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文化讲解调查

80酷酷网    80kuku.com

no.1 七大剧种概述——豫剧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豫剧是河南的主要剧种,流行河南、河北、山西等地。其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明末清初,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与当地民歌小调结合而成。二、由北曲弦索直接发展而来。豫剧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豫东调、祥符调、豫西调、沙河调四个流派。现在主要是豫东调和豫西调。豫东调以商丘、开封为中心,曲调活泼,善演喜剧;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曲调低回,善演悲剧。著名豫剧表演家常香玉比较早的打破了这一传统框框,把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柔和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解放以后,常香玉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了。她在几十年中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丰富多彩的唱腔。她所创造的“常派”艺术,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

  解放前的常香玉

  1921年,常香玉出生在河南巩县一个偏僻的山沟里。到了九岁,她开始和父亲张凤先(豫剧艺人)学戏。不久,又进了戏班学戏。半年以后,跟着父亲到外面搭班演戏。整年东奔西跑,受尽了旧社会的苦。在开封演出,当地的恶霸向后台和剧场投了手榴弹。河南没有艺人的立锥之地。常香玉随戏班长途跋涉到陕西西安。在西安常香玉的演出很受欢迎,一时满城轰动。旧社会,一个演员唱“红”了紧跟着就是灾难。有一次,一个大帮会的头子娶小老婆,把常香玉等人找去唱堂会。有钱的人坐在客厅里划拳,让艺人们站在院子里唱戏,连个座也没有,也不给水喝。常香玉见此情景,非常气愤。她唱了《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寻死”一折,于是遭到恶棍们的拳打脚踢。大祸临头,常香玉反倒不害怕了,她放开喉咙大骂一场,接着把一个金戒指吞到肚子里,以死相拼。经过抢救,脱离危险。

  舞台上常香玉

  舞台上常香玉塑造的秦雪梅、邵巧云、祝英台、红娘、白素珍等形象,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她的代表剧目是《花木兰》,花木兰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巾帼英雄,但她替父参军前,却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儿。花木兰从军十二年没人知道她是女性,而且当了将军。战争结束以后,花木兰返回家乡。

  香玉剧社号

  参观过中国航空博物馆的观众,应该记得馆内有一架常香玉剧社捐赠飞机。1990年中国航空博物馆刚开放的时候,我和丈夫辛俊升就带着八岁多的儿子辛戎参观过香玉剧社号飞机。常香玉是捐赠“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发起者和组织者。1953年,她随剧团到朝鲜前线,冒着炮火为英雄的志愿军演出。这张照片在为福建军区演出。

  人们称常香玉的一生是“捐赠”的一生。从抗美援朝捐飞机到为抗击非典捐款,在每一个万众瞩目的历史时刻,人们都能看到这位老人的身影。近二十年以来,常香玉不顾年高体迈,参加了很多大型公益活动,如举办亚运会、支持大兴安岭森林灭火、救助下岗工人、接济贫困大学生、支援甘肃干旱地区解决饮水问题、1998年抗洪救灾中央电视台演出、香港澳门回归大型演出、抗击非典等,或义演捐献,或解囊相助。而为了她热爱的豫剧事业更是贡献了毕生的心血。

  执子之手与陈宪章的幸福婚姻

  21岁那年,常香玉演一台新戏,请了许多知名人士去看,陈宪章就是其中的一个。陈宪章当时是陕西宝鸡三青团分部书记兼中州小学校长。

  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发表意见。陈宪章的发言引起常香玉的注意。他说:常香玉戏中的一句台词“我看他眉清目秀人忠厚”用得不准确,你根本就不了解他,就怎知他眉清目秀,还一定忠厚老实呢?常香玉听后,觉得陈宪章这个人不仅懂戏,还很幽默,对他有了好感。“我觉得他是个好人,有文化,还是个河南人,那时候不懂谈恋爱,也不敢往那去想,反正心里光想着那个人的样。”常香玉后来这么说。

  对于不少朋友笑她:人家都是男追女,可你倒好,一个红得不得了的大牌演员反而去追男的。常香玉说:对,我就是女追男,他有才华,人又谦虚。

  在与陈宪章结婚前,常香玉让他答应3个条件:一是她不嫁当官的人;二是不给别人当小老婆;三是不能因为她是个唱戏的就看不起她。

  对于常香玉提出的要求,陈宪章一一答应了。结婚后,陈宪章更是放弃了一切,专心为常香玉的事业奔波。加之陈宪章自幼喜爱戏剧,也很有艺术天赋,开始为常香玉编写剧本,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花木兰》。可以说,没有陈宪章就没有后来的常派豫剧艺术。

