二年即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天启程回国。不料在路过福建时斡刺义亦敦奔国王染上重病,不久即不幸亡故。明成祖特赐谥号“康靖”,下令由礼部主事亲自主办丧礼,并按王公规格在当地营建陵寝,永乐二十二年即1424年10月古麻刺朗国新国王刺苾为报答明皇朝,派叭谛吉三等人奉金表笺到京,向大明皇上朝贡珠宝、长颈鹿等物。此后因东南沿海倭寇骚扰和西班牙入侵,古麻刺朗国不再派使臣到中国。时光流逝,转眼五个多世纪过去了。这个古麻刺朗国“康靖”王陵究竟现在何处?

  不少海内外人士历尽艰辛希望寻找到康靖王陵,但终因历史变迁,至今未能查考到王陵原址。

  1988年4 月菲律宾总统科。阿基诺来华访根寻祖,《福建日报》在4 月16日发表了《中菲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菲律宾——古国国王葬于福州》一文,文章生动介绍了古麻刺朗国王斡刺义亦敦奔一行来华朝贡,殁后赐葬神州大地的感人史事,点明了国王葬于福州,但没说具体地址。

  《福建日报》说法来源于《福州府志》。《福州府志》卷23《冢墓》云:“康靖王墓在草市都茶园山”。《闽都记》曰:“永乐间古麻刺朗国王入贡,以疾卒,赐谥”康靖“,有司营葬,春秋祭之。其陪臣数姓皆内附官,给廪食”。从上可见,康靖王陵当在福州西郊凤凰池北之茶园山一带。

  福建省和福州市领导曾多次组织考古工作者去福州市郊踏勘查寻,但均未找到陵址。据凤凰池村老人讲,早年那里确实存在康靖王陵,陵前有石翁仲二,石马、石羊各一头,分列在陵墓两边。石人着明朝朝服,一文一武。

  陵前有一座石碑,碑文字体如蝌蚪状,无人认识。1952年在此兴建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时,有人目睹石人、石马、石羊从茶园山半山坡上被推土机推下山来。目击者说康靖王陵呈圆丘形,陵前竖有两根旗杆,即望柱,面积约300平方米,封土系糯米汁、石灰、沙土拌成、非常紧固。但这些文物无一件保留下来。

  据历史记载,自古麻刺朗国王病殁后,每年清明、重阳时节,明朝政府都派官员前往王陵祭祀。留在中国守陵的国王陪臣和他们的后代,均由当地政府发给俸薪和廪食。这些人随着历史岁月的流逝,已与中华民族融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活。至今还能找到陪臣后裔葛氏家人。葛蔚庵是其始祖,康靖王下葬后他就居住在王陵西边的洪塘镇,当地官府奉朝廷之命发给房屋、田产、俸薪。到明末,葛氏家族中已有不少人出人头地,迁往府城定居。至晚清时散居在杨桥头、宦贵巷、仓角一带,大多从事教书,有一叫葛世枢的还当过光绪皇帝的老师。现在葛氏家族中仍有不少是教育工作者,有的还以访问学者身份去欧洲讲学。葛福煌老人是当今葛氏家族的嫡传后人,他住在福州仓角头9 号。据他说,仓角的葛氏词堂原存一族谱,由他保管。祠堂面积有100 多亩,堂内供有葛蔚庵神象,立有“洪塘葛氏祖宗神位”。

  这可以证实葛氏祖先确实生活在洪塘,可惜后来伺堂改建为学校,族谱在动乱中被焚烧。

  然而,康靖王陵究竟在哪里呢?人们从点滴历史资料和调查访问中只能知道它很可能在福州市郊,至于具体何处是王陵原址,恐怕难以考证了。不过古麻刺朗国王在黄泉之下得知当今有那么多人关心他的安息之地,一定会感动不已的。

 
 

no.7 泰姬陵新说是否有据?


泰姬陵新说是否有据?
 
