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之帝王篇的疑案第1辑排名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图坦卡蒙法老早逝何因?


  图坦卡蒙法老是埃及著名法老埃赫那吞的王后尼弗尔提提的女婿。埃赫那吞执政20年后去世,图坦卡蒙继承王位。继位时,他只有9 岁,娶了比他大三四岁的安开孙巴阿顿、后者是埃赫那吞的第三个女儿。图坦卡蒙执政10年左右,便命归黄泉,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由于他英年早逝而又政绩平平,因而,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很少,而他的陵墓也长时间的掩埋于地下而不为人知。1922年,经过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其陵墓得以重见天日,因其陵墓之完整和奢华而震动了考古界,本来默默无闻的图坦卡蒙法老一下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而他的死因亦引起人们众多的猜测。

  图坦卡蒙法老陵墓的发现颇费周折。因为,从埃及第十八王朝始,法老为躲避当时日益猖獗的盗墓者的骚扰,开始把享殿和坟墓分开,他们在首都底比斯座落的河对岸,即亡灵城里,建立起自己的享殿,而他们的坟墓则处在亡灵城北面的一个荒凉的小山谷里,秘密不为人知。当时正值公元前1500年左右,此后的500年中,先后有30个法老葬在王陵谷。但这也未能逃脱被盗的厄运,许多法老相继被暴尸墓中。到二十一王朝时,王陵谷的大部分墓葬均被盗过,那时,一位法老一气之下把13具被剥去衣服的法老木乃伊收集起来,合葬在阿门霍特普二世的墓里,又在未完成的阿斯腾海普王后墓中放进了另外40具尸体。这些木乃伊一直沉睡了3000年。后来,一位阿拉伯穷人偶然发现了阿斯腾海普王后的陵墓。于是掀起了发掘王陵谷的热潮,接着便发现了阿门霍特普二世墓里的另外13具尸体。当时,一个美国富翁戴维斯1902年资Zhu考古者在此发掘,于1905年又发现了尤阿阿大公及法老阿肯那腾和哈里姆哈伯的陵墓,并在附近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了刻有法老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名字的器物。至此,他们认定,王陵谷已全部发掘完毕,图坦卡蒙墓亦已被发现。

  但是,当时英国的一位专业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却不以为然,他仍认为,图坦卡蒙的墓并未被发现,刻有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名字碎片的那座洞穴过于狭小,不配作一个法老的陵墓,况且在此并未发现图坦卡蒙法老的棺椁。

  于是,自1917年始,在卡纳冯爵士的资助下,他开始在王陵谷寻找图坦卡蒙的陵墓。他们系统地查看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但唯独放过了一些破败石棚遮掩的那片土地,那是当时雇来挖掘拉美西斯六世王墓的工人的临时住棚,出于礼貌他们没有动它,而到别处寻找,但苦寻6 年一无所获。在绝望之际,传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经过对1907年发掘出的器物的研究鉴定,学者们认为这些东西是制作图坦卡蒙木乃伊大典时所使用的,以及封闭坟墓之前举行八人宴会时使用的礼器,这说明,图坦卡蒙法老的陵墓就距此不远。因此,他们决定在搭石棚的地点动土,终于在这地方发现了埋没已久的图坦卡蒙法老的陵墓。虽然这座陵墓盗贼亦曾光临过,而且破坏了前室的一些文物,但棺室完好无损,这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墓葬,一时震动了考古界。

  图坦卡蒙的木乃伊被层层棺椁包围,外面四层是涂金的木椁,最里面是黄金打制成的棺椁。但是,当揭开裹在木乃伊脸上的最后一层亚麻布时,人

  们完全惊呆了,在图坦卡蒙脸上靠近左耳垂的地方有一处致命的创伤,这自然使人们同他的早逝联系起来,他是否被谋害致死?凶手是谁?

  但史料上对此并无记载,我们只知道,图坦卡蒙继位时尚年幼,由埃赫那吞法老时期的老臣阿伊共同执政。1954年,在卡纳克发现的一块石碑上写着阿伊是图坦卡蒙的共同摄政王。又在一个被发现了的戒指圈上看到阿伊和安开孙巴阿顿二人的名字,后者即图坦卡蒙法老的寡妻,历史学家们据此推测阿伊娶了前法老的寡妇,但其实情况如何,不得而知。另外,从赫梯人方面的史料中,知道有一位埃及王后,可能是图坦卡蒙的寡妻,曾发出一封信给赫梯的国王,请求和他的一个儿子结婚,并说她将使他成为埃及的法老。

  赫梯国王小心地答复,询问已故法老的儿子哪里去了。她发出另一封信,说国王并没有儿子,并请求赶快派一个儿子来,但是,赫梯王子却被在叙利亚的埃及伏击军杀死。最后老臣阿伊继承了王位,而不是由王室中的任何一位成员继任。那么,图坦卡蒙法老的死是否和老臣阿伊有关呢?

  但我们没有更多的材料来证实这一猜测,因而,图坦卡蒙早逝之因仍悬而未知,也许,有朝一日,新的考古发掘会揭开这一谜底。

no.2 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是被毒蛇咬伤致死的吗?


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是被毒蛇咬伤致死的吗?
 
  公元前31年,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个女王克娄巴特拉在亚克兴海战中背弃安东尼,带着她的60艘战舰扯帆逃命。但是她最后究竟是怎么死的?

  围绕女王自杀,中外史学家有种种猜测,至今还是个“谜”,有人说,女王设法让一位农民带来一篮子无花果,内藏有一种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她让小毒蛇咬伤手臂,昏迷而死;还有人说,她把毒蛇放在花瓶里,用一个金簪子刺伤它,使它恼火,直到缠住她的手臂;也有人说,她用一把空心锥子,用它刺伤了她的头部或撕扯她的头发。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的说法,说在她的身体各部都没有发现刺伤或咬伤的症状,在她的墓堡中也没有找到毒蛇。也有人考证说,墓堡建在海边的沙滩上,朝向大海的一侧开了一扇窗户。也有人讲,在克娄巴特拉的手臂上确实发现有两个不明显的刺伤瘢疤。

  克娄巴特拉逃回亚历山大城以后,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近,搜集各种各样有毒的药物,研究各种自杀的方法。为了观察哪种对人痛苦最少,她曾在判处死刑囚犯身上做试验,但是她发觉快死的人,总是伴随药物起作用而剧烈疼痛。她另一个试验就是用有毒的动物。她通过日常观察,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遭毒蛇咬更理想的了。因为它没有惊厥或呻吟,只带来昏昏欲睡。

  与此同时,她派大使去见正在亚洲的屋大维,克娄巴特拉为她的孩子们争取埃及王位的继承权。她恳求屋大维给安东尼留一条命。可屋大维不愿听取任何为安东尼求情的建议,但他对克娄巴特拉的答复是:“如果你想得到宽恕,你只有亲手处死安东尼或将他从埃及赶出去。”

  接到复信后,她开始为自己建筑一座墓堡,工艺非凡,奇妙绝顶。她正往那里搬运大量金银财宝。屋大维开始担心女王在绝望中会将这些财富付之一炬。因此,当他率军向亚历山大城进发时,认为需要给她以新的信心。为了向她表示好感,他开始把他的军队驻扎在赫波德鲁姆,在这里安东尼对屋大维做了一次拼命出击。在陆地上取得了小小的胜利,直到天黑才收兵回营。

  次日天一亮,安东尼命令他的步兵出城,快速占领高地,从那里看见他的舰队正驰近敌人。但是当舰队彼此靠近时,埃及人用桨向屋大维欢呼致敬。

  看到这种情景,安东尼的肺都气炸了,他心灰意冷地说:“什么都完了!这无耻的埃及人断送了我,她的舰队已经投降了敌人。”很快骑兵也叛离了他,并且投奔屋大维那里去了。他的步兵被打败,他撤退到城里,大叫克娄巴特拉向敌人出卖了他。她逃进她的墓堡里,命令放下栅栏闸门。她派传令官玛狄恩告诉安东尼说,她已经死了。他果真相信了,大叫:“克娄巴特拉死了,我却还在这样重大的耻辱中偷生人世,天神正对我说:你还希望活着吗?”

