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文艺界篇疑案第2辑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谁是导致莱蒙托夫死亡的罪魁?


谁是导致莱蒙托夫死亡的罪魁?
 
  毁灭了诗人!——这不自由的正直战士,倒下了,这一世受了谗言诽谤的人。

  胸里怀着铅彈和焦渴的仇恨,他低低地垂下了骄傲的头颅!

  这首诗以极其深沉、哀痛的调子,诉说着俄罗斯人民对1837年2 月8 日在与丹特斯决斗中死去了的诗人——普希金的深深同情,同时也表达了写诗者的满腔悲愤。这首名为《诗人之死》的诗,作者是近卫军骑兵团22岁的年轻旗手、俄国19世纪上半叶的重要诗人、被誉为“普希金继承人”的莱蒙托夫。这首诗震动整个俄国文坛。

  然而,谁都不会想到,《诗人之死》这首诗竟最终导致了诗人之死。4 年后,即1841年,莱蒙托夫因病到帕吉戈尔斯克疗养,7 月15日,诗人在同退伍少校玛尔廷诺夫的决斗中死亡。现在一般认为,诗人之死和《诗人之死》一诗的发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谁是导致莱蒙托夫直接死亡的真正元凶这一问题上,却有着明显的意见分歧,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唆使手下人策划了这次决斗,最后导致莱蒙托夫之死。根据是:(1 )《诗人之死》一诗发表后,它象一面旗帜,在整个俄罗斯大地上回响。有一个情绪激昂的读者抄录了这首诗,并标上“革命的宣言”五个字,寄给了沙皇本人。恼怒和惊恐的沙皇,于是下令逮捕了莱蒙托夫。(2 )经过几天的匆忙审查,沙皇尼古拉一世最后下了一道“圣旨”:调骑兵团旗手莱蒙托失去尼席戈罗德龙骑兵联队。当时,这个联队正在高加索作战,这一调动无疑是想让莱蒙托夫死在战场上,以解沙皇心头之恨。(3 )

  然而,幸运的莱蒙托夫并未战死沙场,加上莱蒙托夫当时毕竟是名震俄国诗坛的著名诗人,使得沙皇也要考虑社会影响,没有马上采取进一步的过激行为。于是,沙皇命令手下人采取了决斗这一较隐蔽的谋害方式,以利其平息众怒、挽回社会影响。

  另一种意见认为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能证明是沙皇尼古拉一世直接策划了这一次决斗。策划这次决斗、导致诗人之死的应该是沙皇当局和贵族反动势力。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次决斗是一次预先布置好的谋杀。著名的《苏联百科词典》载“在帕吉戈尔斯克决斗时遭杀害”,《不列颠百科全书》也说“决斗时不幸遇害”;国内出版的《辞海》认为“在决斗时被杀害”,《世界历史辞典》说“在预谋的决斗中被害”,《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

  学》载“在决斗中被杀害,这是顶谋的凶杀”,等等。我国学者翟厚隆等在《外国名作家传》一书中明确指出:这次决斗“是沙皇当局对又一个进步诗人策划的谋杀”。综合此说的证据有三:(1 )莱蒙托夫在《诗人之死》一诗中指出杀死普希金的凶手就是俄国整个上流社会,是沙皇周围一群小人策划的一个卑鄙阴谋,作者愤怒地对这些屠夫说,他们虽然躲在法律的荫庇下,但是人民的“裁判”在等着他们。由此诗人得罪了沙皇当局和贵族反动势力。

  (2 )在帕吉戈尔斯克疗养时,还有几个来自彼得堡的贵族,他们知道宫廷不喜欢甚至憎恨莱蒙托夫,便故意挑唆军官玛尔廷诺夫与诗人决斗。双方决斗的条件非常苛刻:不请医生,不备马车。很显然,这是预先布置好的凶杀。

  (3 )莱蒙托夫在决斗中被杀害后,凶手却受到了沙皇当局的庇护。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次决斗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诗人之死纯属意外。因为在帕吉戈尔斯克疗养时莱蒙托夫发现军官玛尔廷诺夫是个自私自利的小人,便多次取笑、嘲讽他,于是,玛尔廷诺夫怀恨在心,当他提出要和诗人决斗比个高低时,性情忧郁、孤僻、经常生病的莱蒙托夫自然会慨然应允。

  就这样,莱蒙托夫在决斗中死去,事情就这么简单明了。

  莱蒙托夫死时还不足27岁,这么年轻的生命就长眠在高加索山区那血浸的土地之中了。然而,诗人短暂的生涯是这样的绚丽辉煌,以致他的死给俄罗斯民族、给整个世界文学宝库带来的损失都是无法估算的。

  莱蒙托夫之死,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又一个深深的遗憾,又一个未解之谜。

 
 

no.2 柴可夫斯基是死于霍乱还是自杀?


柴可夫斯基是死于霍乱还是自杀?
 
  以《第六悲怆交响曲》和舞曲《天鹅湖》等不朽作品而享誉世界的俄罗斯的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5.7—1893,11.6),于1893年11月6 日凌晨3 时溘然长逝了。噩耗传出,朝野震惊。当时的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闻讯悲恸欲绝,感叹道:“啊呀!我的上帝,俄国有这么多人,但偏偏死了柴可夫斯基一个人!”

  柴可夫斯基是病故还是自杀,顿时谣言蜂起,众说纷纭。为了平息谣言,圣彼得堡的《新时代》报,在柴可夫斯基去世的第二天,即11月7 日,立即发表了由作曲家的医生列夫。贝尔纳多维奇。贝尔滕松博士署名,题为《柴可夫斯基因病逝世》的长篇文章,详细叙述了柴可夫斯基死于霍乱的最后病情。此后,80多年来所有官方报道都说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是死于霍乱。

  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长期来,人们围绕柴氏的死因,提出了不少的疑问,认为柴可夫斯基去世时的情况与官方报道多有矛盾之处。首先,按一般医疗原则,凡确诊为霍乱病患者的住宅要进行全面隔离,可在柴可夫斯基去世之前的四天患病期间,前去探望患者的人络绎不绝。在作曲家辞世时,当时守卫在他身旁的据说除四位医生,一名牧师外,还有他的兄弟姊妹、侄子以及护士,仆人等共16人之多。其次,在柴可夫斯基去世之后,有关当局根本没有采取任何惯常的预防措施。他的尸体停放了两天,任人凭吊,没有象当时所规定的那样,立即用镀锌的棺材密封起来。更使人感到惊异的是,许多人列队经过柴氏的棺材时,还低下头来,亲吻这位死于霉乱恶疾人的脸庞。

  难怪当时就有一位作曲家对这种反常现象十分震惊,疑惑不解地写道:“多么奇怪呀!柴可夫斯基死于霍乱,但是人们却可接近他的尸体,毫不阻拦。”

  直到80年代,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奥尔洛娃的学者,从苏联移居美国后,根据她掌握的有关材料披露,柴可夫斯基根本不是死于霍乱而是自杀身亡,

  说这位作曲家是由他在帝国法律学院的同班同学组成的一个袋鼠法庭(注:指非法的或不按法律程序的非正规法庭)所宣布的一项“判决”的受害者。

  这个称为“荣誉法庭”的半官方司法机构,于1893年10月31日判决让柴可夫斯基服毒自杀。当时柴氏只有53岁,正处于创作最旺盛的时期,这样一个被人们当作偶像崇拜的著名知识分子,为什么会被说服去自杀呢?据有关材料揭露,柴可夫斯基是一个搞同性恋的人。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对这种行为是深恶痛绝的,这种行为被认为是一种犯罪行为,依法应坐牢或流放西伯利亚。