  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泰姬陵,华丽壮观,气势磅礴,举世闻名。

  然而,长期以来,围绕着泰姬陵的设计建造和艺术流派问题,却引起了印度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和争议。使人尤感兴趣的问题是:一、究竟是谁建造了泰姬陵?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们是否参与设计?二、泰姬陵是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范还是一座印度教神庙圣殿的遗址?这后一个问题耐人寻味,最近几年又有人提出一些新说,并作了新的探讨。

  众所周知,屹立在印度亚格拉近郊亚穆纳(旧译朱木拿)河畔的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五代皇帝沙。贾汉(1592—1668)为思念缅怀其宠妻阿柔曼。巴纽皇后而建造的一座陵园。皇后原名蒙泰姬。玛哈尔(根据波斯文官方编年史《帝王本纪》的记载,应为蒙泰姬。乌尔。扎马妮),讹称泰姬。玛哈尔,意为“宫中首选”或“宫廷之光”。相传,年轻貌美的泰姬19岁就为莫卧儿皇帝生儿育女,共生了14个。1631年在生最后一胎时,不幸因难产而离世。

  沙。贾汉惊悉后,悲痛已极,在病榻前,他曾答应皇后两项遗愿:一是不再续娶;二是为她建造一座陵墓。嗣后,世人一直把泰姬陵视为沙。贾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一个象征。也把它看成是印度莫卧儿伊斯兰文化中的瑰宝。

  一般史书的记载是,泰姬陵始建于1631年(一说1632年),由来自中亚各地、土耳其、波斯、印度和欧洲國家的建筑师和工匠参加营造。每天动员两万劳力(一说10万),耗费4000万卢比(相当于400 万英磅),历时整整22年(包括附属工程)。泰姬陵全长583 米,宽304 米,四周是红砂石墙,整座陵墓占地17万平方米。陵寝居中,东西两侧各建有式样相同的红砂石建筑:一是清真寺;一是答辩厅,对称均衡,左右呼应。陵的四方各有一座高达40米的尖塔,内有50级阶梯。此塔专供穆斯林阿訇拾级而上,登高朗诵《可兰经》,高呼阿拉,祈祷朝拜之用。从大门到陵寝有一条用红石筑成的甬道,两旁是人行道,中间有水池和喷泉,池水倒影,奇花异草、灌木浓荫,相互映辉。甬道末端即陵墓所在。整座陵墓建在一座高7 米、长95米的白色大理石底基上。陵高74米,上部为一高耸重叠的穹顶,以苍天为背景,轮廓优美;下部为八角形的陵壁,四面各有一扇高达33米的巨大拱门。

  门框上用黑色大理石镶有《可兰经》经文。其中有一句为“邀请心地纯洁者,进入天堂的花园”。陵寝内还有一扇精美的门扉窗棂,传说是出自中国工匠的雕刻。在中央宫室里设有一道雕花的大理石围栏,内置放沙。贾汉和泰姬陵的两座大理石棺椁,但其真棺则安放于底下的一间地下室内。棺椁上以翡翠、玛瑙、水晶、珊瑚、孔雀石等20余种五颜六色的宝石镶嵌出精致的茉莉花图案,其工艺之精细、色彩之华丽,可谓巧夺天工,无与伦比。由于整座陵墓系纯白大理石(斋浦尔土邦王公赠送)砌成,因此,一日之中,随着晨曦、正午和晚霞三时阳光的强弱不同,照射在陵墓上的光线和色彩就会变幻莫测,呈现不同的奇景,每逢花好月圆之夜,景色尤为迷人。正如沙。贾汉所说:“如果人世间有乐园,泰姬陵就是这个乐园。”

