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缀连千处遗产的南粤古驿道)
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是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当前广东已经持续展开了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系列工作,形成了整合遗产保护、文化挖掘、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为一体的创新性实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澎湃新闻获悉,“遗产线路的价值与保护利用——南粤古驿道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于6月9日-10日正式开启,来自中国、法国、意大利三国的遗产保护及活化利用、文化旅游、国土治理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学者与近8000名中外观众齐聚线上,以国内外成功的遗产线路保护利用案例为借鉴,共同围绕南粤古驿道的进一步活化利用展开探讨。
南粤古驿道
首日“遗产线路的价值与保护利用”——南粤古驿道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与会专家、嘉宾合影
南粤古驿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是历史上岭南地区对外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它们是军事之路、商旅之路,也是民族迁徙、融合之路,不仅是广东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更是中国乃至世界驿道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典型意义。同时,南粤古驿道已成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线路的重要内容。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新阶段,南粤古驿道做了很好的榜样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阮仪三表示:“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举行说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广东南粤古道的整体保护和利用是文化遗产保护从点到面再到区域性文化线路、文化共同区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阮仪三致辞
他表示,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单从古驿道来讲就留存很多。但一直以来,古驿道的保护存在片断化、简单化的状态,很多地方的古驿道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管辖,造成整体管理困难的问题。
他表示:“南粤古道的保护和开发正是在试图解决这一矛盾。站在整个广东省的高度,从资源整合、地方协作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和尝试,不但为广东省、为地方,也为全国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非常值得推广和学习。”
南粤古驿道历史演变图
同济大学前常务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法兰西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在致辞中表示,中国很早就开始注重遗产线路的保护,旨在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促进区域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协同发展。在地方层面,广东省的经验非常值得关注。2016年广东省开始进行南粤古驿道的保护,并且开展了大量“驿道+”的工作,将遗产保护与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区域发展等紧密结合起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创新性的探索。5年多过去了,在原有的围绕南粤古驿道的规划、设计、修缮、旅游、体育等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正好是一个需要总结和推广经验,并且继续提升的时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中心)主任、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周俭在致辞中表示,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在建筑、历史考古等团队的合作下,已经为我国家文化线路、遗产线路领域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经验与方法。未来可融合各方的专业力量与资源,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进行深度的活化利用。
南粤古驿道边的村落
“作为大尺度、跨区域的特殊遗产类型,‘遗产线路’早在概念形成之初就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主任,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宪川指出,南粤古驿道跨越广东省18市31县,串联了如开平碉楼、广东丹霞山、北京路历史文化街区等世界级、国家级、省级物质文化遗产,拥有古驿道、古码头、古桥、古驿亭等200余处历史遗存本体,承载了沿线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民俗和地方记忆,是典型的“遗产线路”。
广东丹霞山 图片来自《航拍中国》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馆员,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理事长曹劲发表了主题演讲,她说:“南粤古驿道串珠成网,犹如穿透时空的经纬,缀联起遍布岭南大地的近千处遗产。而南粤古驿道的遗产构成类型主要有古道与交通史迹,城市与村落史迹,商品生产与贸易史迹,以及多元文化史迹。”
同时,她表示,广东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中创新性地形成“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共享”(即政府倡导、专业志愿者支撑、部门无私合作与资源共享、社会大众参与)模式,通过在古驿道及沿线村庄举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文创大赛、少儿绘画大赛等活动引流城市资源进入乡村,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以道兴村、以道兴粤。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工作已成功带动了沿线乡村振兴、提振文化自信。
南粤古驿道
而今,经过五年多的实践摸索,南粤古驿道工作已进入了“学术提炼,理念升华”的新阶段。
南粤古驿道在中国的“遗产线路”体系中如何借鉴学习与深耕活化?