  奥尔洛娃夫人所掌握的材料,是出席过“荣誉法庭”的一个见证人伊丽莎白。卡尔洛夫娜。亚科比提供的,她是当时俄国参议院的公诉人尼古拉。亚科比的遗孀,而尼古拉。亚科比是柴可夫斯基在圣彼得堡帝国法律学院的同班同学。

  按伊丽莎白。亚科比的叙述,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1893年10月22日,柴可夫斯基到达圣彼得堡,正当他在指挥演奏他的第六交响乐(《悲怆》)时,一位地位显赫的贵族斯坦博克。图尔莫尔公爵给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写了一封发泄愤恨的控告信,信中声称柴可夫斯基腐蚀他的侄子,引诱他搞同性恋。这封信交给了亚科比,并指示他亲自交给沙皇。

  亚科比手持控告信左右为难,尽管当时不少人知道作曲家在搞同性恋,但出于对柴氏的崇拜都抱宽恕态度。现在既有人指名控告,这就表明柴可夫斯基卷入了一件法庭案件。此事不仅对俄国乃至对全世界来讲,都意味着是一件丑闻,何况沙皇又非常尊敬柴可夫斯基和他的音乐,公开发表这件事将给皇室本身带来耻辱。因此,亚科比决定组成一个荣誉法庭来处理此事。这个法庭由亚科比本人及另外7 名原帝国法律学院的毕业生组成。据说这个审判小组的全体成员于10月31日在亚科比的办公室会晤了柴可夫斯基,经过长达5 小时的激烈争吵辩论后,这个法庭作出了要求柴氏“自杀”的“判决”,以便挽回帝国法律学院和沙皇的面子。这个小组还为柴可夫斯基提供了致死的毒药,这样,在11月2 日早上柴可夫斯基就病倒了。据说,他一直拒绝医生检查,结果拖至晚上,毒性发作,4 天后就命归黄泉了。

  以上就是亚历山大奥尔洛娃提供的有关柴可夫斯基自杀身亡的梗概。

  为什么作曲家周围的人都知道柴氏去世的事实真相,但却没有人公开这个秘密呢?因为他们都不愿使他死后蒙受耻辱。无论是搞同性恋还是自杀,都是当时社会所不容的。如果有人公开承认柴可夫斯基是自杀的,并且说出死因,那么这位作曲家就会立即被埋葬在某个边远的地方,而不会在圣彼得堡的喀山大教堂里给他举行隆重的教会葬礼和举行盛大的追悼会。这就是对柴可夫斯基死亡真相严格保密的原因所在。

  但是,奥尔洛娃夫人又说,她于1938年曾在莫斯科市外不远的克林的柴可夫斯基的档案室里看到过作曲家的医生贝尔滕松博士写给柴可夫斯基兄弟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医生详细地叙说了柴可夫斯基死于霍乱的病情。遗憾的是,这封信以及可以说明柴可夫斯基自杀的大量材料都在克林档案室内不翼而飞了。

  柴可夫斯基逝世满100 年了,但大作曲家是病故还是自杀,仍是悬案一桩,有待学者们的研究和有关官方的证实。

no.3 屠格涅夫是如何死的?


屠格涅夫是如何死的?
 
  被誉为俄国文坛“三巨头”之一的屠格涅夫,终于没能再次回到祖国。

  1883年9 月3 日下午2 时,屠格涅夫在法国巴黎的布日瓦尔逝世,结束了长期漂流海外的流亡生涯。在为死者超度的宗教仪式上,屠格涅夫的灵柩周围站满了定居在法国首都的全体俄国侨民,很多妇女和作家的崇拜者都从各国赶来,向这位文豪表示最后的敬意。他的那些异国文坛挚友一边护送他的灵柩去车站,一边回忆着彼此的友好交往。遵照作家的遗愿,他的遗体从法国运回彼得堡,葬在沃尔科夫墓地别林斯基的墓旁。屠格涅夫生前曾向他的一位朋友说过:“等到我们归天,你将看到人们如何对待我们。”事实应验了作家的自信。他的葬礼果然象普希金的葬礼一样轰动了彼得堡,其盛况是继普希金之后人们所未见过的。成千上万的人群护送他的灵柩去墓地;恐怖党发表了一篇悼念他的声明;俄国所有监狱里的政治犯敬献了一个花圈,安放在他的灵柩上;年轻的一代在他生前对他抱有不信任的敌意,给他凄凉的人生增添了那么多痛苦,而今,在他逝世后却终于向他的遗体表示了无限的敬意。古往今来,似乎唯独死亡才会使人们宽恕一位天才。

  屠格涅夫死而无憾。有兴趣的是,他究竟是怎么死的呢?是患病而死,还是另有其因?如果是因病而死,那患的又是什么病呢?这些问题一时还很难取得一致意见。

  有一种看法认为屠格涅夫患的是心绞痛病,作家因此病而死。从1882年起,屠格涅夫即抱病在身;第二年,大夫给他做了手术,切除了一个囊肿。

  当时法国的著名医生夏尔科曾为作家看病数年,经他长期观察、诊断,认为他患的是心绞痛病。医生给他用了敷剂、氯醛和氯仿,但他还是剧痛难忍,不能入眠,吃尽了苦头。时间一长,即不治而死。

  有的学者以为屠格涅夫之死和他的爱情生活有关,他和维亚尔杜夫人那:种似爱非爱的特殊关系,长期折磨着作家,伴随着病情的加重,屠格涅夫终于衰竭而死。维亚尔杜夫人是法国著名歌唱家,但长得相当难看:双眼鼓起,面部线条粗犷,驼背。但这是一种吸引人的丑陋。一位比利时画家曾说:“她奇丑无比,但要是我再见到她的话,我会爱上她的。”1843年11月,维亚尔杜夫人随意大利歌剧团到彼得堡演出,开始和屠格涅夫认识,成为终生密友。他多次出国和侨居国外都同她有关,她给他的创作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屠格涅夫对维亚尔杜夫人的一往情深在彼得堡传得人人皆知。第二年夏天,作家到巴黎去看望维亚尔杜夫人,在那儿成了她的丈夫和孩子们的朋友。过了一年,她到德国演出,他又追随到那里。1850年作家回到俄国,但他仍一心思念着她。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结束,作家又去了法国,象从前那样追随在维亚尔杜夫人左右。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作家同维亚尔杜一家迁居巴黎,直到逝世。作家一生的最后10年就是在杜埃街48号维亚尔杜夫妇的楼上度过的。然而,这毕竟是一种心绪纷乱的幸福。屠格涅夫终日为生在“在另一个男人的安乐窝边”而痛苦。他曾对朋友说:“很久以来,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女中豪杰,她永远使所有别的女子黯然失色。我自作自受。我唯有在一个女子踩着我的脖子,把我的脑袋按进泥地里时,才感到幸福。”他自己也不由的叹息道:“我的上帝!对一个长相丑陋的女子来说,这是多大的幸福啊!”尽管作家有好几次结婚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对他来说,世上唯有一个人是重要的,那就是维亚尔杜夫人。屠格涅夫一生都陷在这种欲罢不能、欲行又止的境地中,对维亚尔杜夫人永远抱着不舍的眷恋。

  也有好几次,作者曾想摆脱她对自己的影响,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就这样,

  心灵的苦痛和无情的病魔一起加快了作家的死亡。

  然而,国外一些研究屠格涅夫生平和创作生涯的学者、专家都认为作家实际上是患脊椎癌而致死的。国际知名的文学传记作家、法国的安德烈。莫洛亚在其研究专著《屠格涅夫传》中,曾写道:“屠格涅夫因患癌而去世。