  总之,陵园的构思和布局是一个完美无比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庄严肃穆、气势宏伟,富于哲理。那么这一宏伟壮观杰作的设计和建造者是谁呢?目前,有关这座建筑物的设计者和艺术风格流派问题,大致有三说。一曰“波斯伊斯兰说”。数十年来,《大英百科全书》的作者一直认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贾汉皇帝。主要设计者是波斯人(一说土耳其人)乌斯泰德。伊萨,由他总揽其事,没有一个印度人参与构思;二曰“欧亚文化结合说”。代表人物是英国旧牛津学派的印度史学家史密斯。他认为,泰姬陵是“欧洲和亚洲天才结合的产物”。因为当时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些建筑大师,如意大利人吉埃洛米莫。维洛内奥,法国建筑师奥斯汀。德。博尔多均参加了设计,且在艺术风格上具有西方影响。此说遭到印度穆斯林史学家莫因。乌德一丁。艾哈迈德的驳斥。后者在1904年写了一本书,题名《泰姬的历史》,完全否认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兰艺术的建筑物会出自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大师们的构思;三曰“主体艺术印度说”。持这一看法的学者中,有已故的印度著名史学家马宗达(1888—1980)。他说,在探讨这一设计功劳归于谁时,不应忘却印度自身的因素。即:一、泰姬陵的平面图和主要特点不完全是新的,它与苏尔王朝舍尔沙的陵墓和莫卧儿胡马雍的陵墓,在建筑上有师承关系;二、就建筑材料——纯白大理石及其上面的宝石镶嵌工艺水平而言,在西印度的拉杰普特艺术中早已存在,不能把此陵的设计和建造完全归功于波斯的影响和支持作用;三、考虑到莫卧儿时代对西方已开放,东西方文化交流日趋扩大,西方艺术的某些因素对印度建筑风格带来影响,也是符合历史逻辑的。

  可谓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然而,学者与史家的争论并没有到此罢休。

  1968年,伦敦一家书店出售了奥克教授撰写的《泰姬。玛哈尔是一座印度教神庙圣殿》一书。此书问世后,使人颇为惊讶,于是,争端复起。少数学者开始搜寻论据,试图论证奥克教授之说是否言之有理。这样,它使对此陵怀有浓厚兴趣的人们再次陷入迷津。1986年,一个名叫戈德博尔的人写了一本小册子——《泰姬。玛哈尔?》。它以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对泰姬陵是否沙。贾汉下诏建造一事,提出种种异议,并作了新的解释。异议之一是,一些史书记载的建造泰姬陵“动用两万劳力,历时22年”的说法,源出于法国

  珠宝商人塔维尼埃之口,他在17世纪对印度作过5 次访问,回国后写成《印度之行》(三卷)一书。但他本人并没有看到泰姬陵的破土动工,也没有目睹它的大功告成,更何况他不会讲波斯语和印地语。因此,他的道听途说之言,令人难以置信。异议之二是,与塔维尼埃同时代的一些欧洲旅行家,在他们写的游记和报告中,均未提及此陵。异议之三是,英国一些考古发掘报告书中,亦无专门考证泰姬陵的记载,甚至连19世纪末就任印度考古总监的坎宁安勋爵也不曾访问过泰姬陵。异议之四是,考虑到亚穆纳河河水的涨落,早在建陵前就已经有人修筑河堤与城墙,它们决非沙。贾汉所建。异议之五是,根据波斯文编年史《帝王本纪》的记载和穆斯林史学家赛。穆。拉蒂夫撰写的《历史上和记述中的亚格拉》(1896)一书的说法,“选择陵墓的遗址,原是曼。辛格王公的一座圣殿,但现今已归属其孙子贾因。辛格的财产了。”综上所述,戈德博尔得出的结论是:沙。贾汉从未建造泰姬陵,他只是在印度教王公的圣殿的基地上,拆除和搬迁了不符合他需要的东西,进行了改建。此说颇为新奇,但世人至今尚难以接受和信服。

no.8 克诺索斯王宫是怎样毁灭的?

克诺索斯王宫是怎样毁灭的?
 