  常香玉从小没读过书,认识陈宪章后才一点点开始学习。为了不分散常香玉的精力,陈宪章把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承担下来,对常香玉的照顾无微不至。他觉得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不能影响常香玉的演出,那样会对不起观众。有时演出,少个角色,陈宪章就顶上去,老旦、小生唱啥像啥。从此以后,常香玉演的所有剧本,都是陈宪章写的,如《红娘》《白蛇传》《花木兰》等等,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现代戏。文革后,常香玉过上了舒心的日子,与丈夫一起做着剧作研究、教书育人的工作,事业蒸蒸日上。

  1987年12月,她自筹资金22万元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励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

  2000年7月,相伴50多年的陈宪章离别了心爱的妻子,临终前他对常香玉说:“我一生有你足矣。”

  2004年6月1日常香玉逝世,终年83岁。被评为“人民艺术家”。

no.2  七大剧种概述——秦腔


秦腔出自陕西、甘肃及山西的民歌小曲,由民间流行的弦索调演变而成。陕西、甘肃一带古为秦地,故称秦腔。又名乱弹、也叫山陕梆子。早在明万历年间,已有“西秦腔二犯”流传。秦腔著名旦角演员魏长生(四川唐县人),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再度入京{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卖座不佳返回西安。在医院治病,作肉瘤切除手术;正在这时,她从报纸上看到常熟评弹团来沪演出的广告,其中有赵国珍的名字。严凤英和赵国珍约好到医院相会。见面后,互相注目,各自向对方扑去!又经领导多方调查,进一步证实:赵国珍就是严凤英的亲妹妹,也就是当年的鸿鸾。1960年姐妹相见。1968年严凤英含冤去世,时年38岁。她和妹妹留下了唯一的一张合影,这照片的时间大约在1963——1964年。

严凤英去世后,她的丈夫王冠亚没有再结婚,带着两个儿子生活,现在王冠亚76岁。多年前电视连续剧《严凤英》的播出,王冠亚付出了很大的心血。

  再想看严凤英的表演,我们就看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吧。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对于中国文化的日渐重视,我们國家的一些知名戏曲从业人员纷纷回归到振兴本土文化,让更多现代的年轻人喜爱传统文化艺术的队伍中来,其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大概就要数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吴琼。

  6月16日至19日,由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携手张辉、马鞍山黄梅戏剧团联合打造的黄梅戏《红罗帕》在安徽大剧院上演,1600多个座位的剧场,天天座无虚席,其火暴景象令人叹为观止。演出过程中,观众的情绪着随着主人公陈赛金的命运跌宕起伏,非但无人中途退场,连随意走动的情况都鲜有发生。剧场的负责人不由得感慨:观众这样安静而投入地看一场戏,在合肥实在太少见、太少见了!

  更让全场观众大呼“满足”、“过瘾”的是吴琼在《红罗帕》一剧中展现出来的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卓越演唱功力。尤其是“回帕”一幕中 “一见罗帕痛在心”的唱段,长达70多句,一气呵成,荡气回肠,10多分钟的时间内,全场给于了吴琼多达8次的热烈掌声。 

  让吴琼备感欣慰的是,《红罗帕》不但吸引了一大批中老年观众,还将许多青年人“召唤”至了剧场。演出结束后,很多大学生冲上舞台,鲜花、合影,和主创人员交流观剧心得,让人们看到了黄梅戏在年轻人中的感召力。

no.4 七大剧种概述——评剧


 评剧起源于河北东部滦县一带,清末吸收京剧、河北梆子以及皮影、大鼓等音乐和表演艺术而形成于唐山。最早称“蹦蹦戏”或“对口莲花落”,又名“平腔梆子戏”简称“平戏”。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正式始用评剧名称。 1910年左右,“蹦蹦戏”班社进入唐山的永盛茶园演出。1912年以成兆才、月明珠为首,在唐山组织“警示戏社”受到唐山煤矿工人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称为“唐山落子”。当时演出了《马寡妇开店》、《王少安赶船》、《占花魁》、《桃花庵》、等剧目。这些剧目大多数是评剧创始人成兆才编写。

  成兆才生于1874年12月20日,卒于1929年2月8日。艺名东来顺。河北滦县人。他嗓子不太好,但表演有绝活。他是一个全才。他为评剧创作、改编、整理了100个剧本。现在还经常上演的《花为媒》、《杨三姐告状》、《杜十娘》等,都是成兆才的原作。成兆才被称为评剧鼻祖。

  解放后,评剧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编演一批受人欢迎的现代戏。如筱白玉霜主演的《小女婿》、《九尾狐》,新凤霞主演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等。1955年中国评剧院成立。新演出的剧目有《秦香莲》、《孙庞斗智》、《金沙江畔》《向阳商店》等。 成兆才和李大钊的故事

