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缓什么意思(缓刑就是不用坐牢吗)21-07-23 12:04·豪哥读史
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清朝发生了一件震惊天下的贪腐大案。这桩案件引人注目,并不是因为贪腐金额数目有多大,而是“被告人”李侍尧在刑部经过三次审讯后,朝廷决定实施死刑。但最终的结果是,李侍尧不仅没有被杀,官还越做越大,最后甚至进入乾隆皇帝评选的紫光阁24位功臣名单。那么李侍尧到底是何方神圣,这桩案件背后又有什么隐情?
我们先来看看李侍尧的出身。
明朝末年,辽东地区有一位将领叫李永芳,是第一位投降努尔哈赤的明廷边将,他的四世孙就是李侍尧。由于祖上这层关系,李家被纳入镶黄旗,深受历代清朝皇帝信任,李侍尧的爸爸李元亮官至户部尚书。可以说,李侍尧是正儿八经的“官二代”,这样的人想在官场出人头地,确实要比寒门士子容易很多。
再来看看李侍尧的发迹史。
当然,李侍尧这个人的办事能力挺强,从初入官场开始,就得到了皇帝的关注,是乾隆一手提拔起来的能臣。严格意义上来讲,李侍尧应该是一名武将,这也和他出身武将世家有一定关系,最初都是担任一些都统、将军之类的职务,直到乾隆二十一年,乾隆下令让李侍尧署理两广总督。虽然只是暂时代理职务,但正是从此时开始,李侍尧挤进清朝官僚阶级上层。
在两广代理总督期间,李侍尧针对粮食、制钱等经济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有效改善了当地百姓生活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乾隆二十四年,朝廷正式任命李侍尧为两广总督,这也标志着他正式迈入封疆大吏的行列。
2年之后,李侍尧被乾隆皇帝召回京城,任命为户部尚书,可见他在治理经济方面的才能得到了朝野上下的高度认可。乾隆二十八年,李侍尧再次被外放,就任湖广总督,对改革当地的盐政起到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九年,李侍尧调任两广总督,却因为举荐官员失察和袒护下属遭到连累,被乾隆皇帝调回京城,接连在工部和刑部临时代理尚书职务。乾隆三十二年,李侍尧第3次被外放,重新回到了两广总督任上。由此可见,乾隆皇帝是真的很器重李侍尧,换成别人可能早就被弃用了。
经过前几次的官场沉浮后,李侍尧明显变得更加聪明和老练,这次他在两广总督任上一干就是10年,并于乾隆四十二年调任云贵总督,同时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职衔,兼任军机大臣,达到了个人官场生涯的顶峰。在乾隆皇帝的眼中,李侍尧和阿桂是同等级别的能臣。
俗话说盛极而衰,这点在李侍尧身上得到完美印证。
在封建帝王社会,由于交通、信息传递等方面相对落后,皇帝名义上是天下之主,实际上能够完全控制的地区,也就是京城和直隶一带,对于外省的管理只能依靠封疆大吏。正因如此,封疆大吏就是皇帝在地方的代表,权力之大让人无法相信,如果他们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其实很难被朝廷发现。
可以说,封疆大吏不贪污腐败是不可能的,像李侍尧这样担任地方长官几十年的官场老油条,更是利用职权赚得盆满钵满。而且,多年积累的宦海经验,让李侍尧变得很善于“管理”下属,虽然贪污受贿十分猖獗,但是一直没有人告发他。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终于在乾隆四十四年年底,有人把李侍尧贪腐的事情捅了出来,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人还是无心之举。
当时有一名官员叫海宁,他曾经担任过1年云南粮储道,对于顶头上司云贵总督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了如指掌。虽然和海瑞同姓,但是海宁并不是一个刚正不阿的人,看到云南官员为了讨好李侍尧纷纷送礼,他为了不显得那么另类,也私下送去了200两黄金。要知道,200两黄金可不是小数目,从这就能看出,海宁平日里也没少捞油水。
原本没多少人知道这件事,只是海宁这个人大嘴巴,有一次和朋友聊天的时候,不小心说漏了嘴,当时他也没在意。然而海宁这位朋友在军机处任职,事情很快就传到了和珅的耳朵里,这可就等于捅了大篓子,因为和珅和李侍尧是官场仇敌。
相信大家都知道,和珅是奴才出身,虽然顶着高贵的“钮钴禄”姓氏,但是家道中落,从小只能寄住在别人家里,如果不是得到乾隆皇帝赏识,他可能一辈子都在皇宫里担任侍卫。相比之下,李侍尧祖上虽然是降将,但毕竟算是大清朝的开国功臣,家庭出身要比和珅高贵得多。
再加上李侍尧长期担任封疆大吏,深受乾隆皇帝信任,和珅这样的人在他眼里就是只会阿谀奉承的佞臣,竟然能够爬到皇帝身前,让他非常看不惯。因此,李侍尧热衷于以“父辈”的身份教训和珅,经常搞得这位乾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下不来台,两人由此结下了梁子。
于是,当和珅听说李侍尧在云南贪污受贿后,立即将这件事报告给乾隆皇帝。其实,乾隆很清楚地方官员都有不干净的地方,但他没想到李侍尧如此猖狂,竟然让云贵官员全都给他送礼,这和当年的云南土皇帝吴三桂还有什么区别?