  约公元前2800年,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进入青铜时代,其历史持续1700余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arthurevans ),把克里特的青铜时代文明命名为米诺斯文明,因为在希腊神话中,米诺斯(minos )是宙斯和欧罗巴的儿子,娶太阳神的女儿帕西法埃为配偶,成为克诺索斯的最著名的国王。

  著名希腊历史家修昔的底斯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也提到过他的名字。

  他说:“根据传说,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控制了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他统治着西克拉底群岛。”克诺索斯王宫很可能就是几千年前他所居住过的宫殿。

  1900—1908年间,伊文思在克里特的克诺索斯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米诺斯王宫,大量艺术珍品和线形文字泥板。他给这个青铜时代文明划分三个阶段:早期米诺斯阶段(em)、中期米诺斯阶段(mm)和后期米诺斯阶段(lm),每个阶段又各分为三个时期,有的时期甚至还作了更细的划分,例如,后期米诺斯第三期a (lmⅲa ),后期米诺斯第三期b (lmⅲb )等。在伊文思分期的基础上,考古学家根据陶器风格,为米诺斯文明制定了一个更加精确的分期表:早期米诺斯第一期:公元前2800—2500年;第二期:公元前2500—2200年;第三期:公元前2200—2000年;中期米诺斯第一期:公元前2000—1900年;第二期;公元前1900—1700年;第三期:公元前1700—1550年;后期米诺斯第一期a :公元前1550—1500年;第一期b :公元前1500—1450年;第二期:公元前1450—1400年;第三期a :公元前1400—1300年;第三期b :公元前1300—1200年;第三期c :公元前1200—1050年。

  米诺斯文明的证据是很多的,但最主要的证据是王宫和文字。约公元前

  2000年后不久,在克诺索斯、马里亚、法埃斯图斯和扎克罗先后建起了第一批王宫。这些王宫的风格与新石器时代的村庄建筑风格比较已经相去甚远,然而在东方的叙利亚海岸的乌加里特和幼发拉底河上游的马里却可寻觅到这些风格的蛛丝马迹。此后,直到希腊人在克里特岛建立國家之日,东西方在政治制度上才出现明显差异。在中期米诺斯第二期结束前,法埃斯图斯有了音节文字,伊文思称之为“线形文字a ”,以别于后来的“线形文字b ”。在中期米诺期第二期间,第一批王宫被毁或遭严重破坏。一般认为,这是由一次地震或多次地震造成的。

  到中期米诺斯第三期,克里特岛重新建起第二批王宫,其规模之大,远远超过等一批王宫,两批王宫虽不十分想象,但在设计上并无明显差别。它们的最主要特点是都有宏伟的中央大厅。大厅长约170 英尺,宽约80英尺,只有扎克罗的王宫中央大厅较小。这种大厅明显用于公共仪式和集会之目的。在克里特岛的第二批王宫中,首推克诺索斯王宫最为壮观。第二批王宫无疑是克里特岛繁荣昌盛的标志。但是,克里特岛的这个伟大的时代约从公元前1650年持续到1450年便突然结束了。法埃斯图斯、马里亚和扎克罗王宫变成一片瓦砾和灰烬。这场灾难甚至扩展到乡村地区,在古尔尼亚等小镇,发现了遭破坏的痕迹。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被发掘出的王宫中,只有克诺索斯王宫得以幸存。

  这场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几十年前曾有一种推测:克诺索斯王宫和其他王宫同时被毁,因为迈锡尼人入侵克里特岛,摧毁了这些权力中心。目前,这种简单的回答再也不能令人满意了。