  安东尼走进内室,迅速脱掉他的盔甲,拔剑自刎。

  屋大维派遣他的亲信普洛丘里厄斯,尽最大努力安慰克娄巴特拉,免得她自寻短见,因为他担心丧失巨大的财富。克娄巴特拉同他举行了会谈,要求由她的孩子们继承王国的王位。屋大维又派盖勒斯去同克娄巴特拉举行第二轮谈判。普洛丘里厄斯安置云梯在墓堡窗户上,通过窗户看见两个妇女正抬起安东尼尸体往里边走。他径直走下门去,在那里克娄巴特拉正在与盖勒斯辩论。两个妇女中有一个正关在墓堡里,她大声喊叫:“可怜的克娄巴待拉,你已经成为俘虏!”她迅速拔出她的短剑,用力向自己刺去。但是普洛丘里厄斯跑上去,用两只手抓住她。“羞愧!”他说,“克娄巴特拉,是你自己错了,屋大维为你的美所震惊,并显示出他的仁慈。”他夺下她手中的匕首,又挥动她的衣服查看,是否有什么毒药藏在里边。这个事件之后,屋大维命令要采取严格预防措施来保护她的生命安全。

  与此同时,屋大维进占亚历山大城。许多国王和指挥官请愿,要求为安东尼举行葬礼。克娄巴特拉用埋葬国王的豪华仪式为安东尼举行了葬礼。在极其悲哀的情绪下,她陷入高烧中,她希望在这种借口下绝食,在完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死去。她有自己的医生叫奥里姆普斯(olympus ),她把真情告诉他,恳求他帮助结束她的生命。

  几天以后,屋大维亲自去拜访她并安慰她。她蓦地伏在他的脚下,把她的珍宝清单交给屋大维。当时她的管家赛琉克斯在旁指出许多东西被遗漏了。她突然发怒抓住他的头发,他的脸被打伤好几处。屋大维微笑着并不去制止她。她说:“这件事并不难说清楚,因为我的女佣人把妇女用的小装饰品替我收起几件,当然这点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可以得到你的一点礼物,我希望能得到你的仁慈。”听她讲到这些,屋大维笑了,他说:“根本没想没收你的财产,如果你愿意,还可以随意处理你的财产。”他高兴地离去,相信他已取胜于她。但事实上他是自欺欺人。

  在屋大维的部将中有一位道拉培拉,他对克娄巴特拉有一点同情心,他告诉她,屋大维经过叙利亚返回罗马时,她和她的孩子将被一道带走。她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向屋大维恳求允许她为去世的安东尼做祭奠。她命令为她准备沐浴。洗完澡,她吃了一顿豪华的晚餐。正在这时,一个乡下人给她送来一个小篮子,被卫兵拦住并问里边装的是什么,乡下人出示的是满满一篮子无花果。卫兵羡慕这些无花果又大又美,乡下人笑着用一些无花果招待他们。卫兵谢绝了,没有一点怀疑就让他把东西带进去了。就餐以后克娄巴特拉派人给屋大维送去一封信。她让所有的人立刻出去,只留下两个侍女。

  屋大维打开她的信,看到哀婉动人的祈求,恳求让她和安东尼埋在同一坟墓中。他很快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急速派出传令官。他们到那里一看,门开着,她已经断了气,平躺在一张金床上。侍女伊拉丝死在她的脚下,另一个侍女查米恩正往下跳……

  “一条毒蛇被带进来,放在无花果中”,克娄巴特拉事先是知道的。当

  她拿走无花果并且看见毒蛇时,她说:“就在这儿!”伸出她的手臂让毒蛇咬了一口,又把另一条放在她的胸前。虽然也有人怀疑克娄巴特拉不是被毒蛇咬死的,但据她的医生说:“在她的手臂上确实有两个不太明显的伤疤。”

  对于这一点,屋大维对她的死虽然很失望,但不能不钦佩她的伟大,下令将她的尸体葬在安东尼旁边。克娄巴特拉活了39岁,做了22年国王,莎士比亚为女王和安东尼写了五幕戏剧,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印象。

  

no.3 示巴女王是何方的女王?


示巴女王是何方的女王?
 
  《圣经。旧约》列王纪上第十章曾提到有一示巴女王因仰慕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名望,亲去耶路撒冷觐见他。为表示对所罗门的敬意,示巴女王特意送给所罗门大量黄金、宝石和香料,所罗门也照例还了礼。所罗门王大约是公元前960年至前930 年在位,据此推算示巴女王当生活于公元前10世纪,即距今300o年前。

  关于示巴女王访问所罗门,在《圣经。旧约》历代志下第9 章又做了类似的重复记述。《古兰经》第27章也提到示巴女王访问所罗门一事。但是《旧约》也好,《古兰经》也好,关于示巴女王的记载,都是廖廖数笔,语焉不详,既没有说明这位女王姓甚名谁,也没有指明她是何方人士,因此示巴女王究竟是何许人,其事迹如何,3000年来一直是一个难解的疑团。侥幸的是,除去片断的记载之外,也还有些关于示巴女王美丽而动人的传说。

  某些历史学家根据有关资料,推测示巴女王是古代阿拉伯半岛南部萨巴这个國家的女王。他们认为萨巴也许就是《旧约》中提到的示巴,它大约存在于公元前950 年至前115 年。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盛产乳香、没药等香料,并有丰富的黄金与宝石的矿藏,海陆交通都比较发达,商业兴旺。

  则源充足。《圣经。旧约》以西结书第27章提到,示巴王国是以从事香料、宝石和黄金贸易出名的。萨巴最初版图限于现今也门和哈达拉毛一带,极盛时期控制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同与红海相接的以色列、埃及、埃塞俄比亚、苏丹结成了密切的贸易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倘若《旧约》中关于示巴女王赠送重礼给所罗门的记载是史实,那未示巴女王的大本营不在也门,也不在埃塞俄比亚,而是在萨巴人设于北方商路上的一个屯兵所或要塞里。