  1983年出版的《戏曲研究》第九辑中有一篇郭启宏写评剧(胡沙.。中国评剧史)创始人成兆才的文章,书中介绍了成兆才和李大钊的往来,这使我很感兴趣。成兆才的家乡在河北滦县,李大钊的家乡在河北乐亭县。他俩都到河北唐山。我查阅《李大钊传》书中写到:“1919年春,大钊同志了解到唐山煤矿工人的状况,指出工人们在资本家和包工的压迫下,过着骡马不如的生活,终日在炭坑里做工,享受不到“人世间的空气阳光……”1922年10月23日唐山开滦五矿三万余工人大罢工,李大钊又出现在唐山。郭启宏说:“‘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多次到唐山一带进行社会调查,从事宣传群众的工作。他曾深入到煤矿工人、山区农民,甚至樵夫、牧羊人、看寺庙老人之中,对他们的生活和疾苦有深切的体会。尤为难得的是大钊同志与成兆才及‘警世戏社’竟有过一段交往。”

  “据曾与成兆才同班社的著名小生倪俊声回忆,大钊同志曾在他们的戏台上宣传放脚(把妇女裹着的小脚放开)、戒烟和剪辫子为他们题写了条幅,题目为‘是戏非戏,比戏出奇,改良平戏’成兆才(无后)的侄子成国祯也回忆说,李大钊和我二叔(成兆才)谈过话,还曾给我二叔寄过书报。大钊同志《唐山煤矿的工人生活》(工人不如骡马)》一文中,他热切希望唐山工人能有稍为高尚的娱乐方法。”因此,当大钊看见从小就熟知的故乡民间艺术“莲花落”这么受到工人的欢迎,这么充满了创造精神和革新精神,十分兴奋。他对这个新起的剧种,抱有极大的兴趣和希望。

  李大钊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杰出代表,他的思想对成兆才的编剧一定起了重要作用。  成兆才和《杨三姐告状》

  《杨三姐告状》的戏拍成了电影。这出戏原名叫《枪毙高占英》,写的是真人真事。他点了凶手高占英、点了县长牛成。此剧写杨三姐的二姐被其夫高占英所害,十五岁的杨三姐与高家打官司,从乡下一直打到天津,终于打赢了官司,枪毙了高占英。

  成兆才在案子未结之前上演了该戏,在舞台上先枪毙了高占英。当年秋天,经过验尸,杨二姐冤案已经真相大白,第二年夏天,高占英仍囚禁于天津监狱,一直没判死刑。显然,迟迟未判死刑,其中必有隐情。高家不惜倾家荡产贿赂当局,为的是免高占英的死罪。在这种情况下,风流人物杨三姐也束手无策,只能坐等。在这个关键时刻,成兆才“莲花落”毙了高占英,戏以《枪毙高占英》这样一个惊天动地的剧名上演了,这是破天荒的快事!戏上演不久,高占英果然被处死。在那个年代成兆才敢于向恶势力进攻,他的胆略超群的,他的勇气至今让人佩服。我认为李大钊的精神在他身上反映出来。

  筱白玉霜、新凤霞、赵丽蓉

  筱白玉霜(李再雯1922年——1967年12月21日)成名于旧社会,但她的艺术是在新中国完善的。解放初期,她带头演现代戏,率先演出《兄弟开荒》,并创造了一系列光彩照人的形象,如九尾狐、秦香莲、小飞娥、李双双,被誉为评剧界第一。她作为评剧的代表人物列席了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毛主席曾与她亲切握手,问她小白玉霜与老白玉霜有什么不同?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由于她对评剧的特殊贡献,筱白玉霜成了第一位全国政协委员。

  新凤霞(1927年12月23日——1998年4月12日)是新中国培养起来最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之一。她扮演的刘巧儿、张五可、杨三姐、藏族姑娘珠玛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1998年去世。

  解放后一直演配角的赵丽蓉(1928年3月11日—2000年7月17日)是奇才,她扮演《小二黑结婚》的三仙姑、《花为媒》的阮妈、《杨三姐告状》的杨母。她在话剧界和电影界《过年》也有很高声誉。春节晚会上她和巩汉林表演的小品给全国人民留下深刻印象。去世时追悼的人流从早上一直到下午四点才结束。人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八宝山给她送葬。

no.5  七大剧种概述——越剧


越剧的发源地

  越剧发源于浙江绍兴地区嵊(sheng)县一带,即古越国所在地,故名越剧。它由说唱艺术“落地唱书”发展而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3月27日)嵊(sheng)县农村6名说唱艺人首次登台,串演《十件头》、《赖婚记》等,唱腔仍以“落地唱书调”为主,这时演唱称“小歌班”。(照片)从嵊(sheng)县6名“小歌班”的演出,到现在100年的演变,越剧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剧种。