因此,乾隆亲自找来海宁问话,后者也是一个圆滑世故的人,始终答非所问,变着法地避重就轻。乾隆勃然大怒,下令让福隆安审问此案,在严刑逼供之下,海宁终于说了实话,李侍尧在云南贪赃枉法的事情也大白于天下。
根据海宁的供述,李侍尧在云贵任职期间,贪污数额折算成白银大约是2.6万两,这在当时已经是死罪。乾隆立即任命和珅为钦差大臣,让他前往云贵调查,同时秘密派人抄小道赶往昆明,暗中将李侍尧监视起来,防止他起疑心后狗急跳墙。
不久之后,和珅抵达昆明,他没有直接对李侍尧动手,而是将李家的心腹奴仆全部抓起来严刑拷打,因为他们都是奴才,却一个个坐拥豪宅美女,钱财显然来路不正。既然无法解释清楚,这些奴才只有将李侍尧贪污的事情和盘托出。
紧接着,和珅找到那些行贿的官员,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他们也纷纷交代自首。原来,这些官员并不是主动行贿,而是李侍尧经常借着为朝廷进贡的名义,向下属额外索要财物,他们不敢得罪顶头上司,只好照办。
就这样,和珅获得了足够多的证据,立即下令逮捕李侍尧,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他也不得不低头认罪。据李侍尧供认,他一共受贿白银3.1万两,有些官员送的礼物不是真金白银,价值不好估算,但总数额肯定更多。
从下令查办李侍尧到查清楚案情,前后只不过一两个月时间,和珅在这件事中展现出了极强的办事效率,这也为他进一步爬向高位打下了基础。但是,李侍尧贪腐案发,让乾隆心里很不舒服,毕竟这是他一手提拔的爱卿,接下来该如何惩办,更是让他十分头疼。
根据雍正皇帝制定的法律,清朝官员贪污超过1000两就是死罪,李侍尧必然难逃一死。但是,乾隆很欣赏李侍尧,不仅是因为他担任地方官期间政绩出色,还因为李侍尧在进贡方面非常卖力,乾隆能够以李侍尧的名义获得大量珍奇宝物。
乾隆本来就是一个享乐主义者,随着清朝国力蒸蒸日上,他奢侈无度的本性也逐渐暴露出来,热衷于从各地官员那里收取贡品。此时的乾隆明白,李侍尧之所以如此猖狂,有一部分是因为要满足他的个人爱好,如果继续查下去,他这个皇帝也会受万人唾骂。
因此,无论李侍尧贪污多少钱,犯了多大的罪,乾隆皇帝都会下令点到即止。当然,和珅不会这么想,他巴不得借这个机会整死李侍尧,因此在刑部初期审讯的时候,给李侍尧定下的就是死罪。
不过,和珅比李侍尧更会揣摩圣意,他早就看出了乾隆皇帝的犹豫和为难,知道如果把李侍尧置于死地,自己也会受到皇帝的厌恶,仕途肯定会受到影响。于是,和珅和刑部官员商量后,决定给李侍尧一个斩监候的判决结果,意思就是死缓。
一般情况下,犯了重罪的人即便被判处斩监候,也只不过是多活一段时间,特别是这种惊动朝野的大案,多少人恨不得将主犯李侍尧生吞活剥。因此,和珅给李侍尧定下这个罪名,既能够满足舆论要求,又不会让乾隆皇帝认为他过于狠毒,同时还留有余地。
此时的李侍尧倒是看得很开,他认为自己死定了,每天盼望着审判能够早点结束,自己就能早点结束痛苦。但李侍尧不知道的是,乾隆皇帝不想让他死,和珅为了讨好皇帝,也在想办法保住他的命。
由于和珅只是和刑部进行了沟通,乾隆皇帝也没好意思和都察院、大理寺提前打招呼,结果在三堂会审的时候,判决竟然是斩立决。乾隆皇帝大吃一惊,经过反复思索后,才想到一个好办法,他让各地督抚纷纷上奏折表态。
要知道,地方督抚和李侍尧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如果整死李侍尧,说不定下一个就是他们中的谁。因此,地方督抚联合起来为李侍尧说话,这就让乾隆皇帝有理由法外开恩。不久之后,乾隆果然以地方督抚求情为由,下旨暂缓对李侍尧的判决,案件留到第二年再审,其实就是一个借口。
半年后,西北爆发农民起义,乾隆立即将李侍尧释放,还把他派到甘肃前线处理军务,后来更是取代获罪的勒尔谨就任陕甘总督。更离谱的是,甘肃冒赈案被揭露出来后,乾隆竟然让李侍尧和阿桂会同查办,让“大老虎”去查“小老虎”,亏乾隆皇帝能想得出来。
事已至此,主张严办李侍尧的官员也毫无办法,只能任由乾隆皇帝继续对他委以重任。乾隆皇帝保住李侍尧的做法,严重败坏了官场风气,在那之后,贪污纳贡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后来和珅更是取代李侍尧的角色,成为替乾隆皇帝索要地方贡品的中间人。