  在克诺索斯王宫的遗址中,伊文思发现3000多件泥板,上面的文字不同于其他王宫的泥板上的文字。他认为,这是继“线形文字a ”之后创造出的另一种线形文字。他给这种文字命名为“线形文字b ”,遗憾的是,尽管这位考古学家对破译“线形文字b ”很感兴趣,但是他毕竟未能如愿以偿。1939年,考古学家布莱根(blegen)在希腊大陆的美塞尼亚发现一处新王宫。这个王宫中的首批发现物就是大量泥板。这些泥板上的文字与克诺索斯王宫的“线形文字b ”是同样的。年轻的英国建筑师米凯尔。文特里斯(michaeiventris)对这个新发现进行研究,证明线形文字b 泥板记录的是前荷马时代的希腊语。不过,这些泥板所述的内容全部是管理方面的细情,对社会和经济状况的解释断断续续、矛盾百出。此外,这些泥板没有告诉我们,希腊人究竟是于何时和怎样占领克诺索斯的;也没有告诉我们,他们同当地居民的关系怎样,甚至没有提“米诺斯”的名字。这样,就不能不给研究者们留下许多疑案。其中,克诺索斯王宫毁灭的原因和时间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一些著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著书立说,名执一词。其见解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铁拉火山喷发说本世纪60年代曾任希腊考古所所长的马里那托(s.marinato)是研究铁拉火山(今之桑多里尼)的喷发同克里特岛之间关系的第一位考古学家。早在1939年他就认为,克里特岛北岸的一系列破坏是巨大海浪造成的。有证据表明,约公元前1500年,桑多里尼发生过一次可怕的火山喷发。

  学者们对这次火山喷发的强烈程度不表疑议,因为该岛的全部居址均被埋在熔岩和灰烬下面。当岩浆从火山口喷出后,海水涌入山口,并冲破围绕火山的陆地圈,形成分离的铁拉三岛。铁拉火山喷发可能影响到更广阔的地区。喷发时的爆炸力会把岩浆和山灰抛入空中。然后,这些物质顺着风势,降落在克里特岛东侧两岸地区,形成厚厚的堆积层,致使那里的土地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耕种。由于海水涌入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真空地带,因而形成100 英尺高的波涛。这种巨涛长达数百英里,很可能对克里特岛北岸居址造成巨大破坏。

  但是,陶器定年是把克诺索斯王宫的毁灭同这次铁拉火山喷发联系起来的巨大障碍。铁拉岛东侧的阿克洛提里(akrotiri)的居民因得到地震的警告,在火山喷发前疏散了。那里被发现的疏散期间的陶器属于后期米诺第一期a ,而从克里特诸王宫毁灭层发掘出的陶器则属于后期米诺斯第一期b ,前后相差至少50年。

  为了解决上述定年上的不一致,佩吉(d.l.page)提出一种新见解。他说,导致阿克洛提里居民疏散的原因是早有预兆的地震,然而实际火山喷发却是在20年或更长的时间之后,同时伴随着大地震。这次地震是克里特岛遭受破坏的原因。这种说法虽然差强人意,但是并非无懈可击,因为佩吉没有解释克里特岛大火的证据。众所周知,地震伴随大火只是例外,而非常规。

  鉴于距克诺索斯只有7 英里的提里苏斯(tyrissus)的建筑物被烧成灰烬,人们也难以指望克诺索斯会保存下来。此外,佩吉的说法还有另一个缺陷,那就是在阿克洛提里的预先地震警告和火山喷发之间有很长一段间期。于是,在法埃斯图斯和马里亚的发掘者们又提出一种人为暴力破坏说。

  2.希腊人摧毁王宫说如果说克里特诸王宫的毁灭是由人的暴力造成的,那么,破坏者不是克里特人,就是希腊人和其他外来者。

  哈孟德(n.g.l.hammod)不同意克里特人是王宫毁灭者的说法。他说,有些人把王宫毁灭归于反对克诺索斯的希腊统治者的岛民起义,但是克诺索斯不是单独被毁的;灾难的范围太大,不可能是当地各族的内战引起的。

  贝里(j.b.bury)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王宫的毁灭不是社会革命造成的,因为社会革命的观点难以解释小镇古尔尼亚的毁灭。在克里特社会中,这个小镇的居民以中等家族为主,财产似乎没有过分集中。在克里特岛大多数遗址上发现的大量印章使人看到了许多中产阶级占有财产和企图出卖自己财产的情景。在一些城镇中,大家族和小家族的分化并不明显。他认为,比较可信的答案是,来自希腊大陆的希腊人(很可能来自阿尔戈利德),未经激烈战斗,便控制了克诺索斯,并把自己的政敌摧垮了。