  女子越剧的兴起

越剧从农村的“小歌班”走向城市大剧院,经过由男子戏班到女子戏班历代艺人的艰辛创业。1923年在嵊(sheng)县施家岙(ao)创办了第一副(fu)女子科班,由女演员扮演男女角色,女子出科以后,越剧史上出现了第一副女子戏班。这个科班培养了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等一批著名演员。到三十年代末,女子戏班几乎完全取代了男子戏班,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一切角色均由女演员扮演的女子越剧,在全国所有戏曲剧种中独一无二,深受广大观众、特别是江南观众的欢迎。

  越剧进入上海 

  三十年代越剧大规模进入上海,四十年代越剧在上海兴盛发展。1945年,袁雪芬组成雪声剧团,1946年5月6日,雪声剧团把鲁迅的《祝福》改编为《祥林嫂》上演,(照片)引起文艺界很大反响,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怀和支持。越剧拍的第一部电影是《祥林嫂》,时间是1948年2月。

  1947年夏季,为反对旧戏班制度,筹建剧场和戏校,发展越剧事业,越剧“十姐妹”(尹桂芳、袁雪芬、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竺水招、张桂凤、徐天红、吴小楼)义演《山河恋》,(照片2张)与破坏越剧改革的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斗争。这一时期,剧目上出现了较好的戏,如雪声剧团的《凄(qi)凉辽宫月》;尹桂芳、竺水招的芳华剧团的《石达开》;范瑞娟、傅全香的东山越艺社的《孔雀东南飞》;徐玉兰、王文娟的玉兰剧团的《国破山河在》等。演员形成各自的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袁派、尹派、范派、傅派、徐派、以及稍后的戚(qi)雅仙派等。1949年上海有近30个剧团,其中雪声、东山、玉兰、云华(竺水招与戚雅仙)、少壮(陆锦花)被称为“五大剧团”。

 新四军的越剧宣传队

  上海越剧兴盛之时,江南活跃着一支新四军的越剧宣传队。

  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浙东四明山根据地对越剧进行改革,组成宣传队,这支宣传队里,就有来自越剧故乡——嵊(sheng)县、新昌一带的队员,为了宣传抗日,他们编演新戏,在部队和农村演出。江南新四军北撤(che)时,越剧也随部队到了山东。宣传队采取男女合演形式,演出反映现实斗争的剧目。前面我曾提到过女子戏班几乎完全取代了男子戏班,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这句话的后半句是唯独新四军宣传队采取男女合演形式演出越剧。

  解放后的越剧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越剧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4月建立华东越剧实验剧团(上海越剧团的前身)。1950年8月,越剧首次进中南海的怀仁堂为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解放后几年间越剧演出团体遍布全国包括台湾在内的二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仅浙江一带就有专业越剧团70多个,其中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团规模较大。代表性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屈原》、《盘夫索夫》、《柳毅传书》、《碧玉簪》等,其中绝大部分拍成电影。越剧多次出国演出。

  浙江越剧二团,建制于1952年5月,是建国后第一个正式实行男女合演的越剧团。二团演出的主要现代戏有《罗汉钱》、《志愿军的未婚妻》、《风雪摆渡》、《雨前曲》、《斗诗亭》等。《斗诗亭》作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演出剧目,1959年编排上演后,连演108场,1960年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场排成戏曲艺术片。1958年9月,二团接受了赴京汇报演出的光荣任务。9月11日晚,周总理亲临长安剧场观看剧团演出的《风雪摆渡》、《雨前曲》。演出结束后,周总理在接见全体演职员时热情的鼓励大家说:“男女合演新越剧,这是解放思想,打破迷信的结果,我在头些年(指1952年)就和袁雪芬同志谈起过,越剧也可以男女合演,要反映现实生活,就要进行改革,实行男女合演。你们已经在做了,这样很好。”并称赞戏中的采茶舞曲和采茶舞,有生活气息、时代气息,有江南风味,很美。

小百花艺术团

  八十年代以后小百花艺术团风靡(mi)浙江。1982年,浙江省文化厅举办了全省青年演员会演,在此基础上举办了戏曲青年的会演,从中选拔了40名越剧新秀,平均年龄20岁左右,成立了越剧集训班。按照“百花齐放”的说法,把这些越剧新秀形象的称为“小百花”,从那以后“小百花”就在浙江省处处开花。今年11月以茅威涛为首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给北京观众带来了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藏书之家》和《春琴传》。    

  1982年小百花越剧团得到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徐玉兰、傅全香、王文娟等越剧名家和京昆泰斗俞振飞的言传身教。小百花越剧团接受了一年的严格强化训练。1983年10月她们带着《五女拜寿》、《汉宫怨》、《双玉蝉》三台大戏赴香港演出,第一次亮相,誉满香港,一炮打响。1984年到北京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献礼期间,曾先后到中南海怀仁堂、人民大会堂作专场演出,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怀与勉励。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观看了小百花越剧的演出,亲笔写了:“精益求精,后来居上,不骄不满,才能进步”的题词。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成立20多年来,在团长茅威涛的带领下,推出了近30台剧目,其中《五女拜寿》、《汉宫怨》获全国剧本创作一等奖、《五女拜寿》获电影金鸡奖、《陆游与唐琬》、《红丝错》获文华新剧目奖、《西厢记》获中国戏曲学会金盾奖。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足迹不仅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而且踏出了国门,美国、法国、日本、韩国、泰国等國家都留下了她们的足迹。今年是越剧诞辰100周年,祝全国的越剧团越办越好。同时也祝愿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永远开放出绚丽多彩的百花。