  所谓的心绞痛实际上可能就是脊髓癌“。苏联学者鲍戈斯洛夫斯基在《屠格涅夫》一书中,明确指出:”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死于脊椎癌“。

  根据他的记载:1882年3 月,屠格涅夫患上重病;次年4 月,健康状况恶化,他被从巴黎转送至布日瓦尔。5 月12日,他写信给若。波隆斯卡娅谈到自己的病情已无望好转。6 月底,他写最后一封信给列夫。托尔斯泰,吁请他重新从事文学活动。8 月,屠格涅夫把短篇小说《尽头》口授给波。维亚尔杜(即维亚尔杜夫人)。9 月3 日,屠格涅夫在下午2 时去世。当时的文献记录也可证明屠格涅夫确系死于脊椎癌:(1 )作家生前曾感到背部剧烈疼痛;(2 )作家死后,法医作了详尽的尸体解剖,发现作家的三节椎骨受损。我国外国文学研究学者也都主张此说。如王智量写道:“1882年初患脊椎癌,次年9 月3 日病逝于巴黎”(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郭家申说:“1882年,他的脊椎癌病发,终于不治”(见《外国名作家传。中》)。

 

no.4 托尔斯泰弃家出走原因何在?


托尔斯泰弃家出走原因何在?
 
  1910年11月7 日列夫。托尔斯泰在离家出走途中辞世于阿斯塔波沃火车站。这一噩耗令世人震惊,整个俄罗斯乃至全世界都在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而悲伤。悲痛过后,人们不禁要问:作家为什么在83岁的耄耋之年要弃家出走呢?80年来,对这一疑问的探索和争执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者分析比较多的首先是家庭因素,尤其是作家的妻子索菲亚。安得烈耶夫娜。传记作者康。洛穆诺夫认为托尔斯泰晚年精神痛苦主要是由家庭不和引起的。托尔斯泰的密友切尔特科夫更是直截了当地把出走的原因完全推到索菲亚身上。这种观点在社会上也颇有市场。舆论认为,自1862年结婚以来,虽然夫妇感情在前期很好,但从80年代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急剧转变之后,夫妇思想的鸿沟就愈来愈深,以致彼此本来融洽的感情发生裂变。早在1885年和1897年托尔斯泰就曾两度打算出走,但矛盾毕竟没有到足以决裂的地步,所以均未成行。可是裂痕也一直未能弥合。当托尔斯泰在1910年7 月秘密立下关于文学遗产的遗嘱后,索菲亚本已不太正常的精神愈加烦躁,她急于了解遗嘱的内容,以致在10月27日深夜背着托尔斯泰在书房里搜寻。这下使得托尔斯泰“已经满溢的忍耐之杯中又添加了最后一滴。出走的决心在他心中突然形成,不可更改了。”(托尔斯泰最后的秘书布尔加科夫语)当晚后半夜,托尔斯泰便在小女儿萨莎和医生玛科维茨基的协助和陪同下悄然离开了生活几十年的雅斯纳雅。波良纳庄园,踏上了不幸的出走旅程。

  此外,研究者们也没有忽视家庭不和的其他因素。除子女们分成同情父亲和母亲的两派外,小女儿萨莎“竭力将父亲推上与母亲斗争的道路”,最后帮助父亲出走,亦是事端的直接责任者。

  然而,包括托尔斯泰部分子女的许多研究者不赞同上述观点。高尔基就坚决反对把索菲亚看成“扫帚星”,并正确评说了她在托尔斯泰生活和事业中的重要地位。罗扎诺娃也认为,“并不是夫人的精神状态,她的歇斯底里发作和喜怒无常,才使得托尔斯泰难以忍受继续留在自己家里”。伊利亚。托尔斯泰更是诘问:“难道我父亲从家里逃走,真是因为和他共同生活了48年的妻子……的某些变态?”他们觉得切尔特科夫才是罪魁。

  托尔斯泰在深入研究道德哲学和宗教伦理的基础上,在80年代初形成了“不以暴力抗恶”、“道德上自我完善”、“放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并开始过简朴生活,从事体力劳动,接近农民,实践其理想。作家的理论吸引了一批崇拜和追随者。这些托尔斯泰主义者不仅坚定了作家放弃地主阶级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消除他同普通百姓之间的鸿沟的愿望,而且最终促成了托尔斯泰与家庭决裂。其中对作家影响最大的是切尔特科夫。

  切氏本为上层贵族的出色军官,但他抛却军职,舍弃锦绣前程,回到自己的庄园和农民生活在一起,并把部分财产分给农民。这种共同的道德理想把他俩紧紧联系起来。托尔斯泰和切尔特科夫刚刚接触后便在日记中写道:“他和我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两人的友谊从1883年开始一直延续到作家逝世。而且,切氏在托尔斯泰作品出版、思想的传播、手稿的收集保存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作家“想不出比切尔特科夫更好的朋友了”。同时,切氏也介入和干预了托尔斯泰的私人生活,并直接导演了文学遗产继承权之争。切氏从“放弃私产”的原则推导出“非版权所有”的主张,致使托尔斯泰在1891年就宣布,凡1881年后出版的他的著作,任何人可以免费再版。1909年托尔斯泰又作出任何人可以免费出版他1881年以前尚未出版的全部文稿的决定,由切氏负责有关事宜。但切尔特科夫并不满足于此。他于1910年7 月22日草拟了一份关于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最后遗嘱,让作家签了字。主要内容是作家的一切文著、手稿、日记、信件全由萨莎继承,并移交切氏出版。随后他还给托尔斯泰写去一封“充满了责备和控诉”的长信。再加上其他托尔斯泰主义者不断写来言词过激的信,指责作家“说的是一套,做的和生活的又是一套”,终于促成矛盾空前激化,托尔斯泰“感觉到自己被撕成两半”,左右为难,进退维谷,遂下定决心到庄稼人的茅舍度过余生。

  但是,把出走的责任全推在切尔特科夫身上亦欠公允。对于托尔斯泰这样一位道德高尚、意志坚强的老人,不大可能由他人操纵摆布。假如没有早在19世纪80年代已产生的离家出走的思想基础,遗产之争的后果就不一定会如此。所以,有人便认为出走的原因应从托尔斯泰的内心深处去找。他的崇高理想和沙皇专制下严酷现实的尖锐对立才是他精神长期痛苦的根源,离家出走客死他乡不过给这种痛苦凭添了几分悲剧色彩罢了。话又说回来,如果夫人能从道义上理解丈夫,如果切尔特科夫等人不那样推波助澜,一个80多岁的老人会下决心冒着严寒、拖着衰竭的身躯,背井离乡去实践其所谓的主义和理想吗?可见,出走的原因并不简单。研究和分析尽可以继续,但有谁又能真正弄清作家当时的心理状态呢?

no.5 名诗人叶赛宁是死于“殉情”吗?


名诗人叶赛宁是死于“殉情”吗?
 
