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秒杀(秒杀iPhone的神机,死在了5年前)
秒杀 iPhone 的神机,死在了 5 年前
如果告诉你,5 年前的一部神机能吊打今天 iPhone,你信不信?作为摩托罗拉当年的 " 王炸 " 模块化机型,又为何以停产收场?
本期硬核试物所,解读 " 神话 " 模块化手机,为何陨落?
如果有一部手机,外放堪比音响,拍照媲美单反,甚至还能一键变身投影仪,全能如它,为什么还会无人问津?
说起" 模块化 "三个字,你可能感到有些陌生。
但如果你看过电脑机箱,大概很快就能领会:处理器、内存、电源都是独立单元,用各种零件组装一台电脑,就像组装乐高。
在 2014 年,谷歌就想把这套逻辑原封不动地搬到手机上,宣布开始研发可以随意更换零件的模块化手机。
像素低了直接换个摄像头,刷新率跟不上干脆换块屏幕,高度的自定义在当时的数码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但手机不同于电脑,内部空间寸土寸金,早些年满大街的可拆卸电池已经销声匿迹,SIM 卡也是一年比一年小。这样的 " 模块化 " 和手机高度集成的发展趋势完全错了方向。
内部研发了两年之后,谷歌的模块化手机项目 Project Ara 最终难产。
但就在同一年,摩托罗拉的模块化手机不仅没有夭折,还成功量产上市了。因为它的 " 模块化 ",和谷歌是两个思路:
如果说谷歌做模块化是打散重来,那么摩托罗拉就是锦上添花。前者缺了模块就没法使用,后者即使没有模块,也是一部完整的手机。
Moto Z,拿到手上的第一感觉就是薄,在硬件堆料已经让厂商无暇顾及机身厚度的今天,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它到底有多薄呢?这是 Moto Z 和 iPad、iPhone 12 和一张工卡的对比。
薄,一直都是摩托的杀手锏,04 年的摩托罗拉刀锋系列,就凭借超薄的翻盖设计风靡全球。
将机身的薄做到极致,不仅是为了手感好,还是为了避免连接模块时过于厚重。手机背面的两排触点,就是为了连接模块准备的。
即使到今天,iPad 还用着相似的触点来连接官方的键盘,背面的磁吸设计也让人联想到 iPhone 12 系列新增的 MagSafe 功能。
我们测试的三个模块大小都相仿,比预想的要轻薄不少,重量都控制在了 150g 以内,即使加上手机,最多也不超过 300g。和现在动辄半斤的手机,确实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配对简单、轻量便携,三个模块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加分。但是使用体验如何,我们逐个来看:
| 模块化音响
模块化的音响来自老牌厂商 JBL,表现如何,直接上音频。
(想看 JBL 完美表现,请移步 B 站 ~)
音响模块的表现听一耳朵就很明显了,高频清澈、低频浑厚,JBL 的功力可见一斑。
但测试中我们发现,本以为是双扬声器的手机本体,其实没有单独的扬声器,而是直接通过听筒发声。
| 模块化相机
哈苏在相机圈的信仰级别,可能仅次于徕卡。数码圈今年被一加发布会上的哈苏联名刷屏,但鲜有人知道,早在五年前,哈苏就和摩托合作推出过相机模块。
我们用同年发布的 iPhone 7 Plus 进行对比 ,但不论是白平衡还是曝光、夜拍还是更大尺寸的氙气闪光灯,好像都和手机摄像头拉不开差距。
它的杀手锏,其实藏在这颗自由伸缩的镜头上。
机械结构的加入让哈苏模块的光学变焦。达到了十倍,不仅让 iPhone 7 Plus 望尘莫及,就是今年的 12 Pro Max,也不得不低头叫声大哥。
| 模块化投影仪
我们都见过挂在教室天花板上,或者摆在会议室桌上的厚重投影仪。
但你有没有想过,手机也能随时随地地投影。
把投影仪做成手机壳这个思路先不谈效果,至少这个脑洞是足够 " 清奇 "。
和市面上两千价位的投影仪做对比,可以看到,清晰度和亮度确实差了一些,但已经到了完全可用的水准。
毕竟,两个设备的体积,可有着上十倍的差距。
这么小的模块内不仅能投影,还集成了音响,不禁要说一句瑞斯拜。
不论是音响、相机还是投影仪,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也带来了实际使用体验的提升。
回看 2016 年的手机市场,苹果抱着用了三年的模具,推出了不耐刮的亮黑色 iPhone7 系列;安卓厂商模棱两可,在继续模仿 iPhone 和拥抱" 全面屏 "之间犹豫不决。
摩托罗拉在他们中间,是绝对的另类。
它想做的,是把局限于手机体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是在手机上探索更多种的可能性。
但看似美好的愿景,为什么还是破灭了?
锦上添花的基础,是锦。要成为一款成功的模块化手机,首先得成为一款成功的手机。
Moto Z 的模块化,是手机行业中绝对的先驱,自然值得大家拍手叫好,但作为一款手机,它真的值得赞美吗?
手机不是音响、不是相机、不是投影仪,我们可以允许他外放不如音响,拍照不如相机,看电影的体验比不上投影仪,但手机擅长的,它不能缺。
在 Moto Z 身上,为了做到 5.6mm 的轻薄机身,电池不得不压缩到了 2600mAh,一天两充是基本操作;
为了追求模块的普适性,三代手机都有着大同小异的外观,限制了产品的更新;
在国产手机系统都在追求人性化的时候,摩托冷不丁带来一个原生安卓,显得毫无招架之力 ...
在彼时厮杀正酣的手机红海,企图用 " 模块化 " 概念将自己捧上神坛的摩托罗拉,其实也亲手把自己变成了 " 空中楼阁 "。
这是一部理念超前的手机,但飞得太高,就没法接地气;野心太大,就容易摔跟头。
在 Moto Z 身上,我们看到激进,看到斗志昂扬;也看到妥协,看到无可奈何。
模块化手机或许失败了,但我们留给摩托的,只能是一声" 英雄迟暮 "的叹息吗?
在今天的手机市场上,我们想要的,难道真的只局限于更大一点的屏幕、多几千万的像素,或者请更多明星来站台吗?其实今天的消费者,仍然向往手机上的 " 无限可能 "。
我们怀念那个手持 " 刀锋 " 的少年和他破局的勇气,我们怀念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