  越剧十姐妹现在健在的有袁雪芬、傅全香、范瑞娟、徐玉兰等,她们为了越剧事业的发展还在忙碌着。 筱丹桂之死   

  著名旦角筱丹桂是“越剧十姐妹”之一,她的名字在上海滩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1947年10月13日,因受不了大恶霸张春帆的百般凌辱,服毒自杀。自杀时她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被子上写了八个字“做人难 难做人 死了”她用来苏水结束了生命,年仅27岁。筱丹桂死后第三天,10月16日,大殓在乐园殡仪馆举行。上海全体越剧团停演日场表示哀悼,喜欢越剧的百姓们也纷纷涌向乐园殡仪馆,向筱丹桂的遗体告别。殡仪馆内外,人潮如流,比肩接踵。筱丹桂穿的是一身古装演出服,脸上经过了化妆。守护在她身旁的,是越剧界的同行及一些知名人士,原来的“十姐妹”如今只剩下九位,她们个个头戴白花,臂带着黑纱,哭成一团,许多喜欢筱丹桂的人,也潸然泪下。上海滩一号大亨黄金荣也来了,此人是个身材较矮,麻脸老头。上海每逢大场面的婚丧事这位大亨都要光临。尽管大亨到场,也没有人处(chu)置戏霸张春帆。直到1951年逼死筱丹桂的大戏霸张春帆,才得到应有的下场。

  尹桂芳的小狗在后台闹笑话

  现在很多人养狗,我讲一个尹桂芳带小狗上后台的故事。“越剧十姐妹”之中的尹桂芳和竺水招家里都养着小狗。有一天她俩搭档演出《盘夫索夫》。尹桂芳扮演曾荣已经上台;竺水招扮演严兰贞,将随后上台。就在这当口,尹桂芳带来的一条小狗在后台惹事了:它东嗅(xiu)西窜,竟将头钻进高脚痰盂之中,急得不能摆脱,在那里乱作一团,逗得整个后台都哄然发笑。

  场面催人,身为“严兰贞”的竺水招只得忍着笑出台了。这位年轻的主角,此时正想笑又不能笑,不笑又难,怎么办呢?过去的舞台,插科打诨(hun)是任凭演员自由发挥的,但也得符合剧情,她灵机一动,呼唤一声:“官人,你附耳上来!”扮演“曾荣”的尹桂芳不知底细,果真到竺水招面前,洗耳恭听,一听此事,“曾荣”也忍不住笑起来。“夫妻俩”这么一笑,竟把一些老观众弄得稀里糊涂。是啊,小夫妻总是有几句私房话儿,谁知道她俩在说什么。

  剧终人散,尹桂芳和竺水招在卸装之际,俩人“自责”了几句,互称“下不为例”。我把《盘夫索夫》的剧情告诉大家。这是传统剧,是连台本戏《十美图》中的一折。明嘉靖年间,曾荣因父亲被严嵩所害逃亡在外,被严嵩的党羽鄢(yan)茂卿收为义子,并与严嵩孙女严兰贞成婚。婚后,严兰贞察觉丈夫感情异常,经盘问得知底细,给予同情。严兰贞母亲做寿,曾荣过府祝贺,乘机闯入机密重地表本楼,欲取严嵩罪证,不料回去的路被阻,误入严党赵文华之女婉贞房中,不能脱身。兰贞见曾荣深夜不归疑遭不幸,便回娘家索夫,引起争端。婉贞见状,引曾荣出见,平息风波。

  

no.6 七大剧种概述——京剧


 徽班进京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剧种。它虽然形成北京,但不是在北京土生土长的。京剧的形成,是在进入北京的徽、汉两个地方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秦腔……等地方戏的特点逐步演变而成的。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籍)为了庆祝清高宗(乾隆)八十大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率领“三庆班”进京演出,随后,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陆续到京,史称“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各有特长,三庆的轴子,(连台本戏)四喜的曲子(昆曲),和春的把子(武打),春台的孩子(童子)。“四大徽班”把南京较为流行的徽调)(二黄腔)带到北京。道光年间,湖北汉调(西皮)也带到北京,西皮、二黄同在北京演出,二者合流,又吸收昆曲、梆子、秦腔等地方戏的艺术养分,逐渐发展而形成京剧。