在我国,“遗产线路”的探索、实践与理论总结形成了一大批成果,如海上丝绸之路、大运河等。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它们在保护与利用中有哪些创新性的理念与实践?对南粤古驿道有何借鉴?南粤古驿道在中国的“遗产线路”体系中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这些问题成为首日学术交流中专家学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东南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资源管理教席教授董卫作题为《构建基于“一带一路”的亚洲历史文化空间大格局》的演讲。他详细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结构”“中国历史文化空间发展大趋势”,并以古代商贸怎样利用季风、洋流的特点进行远洋,跨欧亚大陆贸易,进而产生大量沿海贸易城市的例子,表明跨学科研究对于南粤古驿道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他还提到,在做亚洲历史研究时,可考虑社会经济和文化网络这两个概念,依托不同层级的网络把局部连成整体。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研究馆员赵云指出,中国大运河是中国线性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已消逝的一个特殊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传统——漕运的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需要被保护和传承,而建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则是回应了现代的需求。
扬州古运河码头
她建议,可把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中“寻其踪”“穷其源”“辨其形”“索其隐”“查其今”“通其变”“明其史”“究其因”等工作理念与方法运用到南粤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工作中。
在古运河边远眺“大运塔”
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南粤古驿道深入活化的成果之一。在交流会上,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副秘书长张羽介绍了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发现的过程,以及它们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是承载抗日战争时期华南教育办学历史的载体。抗战时期,在南粤古驿道上流动及迁徙的华南师生,是中华民族日后再次站起来的力量。建设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则是对古驿道历史价值进行活化利用的回应。通过对古驿道沿线的各中高等院校办学旧址的保护利用,去呈现历史、去启发新人。目前,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坪石)游径已成为一条成熟的历史文化游径。
她表示:“活化利用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需要一种内在的持续动力。”
南粤古驿道与国际遗产线路活化利用理念与路径异曲同工
目前,依托南粤古驿道沿线丰富的古镇古村等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古驿道+”乡村旅游热潮不断兴起。这种活化利用形式与遗产线路的构建在国外也有丰富的探索与实践。
法国、意大利在遗产线路保护、可持续旅游、乡村振兴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与实践。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与法国文化部建筑与遗产城、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法国国家建筑师协会、法国大景观地协会等文化、旅游重要部门和相关专业机构建立友好关系,互鉴中法与国际的成功案例,提升遗产线路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品质,并且致力于开展一系列线路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国际合作,助力南粤古驿道保护与活化利用的进一步提升。
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主任Laurent Mazurier,作了关于“探索历史城市及其环境的新方法”的演讲。他以卢瓦尔河自行车骑行线路为例,卢瓦尔河谷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并形成文化线路旅游。游客骑着自行车漫游过程中,会参观沿线的文化村落,这些行为带动了村落的发展。这种线路旅游带动村落发展的方式,与南粤古驿道带动沿线历史文化古村发展异曲同工。
昂布瓦兹(Amboise)地段的卢瓦尔河,远处是一座法国王室城堡。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讲到文化线路旅游对历史名城的影响,他提到:历史名城要成为主要旅游线路的中转站;整合新型旅游纳入城市规划;为新型旅游提供新服务;提供发现城市的新形式,比如举办当地文化活动。这为南粤古驿道沿线历史文化古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意大利文化部专家Eléonora Berti作了题为“欧洲文化线路与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演讲。她表示,根据欧洲委员会的定义,文化线路是一个文化、教育遗产和旅游合作项目,旨在基于具有跨国重要性和意义的历史的古道、文化概念、人物或现象,来开发和推广一个或一系列旅游路线,从而理解和尊重欧洲共同的价值观。文化线路的优先行动领域突出了它们的主要目标和战略。
她以“法兰西之路”“拿破仑目的地线路”为例,认为:“文化之路”超越了以保护遗产地为重点的愿景,它鼓励居民和游客通过欧洲网络来参与分享和交流。这与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成果“全社会共享”的宗旨不谋而合。
活动最后,巴黎大区研究院国际和欧洲合作部主任éric Huybrecht,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工程师马向明分别作了总结,表示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国际交流活动,此次中外专家集聚线上,分享文化线路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探讨人类文明的未来与走向,十分有意义。本次活动也再次印证了南粤古驿道活化理念与实践获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赞许,这也是活化行动长期关注国际间交流与学习的成果之一,相信未来势必迎来更为广阔的全方位发展。
南粤古驿道上的历史遗迹
法国建筑与遗产城主席Catherine Chevillot说:“哲学家弗朗索瓦·朱利安提醒我们‘他者必须被构建’。我也想说,他者构建了我们。通过另一种文化的眼睛和感觉来看待自己的遗产,是十分刺激的,也是活力和创新的来源。这就是这次研讨会的价值所在。”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会长杜黎宏认为:“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是展示广东作为‘两个重要窗口’很好的平台,在我国‘遗产线路’体系中是可以发挥很好的示范作用的。同时,我们欣喜地发现南粤古驿道与国际上的遗产线路活化利用的理念与路径有异曲同工之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许,期待未来广东与其他省份、其他国家的合作。”
据悉,此次论坛由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同济大学指导,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志愿者协会、广东省古迹保护协会、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法国文化部建筑与遗产城、法国特色小城镇联盟、法国国家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协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中心)、建筑遗产、Built Heritage杂志提供学术支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常务理事、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副主席邵甬,法国建筑与遗产城当代中国建筑观察站负责人Fran?oise Ged女士主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