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600028)14日公告,公司董事会及其控股的h股公司镇海炼化董事会联合宣布,中国石化与镇海炼化12日分别召开董事会会议,审议批准了中国石化通过中国石化宁波甬联(中国石化专为收购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吸收合并镇海炼化的相关事宜。
市场变局一
国际巨头的地盘之争
目前国际石油巨头在中国石油下游市场的进入以及市场的分割基本上源于中石油、中石化国外上市时和国际石油巨头的战略合作协议。国际石油巨头分别成为国内这两家石油寡头的战略投资者,并进入沿海省份的“地盘”,比如埃克森美孚的福建市场,以及壳牌的江苏市场。
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由福建炼化公司、中石化、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公司合资建设,总投资268.21亿元。项目包括新增800万吨/年炼油能力和80万吨/年乙烯两大部分。
壳牌也积极在惠州南海80万吨/年乙烯项目外争取能得到规划中的炼油项目,而镇海炼化也将成为一体化项目,启动100万吨/年的乙烯项目。
对于中国石化,业内人士说,以加工进口原油的镇海炼化优化其原油国际市场的采购将得到bp帮助。
“另外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以及海外石油资产的合作将是中国石化考虑和bp进一步合作的基础,”这位人士说。
市场变局二国内寡头的“中场”之争
市场观察家也指出,镇海炼化的布局调整也涉及到中石油、中石化在国内的寡头竞争。
1998年中国石油工业调整,国内的炼油厂以长城为界,分别划给中石油、中石化。直到目前为止,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上下游一体化石油公司就只有这两家,中石化占51%左右的炼油能力,中石油36%,位于第二。
从目前的产业政策看,中石化和中石油则是国内新建和改扩建炼油厂的主力军,建设大型炼油化工基地和接近发达的消费市场成为两大石油公司炼油战略的取向。
有消息说,中石油正计划在广西钦州建800万吨/年的炼油厂,将成为中石油第一家进入中石化南方市场的炼油厂,同时现金充足的中石油比中石化更加积极改扩建炼油厂。
“这势必产生一个结果:中石油将减少对中石化的原油供应,”市场观察家说,“在整体供应渠道上,中石化将更依靠国外的进口石油,从而要调整其在沿海的炼厂战略布局,和bp等国际石油公司的潜在合作机会很大。”
市场变局三
谁能突破炼油“软肋”
对于国内其他石油公司,偏重于上游勘探和开采的中海油早已规划拓展下游产业链,已经取得一定的进展:该公司计划在广东惠州80万吨乙烯项目的基础上新建千万吨级的炼油厂。而中化集团和中信资源在国内的空间比较狭小,在没有得到国内项目的背景下试图在国外寻找机会。
由原化工部属企业组建而成的中国化工集团已经成为收购小炼油的主力军,目前有炼油能力500万吨/年。
国内民营石油企业也存在着炼油“软肋”,由于产业集中在下游仓储、销售的流通环节,目前有进口原油资质和能力的企业必须受制于中石油、中石化,与它们接洽进行“排产”。市场人士称,民营石油企业不太可能像国有企业一样大规模收购炼厂,但也可能参股国内外炼油厂,进行其产业上的布局。
中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龚金双说,按目前國家新建和改扩建的计划看,保守估计2010年中国国内总炼油能力将达到4亿吨左右,比目前增长1亿吨以上。
业界关注bp公司将何去何从?
镇海炼化顺利退市之后,自然融入中国石化的生产链,但由于英国石油公司(bp)拥有镇海炼化9.41%的股份,是目前镇海炼化第二大股东,它是“全身而退”还是“以退为进”,其在中国的下一步战略布局已引起市场关注。
由于bp已经在石油下游的零售领域和中国石化在浙江省结成战略合作关系,观察家认为同样位于浙江的镇海炼化是bp市场战略的关键一环,不仅降低成本,也将借此巩固下游的地盘。
尽管此前中国石化高级副总裁兼财务总监张家仁否认了媒体所报道的bp和中国石化之间可能的股权合作,但业内仍有消息说镇海炼化下一步将成为bp和中国石化的合资公司,而且bp有希望扩大股权并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发言权。
“bp很积极推动此事,他们为此谈判过,如果成立合资公司,中国石化对镇海炼化也将保持股权上的控制,但bp将比目前有更大的份额。”一位市场人士称。
根据bp中国网站的信息,bp在中国石油行业的投资已经从上游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开采一直贯穿到下游的终端销售以及化工领域。镇海炼化是其唯一参股的炼油项目。
“炼油领域是bp在中国比较薄弱,也最想突破的口子,”一位接近中石化的人士说,“完全放弃镇海炼化不太可能。”
中国石油集团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韩学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低成本战略是石油工业的一贯方针,如果可以将石油炼制、批发和零售结合起来将降低许多成本。
新闻聚焦76.72亿港元的吸收合并
据悉,此次合并拟向镇海炼化流通股股东支付的现金对价为每股10.60港元,现金对价总计约76.72亿港元。中国石化表示该价格对双方而言都处于合理水平。对镇海炼化股东而言,每股10.60港元的交易对价对镇海炼化的历史交易价格有一定溢价,比停牌前每股9.45港元的价格溢价12.17%,比前1个月每股8.62港元的价格溢价22.93%,比前12个月每股8.16港元的价格溢价29.91%。整合也为镇海炼化的流通股股东提供了合理的变现机会。对中国石化股东而言,按照2004年数据计算,合并对价隐含的交易倍数基本处于合理水平,并且中国石化相信,本次交易将对中国石化的盈利能力产生正面影响,从长期来看合并后产生的协调效应将增加中国石化的股东价值。
目前,该计划已获得中国石化、镇海炼化董事会及独立董事会批准,但合并的生效尚需获得镇海炼化股东大会及独立股东大会批准,及之后境内外证券监管机构的批准。
背景资料
镇海炼化是中国最大的炼油厂,综合加工能力达到1850万吨/年,预计到2006年炼油综合加工能力将提升,达到2000万吨/年,并启动100万吨/年的乙烯项目。
根据宁波甬联与镇海炼化签订的协议,镇海炼化董事同意向其股东提呈一项建议,由中国石化通过宁波甬联以吸收合并方式整合镇海炼化。宁波甬联将以每股10.60港元的价格向镇海炼化流通股股东支付现金,现金对价总计约76.72亿港元。目前,镇海炼化总股本为25.24亿股,其中中国石化持有18亿股,持股比例为71.32%,流通股(h股)持有7.24亿股,占总股本的2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