  前苏联著名的抒情诗人谢尔盖。叶赛宁的结局是极为悲剧性的。1925年12月27日深夜,叶赛宁自缢在列宁格勒的安格列捷尔旅馆,以《生存不比死亡新鲜》一诗而告终。生前,他曾被誉为“天才的农民诗人”、“大自然的歌手”、“俄罗斯的天才”。然而,这样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名诗人竟在自己处于创作巅峰状态时“自杀”身亡,结束了辉煌而复杂的创作生涯,年仅30岁。高尔基称他的死是“最令人难过的悲剧之一”。人们在痛惜之余,都在询问:究竟是什么原因,最终使诗人走上了自我毁灭的绝路?一般人自杀的死因,不外乎环境的困顿痛苦和心灵敏感脆弱两种,但作家、诗人的自杀的原因是很复杂的。有的因病魔缠身,有的苦于恋爱问题,也有的出于一时的艺术上的冲动等,动机各异。那末,叶赛宁出于什么动机自杀的呢?这至今仍是个谜。

  有人认为:叶赛宁的爱情悲剧是导致他自杀的根本原因。的确,诗人的爱情生活是相当不幸的。1921年11月7 日,诗人和美国著名舞蹈家邓肯初次见面后,便一见倾心,迅速陷入热恋之中。不久,俩人正式同居。1922年5 月10日,在办理完结婚登记后,俩人踏上了去欧美的旅途,开始了正式的“蜜月旅行”。但是,由于在国外的旅行生活中显示出来的各方面的严重差异,使俩人为时不久的爱情和婚姻面临着危机。尽管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艺术语言这个基础,可在出身、教育、年龄、性格等方面都差距甚远,俩人在性格上明显缺乏和谐一致,加上他们还有一个很严重的语言障碍,思想感情便得不到及时而充分的交流,分手将是不可避免的。1922年秋,俩人返回莫科科不久,就友好地分手了。随后,诗人重新回到旧情人别尼斯拉夫斯卡娅身边。多情而善良的姑娘原谅了诗人,她又象过去那样,将自己的爱无私地献给了叶赛宁。令人遗憾的是,再次结合后产生的和谐与安宁,仍然没能保持下去。不久,这位多情的诗人又跌入了另一纷乱的爱情漩涡,使他在自己的悲剧中又向前走了一步。1925年3 月,诗人遇见了世界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容貌出众的安德列夫娜。诗人立即被其容貌举止吸引住了,再也无法掩饰对她的好感,诗人那本来就易于冲动并且常常表现出爱情狂热的心灵,自认识了安德列夫娜,又失去了平衡。9 月,俩人正式结婚,诗人搬进了那豪华而又古香的宽大住宅里。令诗人大失所望的是,婚后生活并不象原来设计的那样美满。安德列夫娜虽然出身名门,天资出众,但她既缺乏同诗人相匹配的艺术才识和见解,也没有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那种温情。到这时,诗人才真正感到当初别尼斯拉夫斯卡娅的重要和可贵,他深深地感到实在有亏于她。然而,他又没有勇气再一次回到她的身旁,以取得她的宽恕。在万般痛苦的情况下,敏感的诗人终于走上了绝路,他要用死来报答心目中真正的情人。可见,叶赛宁是“殉情”而死的。

  不少学者指出,上述观点未免过于简单化了,叶赛宁实际上是患精神抑郁症而自杀的。当年诗人死后,前苏联的官方讣告曾说过:“叶赛宁是由于精神忧郁、心理平衡失调,于绝望中自缢而死的。前苏联著名的持不同政见者、科学家若。麦德维杰夫在《谁是疯子》一书中,明确指出:”谢。叶赛宁,亚。法捷耶夫,欧。海明威,杰克。伦敦,谢。奥尔忠尼启则,德。阿。萨毕宁及其他不少受到尊敬的优秀人物都是在处于心理抑郁状态期间用自杀结束其生命的“。据当时的史料记载:随着心境失调,叶赛宁的性格愈来愈暴躁,到后来竟经常莫名其妙地发火,显得喜怒无常。经医院检查,医生认为他已患有严重的精神抑郁症。从叶赛宁的诗歌创作实践来看,特别是到了后期,诗人已陷入了色情颓废诗歌的泥坑,集中反映了他精神上的极度颓唐和创作上的严重危机。不少诗歌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孤独而忧伤的情绪,成为以情绪颓废、放荡不羁、玩世不恭标志的”叶赛宁性格“这一专有名词产生的口实。后来他的诗在苏联国内曾禁止出版与翻印。有的人还说他因十月革命扑灭了他的个人主义的幻想,而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道路。其实,叶赛宁的自杀是他一生矛盾重重、而又无法排解的产物。叶赛宁的忧郁、悲伤,主要源出于他的气质,以及他对于农村原始的、自然风光的眷恋。强烈而固执的小农意识和田园牧歌式的忧伤,是导致他厌世自杀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死于爱情悲剧说还是死于精神抑郁症说,两者都以承认叶赛宁的自杀为前提。在前苏联国内,很长一段时间内,几乎没有人对诗人系“自杀”

  一说提出过疑问。但最近以来,有人对传统的说法大胆地提出了挑战,认为叶赛宁的“自杀”结论值得怀疑。在对“自杀”说持怀疑观点的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叶甫盖尼。切尔诺斯维托夫先生。

  切尔诺斯维托夫是前苏联著名的法医、精神病专家、全苏联哲学学会的学术秘书,曾长期从事叶赛宁死因的研究。因此,他的看法有一定的权威性。

  他对“自杀”说持否定意见的证据是:(1 )说叶赛宁是因精神忧郁、心理平衡失调而自杀是毫无根据的。经对诗人的精神状况、神经功能等方面进行认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恰恰相反:叶赛宁是个精神状况理想、神经非常健全的人。(2 )通过研究有关照片,还会发现疑点。诗人死后,苏联国内外报刊都以显著标题和大幅版面作了报道,并登载了诗人死亡的照片。从所有国外报纸登载的照片上都能清晰地看出,死者的额头和鼻梁上有一块很大的凹痕,这显然是被猛击所致。另外,从照片上还可看出一条横向抓痕,按规律,它是纵向的才与自缢的情况相符。这说明,诗人实际上是被来自身后的绳索勒死的。

  如果“谋杀”说成立的话,那末,谁是谋杀诗人的凶手呢?为什么要对诗人下毒手?这些又将成为一个新的历史疑案。

no.6 马雅可夫斯基为什么会开枪自杀?


马雅可夫斯基为什么会开枪自杀?
 
  马雅可夫斯基自杀了,死得那么突然,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悲剧发生在1930年4 月14日上午10时15分。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大楼内各个办公室里一派忙碌景象。突然,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住的那间屋子里响起了一声尖厉的枪声。枪声震惊了整个大楼。惊慌失措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推门一看,诗人已卧倒在血泊之中,旁边丢着一支手枪。致命的子弹穿透了心脏,一切抢救均告无效,才华横溢的诗人早已停止了呼吸。经多方检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诗人是自杀的。一位极富才气的前苏联当代诗人,曾被斯大林赞许为“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们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自杀了,而且是生气勃勃、曾经为生活热情歌唱过的马雅可夫斯基!这一悲剧震动了前苏联文坛和社会各界,也震动了国际社会。人们在震惊之余,感到纳闷的是:象马雅可夫斯基那样平生追求进步,参加过地下斗争,坐过牢,经受过革命考验,并且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著成就的革命诗人,居然会走上自杀的绝路!为什么这颗当代诗歌的太阳正在中午当顶的时候却自己突然沉落下去了呢?马雅可夫斯基自杀的原因和动机,引起了人们尤其是中外学者、文学史家的极大关注,并从各自的渠道、不同的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概况如下:一、马雅可夫斯基的自杀原因错综复杂,但爱情上的逆境、数次爱情波折是主要原因。他在其遗书《致大家》的信中,也说明他是由于个人原因而自杀的。诗人在遗书中曾提到“爱情之舟”,还多次提到莉丽亚、波朗斯卜娅。莉丽亚是勃里克之妻,勃里克同诗人关系密切,而莉丽亚同诗人的关系更是非同一般。她在诗人死后曾公布过诗人从1917年9 月到1930年3 月给她的125 封信和电报以及一些生活照片。她说“我和马雅可夫斯基生活了15年——从1915年到他逝世。勃里克是我的第一个丈夫,我们是1912年结婚的。当我告诉他说,马雅可夫斯基和我相爱时,我们大家都决定永不分离。