  有些学者另有看法。他们说现今也门的地方是古代文明发祥地,米奈人和萨巴人交替统治过这里。继米奈人和萨巴人之后,同一种族中的一支希木叶人统治了这个地区,建都于扎法尔(今萨那)。希木叶人的王国延续了几百年,它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有密切的关系。《旧约》中提到的示巴女王是属于这个支系的国王。现今萨那附近有一座宫殿遗址,它究竟是何人的宫殿,说法不一,一说是示巴女王彼基耳斯的。有的学者认为示巴王国的首都就是现今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东部城市马里卜。在马里卜郊外沙丘上曾发现了一处设计奇巧的建筑物遗址,考古学家们证实它是公元前4 世纪修建的“月神庙”。当地人把它称为“彼基耳斯后宫”。

  在埃塞俄比亚的传说中,则把示巴女王确认为公元前10世纪埃塞俄比亚阿克苏姆城的女王。有关传说讲示巴女王名叫马克达,她不但姿容娇艳。而且还聪慧过人。她的宫殿宏伟壮观,气势庄严,装饰精美,金碧辉煌。马克达作为这一富有國家的女王,却一直没有找到如意的郎君。她听闻以色列国王所罗门聪慧睿智,决定去访问所罗门,并组织了一次到耶路撒冷的游猎旅

  行。随她前去的队伍中有大批的骆驼、骡子、驴子,它们都驮满了礼物。到耶路撒冷之后,所罗门热情地接待了示巴女王。示巴女王此行的目的本是要试一试所罗门的智慧,所以会晤时就用各种难题来考问所罗门,结果她都得到完满的答覆。因此示巴女王对所罗门的智慧大加赞赏,并把她带来的礼物全部赠给所罗门。示巴女王住了6 个月之后,决定动身回国。所罗门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在宴会上所罗门向她发誓保证,因为她出身高贵,如果她允许在回去的时候不带走他的任何东西,他就不会夺去她的贞操。在宴会上所罗门故意让她吃了许多放有大量香料的食物,宴会完毕,所罗门就睡在近旁的一个帐篷中,示巴女王睡在另一个帐篷中,她才睡了片刻,因为口渴得很,就醒了。所罗门事先在帐篷中放了一个水瓶,女王醒后偷偷地喝了水瓶里的水。因此所罗门说她食言,于是便解除了誓言对自己的约束,遂占有了示巴女王。翌晨起床后,所罗门给示巴女王一个指环,并对她说:“如果你生下一个儿子,就把指环给他,让他拿着来见我。”示巴女王回到埃塞俄比亚10个月后,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埃布纳。哈基姆(意为“智者之子”,后来他继承王位之后得到另一称号“孟尼里克”)。当他长大成人时,希望去朝觐父王。示巴女王就把指环给他,并派出大队随从。她吩咐随从,向所罗门请求,封他为王,还要订一约法:自今以后,只有他的子嗣才能统治埃塞俄比亚。埃布纳。哈基姆一行来到耶路撒冷之后,随从立即把示巴女王的口信转给以色列王。然而所罗门却另有打算,因为埃布纳。哈基姆是他的长子,他想让埃布纳。哈基姆留下来统治以色列。可是埃布纳。哈基姆不愿意,所罗门只好给他涂上王权的圣油。并且立下约法:自今而后只有埃布纳。哈基姆的子嗣,才可以统治埃塞俄比亚。回国后,埃布纳。哈基姆便成了国王,他的后代在继承王位时,都要声明他们的王统来自所罗门。自从孟尼里克即位后,示巴女王就销声匿迹了,传说并未交待她的后半生。

  某些历史文献把上述传说的基本事实确认为信史。埃塞俄比亚的《国王丰功编年史》明显地把示巴女王和埃塞俄比亚的马克达女王当成一个人。有的人声称关于示巴女王的传说译自公元325 年以前在君士坦丁堡圣索菲亚教堂藏书中找到的一个文件,到14世纪中写成目前的形式。

  现在历史学家还不能准确、详尽地写出示巴女王的历史。但是可以预料,随着考古学的进展,大量有关文物的发掘,可能对示巴女王之谜做出明确的解答。

no.4 居鲁士是否战死疆场?


居鲁士是否战死疆场?
 
  居鲁士是古代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创立者。他曾率领波斯人反抗米底贵族的统治,推翻米底王国,并征服了西亚和中亚广大地区,为世界上第一个地垮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在位29年(约公元前558一前529 年),但最后究竟是怎样死去的,却始终是个历史之谜。

  据古代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居鲁士在占领巴比伦之后,转而向西北进军,以图降服中亚的游牧民族。他率军渡过阿拉克斯水(今药杀水),同马萨革泰部落交战。波斯人最初取得重大胜利,马萨革泰女王托米丽斯的儿子被俘后自杀身亡。但马萨革泰人“是一个勇武善战的民族”,托米丽斯集合自己所有的军队,诱敌深入,使波斯军遭到惨败。希罗多德说,这是“蛮人”(非希腊人)所进行的“最激烈的一次战争”,波斯军队大部分战死,

  居鲁士本人也战死在疆场。战斗结束后,托米丽斯为报子仇,用革囊盛满人血,然后在波斯阵亡者的尸体中间到找居鲁士的尸体,将其首级割下放在她那只盛血的革囊里,愤然地说:“把你的头用血泡起来,让你饮个痛快吧!”

  希罗多德认为,关于居鲁士之死的种种说法中,此说“最为可信”。后来的多数古典作家,如斯特拉波、阿里安等,大抵都持此说。

  除希罗多德所最信的这一说法之外,古代还有其他一些有关居鲁士之死的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也认为居鲁士是在战斗中阵亡的,但与其作战的对方不是马萨革泰人,更谈不上居鲁士的头颅被马萨革泰女王浸在血中一事。根据巴比伦僧侣贝洛苏斯关于巴比伦的历史著作,居鲁士是在同斯基芬人达赫(意为“掠夺者”)部落作战中阵亡的。希腊作家克捷西的《波斯志》则认为,居鲁士最后的一次战斗是反对印度边境上的德比克人的。克捷西说,德比克人的国王阿摩拉欧斯同印度人结盟,其军中有大象;印度人站在他们的一边。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印度人用矛刺中了居鲁士的肝脏,三天之后,居鲁士便因此致命的创伤而死于波斯军营中。当时,斯基芬人阿谬尔吉部落则站在波斯人的一边,其国王阿摩尔格闻讯曾率领2 万骑兵赶来援助。经过顽强的战斗,波斯方面最后战胜了德比克人。

  另一种说法更根本否认居鲁士是战死的。色诺芬在其所著《居鲁士的教育》中,就曾说居鲁士在首都自己的家里“和平地终其天年”。

  此外,据一些古典作家记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最早的都城帕萨尔加德有居鲁士的陵墓。克捷西也说过,居鲁士的尸体曾由其子冈比西斯派大臣巴卡帕特护送回波斯埋葬。这也与希罗多德的说法产生了矛盾。

  鉴于以上种种互相矛盾的说法,近代以来学者对希罗多德关于居鲁士的最后出征及死亡情况的描述,大多持程度不同的怀疑态度。有的虽然全部引用希罗多德的叙述,但又指出“其真实性有些可疑”。有的只提到居鲁士是在同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死去的,对于马萨革泰女王将居鲁士的首级浸在血中一事,或者矢口不提,或者说它仅是希罗多德著作中保存下来的“中亚细亚的一个传说”。