  同光十三绝

  清沈荣圃画了同光十三绝   从左至右郝兰田(《行路训子》康氏)、张胜奎(《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探亲家》乡下妈妈)、余紫云(《彩楼配》王宝钏)、程长庚(《群英会》鲁肃)、徐小香(《群英会》周瑜)、时小福(《采桑》罗敷)、杨鸣玉(《思志诚》闵天亮)、卢胜奎(《空城计》诸葛亮)、朱莲芬(《琴挑》陈妙常)、谭鑫培(《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四郎探母》杨延辉。京剧分生、旦、净、丑。

  生:

  生行分

  须生:一般来说都是男性(“老生‘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

  红生 :只勾红脸的须生。(关羽、赵匡胤)

  小生:代表剧中的青年人,一般不挂髯口。(翎子生、纱帽生、扇子生、穷生、武小生)。

  武生:生行中带武打的角色。

  生行讲谭鑫培。(1847——1917)70岁。谭家七代人都是唱京剧的。谭志道唱老旦。以后的子孙都唱老生,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谭正岩。

  谭鑫培,湖北江夏人,幼年随父到北京。在金奎科班学艺,长期参加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1900年前后成为京剧界代表人物。始称“谭派”。谭鑫培能演100多出戏,代表剧目《李陵碑》、《秦琼卖马》、《空城计》、《定军山》、《汾河湾》、《战太平》、《桑园寄子》等最著名。

  中国最早拍摄的电影是《定军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底,开设在北京琉璃厂土地祠的丰泰照相馆的创办人任景丰购买了一台法国制造的木壳手摇摄影机,在露天广场拍摄第一部无声电影《定军山》。该片由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主演黄忠。纪录《定军山》一剧中请缨、舞刀、交锋等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刘仲伦摄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戏曲片。

  光绪十六年(1890年)谭鑫培(43岁)和青衣(旦角)陈德霖等被选入升平署外学(清代掌管宫廷演戏的机构。宫廷内每逢节日、喜庆大典以及某些日常演出,大多数由升平署演员来承担。演员有宫内太监,也有民间的职业演员。)入升平署以后,谭鑫培改名叫谭金培了。这里流传着一个小故事:谭鑫培被选入升平署以后,掌管太监将所选艺人的名单送慈禧批阅,慈禧不认识“鑫”字,就问太监,太监告诉她了。慈禧听后开玩笑的说:干嘛三个金?有一个金就够他花的了。从此该“鑫”为金,宫廷里叫他谭金培。民间还是叫他谭鑫培。

  清朝末年京剧盛行,原因是慈禧老佛爷喜欢听京剧,她会唱,同时还常常帮着改戏词。她高兴的时候,常奖励京剧演员,送给他们礼物。慈禧生气的时候,不知道那个演员又该挨罚了。有一次,谭鑫培到故宫演戏的时候迟到了,周围的演员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谭鑫培赶紧给慈禧道歉,说午睡睡过了点来晚了,慈禧问他:“你们家人为什么不叫你呀”谭鑫培说:“我们家我一人说了算,别人不敢叫我起床。”慈禧一听不但没生气,反而当着大伙的面表扬谭鑫培,说谭“金”培治家有方,家规好。没惩罚谭鑫培,还赏了谭鑫培一个鼻烟壶。大伙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

  其次讲旦行。“青衣”也叫正旦(旧时的贞节烈女、贤妻良母)。指服装扮相。(铡美案的秦香莲、武家坡的王宝钏、窦娥冤的窦娥)

  “花衫”也称花旦。一般女子穿的袄(衣服)裙子都要绣花,故名“花衫”。花旦分“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刺杀旦”“小旦”。

  武旦  刀马旦:从事武打的女性。 穆桂英、扈三娘。 

  老旦 老年妇女  ,《钓金龟》的康氏 《杨家将》的佘太君、

  旦:

  提起旦行,人们首先想到“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旦行讲梅兰芳(1894年 10 月22日  ——1961年 8 月8日)67岁  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出身京剧世家。祖父梅巧玲为著名花旦,“同光十三绝之一”。父亲梅竹芬清末旦角演员。梅兰芳八岁学戏,十一岁登台。能演出300多个剧目,代表剧目为《宇宙锋》、《贵妃醉酒》、《奇双会》、《霸王别姬》、《抗金兵》、《游园惊梦》。晚年(1959年)把豫剧《穆桂英挂帅》移植成京剧。抗日战争时期留居香港、上海,在敌伪统治下留起胡须,拒绝为日本人演出,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no.7 七大剧种概述——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pu)晃一郎在法国宣布,世界19个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被授予首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其中就有中国的昆曲。 

  昆曲的发源地

  昆曲,又称昆山腔,是出现于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它逐渐取代了以金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杂剧在剧坛的中心位置,超过了其它南戏声腔,成为明代最重要的戏剧。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现在的中国昆曲博物馆就建在江苏的昆山。