  就这样,我和马雅可夫斯基在一起——既是精神方面在一起,更多的也是居住方面在一起——过着我们的生活“。”爱情之舟“指的是1925年会法国的俄罗斯姑娘雅可芙列娃。1928年诗人在巴黎和她结识并相恋。他曾动员她回苏联结婚,但却遭到拒绝。诗人回莫斯科后,仍不断给她写信,据公布的材料统计,从1928年12月27日至1929年10月5 日之间,诗人给雅可芙列娃写了7 封信和拍了25封电报。而雅可芙列娃虽然拒绝了诗人的求婚,但也给诗人写了不少信,可诗人竟没有收到。原因是勃里克夫妇与苏联國家保安机关有联系,他们奉命监视诗人,并帮助保安机关窃走了雅可芙列娃的来信。

  1929年,诗人决心再去巴黎向姑娘求婚,可是受到勃里克和保安部门的阻挠,未能成行。结果雅可芙列娃嫁给了一个法国人,这对诗人是个很沉重的打击。至于波朗斯卡娅,是个莫斯科艺术剧院的年轻演员,诗人死之前与她相识,并爱上了她。但她并不理解诗人的处境和心情,使侍人感到十分痛苦。

  在遭受了一连串的爱情波折后,终使诗人走上了绝路。二、有的学者认为,马雅可夫斯基是死于“口号之争”。人们在清理诗人的遗物时,发现了诗人留下的一份遗书,日期是1930年4 月12日,即诗人自杀前两天写的。象任何一个自杀者一样,这份遗书成了探索诗人自杀原因的珍贵资料。在遗书的最后一段,诗人写道:“请你们告诉叶尔米洛夫,把那口号去掉了——实在遗憾,本来应该是对骂到底的”。这表明,对这件事诗人到死仍觉得“遗憾”。

  关于“口号”的争论,是由诗人为演出自己的讽刺诗剧《澡堂》而写的一组口号引起的,其中有一条指名批评了遗书中曾提到过的叶尔米洛夫。叶是苏联文学批评家和研究家,当时曾任“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的书记。诗人那条口号是这样写的:“一下子无法把有的官僚主义者都洗清。

  因为澡堂和肥皂都不够用。另外还有叶尔米洛夫这类批评家的笔给官僚主义者们帮闲出主意。“这条诗人自己觉得很满意的口号,后来被”拉普“一些领导删掉了。为表示抗议,诗人便自杀而死。三、不少前苏联和中国学者、专家认为:马雅可夫斯基之死,主要原因与20年代苏联文坛的斗争相关。马雅可夫斯基是位革命诗人,列宁对他十分器重;可是,在20年代复杂的苏联文坛上,却遭到诽谤和攻讦。托派反对他,唯美派反对他,官僚主义者不喜欢他。对诗人攻击得最凶,对他的心灵创伤最重的是”拉普“和”瓦普“(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同盟)中的宗派集团、托派分子。他们一方面百般挑剔和贬低诗人的作品,不断地对诗人进行公开的人身攻击,称诗人为托派分子的同路人,不是无产阶级诗人,并利用他们控制的文艺阵地,辱骂诗人是”小资产阶级的浪漫诗人,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者“。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诗人加入”拉普“问题上百般借故刁难和打击,不让这位富有才华的著名诗人进入”拉普“领导班子,甚至连1930年2 月8 日召开的”拉普“代表大会,也没有让诗人进入理事会。1930年前后,是马雅可夫斯基一生中最艰难、最痛苦的时刻。其时,诗人已心力交瘁,情绪低落,心境已完全失去平衡。在这关键时刻,诗人偏又连续遭到意外且又是致命的打击,成了造成诗人开枪自杀的直接导火线。但以何事为准,主要有两种看法:1.是诗人的”文学工作二十年展览会“遭到文学界、新闻界的冷落和抵制。当时,诗人为了证明他”争取自己作为革命家和革命诗人,而不是背叛革命存在的权利“,下决心要搞一个自己工作20周年的展览,并试图用这个展览击破来自对立面的围攻和孤立他的企图。1930年2 月1 日,展览会正式开幕,它受到一些青年的热烈欢迎。然而,却遭到文艺界、新闻界的普遍冷落和抵制。开幕式上没有一个文学组织的代表。他过去和现在的朋友、同事,都没有一个人出席展览会。4 月初,《出版与革命》杂志第2 期原定准备刊登一幅诗人的肖像,另配一篇对诗人工作20周年的祝辞。可正式发表时,肖像、祝辞都根据有关“指示”

  从印好的刊物上去掉了。不久,报上甚至出版了点名攻击诗人的讽刺诗:“马雅可夫斯基同志,您用抑扬格调写诗吧,每一行诗再给您加上20戈比。”这种抵制和攻击,简直达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程度,受不了的诗人即以自杀抗争。

  2.促成诗人自杀的直接导火线是朗诵会的失败。1930年4 月9 日,诗人逝世前的一个星期,他参加了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举行的一个大型演讲晚会,并不顾咽喉病痛,参加了演讲。晚会上,诗人情绪很坏,加之嗓子不行,朗诵得很不成功。对此,台下观众反应冷漠。而那些敌视他的小集团,则乘机对其起哄、辱骂,个别人甚至挑动群众对诗人进行围攻、质问,会场秩序顿时大乱。一向以才气自负于世而且对朗诵演讲十分喜爱与看重的诗人,平生从未受过如此难堪的失败和羞辱。一时,他竟无言以对,感到再也抬不起头来。他曾说道:“由于我的好斗性格,我受到了百般的非难,招来了许多罪名(有的我该承认,有的则是莫须有),以致我觉得不如销声匿迹,幽居个三两年,免得再听辱骂。”4 月11日,诗人没有再出席他原来预定要参加的一个晚会,独自在房里几乎呆了一整天;4 月12日,诗人含泪写下了绝命书,随即自杀而死。

  四、有的学者指出:马雅可夫斯基的悲剧在于他在一个非抒情时代写抒情诗。整个20年代,苏联国内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形势相当复杂。当时,苏联对能不能在资本主义國家的包围下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应当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正经历着一场大辩论。经济状况的困难,使马克思主义在指导经济建设中的威力还没有显示出来。到了1929年,苏联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变化,成为“大转变”的一年,随着“反左斗争”的全面开展,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开始了全面的批判运动,大力进行思想整顿和组织整顿。同时,大大小小的文学流派组织和团体,发表各自众多的宣言和纲领,彼此之间多年展开论战和指责,有时言辞甚为激烈,不免有失偏颇。20年代至30年代初,势力最大的文学团体是“拉普”,它的领导人颇有点“唯我独革”的味道,而诗人在一系列问题上与“拉普”有矛盾,因而受到“拉普”的攻击。“拉普”领导人之一的列别金斯基后来承认:“我们担心我们的破船会因为这头大象上来而遭殃”。《澡堂》发表后,批评诗人的文章接踵而来,围攻的程度相当激烈,受不了的诗人只能举枪自尽。

  五、有人还从医学角度出发,认为“由于复杂的斗争和他个人生活的痛苦,再加之咽喉痛的折磨,造成他精神错乱和精神失常,便开枪自杀了”。

  前苏联著名科学家若。麦德维杰夫在《谁是疯子》一书中也说:马雅可夫斯基等人是在处于心理抑郁状态期间自杀的,可以算是心理偏离常态,这在许多人身上在不同时期都会出现。

  从客观上讲,促成诗人自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爱情、政治因素,也有艺术、健康等原因。但是,这里显然贯穿着一个世界观方面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在诗人一生中,生与死的问题时常在他脑际徘徊。最后,诗人选择了死亡,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

no.7 一代文豪高尔基是如何去世的?