  前苏联学者丹达玛耶夫在《阿黑门尼德王朝初期的伊朗》一书中,则倾向于确认希罗多德的记述。

  丹达玛耶夫首先对贝洛苏斯和克捷西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认为,贝洛苏斯是生活在公元前3 世纪前半叶的人,而在其之前很久,达赫人已经取代了马萨革泰人在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把居鲁士的敌人称作达赫人。克捷西为什么确信波斯人最后战胜的是德比克人呢?丹达玛耶夫说,这是“源于波斯的官方传说,它总是力图把波斯人的失败冒充为胜利”。

  丹达玛耶夫又说,克捷西之所以作出错误的判断,还因为他相信德比克人居住在印度的边境,而实际上他们却是与基尔卡利伊人为邻的。一些古典作家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怎样的部落使居鲁士招至失败的问题,因此也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德比克人常常是马萨革泰部落的强大的同盟者,在克捷西的时代,他们的声誉远胜于马萨革泰人,故克捷西相信居鲁士是和德比克人作战的。

  对于色诺芬的说法,丹达玛耶夫也提出了质疑,他说:“不应忘记,色诺芬力图把居鲁士树为一种理想化的代表人物,为此目的,他不惜直接曲解历史事实,尽管这些事实对他来说是一目了然的。”

  我国有的学者兼采希罗多德和克捷西的说法,认为居鲁士可能是在同马萨革泰人的激战中,“身负重伤,三日后死于营中”。

  居鲁士究竟是战死疆场,抑或是“和平地终其天年”?如果说是战死的,那么又是同谁作战时阵亡的?看来,这仍是历史的悬案。
 

no.5 居鲁士是否战死疆场?


居鲁士是否战死疆场?
 
  居鲁士是古代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创立者。他曾率领波斯人反抗米底贵族的统治,推翻米底王国,并征服了西亚和中亚广大地区,为世界上第一个地垮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他在位29年(约公元前558一前529 年),但最后究竟是怎样死去的,却始终是个历史之谜。

  据古代希腊历史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居鲁士在占领巴比伦之后,转而向西北进军,以图降服中亚的游牧民族。他率军渡过阿拉克斯水(今药杀水),同马萨革泰部落交战。波斯人最初取得重大胜利,马萨革泰女王托米丽斯的儿子被俘后自杀身亡。但马萨革泰人“是一个勇武善战的民族”,托米丽斯集合自己所有的军队,诱敌深入,使波斯军遭到惨败。希罗多德说,这是“蛮人”(非希腊人)所进行的“最激烈的一次战争”,波斯军队大部分战死,

  居鲁士本人也战死在疆场。战斗结束后,托米丽斯为报子仇,用革囊盛满人血,然后在波斯阵亡者的尸体中间到找居鲁士的尸体,将其首级割下放在她那只盛血的革囊里,愤然地说:“把你的头用血泡起来,让你饮个痛快吧!”

  希罗多德认为,关于居鲁士之死的种种说法中,此说“最为可信”。后来的多数古典作家,如斯特拉波、阿里安等,大抵都持此说。

  除希罗多德所最信的这一说法之外,古代还有其他一些有关居鲁士之死的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也认为居鲁士是在战斗中阵亡的,但与其作战的对方不是马萨革泰人,更谈不上居鲁士的头颅被马萨革泰女王浸在血中一事。根据巴比伦僧侣贝洛苏斯关于巴比伦的历史著作,居鲁士是在同斯基芬人达赫(意为“掠夺者”)部落作战中阵亡的。希腊作家克捷西的《波斯志》则认为,居鲁士最后的一次战斗是反对印度边境上的德比克人的。克捷西说,德比克人的国王阿摩拉欧斯同印度人结盟,其军中有大象;印度人站在他们的一边。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印度人用矛刺中了居鲁士的肝脏,三天之后,居鲁士便因此致命的创伤而死于波斯军营中。当时,斯基芬人阿谬尔吉部落则站在波斯人的一边,其国王阿摩尔格闻讯曾率领2 万骑兵赶来援助。经过顽强的战斗,波斯方面最后战胜了德比克人。

  另一种说法更根本否认居鲁士是战死的。色诺芬在其所著《居鲁士的教育》中,就曾说居鲁士在首都自己的家里“和平地终其天年”。

  此外,据一些古典作家记载,阿黑门尼德王朝的最早的都城帕萨尔加德有居鲁士的陵墓。克捷西也说过,居鲁士的尸体曾由其子冈比西斯派大臣巴卡帕特护送回波斯埋葬。这也与希罗多德的说法产生了矛盾。

  鉴于以上种种互相矛盾的说法,近代以来学者对希罗多德关于居鲁士的最后出征及死亡情况的描述,大多持程度不同的怀疑态度。有的虽然全部引用希罗多德的叙述,但又指出“其真实性有些可疑”。有的只提到居鲁士是在同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死去的,对于马萨革泰女王将居鲁士的首级浸在血中一事,或者矢口不提,或者说它仅是希罗多德著作中保存下来的“中亚细亚的一个传说”。

  前苏联学者丹达玛耶夫在《阿黑门尼德王朝初期的伊朗》一书中,则倾向于确认希罗多德的记述。

  丹达玛耶夫首先对贝洛苏斯和克捷西的说法提出质疑。他认为,贝洛苏斯是生活在公元前3 世纪前半叶的人,而在其之前很久,达赫人已经取代了马萨革泰人在历史舞台上的地位,这就可以解释他为什么把居鲁士的敌人称作达赫人。克捷西为什么确信波斯人最后战胜的是德比克人呢?丹达玛耶夫说,这是“源于波斯的官方传说,它总是力图把波斯人的失败冒充为胜利”。

  丹达玛耶夫又说,克捷西之所以作出错误的判断,还因为他相信德比克人居住在印度的边境,而实际上他们却是与基尔卡利伊人为邻的。一些古典作家之间的分歧,主要在于究竟是怎样的部落使居鲁士招至失败的问题,因此也可以作出这样的解释:德比克人常常是马萨革泰部落的强大的同盟者,在克捷西的时代,他们的声誉远胜于马萨革泰人,故克捷西相信居鲁士是和德比克人作战的。

  对于色诺芬的说法,丹达玛耶夫也提出了质疑,他说:“不应忘记,色诺芬力图把居鲁士树为一种理想化的代表人物,为此目的,他不惜直接曲解历史事实,尽管这些事实对他来说是一目了然的。”

  我国有的学者兼采希罗多德和克捷西的说法,认为居鲁士可能是在同马萨革泰人的激战中,“身负重伤,三日后死于营中”。

  居鲁士究竟是战死疆场,抑或是“和平地终其天年”?如果说是战死的,那么又是同谁作战时阵亡的?看来,这仍是历史的悬案。
 

no.6 冈比西斯是否“自死”?


冈比西斯是否“自死”?
 
