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北朝时期
包括北凉、北魏、西魏、北周四个朝代)北朝是敦煌石窟艺术初创和发展阶段,壁画艺术多受印度、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此时的菩萨画像也受印度、西域菩萨的影响,但这四个朝代的菩萨画像又各具特点。
北凉在敦煌建窟很少,只有两三洞窟。北魏、西魏、北周建窟较多。
北凉和北魏的菩萨画像较为相似,头戴花蔓或宝冠,曲发垂肩,面相椭圆,直鼻大眼,耳轮长垂,体态修长,上身半裸,胸饰璎珞,肩披大巾,腰系长裙,形似印度,东南亚贵族,虽然衣饰华丽,却多现男相。
西魏的菩萨画像有两种风格,一种是西域式,头戴宝冠,脸为蛋形,长眉细眼,棱鼻薄洒,身材高大,身穿汉式方领深衣长袍,腰束络带,脚登高头履,褒衣博带,体不露衣,一副魏晋南北朝清淡士大夫的所派。
北周的菩萨画像具有西域龟慈石窟艺术的风格特点,头有圆光,戴印度式五珠冠,面相丰圆,体态短壮,上体半裸,肩披长巾,腰系重裙。面部因晕染变色,出现了白鼻、白眼、白齿、白下巴的五白特点,其形体态既有印度菩萨的特点,又有西域菩萨的特点,其健壮的身材像男性,而圆大突出的乳房却像女性。
no.2 隋代时期
隋朝统一了全中国,结束了南北割据的战乱局面,是北方佛教和南方佛教,西哉佛教与中原佛教相融的时期。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也处于一个融合、变革、创新的时期。隋代的菩萨画像分前 、后期两种风格特点:隋代前期的菩萨画像继承北周的风格特点,其造型头大身短,面相丰圆,肩宽腹圆,体态健美,与隋代的彩塑造型风格一致,不过此时的菩萨画像,身材健壮像男性,而面秀美,弯眉细眼,却像女性,可以说是“男身女相”的菩萨。
隋代后期的菩萨画像,克服了头大、腿短、腰粗、比例失调的毛病。面相有方圆形,也有长条形。其最大的变化是身材变得修长,姿态由双足并立,身体直挺,过渡到一腿微曲,把重心放在另一腿上,腰胯自然倾斜,出现了女性曲线姿态。虽然有的菩萨唇边有八字小胡,但整个身姿已变成了女性。此时的菩萨画像可以说是“女身男相”的菩萨。
no.3 唐代时期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 、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也是佛教在中草药国最昌盛的时期。作为经济、文化的外在标志和作为佛教昌盛标志的寺院石窟艺术也达到了鼎盛时期。此时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唐代三百年间的敦煌壁画艺术,随着河西历史的变化,其风格特点也有所不同。敦煌石窟研究者们把初唐至吐蕃统治者占领河西、敦煌前划为前期,把吐蕃统治者占领敦煌后至唐灭亡划为后期。
唐代前期是李唐王朝社会昌盛繁荣的上升期,这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也呈现一派生气勃勃景象。大型经变画《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西方净土变》《芳方净土变》《弥勒经变》《华来经变》已经出现,并成为壁画表现的主要内容,这些大型经变画中都有许多胁侍菩萨和大量的供养菩萨。此时的菩萨已经人体比例适度,姿态优美,面相有方额广颐形,有条长丰满形,头束高髻,上戴花冠,素面如玉,长眉入鬓,多是丰腴莹润的风貌。菩萨的姿态也有多种,有的是肢体修长,亭亭玉立;有的是身姿扭曲“一波三折”尢如s形,在开元、天宝年间,还出现了“丰腴腻体”、“曲眉丰颊”的杨贵妃形。菩萨身上衣冠首饰,华贵富丽,珠光宝气。唐代的菩萨已经进一步女性化。尽管嘴唇上有的还画着蝌蝌式的小胡子,这胡子好似脸上的装饰品,而整个动态的神情,已非“勇猛丈夫”像,而是大家闺秀和皇亲贵妇像。其代表作品是初唐第57窟南壁说法图中的观音菩萨和初唐第220窟中的大势至菩萨。
第57窟的观世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脸为蛋形,细眉长眼,鼻直唇小,身着锦绣短围,裸露前胸,腰系丽裙,身饰项链、璎珞、臂钏、手镯、裙挂流苏,全身上下,微斜,腰胯稍出,神态略显沉思,体态婀娜,表情传神。若不是画在佛陀身边,真是一幅唐代美人的肖像。