一代文豪高尔基是如何去世的?
 
  一代文豪、被列宁称之为“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的高尔基在1936年与世长辞。在高尔基病危时,苏联政府每天向全国人民发布病情公告。高尔基年轻时即患有肺结核病,以后时好时坏,到了晚年,肺结核病已十分严重,他的肺只有三分之一还有机能,同时患有老年性心脏病。斯大林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但未能挽救高尔基的生命。这位社会主义文学的巨匠和奠基人,终于永远地搁下了他手中紧握的武器。

  高尔基病逝不久,前苏联政府突然宣布高尔基系被无产阶级的敌人谋杀而死。1938年3 月,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对“右派和托洛茨基派反苏维埃联盟”进行了公开审判。谋害高尔基案是审判的内容之一。

  在法庭上,站在被告席上的原共产国际执行委员、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布哈林供认:“联盟的联合中心内属于托派的那些人建议组织一次反对高尔基的敌对行动,因为他是斯大林政策的支持者。”布哈林解释说,不排除要从肉体上消灭高尔基的可能性。原内务人民委员雅戈达供认了谋杀高尔基的动机。他说,高尔基一直是斯大林路线的热情支持者和拥护者。托派要推翻斯大林政权,不能忽视高尔基在国内外的威望。高尔基既然不能脱离斯大林,那么“联盟”只好干掉他。

  雅戈达供称,托洛茨基在1934年7 月即指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地从肉体上消灭高尔基”,并委托他具体执行。雅戈达网罗了高尔基的秘书克留奇科夫、家庭医生列文、著名医学教授普列特涅夫等实施谋杀计划。雅戈达指示他们,要让被禁止喝酒的高尔基尽量多喝酒,要让高尔基经常伤风感冒。

  1934年5 月2 日,高尔基患了肺炎,克留奇科夫伙同列文、普列特涅夫先让高尔基喝了香槟酒,然后给他服泻药,使高尔基一病不起,从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站在被告席上的19名被告因为被指控犯有推翻苏维埃的重大罪行,除普列特涅夫被判处25年徒刑外,其余18人均被宣告处以死刑。

  被告的肉体被消灭了,他们留下的供词可靠吗?前苏联不少学者认为不可靠。布哈林在被捕后曾遭受酷刑拷问,但他拒绝认罪。内务部的审讯人员恫吓他说,如果他拒不认罪,他妻子和儿子的生命将受到威胁;反之,如果他协助党把问题弄清楚,他的家属可不受株连,他本人也可从宽处理。布哈林终于屈服了,于是供认了种种犯罪事实。

  原内务人民委员雅戈达在受公开审判时,说谋害高尔基是政治目的。可是在一次未公开的审判中,他又说他谋害高尔基是属于情杀,因为他与高尔基妻子的关系暖昧。

  布哈林在恫吓下承认罪行,雅戈达的供词前后不一,种种疑问,使人们至今未能解开高尔基去世之谜。

  旧谜未解,新谜又结。近年来,一种新的说法是:高尔基之死与斯大林有关。

  1928年,高尔基由意大利返回莫斯科。这时的苏联由斯大林当政。斯大林希望在政治上得到蜚声海内外的高尔基的支持。

  在斯大林的授意下,内务部拨给高尔基两幢别墅。当高尔基想要了解人民生活时,内务部就安排他到指定的工厂和集体农庄与工人、农民座谈。高尔基身边的工作人员也经常在他面前歌颂斯大林的英明领导。

  高尔基渐渐被与世隔绝了。但是作家敏锐的目光通过普通老百姓的脸透视了这个國家所发生的一切,他渴望自由地呼吸,然而四周都是高墙。高尔基在精神苦闷时常常自言自语:“他们包围了我,封锁了我”,“我简直要烦死了。”

  斯大林让雅戈达说服高尔基,希望作家写一部《斯大林传》,描绘列宁与斯大林的亲密关系。斯大林甚至提议让高尔基担任文教人民委员的职务,高尔基谢绝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高尔基也没有动手写《斯大林传》。莫斯科的“高尔基热”开始渐渐降温了。

  1934年,为了纪念一年一度的十月革命纪念日,雅戈达奉命转告高尔基,让他为《真理报》写一篇题为《列宁和斯大林》的文章,可是高尔基竟出人意料之外地拒绝了。

  应苏联党内反对派首领加米涅夫之请,高尔基安排了加米涅夫与斯大林的一次会见。想不到这是斯大林与高尔基关系破裂的开始。加米涅夫被捕以后,斯大林怀疑高尔基属于加米涅夫一伙,指示《真理报》公开发表指责高尔基的文章。高尔基从此受到了严密的监视。

  1936年6 月,高尔基病重期间,斯大林设法弄到了高尔基与海外的通信及札记、随笔等,通过分析,斯大林了解到高尔基对苏联文化政策的看法和思考。斯大林对高尔基的敌意加深了,终于对他采取了极端的措施。

  在高尔基病重期间,有人给高尔基送了一盒精美的糖果。高尔基把它放在床头柜上,经常请来访的客人品尝。有一天,高尔基打开糖盒,请照料他的两个卫生员吃糖,他自己也吃了几块。一个小时以后,这三个人的胃部疼痛难忍。再过一个小时,三个人不治身死。

  这盒糖是谁送的呢?为什么来访的客人吃了没事呢?不得而知。

  有人对“糖盒事件”不屑一顾,认为是虚构的故事。高尔基晚年的好友伊萨克。巴别尔在高尔基病危期间经常到医院去探视,他说高尔基因病去世很正常,所谓谋杀高尔基的说法纯属“胡说八道”。

no.8 大作家法捷耶夫为什么自杀?


大作家法捷耶夫为什么自杀?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法捷耶夫是前苏联著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毁灭》和《青年近卫军》是蜚声世界文坛的杰作。法捷耶夫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长期担任全苏作家协会的领导工作。可是,这位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和文艺界人士爱戴的才华横溢的大作家,突然于1956年5 月13日在他的寓所、莫斯科郊外的佩列杰尔基诺开枪自杀,年仅55岁,正值文学创作的盛年。人们在无比震惊和惋惜之余,不禁对法捷耶夫自杀的真实原因进行种种推测和探求。

  首先不妨让我们看一看法捷耶夫本人是如何解释自己为什么自杀吧。法捷耶夫自杀之前给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留下了一封遗信,这封充满绝望的绝命书读来令人柔肠寸断。对于法捷耶夫这样一个诚实的作家来说,人们没有理由怀疑他临死前写下的每一句话。绝命书开头就写道:“我看不到继续活下去的可能,因为我一生为之献身的艺术已经被自信而无知的党领导扼杀了,现在已经不可挽救了。”接着,他在痛心地提到许多优秀的文学家在30年代大清洗中死于非命以后,着重申斥了斯大林去世后苏共新领导人对文艺界的粗暴和无知。因此,法捷耶夫决定:“作为作家,我的生命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因此我非常高兴地离开这样的生活,就象从丑恶的生存中得到解脱一样,在这样的生活里落到我头上的是卑鄙行为、谎言和诬蔑。“看了这封绝命书,似乎对法捷耶夫自杀的原因已经一目了然,其实没这么简单。一个思想十分丰富而又极为矛盾的大作家之所以作出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可怕的选择,其动机无论如何不是一篇仅有千余言的书信所能全部说完的,何况信中谈到许多东西也不一定说清楚了。因此,对于法捷耶夫为什么要自杀的问题,实在还有不少疑团。