  公元前522 年,波斯国王冈比西斯在从埃及返回波斯途中突然“自死”

  身亡。冈比西斯是否“自死”?怎样“自死”?死于何处?这些在历史上仍是疑团。

  古埃及人说,冈比西斯是因刺杀了埃及神牛“阿庇斯”,遭到神的“报复”才死去的。

  古代埃及实行多神崇拜,他们认为牡牛都是属于阿庇斯神的。在敬事农业的古埃及人的心目中,阿庇斯是最伟大的一位女神,他们举行最隆重的节庆,用洁净的牡牛和牡牛犊作牺牲来奉祀这位女神。当冈比西斯溯尼罗河而上远征埃塞俄比亚人失败,从底比斯返回孟斐斯时,埃及人正在举行这种盛大的祝祭。据说,阿庇斯神要隔很久才会出现一次,而现在已向他们“显现”。

  失败后心情沮丧的冈比西斯把埃及人庆祝阿庇斯“显现”的狂欢,看作是针对着他的不幸遭遇的嘲弄,于是把报告这一消息的为首几个埃及贵族杀死,并责令埃及祭司将“阿庇斯”带来。原来,此“阿庇斯”是一只永远不会再怀孕的母牛所生的牛犊。根据埃及人的传说,母牛因受太阳照耀而怀孕,生出“阿庇斯”,其标识是:黑色,前额上有一块四方形的白斑,背上有一个象鹰那样的东西,尾巴上的毛是双股的;在舌头下面又有一个甲虫状的东西。

  当祭司把“阿庇斯”领进来时,冈比西斯立即拔出他的短刀,向牛犊的腹部戳去,但戳中的却是它的腿部。接着,冈比西斯又下令痛笞祭司。杀死那些正在庆祝节日的埃及人。“阿庇斯”卧在神殿里,也因腿被戳伤而死去。

  古埃及人说,冈比西斯由于做了这样一件错事而变得疯狂起来,犯下了一件件令人发指的罪行,如杀死亲兄弟,残害亲姐妹,活埋波斯知名贵族等。

  后来,他从埃及前往苏撒,想惩办篡夺了波斯王位的米底祭司(即高墨达),但在途中有次上马时,他的佩刀刀鞘的扣子松掉了,于是里面的刀刃就刺中他的股部,正好伤着了他自己过去刺伤埃及神牛“阿庇斯”的同一部位。结果骨头坏疽,大腿溃烂,冈比西斯便因此而死掉了。以上说法记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一书中,其他一些古典作家大体沿用此说。近代以来有许多历史学家在叙述冈比西斯之死时,也往往采用希罗多德所记述的埃及人的说法,不过一般都剔除了其中的有关因果报应这一明显不符合科学的成分。

  在古代,除了埃及人的这一说法之外,波斯国王大流士镌刻在贝希斯敦岩壁上的著名楔形铭文也谈到冈比西斯之死,但写得极为简略,其中的波斯文原文仅用一组词语表示:“uvāma r iyu amariyat ā”。这组词语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着三种不同的译文和解释。

  一种译文是“自杀”。此说出现于上个世纪的未叶,已为贝希斯敦铭文研究者的多数所采纳。持此说者认为,冈比西斯在得知高墨达起事之后,在绝望中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另一种译文是“自然死亡”。此说由德国学者苏尔兹于1912年首次提出。

  他在一篇探讨这个问题的专文《论冈比西斯之死》中,利用了20种印欧语的成语资料,得到冈比西斯是“自然死亡”的结论。雷曼一豪普特发表于1919年的著作《琐罗亚斯特生存年Dai考》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第三种译文是“自死”。持此说者将贝希斯敦铭文的波斯文原文同阿卡德、埃兰异文相对照,并参考了其他的波斯铭文,指出:贝希斯敦铭文波斯原文中表示冈比西斯之死的这组词语意为“自死而死”,很难将其解释为“自杀”,而且在亚述楔形铭文中表示“自杀”的词语完全是另一个样式;这组词语也不表示“自然死亡”,因为阿卡德异文中未含此意,其它的波斯铭文中表示“自然死亡”的词语也与此不同。他们认为,“自死”之说和希罗多德的记述相吻合,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波斯的一种传统观念——推崇居鲁士,贬低冈比西斯,它“隐隐约约地暗示了大流士的观点:冈比西斯之死未能逃脱因其所犯罪行而遭受的惩罚”。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冈比西斯是被“他杀”身亡的。有的说,冈比西斯“是被玛高斯僧人所杀”。也有的说,冈比西斯“是军人中的阴谋的牺牲品”。

  关于冈比西斯死亡的地点,同样也有不同的说法。据希罗多德记载,冈比西斯在临死之前曾询问他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名子,人们告诉他说是阿格巴坦那,冈比西斯听后叹息道:“居鲁士的儿子冈比西斯注定是要死在这里的了!”希罗多德强调指出:“这个事实证明,神托所预言的乃是他要死在叙利亚的阿格巴坦那。”但近代有人考证,古时叙利亚无此城名,因此推测冈比西斯可能死于叙利亚某个乡村,而希罗多德不知其名。在古代作家的记述中还有另外的一些说法:克捷西以为,冈比西斯是因胯股遭受偶然的剑伤而死于巴比伦的;按普林尼的《自然史》记载,冈比西斯死于米底的阿格巴坦那城;约塞夫。弗拉维则说,冈比西斯死于大马士革。

no.7 米诺斯是何许人?


米诺斯是何许人?
 
  在希腊神话中,米诺斯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自从考古学家a.伊文思用它命名克里特岛的青铜文明,才使之名扬天下。

  米诺斯诞生在一部浪漫曲的尾声部。天神宙斯爱上了腓尼基公主欧罗巴。他化作一头精壮的牛,混迹牛群之中。欧罗巴为这牛吸引,兴奋地跨上牛背。牛驮着美丽的公主在草地上缓缓行进,逐渐离开了牛群和公主的随从。

  到了海边,那牛突然腾空而起,跃过爱琴海,把姑娘带到了克里特岛。米诺斯及其一位或两位兄弟,便是宙斯与欧罗巴短暂爱情的结晶。后来,欧罗巴成了克里特一位国王的新嫁娘,她的儿子们因而得到了继承王位的机会。这又引出一串传说。

  米诺斯为了夺取王位,求海神波赛冬派一头牛来献祭。波赛冬慷慨相助,真的派来一头牛。这牛太好了,米诺斯竟舍不得杀掉它。波赛冬为此十分恼火。他施展神力,让米诺斯的王后帕希妃爱上这头牛,可怜的王后如醉似痴,请巧匠代达鲁斯帮忙,造了一头包覆牛皮,以轮代蹄的木牛,王后藏身牛腹,命人把木牛放到牧场。王后与牛结合,生下了牛头人身的怪物阿斯特流斯,又称米诺斯之牛。尊从神示,米诺斯要代达鲁斯建造了一座迷宫,把阿斯特流斯养在其中。恼怒的米诺斯把帮助王后干下丑事的代达鲁斯及其儿子也关进了迷宫。代达鲁斯父子俩用蜡给自己粘上翅膀飞出迷宫,儿子兴奋之中忘乎所以,飞近太阳,蜡融化了,翅膀掉了,他不幸坠入海中。父亲伤心痛苦,但没有忘记是在逃亡途中。他飞到了西西里,得到西西里国王的庇护。国王的女儿们喜欢上了这位巧匠。米诺斯追踪代达鲁斯,也来到西西里,国王的女儿们假意热情款待他,趁他洗澡之机,用滚开的水浇死了他。米诺斯死后成了冥界的判官。