  贝里进一步解释说,当克诺索斯王宫毁灭时,它本身正处在繁荣期。精美的制品依然出自当地的匠师之手。王宫贮油达25000 加伦以上,主要容器是王宫西侧的陶制大油罐(pithoi)。克诺索斯王宫大概用这种油从国外换回宫廷建筑和奢侈生活所需的金属和珍贵石料。所有这一切都是希腊人到来之前发生的。约公元前1450年,来自希腊大陆的希腊人入侵克里特岛。他们在克里特人的帮助下,为希腊语发明了“线形文字b ”。不过,日常管理的记录形式可能仍是克里特人的发明。后来,这些控制克诺索斯的希腊人积累的经验传到希腊大陆,在那里也建起了巨大的王官,同时,按照克里特的模式,发展王室经济。但是,贝里坚信,克诺索斯王宫最后被毁是在迈锡尼和忒拜达到鼎盛之前,很可能这些大陆希腊人为了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把克诺索斯王宫摧毁了。

  然而,哈孟德反对迈锡尼希腊人摧毁克诺索斯王宫说。他说,这场灾难过后,没有立即出现迈锡尼人在克里特岛殖民的迹象;希腊的民间回忆录也

  没有记述过这样的入侵。哈孟德认为,更加可能的是,克诺索斯和其他克里特遗址的毁灭是巨大海浪冲击的结果。在此期间,东部地中海的海盗联合起来,推翻了克里特的海上霸权,攻陷了这个岛屿,然后带着他们的战利品撤走了。

  3.伊文思的地震毁坏说认为克诺索斯和其他城市同时被毁的说法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因为根据对陶器的分析,人们发现,当其他王宫毁灭后,时过5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克诺索斯王宫才遭到巨大破坏。于是,大多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又都回到伊文思的看法上来。伊文思认为,克诺索斯王宫的毁灭是地震造成的,同时,他把毁灭的时间定在约公元前1400年。

  然而,考古学家帕默(l.r.palmer)依然没有苟同伊文思的结论。他把克诺索斯王宫的毁灭定在约公元前1200前。这就是说,克诺索斯王宫和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的巨大中心是同时被毁的。帕默认为,在此之前,仅有一些较小的破坏而已。照此看来,迈锡尼时代的希腊人统治克诺索斯长达200 余年。克诺索斯的泥板和派罗斯的泥板是同时代的,两个中心仅在语言上存在差异。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帕默还对比了伊文思的笔记和后来发表的文章,然后指出伊文思的错误和自相矛盾的地方。

  最后,著名学者波法姆(m.v.popham)经过仔细分析,证明伊文思的解释基本上是正确的。不过,他做了某些修正。他认为,公元前1350年发生一次大破坏。这次大破坏的时间比伊文思所说的克诺索斯毁灭的时间足足晚了50年。

  如果波法姆的说法是对的,那么,在东部一些王宫毁灭后70年左右,克诺索斯仍是希腊人统治下的一个繁荣中心。希腊人的势力至少扩展到克诺索斯同法埃斯图斯、马里亚和扎克罗的交界地区。由于克里特岛的西部未被考察,我们还难以形成危机时期克里特岛的综合画面,尤其是基多尼亚(cydonia )这个米诺斯文明时代的城市仍然埋在今天的克里特岛首府干尼亚(khania)城下,现在尚不清楚,它是否也遭到了东部城市的那种命运。

 

no.9 是什么人创建了米诺斯“迷宫”?


是什么人创建了米诺斯“迷宫”?
 