  象《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这类西方权威著作一般认为法捷耶夫自杀纯系对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批判斯大林个人迷信的抗议。这些著作称法捷耶夫对30年代迫害文艺界人士应负何种责任尚不清楚,但是肯定他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共中央书记日丹诺夫组织的文学批判运动。斯大林去世时,法捷耶夫曾撰文称斯大林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所以当斯大林受到批判后,他想不通自杀了。可以肯定,法捷耶夫在1956年5 月13日自杀与3 个月前苏共二十大公开批判斯大林、大幅度改变苏联原先的政策路线一事有关。不过到底是什么关系,恐怕不象西方某些人说的那么简单。

  首先,谁也没有发现法捷耶夫参予30年代迫害作家的事件的证据。相反,法捷耶夫对此十分反感,认为这是叶若夫、贝利亚之流犯下的罪行。据苏联作家帕夫连科说,法捷耶夫曾当面向斯大林揭发过贝利亚。战后日丹诺夫组织的文学批判运动明显是错误的,法捷耶夫身为苏共党中央委员和作家协会总书记不仅参予了其事,而且亲自批判过一些作家。对此法捷耶夫有多大责任呢?多数人认为不能苛求于他,他不得不服从上面的命令。此外,苏联作家伊万。茹科夫在1987年第30和31期《星火》杂志发表的连载文章认为:“法捷耶夫在对待米。米。左琴科和安。安。阿赫马托娃(这是日丹诺夫批判的两个主要作家——引者)的问题上,表现出最大限度的人道主义和最大限度的正直。”文章还提到,正是由于法捷夫的呼吁,阿赫马托娃受牵连的儿子才得以获释。而且有许多人证明,早在苏共二十大召开之前,法捷耶夫就开始为三四十年代蒙受不白之冤的某些作家恢复名誉而奔走。可见,法捷耶夫本人是正直的,但又不能与错误的批判运动脱离干系。为此他内心到底如何痛苦与内疚,在促使他自杀一事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旁人不得而知。

  其次,法捷耶夫对赫鲁晓夫等苏共新领导人流露出明显不满和失望,但是这究竟是因为赫鲁晓夫批判了斯大林呢?还是因为他对文学事业乱加干涉呢?对此也有争论。西方的观点多倾向于前者。法捷耶夫一直十分敬仰斯大林,认为30年代镇压无辜是叶若夫和贝利亚背着斯大林干的,因此他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极为震惊与不安。苏联许多作家认为法捷耶夫主要是对赫鲁晓夫粗暴对待苏联文学感到恼怒。他曾在1953年到1956年间要求安排一次國家领导人与文艺界代表人物的会见座谈,但一直未能如愿以偿,因此他也就坚决拒绝了赫鲁晓夫要他重新担任全苏作协主要负责人的建议。在绝命书中,法捷耶夫激动地写道:“斯大林还多少有点知识,而这些人则是不学无术的。”矛头直指赫鲁晓夫,在一次座谈会上,他更是公开地讲出了这一点。以上两种意见都有道理,到底是哪一种考虑迫使法捷耶夫走上绝路的抑或两种考虑都起了作用,人们还说不清楚。

  最后,法捷耶夫对于自己繁多的行政事务缠身也不胜其烦,他多次抱怨无休止的开会、评奖、汇报、出国访问耗费了他宝贵的时光,使他的写作计划一再搁浅。就象他在绝命书中所说的,他变成了拉货车的马,干了那么多琐碎的事情,得到的回报却是“吆喝、训斥、说教和各种意识形态罪行。”

  这是不是他自杀的一个动机呢?

  以上几点,说明法捷耶夫当时内心是十分痛苦的,但是不是已经到了痛不欲生、非自杀不可的地步呢?这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注意到,就在临死前几天,法捷耶夫在给保加利亚作家柳德米尔。斯托亚诺夫的信中还充满着乐观主义和对未来的信心。因此很可能在这几天之内发生了什么意外的事,使他一下子陷于绝望。这也是说得过去的。

 

no.9 裴多菲是“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的吗?


裴多菲是“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的吗?
 
  席卷欧洲的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刚刚爆发,匈牙利民族解放战争的炮火便在多瑙河畔打响。年届25岁的进步诗人裴多菲。山陀尔以极大热情投入革命运动,他一方面以火热的诗篇号召人民为民族解放而战斗,同时毅然拿起武器投身神圣而残酷的战场,并因卓著的军事才能而获得少校军衔及一枚勋章。

  匈牙利革命的熊熊烈火极大震撼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奥地利帝国摇摇欲坠。号称欧洲宪兵的沙皇俄国便勾结奥地利开始镇压匈牙利革命。1849年5 月8 日,沙皇尼古拉一世发表武装干涉匈牙利宣言,并派14万军队分两路进入匈牙利。匈牙利革命军在奥俄两面夹攻的困境中展开了最艰苦也是最后阶段的战斗。7 月22日,身为军人的裴多菲同结婚不满二年的爱妻森德莱。尤丽亚决别,来到驻扎在特兰西瓦尼亚的贝姆将军的军队中。

  此时,贝姆的军队已经陷入俄奥联军的重重包围之中。7 月31日凌晨,最后的较量开始了。裴多菲不顾贝姆的命令,离开后备部队冲到战场的最前线。

  在一块玉米地里,两名俄国哥萨克骑兵发现并追上了裴多菲,他虽然躲过一个哥萨克兵劈下的军刀,但没能避开另一个哥萨克兵投来的长矛,诗人的胸膛被刺穿,应声倒在战场上。

  裴多菲为他的祖国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实践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铮铮誓言。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在《〈勇敢的约翰〉校后记》里写道:诗人“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

  尽管这是中外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裴多菲死在瑟克什堡激战,他的尸体同许多匈牙利爱国志士一道被埋葬在有1000多名英灵的大坟冢里;但这并非唯一的说法,因为埋葬时并没有人明确地知道其中究竟有没有诗人的尸体,于是便引出关于裴多菲之死的其他解释。

  在匈牙利革命失败后的30年内,有许多人并不相信瑟克什堡战场上警告过裴多菲要隐蔽并目击哥萨克兵刺杀过程的那位军医的话,而认为裴多菲不曾战死,仍然活着。这种传说还见诸全国多种报刊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发言稿,匈牙利人民似乎接受不了诗人战死的悲剧。他们认为裴多菲是被沙俄军队俘虏,并被押到遥远的西伯利亚矿区做苦役。一位被释放的匈牙利战俘返回祖国后发表演说和文章,说西伯利亚的战俘中有一位彼得罗维奇。山陀尔,并多次和他谈过话。他认为这个山陀尔就是裴多菲。波兰革命家维尼耶夫斯基和马利诺夫斯基在西伯利亚服役期间,也都曾见过彼得罗维奇。山陀尔。

  更为奇巧的是,西伯利亚东部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境内的巴尔古金村民中,长期流传着一个名为彼得罗维奇的政治流放犯的故事,乡民们传颂着他的事迹,能描绘出他生前的音容笑貌,并完好保护着葬有这位神秘囚徒遗骸的坟墓。这一情况辗转传到了研究裴多菲的机构,一个由前苏联、美国、匈牙利等国的专家组成的科学考察委员会便前往巴尔古金进行了调查,并鉴