  神话传说中的事情,其可信性固然大可怀疑,但众多的学者却并不完全否认,欧罗巴的故事可能反映了米诺斯文明中有亚洲的因素;克诺索斯线形文字b 的发现和释读成功,说明当时统治该地的是希腊人。因而,米诺斯是否希腊人也是问题。

  福斯狄克指出,在荷马史诗中,米诺斯是以伊冬麦纽斯之祖父,而不是以米诺斯王的面目出现的。这位王可能是一位阿该亚人征服者。如果他自称为米诺斯,那么,他是承继了其克里特前朝的称号和荣誉,米诺斯是王朝的名子,希腊的传说中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与考古资料和古代文献不合之处也非鲜见。如,希罗多德《历史》卷一第171 节记,古时,卡里亚人对米诺斯称臣。他们住在岛屿上,不交贡赋,只在米诺斯需要时,应召上船充任水手。在修昔的底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卷一第4 节中,又记着,米诺斯是传说中第一个建立了海军的人,成为当时称雄希腊的海上霸主,控制了基克拉迪群岛,在那里建立了第一批殖民地,赶走卡里亚人,任命自己的儿子为统治者,尽力清除海盗以保证自己的收入。从希罗多德和修昔的底斯的记载来看,卡里亚人在不同时期为同一个人做了不同的事。而帕罗斯的编年者以为,那是名为米诺斯的两位王。福斯狄克认为,克里特的海上霸权从公元前1600年持续到公元前1400年。这期间当然不会只经历了一位王。伊冬麦纽斯之祖父,当活跃在公元前1250年左右,是他赶走了卡里亚人。

  a.伊文思在他所发现的克里特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时,认为米诺斯是王朝的名字,也是统治者的称号,可能相当于埃及的法老。伊文思提出,米诺斯的职责可能与小亚宗教中心的“祭司王”相似。他代表着神,穿戴不凡,行使权威,他有自己的名字。尼尔松赞同伊文思的意见。不少人也认为,著名的“祭司王”壁画所描绘的是公元前15世纪在位的王。

  另有一些学者不同意男性统治克里特的观点,认为“祭司王”的提法尤其值得商榷。h.瑞斯认为,在克诺索斯王宫王座中显示神灵的是代表女神的女祭司。s.胡德也坚持王座是典仪之所,女王作为女神的代表坐在王座《牛津古典辞书》中米诺斯条的作者们认为,米诺斯的妻子是太阳之女,她本人名字的意思是“满月”之月神。这可能意味着,在米诺斯的王国,王与王后同样在某种程度上或完全地被敬若神明和神化了。

  n.e.柏拉同则认为,米诺斯之母的名字意为“朦胧的新月”;其妻名意为“满月”;其女名意为“冰清玉洁”;这可能暗示着女王或公主占据宗教活动中的高位。这些名字本是那些职位的头衔。这些名字在阿该亚人统治克里特时译成了希腊文。但是,没有什么根据可以说明女王比王更重要,或与王平等。当然,在王位继承人过于年幼时,她可以代行王权。

  e.l.本奈特回顾了采用“祭司王”之说的原委,提出仍用此说,并将其理解范围扩而大之。但这并非伊文思本意,也有歪曲米诺斯宗教和政治、经济情况之嫌。

  1974年,h.瓦特豪斯把上述意见归纳并进一步补充,认为所谓在米诺斯文明后期第二阶段前有一位王(姑且称之为祭司王)的说法,没有足够的证据。希腊神话中关于米诺斯及其海上霸权的传说是指公元前14世纪克诺索斯王宫毁灭之前不久的情况。米诺斯文明社会结构自成一体,既不同于世界其它地区,也有别于大陆希腊。直到近年,r.f.威莱茨仍指出,a.伊文思

  “祭司王的概念不一定符合米诺斯文明的整个发展过程。”

no.8 提修斯是不是历史人物?


提修斯是不是历史人物?
 
  在古希腊阿提卡文学作品中,提修斯是不时出现的人物。人们不会忘记他怎样由于偶然的机会而得以诞生;16岁时又如何轻松地取得父亲给他留下的信物,历经重重险阻,铲除六害来到雅典。人们津津乐道他在雅典人面临克里特人的威逼时,是多么勇敢地挺身而出,自愿加入“贡品”的行列。最令人兴味盎然的是他在克里特的大智大勇。在克里特公主阿莉阿德涅的帮助下,他打进迷宫,杀死牛头人身的怪物,救出同胞,胜利返航。人们也慨叹他在兴奋之余或匆忙之中,竟然忘记了换上表示凯旋的白色船帆,而不幸使老父悲伤地坠海。关于提修斯的传说还有好多,喜欢希腊神话传说的人谁不晓得?

  抓住历史学家心的,却是提修斯的政绩。据古典史家记载,提修斯是迈锡尼时代人,继承父位为雅典王。他统治期间,统一了阿提卡,以雅典为国名,实行贵族政制。提修斯到底是神话中的英雄还是现实世界的政治家?这个问题,不但引起自古迄今众多历史家的兴趣,也受到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注目。

  读一读神话传说,看一看古典史家的著作,再研究一下考古发掘资料,静下来想一想,提修斯该不该是历史人物?

  在迈锡尼文明时代,王的统治以其功业为本。这可以是个人或家族具有优秀的品质,或者他们曾造福于国民,或者二者兼备,而且还要具有卓越的才能。提修斯在来到雅典之前的英雄行为已经使他名声大振。克里特之行,他为雅典再立新功,从而改变了雅典对米诺斯王国奴颜婢膝的地位,双方成了平等者。提修斯一方面救民于水火,表现出其大智大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因其功勋卓著获得了国人的信任,加之,他又是先王之子,顺理成章地尊居了王位。这段故事,有考古资料可以证明雅典曾屈从于克里特;而提修斯先后娶米诺斯两个女儿的传说,又表明这种政治上需要而结成的姻亲关系是以克里特人不敢对雅典人视若等闲为基础的。

  在可信的历史家修昔的底斯笔下,提修斯聪慧睿智、威武强悍,是一位精明强悍的统治者。他平息了阿提卡境内的纷争,废除先前存在于各个独立小市镇的议事会和行政官员,统一全国,建立新的公共市政厅和议事会厅,给國家定名为雅典。他规定了公共的祭典,并每年都庆祝“统一节”。这个节日在古典时代一直年年都有庆祝活动。修昔的底斯称赞提修斯给后人留下的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國家。提修斯把全体雅典人分为贵族、农夫和手工业者三个阶级。宗教的职司、官吏的选择、法律的教导与传播以及一切神圣问题的解释和指导,他都委托贵族去办,使贵族在荣誉上、农夫在利益上、手工业者在人数上分别占优势,削减了王的权力。为此,荷马史诗中称雅典人为“人民”。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指出,提修斯是首先转向人民大众的人,他废弃了君主一人之治的政制。不幸,可能由于改革受挫,提修斯竟死在它乡。

  在迈锡尼时代的泥板文书中,也有“提修斯”这个名字。尽管出现在泥板文书中的提修斯决不是雅典的那位政治家,但这个名字是属于迈锡尼时代的,则毫无疑问。因为d.l.培基研究的结果表明,提修斯(theseus )这个名字的词尾eus,为迈锡尼时代所特有。这等于从另一面证明提修斯是迈锡尼时代的人。