  昆曲早期的艺人

  提到昆曲,就能想到为昆曲事业做作出贡献的顾坚、魏良辅、梁辰鱼、汤显祖。

  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动了它的发展,到明初就有了昆山腔的称谓。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1531年——1541年),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魏良辅,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余姚腔、海盐腔、弋阳的长处,对昆山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腔”的昆腔歌唱体系。(魏良辅《南词引证》、《曲律》)。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山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明隆庆年间,梁辰鱼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先用昆腔作传奇,演唱昆腔的人越来越多,昆腔传到北京以后,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也深受百姓欢迎。从明嘉靖到清乾隆中叶是昆腔兴盛时期。剧作家的新作不断涌现,《牡丹亭》就是其中之一。 《牡丹亭还魂记》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这出戏的主角是杜丽娘。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她受《诗经 关雎(ju)》的启发,私出游园,随即在梦中和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杜丽娘的墓地(以前的花园)造了一座梅花观(道教的庙宇)柳梦梅进京赴试,借宿其中。他在观内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终于和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妇,同住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墓被掘,柳梦梅又不告而别,就到淮安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恰逢金兵内侵,延迟放榜。安抚使杜宝在淮安被围。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的喜讯,被杜宝囚禁。敌兵退去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成为状元。杜宝再次升高官,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才得到圆满的解决。

  汤显祖柴房哭杜丽娘的故事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时候经常废寝忘食。一天中午,他的母亲照例在书房门口叫他吃饭,连喊数声,不见回答,推门看,屋里没人。老夫人心中疑惑,儿子自从辞官回家后,便闭门谢客,从不外出,这时会上哪去呢?于是叫家人四处寻找,仍不见踪影。正忙乱之际,忽然听到柴房里传出隐约的哭声,伤心的哭着诉说:“……赏春香……旧罗裙”家人推开柴门一看,正是汤显祖,此时,汤显祖满面泪痕,泣不成声。见家人,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他擦去眼泪,解释道:“我因图清静,才到这里写作”。老夫人问道:“既是作文,为何又哭得这般伤心”?汤显祖说出了实情,原来,他正在写《牡丹亭》中《忆女》这场戏,戏中春香随老夫人到后花园祭奠杜丽娘,春香想起小姐生前待她的好处,低头又见自己身上的旧罗裙,恰恰是小姐去世时穿过的,睹物思人,物在人亡,不觉伤感万分。汤显祖写到这里,完全融化到剧情中去了,仿佛自己就是春香,忍不住痛哭起来。

  魏良辅选择女婿

  魏良辅被人称为“曲圣”。我讲一个魏良辅选择女婿遇知音的故事。魏良辅有个女儿,到了婚嫁的年龄,便有许多人来求亲。其中还有一些人家,门第高贵,有钱有势,但都被魏良辅一一婉言谢绝了。人们猜不透魏良辅究竟要招赘什么样女婿?一天,魏良辅偶尔听到一个从河北发配到太仓卫的青年人唱北曲,不觉入了神,竟连接听了三天也不忍离去。原来魏良辅也是北曲家,因比不过王友山,才改习南曲,想另辟蹊径。但改习南曲后,又很不满意南曲的歌唱方法,就发奋对它进行改革。在太仓卫唱北曲的青年(充军发配)叫张野塘,魏良辅听他唱曲后,心中有了主意,决定把女儿嫁给他。张野塘做了魏良辅的女婿后,专心致志帮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张野塘夫妇和许多著名曲家的帮助下,新的昆山腔终于改革成功了,这就是被人称为“水磨调”的昆曲,它既有南曲的缠绵,又含有北曲的遒劲。

  《十五贯》的故事

  《十五贯》是清初剧作家朱素臣创作的传奇本。明朝时候,常州无锡县有个开肉铺的老头尤葫芦。一天,他到续妻的姐姐家里借了十五贯钱,路过秦老头家的时候,约他明天一早去赶集。尤葫芦的续妻早亡,他带着续妻的女儿苏戍娟过着艰难的日子。回家以后尤葫芦乘着酒兴,故意和女儿开玩笑,说是打算把苏戍娟卖给别人当丫鬟,钱都收了,苏戍娟听完很伤心,于是决定自杀。自杀的时候想到自己还有个亲姨就决定去投奔她,连夜离开了家。

  天快亮时,邻居娄阿鼠刚从赌场回来,看到尤葫芦的院子们开着,原本想着进去讨点肉吃,却看见尤葫芦床头的钱褡,正想顺手牵羊,尤葫芦却在这个时候醒了,争执间,娄阿鼠用斧子杀死了尤葫芦,逃跑的时候将自己的骰(shai zi )盒掉在了地上。