  朋友,你知道世界上有几座“迷宫”吗?据古代作家的记载,世界上共有4座,即克里特岛迷宫、埃及迷宫、萨摩斯岛迷宫和意大利迷宫。所谓迷宫。就是指那些有很多回环歧道,难于找到出口的宫殿或陵墓。这里,要向你介绍的是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迷宫。

  相传位于爱琴海地区的克里特岛,早在公元前16世纪左右,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国王米诺斯在流传颇广的希腊神话中,被说成是天神宙斯和腓尼基国王阿革诺耳的女儿欧罗巴之子。

  据传米诺斯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君主,因而触怒了天神宙斯,决定要狠狠地惩罚他,让他的妻子在生下几个正常的儿女后,别出心裁地又让其妻产下一个牛头人身的怪物,人称“米诺牛”,意即“米诺斯之牛”。米诺斯令代达罗斯特为怪物米诺牛营造了一座迷宫。迷宫是一座巨大建筑物,米诺牛的住所居中,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曲折道路与该住所相通,不晓机关的人误入这座宫殿,不是饿死在暗道,就是米诺牛的盘中之物。另一侧希腊神话,说及雅典王子提修斯,英勇超人,为拯救雅典的童男童女,决意只身闯宫,杀死米诺牛。由于米诺斯女儿阿里阿德涅深深地爱上了提修斯,她按照代达罗斯的劝告,给提修斯一团线一把剑,提修斯正是借助于这一团线一把剑,才杀死了米诺牛,救出童男童女,逃出迷宫的。

  以上的神话传说历来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的底斯等的著作里都曾提及米诺斯的名字,但真正解开这个谜团的是著名的英国学者阿尔图。伊文思(1851—1941)。1900年3 月,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伊文思率领一批考古学者开始发掘工作,发掘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久,就发现了一个规模极大的宫殿遗迹。这座宫殿依山而筑,离中央克里特北岸4 公里,占地面积总计16000 平方米,高低错落有致,中央是一长方形的庭院,周围环以国王宝殴、王后寝宫,以及有宗教意义的双斧宫等房舍建筑,其间有长廊、门厅、复道、阶梯等错杂相联,千门百户,曲折通达。

  宫里有水管和浴室设备,墙壁上有琳琅满目的浮雕和绘画,陈列着精美的陶器、织物和金银象牙制成的奢侈品,宫外西北角的场地可能是表演斗牛戏的剧场。这样一幅希腊神话中的南海迷宫的场景就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发掘的结果是十分惊人的,但使考古学家迷惑不解的是这座宫殿为什么屡毁屡建。究其原因,说法各异。有史家认为,废墟中无火烧痕迹,推测城市可能毁于地震。例如在1966年,美国有一批海洋地理学家在爱琴海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发现该区海底里沉积着一层很厚的火山溶岩,经研究认为,在公元前1480年左右,克里特岛以北不远的地方曾发生过一次罕见的火山大喷发,因此推断,可能就是那次火山大爆发所引起的强烈地震和海啸,毁灭了克诺索斯等城市。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王宫在毁坏前曾遭到浩劫,因此否定地震说。约在公元前1400年左右,克诺索斯的最后一个王宫被毁,此后不复重建。史家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可能是克里特人发动了反希腊人统治者的起义。有些学者则认为,这可能是希腊半岛上的迈锡尼人发动入侵的结果。此时,在克诺索斯王宫里发现了新的线形文字文件,这种文字史学家称为线形文字b ,而把此前克里特人创造的线形文字称为线形文字a.约在1952年,英国学者米开尔。文特里斯等人经过一番勤奋钻研,初步释读了“线形文字b ”,而自1939年以来,在希腊本土的派罗斯、迈锡尼、泰伦斯都先后发现了许多刻有“线形文字b ”的泥板,证明“线形文字b ”是希腊本土的一种语言文字,这就为迈锡尼人入侵克里特岛的推论,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令人遗憾的是“线形文字a ”至今尚未释读成功,这就为历史学家留下了另一个疑团,即创建克里特岛米诺斯“迷宫”的是何种族,他们来自何方?

  为揭谜底,史家各抒己见,归纳起来约有五种说法:第一种意见认为克里特人就是腓尼基人或阿拉伯人;第二种意见认为他们来自非洲;第三种意见认为应把克里特人归于“印欧种族”;第四种意见认为克里特人就是希腊人;第五种意见认为克里特人接近于卡里亚人和伯拉斯革人,因此也就接近巴斯克人、意卑里亚人、利古里亚人、伊特拉斯坎人以及其他民族,包括高加索居民在内。

  等到线形文字a 被释读出来的那一天,克里侍岛米诺斯“迷宫”之谜,也就大白于天下了。

no.10 罗马古城赫库尼兰姆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罗马古城赫库尼兰姆的发现说明了什么?
 