  公元前476 年,雅典人按照神喻所示,把提修斯的遗骨迎回雅典安葬。

  祖宗不可乱认。重新安葬提修斯的遗骨正反映了公元前5 世纪时,雅典人对青铜时代往事的清晰记忆。他们不怀疑提修斯的存在,更相信那可能发生过的历史事件是确凿而真实的。

  从考古资料看,提修斯所处的迈锡尼时代,雅典城确实是阿提卡的一个重镇、一个大而重要的居民点、生产中心,并有了一点霸主的味道。这是一个和平、进步与繁荣的时期,为提修斯改革并进行统一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c.g.托马斯甚至干脆地指出,关于提修斯的传说和阿提卡的统一运动。

  就时间和地点来讲都不可怀疑。他认为这些事发生于公元前13世纪末和12世纪初期间。

  恩格斯称赞提修斯的改革“跨出了摧毁氏族制度的第一步”(《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四卷,第106 页)。马克思也曾提到“提修斯好象是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雅典的巴赛勒斯,它的名字应该看作是这个时代或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名称”(《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83 页)。

  提修斯到底是不是历史人物?

  有人指出,如果说提修斯统一了阿提卡,如何解释埃来夫西斯迟至公元前7世纪才归统雅典?伯里等人就这样不含糊地问。

  还有不少人说,荷马史诗中关于雅典人的文字有后人杜撰之嫌,不可偏信;再者,神话、传说也不是历史。

  自然更有人问,既然在迈锡尼文明时代,提修斯统一了雅典,以雅典为首都,何以竟不像迈锡尼其它都城那样有大量泥板文书出土?

  也有人想到,在迈锡尼时代提修斯已经立国雅典,到黑暗时代时雅典国怎样了?在什么时候才成为真正的邦呀?提修斯即使是历史人物,也没那么早,他该是公元前8 世纪的人吧?

  这些问题,至今还没有完美的答案。

no.9 古斯巴达来库古立法确有其事吗?


古斯巴达来库古立法确有其事吗?
 
  公元前8 至6 世纪,在古代希腊先后形成了二百多个奴隶制國家,斯巴达是其中较强大、较重要的一个。斯巴达位于伯罗奔尼撤半岛的东南部。公元前2000年代未叶多利亚人的一支由北方南下,公元前8 世纪首先占领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拉哥尼亚,后来又征服了美塞尼亚、建立起斯巴达國家。

  斯巴达國家实行着与其他希腊奴隶制國家有所不同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希罗多德、修昔的底斯、色诺芬、亚里士多德、普鲁塔克等古代史学家把斯巴达各种制度的确立归之于来库古的立法。对来库古的生平及其立法活动记述最详尽的是普鲁塔克。他在《希腊名人传。来库古传》中做过如下的记述。

  来库古是斯巴达的王子,他的父亲被骚动者杀死后,他的哥哥继承了王位,不久他的哥哥也死了。来库古扶持侄儿做国王,自己摄政。但是一些贵族们很忌妒他,竟被迫不得不离开斯巴达,远去他国,他首先到了克里特岛,对这里适度而有节制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则非常赞许,这给他回国后的政治改革以很大的影响。不久之后他又去小亚细亚的西海岸,游历了爱奥尼亚殖民地的各城邦,他认为这里人民生活远比克里特的人民奢侈。他在小亚细亚最大的收获是第一次看到了荷马史诗的手抄本。他发现荷马的作品中洋溢着严肃的政治教训和道德规则,于是他做了一番编纂和整理,认为这些诗篇对于治理國家大有用处。接着他又远游埃及。他对于埃及人把军人和其他人民加以分离的制度,取消匠人和技工参加政治活动的办法颇有好感。最后来库古又到了利比亚、西班牙和印度,在印度拜访过很多苦行僧。

  来库古出国期间,斯巴达人民很怀念他,认为他具有使大家服从的天才,因而盼望他回国。国王认为来库古回国可以使他们不再受到人民的轻侮。在众望所归的形势下,来库古回到了斯巴达,决定实行改革,确立新法。他先去特尔斐神庙祈求了神谕。神谕说:神已允许他乞求的美好的法律,一个将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法律,于是他率领30名武士奋然打进斯巴达人集会中心——市场,然后实行了改革,确定新法。

  最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建立了元老院。它由28个长老加上两个国王,共30人组成,公民大会只拥有表决权。

  来库古第二项立法是消除贫富不均,重新分配土地。将斯巴达城的土地分为9000块相等的份地,分配给斯巴达的9000个公民。公民的份地由希洛人(奴隶)耕种,把其余的拉哥尼亚的土地划分为3 万份,分给了庇里阿西人(边区居民,无公民权而人身自由的小生产者)。为了防止一切不均和不平等,来库古还取消了金币和银币的流通,规定只用值低量重的铁钱。他又严格禁止斯巴达人经营手工业和商业。

  第三项的立法是打击奢侈和消弭对于财富的欲望,实行公共会食的制度。按此制度斯巴达成年男子15人为一组,每人每月出一麦斗的面粉和一定数量的酒、酪、果品以及少数的准备买肉鱼的钱,参加集体会食。这种会食的质量并不很好。

  除上述三项立法之外,来库古还建立了一套尚武的教育制度和斯巴达成年男子皆兵的军事制度。

  来库古实行新法后,又踏上旅途,离开斯巴达,远走他国,他这一去竟成永别。据说他是绝食而死的,来库古虽然死了,但在以后斯巴达500 年治世中,来库古的立法却没有变更。另据普鲁塔克在《阿基斯传》中的记载,到公元前3 世纪时,斯巴达人内部发生了严重的财产分化,当政的斯巴达国王阿基斯四世企图再次平分土地,以恢复来库古的旧制,结果未成功。

  普鲁塔克虽然对来库古的生平事迹做了上述记载,但他本人也认为这些记载并不完全可靠。他在《来库古传》一开头就明确地说:“关于立法者来库古的故事,大概没有一件可以说是没有争论的,因为,对于他的出生、游历、死亡,以及尤为重要的作为一个立法家和政治家所作的事业,都有着不同的记载。”事实确如普鲁塔克所说,古代作家对来库古的事迹说法不一。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来库古立法发生于第一届奥林匹克赛会期间(即公元前776 年),而希罗多德等人则认为远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赛会之前。关于来库古死亡地点,各家说法也有出入,有的说他死在伊利斯,有的说他死在克里特。至于对来库古立法细节的解释更是众说纷坛。有的古代作家认为有过两个来库古,由于其中一个声望较大,结果两人的功绩全归到一人身上了,在古代对来库古立法持否定态度的是公元前5 世纪古希腊散文史家赫拉尼库斯,他认为斯巴达的國家体制是由建国之王攸利斯提尼和普罗克勒斯确定的。关于来库古这个人物本身及其事迹,在古代众说不一难以定论,到近现代也不能说已经完满解决。有的研究者认为来库古纯属虚构的人物,是斯巴达上古正义理想的象征,来库古实为一个被崇奉的神祗的名称。英国史学家指出:土地财产不平等在斯巴达一直存在,所谓来库古平分土地一事,系公元前3 世纪阿基斯时代的历史虚构,晚近的一些学者如琼斯主张不仅来库古之分配土地为平等份地,而且斯巴达公民份地之不可转让,都是后来公元前4 世纪提出来的假说。苏联史学家塞尔格叶夫对来库古立法未持断然否定的观点。他认为来库古的事迹尽管隐于传说的迷雾之中,这里仍然可以看出这位立法者的若干现实性的特点。在氏族制度解体,國家形成的时代,象来库古这样的人物出现在历史上,是大有可能的。对于来库古其人其事,从古至今学者们争论不休,成为古希腊史研究中老大难问题之一。

no.10 腓力二世被刺的真相如何?