  秦老头来找尤葫芦去赶集。发现尤葫芦死了,娄阿鼠也跟了进来。大家发现苏戍娟不见了,娄阿鼠说:“一定是苏戍娟杀了父亲偷了钱,跟人跑了”。邻居们听了都去追赶苏戍娟。

  苏戍娟连夜投奔亲姨,却找不到方向,正好碰到去办货的客商熊友兰和她同路,于是打算一起上路,却不料被后面追赶上来的乡亲们看到,更确实了娄阿鼠说她杀父夺钱和人私奔的猜测,被众人押送到了县衙。

  县衙的县令过于执看苏戍娟年轻貌美,偏偏熊友兰身上也刚好有十五贯钱,于是对两人严刑逼供,屈打成招,送去常州衙门二审。二审过后又押解到苏州巡抚衙门三审,最后问了死罪,就等呈报刑部核准之后处决。

  刑部指派苏州知府况钟监斩,狱卒同情熊友兰,告诉他况钟时个好官,他们可以在行刑之时大声喊冤,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苏州知府况钟果然是个好官,听了二人的诉说之后觉得案情确实还有疑点,多方查证之下证明了熊友兰那十五贯钱是东家陶复朱所给,连夜请示巡抚周忱,宁愿将官职作抵押,要求周忱宽限日期,自己亲去取证。最后终于帮熊友兰和苏戍娟洗刷了冤情。

《十五贯》这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十五贯》的故事情节清晰,人物个性突出,戏剧冲突明显,在上海连演25场,引起轰动,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情形。加之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國家领导人也看了这出戏,所以昆曲在当时一下子就火了起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昆曲从明嘉靖年间一直流传到现在,600多年当中昆曲也有不景气的时候,京剧诞生以后(一会儿讲京剧)昆曲逐渐衰落。1956年初,昆曲《十五贯》在杭州与观众见面,联演20场,受到普遍好评。接着到上海连演出,又引起轰动。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上海看了《十五贯》后,即邀请剧团赴京演出。4月10日开始,浙江昆苏剧团在北京广和剧场演出昆曲《十五贯》。梅兰芳、欧阳予倩、田汉、韩世昌、白云生等都观看了演出。17日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主席、刘少奇、彭德怀等领导人演出。19日,刚从外地回到北京的周恩来到广和剧场看戏,周总理称赞了《十五贯》这出戏。21日文化部在吉祥戏院召开隆重的表彰奖励大会。5月18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刊登社论

  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新华社17日讯 文化部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十七日邀请首都文艺界著名人士二百多人举行昆曲“十五贯”座谈会。周总理称赞这个戏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周总理说:“十五贯”轰动了全国,是有它历史原因。昆曲受过长期的压抑,但是经过艺人们的努力奋斗,使得这株兰花更加芬芳了。这株兰花2001年5月18日已被联合国教科文评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博览会上的昆曲艺术

  今年9月17日——19日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行的“2006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展台别具一格,江南古香古色的“小房子”中传来优美动听的音乐,我挤进前去,向“小房子”观看,几位老艺人正在狭小的“小房子”弹奏,笛、管、笙、琵琶、三弦、阮等乐器的声音吸引着前来参观的人群,大家在这个展台前驻足,亲耳聆听了号称“水磨腔”的昆曲。“小房子”里边,汗水浸透了老艺人的脸颊。这些老艺人对昆曲的热爱,从他们的表情上能反映出来。在场的观众都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昆曲早年走出国门

  1928年10月,韩世昌(1957年成立的北方昆曲剧院院长)应日本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之约到日本演出。带去的剧目有《思凡》、《琴挑》、《刺虎》、《春香闹学》、《游园惊梦》、《佳期》、《拷红》等。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 

  1930年梅兰芳到美国演出。带去的剧目有京剧,还有昆曲《春香闹学》、《刺虎》。在人们印象中,梅兰芳是唱京剧的,其实梅兰芳第一次登台演戏演的是昆曲。“梅兰芳11岁第一次登台串演的就是昆曲《长生殿》中《鹊桥密誓》一折,扮演织女。从此他一生就与昆曲结下不解之缘。”这句话是梅兰芳的儿子梅绍武在他写的《我的父亲梅兰芳》说的。

  梅兰芳自己写的《舞台生活四十年》也谈到这点,他第一次(11岁)扮演的是织女。

  上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从北京移居上海后,便和俞振飞(后来的上海昆剧院院长)合作,他俩第一次合作,是1933年为上海昆曲保存社筹募基金的一次义演。梅兰芳在日本占领上海期间罢演,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新登上舞台,首先就是和俞振飞合演昆曲。

  1957年6月22日北方昆曲剧院建院,梅兰芳和北方昆曲剧院院长韩世昌同演昆曲《游园》。

分享到
  • 微信分享
  • 新浪微博
  • QQ好友
  • QQ空间
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