  定了墓中遗骸。前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巴尔古金研究中心将1989年9 月21日举行的第二次国际鉴定会议纪要整理成科学报告,报道了许多与裴多菲十分相象的情况。人类学家的鉴定结果表明:墓主身材矮小,瘦弱,前额宽阔,年龄约32岁半,左腿微瘸,缺三个手指,左手比右手动作灵活,左上第三颗牙歪斜且向前突出。而裴多菲的传记亦有传主身体瘦小,弯腰很困难,跛脚,因伤缺三指,左撇子等记载。现代诗人约凯亦在回忆裴多菲时说:“他笑的时候,就露出上面那颗锋利的小虎牙”。这些难道都仅仅是巧合吗?研究报告还指出:裴多菲在战斗结束后被农民救出,隐藏了一段时间后才遭逮捕,被捕后裴多菲化名为彼得罗维奇,战俘营中其他被俘的战友深爱这位坚强的诗人,并没有供出他的真名,于是裴多菲以彼得罗维奇之名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巴尔古金的村民还传说,彼得罗维奇与美丽少女阿努什卡。库兹涅佐娃结为伉俪并喜得爱子;这位神秘人物心灵手巧,擅长钳工、木工,还会配制草药为村民治病;每逢周六他还给村民演节目,而且长于写诗作画,喜欢徒步旅行。而这些又与裴多菲的生平极为相似。传记作家耶舒写道:裴多菲青少年时代常到铁匠作坊去,会用斧子;他曾是巡回剧团演员;由于身体欠佳而常常自己配药治疗;他精于绘画和舞台设计,酷爱散步。此外,裴多菲患有慢性肺病,而考察队亦认为彼得罗维奇死于肺结核。这些又都是偶然的巧合吗?

  然而,匈牙利仍有相当一些人对考察报告持怀疑态度,认为上述种种说法仍带有假设和推测性质,还不足相信。匈牙利科学院正准备成立专门委员会与苏联合作进行新的考察。

  另外,19世纪50年代还有人传说,裴多菲既没有战死,也不曾被沙俄军队俘虏,而是患了疯病,成为流落在多瑙河两岸的乞丐,曾有人在乡下的酒馆里见过他。

no.10 杰克。伦敦为什么要自杀?


杰克。伦敦为什么要自杀?
 
  杰克。伦敦(1876—1916年)是本世纪初美国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写了许多获得好评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和散文等作品,其中《荒野的呼唤》、《铁蹄》和《马丁。伊甸》等长篇小说还译成中文,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喜爱,杰克。伦敦本人也成为美国在海内外享有盛名的作家。

  但是,杰克。伦敦一生坎坷,在他年仅50岁,正当创作高峰时期却自杀身亡了。他为什么要自杀?对此,美国和其他國家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虽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但似乎依然不能令人满意。

  美国文学家艾尔。雷勃大胆地提出了本人的见解,认为杰克。伦敦健康状况恶化影响了他继续生活下去的意志。杰克。伦敦在1914年确实患了严重的肾炎。在此后的两年期间,尽管他在公众面前竭力维持自己精力充沛的形象,但尿毒症的迹象已逐渐明显。他又拒绝听从医生的劝告,如严格注意饮食和充分休息等。1915年和1916年间,他先后在夏威夷住了几个月,希望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恢复已损坏的身体;但他的身体状况继续恶化。

  1916年的春天,他在夏威夷发现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容翻译的科学著作并立即对卡尔说:“我告诉你,我正站在如此之新、如此之可怕和如此之奇妙的新世界的边缘上,以致使我害怕瞥它一眼。”卡尔的书促使杰克。伦敦将多年对波利尼西亚人的研究作为创作的源泉之一,写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红的》等。从此,卡尔。容的译著不仅促进了他的创作,而且拓宽了20世纪文学的领域;杰克。伦敦本人也成为美国利用卡尔。容的理论进行文学创作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家,尽管他的情绪依然不高。

  杰克。伦敦自认为是个唯物主义者,但是在他生存的最后几个月,其思想显然经历了新的变化,认为其信仰的唯物主义中肯定有不合理的因素,并严厉地拒绝其早年坚持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1916年11月,他终于以服毒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医生称他的自杀的原因是“肠胃生尿毒症”。著名美国记者查尔米亚在其报道中声称,杰克。伦敦在《圣经》下列一段文字的下面划了杠杠:“你不应当从世俗或艺术角度进行思考,而应当从象征角度,从精神方面,从事思索。”查尔米亚显然企图告诉人们,晚年的杰克。伦敦已不是唯物主义者,而是唯心主义者了。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弗兰克林。沃克虽然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但分折得更为详细和合情合理。他在对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马丁。伊甸》的评论中,比较深入地阐述了杰克。伦敦的思想发展趋势。他认为,杰克。伦敦之所以采取自杀行动,而与世长辞,可能与他的社会主义理想最后破灭有关。众所周知,杰克。伦敦在年青时代是个远近闻名的杰出社会主义者,也是个公然自诩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徒。他经常用一颗刻有“革命至上的杰克。伦敦谨启”

  的橡皮图章签署信函。另外,他也是大专院校社会主义团体的首任主席,曾到全国各地进行过演讲活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和没落,并以社会主义党人的身份竞选奥克兰市长的职位,甚至还考虑过角逐加里福尼亚州州长的职位。

  在190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铁蹄》中,杰克。伦敦用明确的词句,叙述过资本主义的崩溃。不过,在《铁蹄》的结尾部分,并未表明无产阶级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的实现,社会仍然受制于残忍的独裁者。然而,在他《铁蹄》之后发表的长篇小说《马丁。伊甸》中,人们发现,被公认为杰克。伦敦化身的主人公马丁之所以未信奉或把希望寄托于社会主义理想上,可能与杰克。伦敦本人对社会主义革命的信心日渐动摇有关。他逐渐对社会主义活动不大积极,并终于脱离了社会主义组织。他怀有的“天生自然,任万物竞争淘汰的哲学思想”,与长篇小说《海狼》中的那个专事掠夺而又专横的船长伍尔夫。拉尔圣近似,而与《铁蹄》中的那位满怀热忱的社会主义领袖欧涅斯特。伊夫哈特的思想相去甚远。他的女儿琼安。伦敦在自己的传记中认为,她父亲在《马丁。伊甸》中写下了自己的讣闻。这或许道出了真情。杰克。伦敦不仅对社会主义活动失去了积极参加的兴趣,并对作家的成功逐渐觉得虚幻飘渺。

  杰克。伦敦的思想和情绪的发展又是相当复杂的,弗兰克林也充分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他认为,杰克。伦敦最后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是他复杂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弗兰克林在评论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甸》时,对此同样作了较为详细的考查:《马丁。伊甸》的创作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伦敦思想发展的迂回曲折。杰克。伦敦在这部小说即将杀青之际,还没有决定如何结尾,可是后来他的小说却出现了一个出奇不意的结局:主人公马丁。伊甸自杀了。弗兰克林认为,杰克。伦敦一再坚持让其书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甸自杀是作者思想发展的必然结局;而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或许有其本身的苦衷。

  从这些见解来看,杰克。伦敦一生的坎坷经历,再加上身染重病,似乎是导致他最终自我毁灭的原因了。然而从他毕生的创作成果来看,又与其悲剧结局十分矛盾。弗兰克林说:“他死后留下来的书共有五十本。都是他炽烈的精神与惊人的精力的结晶。”这些书中最好的一部,仍然是《马丁。伊甸》。尽管这本书也不例外地有其缺点,如结构不甚匀称,若干地方用词拙劣,而且有时语调极其伤感,但它与其他许多书一样,仍然具有其巨大力量。

  在这本书中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他们的性格都刻画得很生动。

  作者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价值观念的冲突也提出了新颖的见解。当然,这本书也确实详细地描述了一个过于神经质的人的经历。就这点而言,杰克。伦敦的作品,在批判病态的社会方面,又给人一种相当现代化的感觉。

  除此而外,在他的《马丁。伊甸》等书中,也不乏生趣盎然,淋漓尽至的描绘。这一切不是与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的最后悲剧发生十分矛盾吗?因此,杰克。伦敦的自杀确实使人不得其解。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