  公元79年,著名的维苏威火山爆发了。这场灾难导致了两座罗马古城镇——庞贝和赫库尼兰姆的毁灭。

  这一年的8 月25日凌晨,挟带着火山灰的混合气浪象旋风一样从维苏威火山咆哮而下,猛烈地袭击了意大利海滨城市赫库尼兰姆城。从火山喷出的

  物质冷却后,把那里的一切都封闭在66英尺厚的地壳下面,同时也为人们留下了无尽的奥秘。人们不禁忧心地想到:当火山爆发摧毁人们家园时,居住在此的人们避免了这一场灾难,逃离险区了吗?

  约在公元13世纪后,一座名叫瑞森那的小城镇在深埋着消失的赫库尼兰姆城的地面上建立了起来。人们从古书上读到了有关赫城的记载,他们去寻找它,但一无所获。大约沉睡了1900年后,在偶然的机会里,在瑞森那城的下面人们发现并证实了这座消失的古城。从而揭开了这座古城的秘密。

  从后来的考古发掘中,在庞贝城遗迹,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约2000多具遇难者的骨骸;但在赫库尼兰姆却没有发现到什么遗迹。因此,考古学家们判断:当火山爆发时,大约有5000多居民逃离了这场灾难。

  但1980年的一次发现改变了人们的这种看法。那是当工人们在挖地沟时,发现了几具一千九百年以前的人体尸骨,它们散布于赫库尼兰姆海滩和海堤上。这次发现后,工人们开始搬掉覆盖在古老海堤上的火山岩,在那里目前已找到了近140 具人体尸骨。以后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尸骨被发现。

  科学家们对已发现的部分遗骨进行了检查,一位研究赫库尼兰姆遗骨的科学家——塞拉。比塞尔博士认为,以前从未发现过这样完好的古罗马人的遗骨,这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罗马人的丰富实物资料,这些遗骨给科学家们提供了诸如死者的性别、健康状况和大致年龄,以及死者生前的职业等许多情况。科学家们通过研究遗骨,了解了许多有关赫库尼兰姆人的情况。同时,这些遗骨也为我们研究在那场灾难中城里的人们的去向提供了一条线索,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考虑在当时究竟有多少人在那场灾难中幸存了下来。

  比塞尔博士认为:在火山爆发的前一天,几乎没有人离开城镇。那时很少有人看到过火山爆发,因此,人们不可能事先预感到会有危险。但是,“为什么这些人在8 月25日凌晨一点来到海滩上?他们是不是在等待救援的船只?”比塞尔博士不禁又这样问道。一位研究火山的科学家哈罗得。西格森博士说:“那天晚上,人们一定是很警觉的。许多人可能在街上看到了火山爆发的奇景。有些人来到开阔的海滩上,可能因为他们觉得那里会更安全些。”

  在研究了许多挖掘出的尸骨后,比塞尔博士说:“在许多尸骨旁边有房间的钥匙,这说明人们期望着能返回自己的家。”由此可以想知,当维苏威火山爆发时,赫库尼兰姆人离开了家里,试图去更安全的地方,以便在火山爆发完后重返家园安居乐业。然而,他们却不知,他们再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家园了。8 月25日凌晨1 时左右,一个由高温气体与火山灰混合组成的旋转气团,以每小时60英里(97公里)的速度,从维苏威山顶席卷而下。当时,可能有许多人一见这个气团便逃向海滩。但是充满火山灰的灼热烟气弥漫了全城,这些人立即被窒息而死。紧接着,滚烫的溶岩流过城镇,埋葬了赫库尼兰姆城,同时也将他们埋藏在了60英尺深的地下。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