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 木鼓舞
木鼓舞 是流传在贵州省东南苗族地区的一种最古老的鼓舞形式。鼓为长圆形,直径约33厘米,鼓身长约170~200厘米,两端蒙以牛皮,使用时将鼓横置鼓架上。在《苗防备览·风俗考》中记有:“刳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为鼓,使妇人之美者而击之,择男女善歌者……左右旋绕而歌,迭相和唱,举手顿足,徐疾应节,名曰跳舞藏。”过去木鼓舞用于每13年举 行1次的全族性的“吃牯脏”祭祀活动,又称鼓社节或祭鼓节,是最隆重的传统祭祖活动。现在木鼓舞已成为民间节日娱乐性活动的一部分。鼓手多由村寨中有威望的老年男子担任,舞者也是男子。舞时由鼓手1人或2人双手持鼓槌敲击鼓面、鼓边。众人环绕而舞,舞姿雄健有力,双臂自然下垂,肩部有力地摆动,顺手顺脚的跳跃,构成独特的风格。
no.2 踩鼓舞
流行于贵州省东南地区台江、镇无等县的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都可以跳,尤以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其鼓为扁圆形,鼓面朝上置于鼓架上,由1人击鼓,众人绕鼓踏节,翩翩起舞。以敲击鼓心、鼓梆和鼓槌相击发出的不同的音色,组成丰富多变的鼓点。有的地区舞前先由鼓手高唱踩鼓歌。女舞者随舞步的移动,腰部微摆,小臂随之上下摆动,所佩戴之银饰沙沙作响。
no.3 花鼓舞
流传在湖南省西部地区凤凰、保靖等县的节日自娱性舞蹈,男女均可参加,鼓为扁圆形,舞时须将鼓直立,鼓面朝两侧,由两名鼓手,各站一侧,同时击鼓;另有一人立在中间,敲击鼓梆。舞者围鼓而舞,舞蹈动作多模拟劳动生产及生活动作,男子动作幅度大而有力,女子动作小而柔和。还有表演性较强的双人花鼓舞和单人花鼓舞。双人花鼓舞多为两个男子或两个女子同跳,也有一男一女同时击鼓而舞的。舞时两人动作对称,节奏一致。单人花鼓舞,将鼓直立,鼓面朝前,一般由两人敲鼓梆作伴奏,鼓手站在鼓前,边击鼓边舞蹈。动作有面对鼓面敲击,背对鼓面反手敲击或侧身敲击,双臂有上抡、下划、后甩等动作,下肢有吸腿、跳动、转身、前抬腿等动作。
no.4 团圆鼓舞
流传于湖南省西部古丈县等地。由一鼓手在中间敲击一面大型扁圆鼓,众人环绕,歌舞交替进行。开始时舞蹈速度稍慢,鼓手只敲鼓而不舞,舞蹈随鼓声速度逐渐加快,并将大鼓立起,鼓面朝前。鼓手边舞边敲击,众人绕鼓而舞。
no.5 猴儿鼓舞
流传于湖南省西部,是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者有时化装成猴子的模样,以拳击鼓或用槌击鼓。其主要动作与花鼓舞相似,基本形象是模拟猴子的动态及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