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类聚什么意思(物以类聚下一句是什么)2 15:51·我叫无难事
上午接到朋友的诉苦电话,或许是因为昨晚大雨的原因,还没有回过神来,怎么回复的自己都记不清楚了。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也是浑浑噩噩的,突然之间好像思路就清晰了。联想了到昨天发生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明朗了。
马丁·塞利格曼在《活出乐观的自己》中将乐观与悲观充分地进行了阐释与解释。同时也指出什么时候需要悲观,什么时候需要乐观。悲观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益处,乐观能够带来的什么灾难。
或许在其他人眼中,自己属于那种相对悲观的人,每次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打击一下,甚至提出相左的观点,导致很多人不喜欢,甚至是厌恶。
有些时候为了一件事情吵得面红耳赤。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曾经有一段时期甚至成为了“全民公敌”。也经常劝慰自己,不要那么锋芒毕露,就好像什么事情都像所想象的那样。
如果说最难说服的人,那一定是自己。并非是自己不知道,而是有些时候真的很难说服自己,也并非像证明自己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自从看了金惟纯先生的《人生只有一件事》之后,里面有句话说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欣慰,更是一种很强大的安慰。
金惟纯先生这么说:现代人更喜欢用脑袋脑袋想问题,用嘴解决问题,头脑就像一个机关枪阵地一样,火网交织,而嘴讲的是真话,而且内外一致,感受跟说的话没有策略,没有温度,也不会考虑讲了之后结果是什么样,看似方便快捷,有效率,实则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心的共振不是火网交织,它是一种频率共振。心跟心有了频率的共振,才更容易在一起,才会更容易长久。
开始反省,自己为什么会在每次都会这么激烈的情绪在表达着自己。现在自己可以清晰地体会到,因为每次自己都是在用心看待问题,无论是事情本身,还是人本身,也是用心去感受事与人在里面的关系。
如果说别人不知道,难道自己不知道吗?因为每次面对事与人的时候,是心在动,而非是脑在想。所以很多事情上的表达基本处于发自内心的呐喊,当然这里是指对于自己在乎的,对于那些不在乎的可能根本不会去理会。
那为什么混得如此之差呢?当问完这个问题的时候,紧跟着反问,差吗?好像也不差啊,至少事后还是会有人来认可自己之前所说的事情。就跟今天朋友打电话诉苦一样,具体怎么说的已经记不清楚,现在脑子跟浆糊差不多。
大概的情况是朋友去面试,面试过程中,可能之前有个前同事在这家单位,估计是HR询问了一下这个人的情况,然后找了一个理由拒绝了。这个朋友可能觉得郁闷,就打电话说了一下。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大概问了这么几个问题,是不是跟这位前同事的关系不太好,在你心里这位前同事的为人是不是相对差一些。朋友回答了是。听完了回答之后,也仅仅回答的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也不知道这位朋友能不能听得进去这八个字。或许话有些狠,但是这是我觉得是最为恰当的形容。就像网上说的,不是一个圈子的人何必硬挤,挤的人不舒服,被挤的人也不舒服,反倒不好融入。
估计又说了别人不爱听的话了,现在想来,这八个字并非是脑子想出来的,而是用心共振而出。那什么是共振呢?自己看来:想你所想,感你所感,受你所受,然后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说出自己的感受。
有些时候自己挺纠结的,当想你所想,感你所感,受你所受时,感觉很不好,又不想伤害对方,又不想骗人,更不想骗自己,说出的话又不那么婉转,搞的自己很另类一样。
凡是都是有它的两面性,作为自己来说,可以不说,也可以欺骗,甚至可以婉转一些,但是总觉得那样是最对不起的是自己,也有损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
每当纠结的时候,就会劝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自己已经做到自己该做的事情了,至于如何选择那是别人的事情了。虽然能够释然一些,但是还是见不得在乎的受到伤害。每当别人受到伤害的时候,往往会自责一下,为什么不能坚持一下。
人各有命,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选择的,就像自己一样,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无论发生什么,需要承担责任和后果的是自己,怨不得他人。其他人也一样。
很多事情想开了,想通了,其实也就释然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即便是面临死亡时,依旧是有选择,这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被认可或者不被认可,不是所能左右的,有人喜欢你,必然就会有人不喜欢,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最应该让其满意的应该是自己。有些时候,人自私一些没有什么不好,至少比说着无私其实是自私好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并非是说说而已,而是真的去感受到,找准自己可以聚的,找到自己可以分的,哪怕是没有,做好自己,自己就是那可以聚的,可以分的,花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