第220窟的大势至菩萨,头有圆光。束高发髻,戴宝瓶冠,面相丰圆,弯眉细眼,棱鼻唇边有蝌蝌小胡子,前胸丰露,身着棋价格中联珠锦绣僧支衣,肩披薄纱长巾,腰系透体长裙,头饰钗、珍珠步摇,耳饰璎珞、臂钏、手镯 、挂流苏、玉佩。浑身上下,珠光宝气,遍身罗绮,巾带随风。一行平举,停于胸前,作法界印。双足立于大莲花上,双目下视,神态庄严。这位菩萨唇边虽有小胡,但显女性温雅的特征,谁都不会把她当作一位男菩萨去看待。其造型比例匀称,线描雄浑有力,色彩富丽厚重,充分显示了盛唐艺术精美艳丽的风格特点。。
唐代后期,自河西敦煌地区被波士顿蕃占领之后,敦煌石窟艺术开始趋向衰落,已失去初唐、盛唐时生机蓬勃、繁荣辉煌的景象。壁画中的菩萨画像已无唐代前期那样潇洒动人,衣饰也由鲜艳富丽,装饰豪华变得沉静简朴,淡彩素雅,姿态也摈弃了“一波三折”的扭妮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其代表作品如第199窟西壁佛龛外南介的大势至菩萨。此菩萨画像体态大于真人,头有圆光,戴宝瓶冠,面相丰圆,石绿色又眉,蝌蚪形胡髭,神态慈祥,面露笑容,一托花盆,一手举胸前,双足踩大莲花,腰部微扭向前伸,体姿端庄,举止优雅,身着天衣、腰系长裙 ,肩挠巾带,露前前胸,但装饰物较少,整个菩萨画像线描流畅,赋彩淡雅,是中唐哇蕃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特点。
no.4 五代、宋代时期
五代、宋代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已开始衰落,菩萨画像随袭唐代晚期的余绪,姿态神情已无唐代时潇洒生动,娇艳动人,显得比较沉静庄严,衣冠服饰上,已无唐代时鲜艳富丽,珠光宝气,妆饰比较清淡素雅,不过此时期的菩萨画像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菩萨画像已经完全女性化,所有的菩萨几乎都是女相。嘴唇边长八字胡或蝌蚪胡髭的“女身男相”的菩萨已经不多见了。
二是隋唐时的菩萨都画在说法图和经变画中,独立的画像较少。五代以后,敦煌壁画中出现了大量由画家自由创作、独立的菩萨画像,如柳枝观音、施钱观音、捻珠观音、水月观音、白衣观音等。
宋代时期菩萨画像作品如画在第431窟前室西壁门上两身水月观音。南侧保存完好、且比北侧观音姿态优美。观音头戴化佛宝冠,身披天水、腰系长裙,冠带绕双肩下垂两边,一山宝池边的金刚石宝座上,全身笼罩在一轮透明的圆形月光之中。圆光前有几株修竹,金刚石宝座 下的绿水池中,有含苞欲放的莲花和莲蓬,境界幽雅清静。观音双目疑视前方,显出悠然自若的神情。真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画水月菩萨赞》中“净渌水上,虚白光中,一睹其相,万缘皆空”的诗情画意。
no.5 西夏、元代时期
西夏、元代是党项族和蒙古族两个少数民族占领统治敦煌时期,长达三百年。由于这两个少数民族统治都都信奉佛教,虽然没有中断敦煌艺术,但是以汉民信奉的大乘显宗佛教壁画艺术已经衰败,而佛教密宗壁画艺术在此时期却得到了发展,并且达到了最高水平。密宗菩萨中绘制最多、形象最丰富的是《千手千眼观音》。据敦煌研究院调查统计,仅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历代绘制的《千手千眼观音》共40幅。最早的为盛唐,最晚的为元代。其中盛唐绘制最多,形象也达了最完美的阶段。其代表作品如榆窟第一流窟西夏《千手千眼观音》和莫高窟第3窟元代《千手千眼观音》。
榆林窟第3窟是西夏晚期开凿的一个大型洞窟。从建筑形式、洞窟内容、壁画题材、布局到画风,都具有藏传密宗艺术的特色和西夏民族特点。同时,又显示出唐、宋汉族文化艺术传统的巨大影响。《千手千眼观音》绘在该窟东壁南侧,画面纵高3.7米,横宽2.2米,面积为8.14平方米,是敦煌石窟最魇 千手千眼画像。画面内容布局是“中央画巨大的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正面主像,观音脚踩水池中的莲花,头顶有宝盖,天空雨宝花,宝盖下面有一位化佛。两侧各有一身圆月中的化菩萨。下方水池两侧是观音的部众天神、吉祥天女、婆薮仙人、火头金刚、毗那夜伽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