腓力二世被刺的真相如何?
 
  稍学过一点世界史的人们都会知道有个伟大的亚力山大,由于他一生所创建的丰功伟绩而引起了古今众多学者的兴趣,产生了许多专门著述。而相形之下,他的父亲腓力二世,虽然也有不凡的功业,却没能引起人们如此的关注,而他的死亡(被刺)真相至今尚未揭秘。腓力二世(前382 —前336 年),是马其顿王国的国王。早年曾入质于底比斯,因而受到良好的希腊文化教育及希腊民主思想的影响。他在位以后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使马其顿由一个落后的王国一跃成为威震全希腊的强国。公元前352 年起向希腊扩张,到公元前338 年喀罗尼亚一战最后打败希腊各邦的联军。次年,腓力二世主持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只有斯巴达未参加)。会议达成多项协议,而且,在“向波斯复仇”的烟幕之下,会议决定由腓力为希腊同盟军的总指挥,统领以马其顿为首的希腊联军对波斯开战。公元前336 年,腓力二世远征波斯计划准备就绪。但就在这年夏天,一次庆祝他女儿结婚的宴会上,腓力二世突然被刺身亡。关于腓力二世被刺是何原因,史学上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众说纷坛,莫衷一是。一种意见认为,刺杀腓力二世的是马其顿氏族贵族的密谋者,因为腓力的改革措施损害了他们的权益;另一种意见认为,刺杀腓力是其离异的妻子奥林匹娅斯的报复行为,因为他们的离婚使得其子亚历山大的王位继承权受到威胁。腓力二世被刺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事发时的情形是这样的:腓力之女克罗巴特拉的结婚典礼非常盛大,在王国的旧都伯拉举行,她将嫁给自己的舅舅、伊庇鲁斯的国王。婚礼奢华而又热闹。腓力二世身穿节日的白袍,没有携带武器,喜气洋洋地在一群喜庆的宾客的簇拥下走向礼堂。就在腓力经过礼堂入口处时,一个士兵打扮的人出乎意料地突然冲了出来,并拔出短剑向腓力的胸前刺去,国王未及躲避随即就倒在血泊之中。这一突发事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而凶手则跃上早就备好的马匹逃跑,后因马腿为野藤绊住,凶手从马上被摔了下来,于是被追赶上来的人当场杀死。

  凶手叫鲍舍尼亚斯,是位年青的贵族。传说他曾受到贵族阿塔拉斯的侮辱,他向国王腓力投诉,但由于阿塔拉斯是当时的国舅,因而腓力对鲍舍尼亚斯的状告未予理会,于是愤怒的鲍舍尼亚斯决心刺杀腓力。当然这一传说只是事情的表面现象,它的背景怎样?真相如何?对这些问题,一些史学家有所披露。

  美国学者富勒在《亚历山大新传》一书中认为:腓力的前妻奥林匹娅斯有很大嫌疑。由于阿塔拉斯的侄女有惊人的美色,腓力才决心舍奥林匹娅斯而立新王后,这也就影响到亚历山大的继承权,从而引起了一场严重的家庭纠纷,“因此照情形来判断,奥林匹娅斯有很大的嫌疑。不过她是否为主使者还是难以断定的。”杜兰。威尔在其著作中也认为:腓力二世的命运并非系于他在战场的胜否,而系于与妻子相处的成败上,他在书中提到“有人怀疑奥林匹娅斯怂恿鲍舍尼亚斯暗杀腓力”。另外还有不少史家倾向于这一说法。

  另外,古代史家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名人传》中则怀疑这一暗杀阴谋与亚历山大直接关联。他列举了许多有趣的事例。一次,在腓力和阿塔拉斯的侄女的婚札上,阿塔拉斯祝酒希望新妇将生一个真正马其顿血统的继承人,亚历山大听后大怒:“难道我不是合法继承人?”说罢就将酒杯掷向阿塔拉斯。腓力见状,站起来拔剑冲向亚历山大,却不意跌了一跤。为此,亚历山大嘲笑、侮辱他的父亲,“看哪!”他说,“这个准备越出欧洲到亚洲去的将军!他从一个座位走到另一个座位就四脚朝天了!”在这之后,亚历山大同他母亲就走了。奥林匹娅斯回伊庇鲁斯的娘家,而亚历山大则去了伊利里亚。另一次,卡里亚的波斯总督派人为腓力之子、亚历山大的兄弟阿里迪乌斯说亲。亚历山大在其母亲的影响下,以为腓力缔结这样高贵的婚姻,是有意将王位传给其兄弟,于是就派人去卡里亚,劝说那位总督放弃与阿里迪乌斯的联姻,说他兄弟是庶出的王子,智力上有缺陷,并请求总督与亚历山大自己结盟。此事令腓力大为恼火,并当众训斥了亚历山大。而此后不久,腓力二世就在女儿的婚宴上遇刺了。普鲁塔克指出:刺杀腓力的罪行最主要的应归咎于奥林匹娅斯,而直接受到怀疑的应该是亚历山大本人。据说,当鲍舍尼亚斯受到侮辱来向他抱怨时。亚历山大曾朗读《米狄亚》中的诗句来暗示、鼓励他。一位日本学者在《亚历山大》一书中也指出:“阿塔拉斯爱好男色,造成鲍舍尼亚斯暗杀腓力,这仅是表面上的理由”。而实际上,阴谋的主使是谁,大家都心照不宣,一猜便知。用当代希腊历史学家布鲁塔斯的话说,“幕后的主使人,谁都心里明白。嫌疑最大的当然是奥林匹娅斯,她不但王妃地位被废,并且她一向寄望甚深的儿子在王位继承上遭到了很大的阻碍。还有,当亚历山大就位后,奥林匹娅斯还在鲍舍尼亚斯的尸体上放置一顶黄金的冠冕,予以厚葬”。“她这么做是颇具苦心的,是为了转移众人对亚历山大的怀疑,将人们的眼光引到自己身上来。难道,亚历山大和这件谋杀案会完全无关吗?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他还指出,“亚历山大即位后,他马上宣布这件谋杀案完全是出自波斯的国际阴谋,是为了阻止马其顿的东征而使出的手段。不过,这种冠冕堂皇的解释却不为人们所接受。还有一个可能,阿塔拉斯的丑闻,完全是亚历山大捏造出来的,目的是掩饰他的真正动机”。持类似看法的还有美国学者赫。乔。韦尔斯等。

  然而,尽管人们对此有各种揣测、怀疑,但始终未发现确凿证据。近年来,考古学家在希腊北部发现了腓力二世的墓葬,但也未能找到涉及他被刺事件的任何材料。随着考古的进一步发掘以及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腓力二世被刺的真相,终有可能大白于天下的。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